学佛笔记
2015-05-03 20:22:10 6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学佛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苦集灭道:初转法轮,激发众生厌苦修道
苦:一切皆痛苦
生老病死爱怨求5阴
集:苦之根源
溯源
贪欲
嗔恨
愚痴
苦的原因:十二因缘(三世因果)
(过去世)一、无明,指心的无知,不明善恶、不明佛法
(过去世)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为爱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
未来世)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未来世)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灭:梵语「涅槃」的意译
灭贪、嗔、痴,佛教三毒火
道
中道观,为避两个极端。一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另是经由各种自虐苦行以寻求快乐。
八正道
正见:是对缘起论、四圣谛等佛教教义理解信服,并坚定不移地信奉
正思惟:正确观念,断除邪念,生起正念。有三: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慈善仁爱、无害,这些是修行的意志决心。
正语:纯正清净的语言,说谎、不谩骂、不诽谤、不恶语、不暴语,友善纯洁词句。
正业:正当的活动、行为及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
正命:正当的谋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标准来谋求生存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正确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臻于完善。
正念:牢记不忘佛教真理。完全抛弃“我”念,只考虑世界的真相,不再执著于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
正定:对佛法有坚定不疑的定见,专心一志精进的修行。完全抛弃了无根据的信仰和妄想,不再混乱与恐惧,身心寂静地修行。
待归类名词
名词一览:
涅槃
三法印
六大缘起
五蕴
六道
四念处
三皈依
三学
涅槃
三法印
六大缘起
五蕴
六道
四念处
三皈依
三学
涅槃
:指的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即不生不灭。涅槃意译为圆寂,功德圆满叫做圆,业障灭尽叫做寂。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法印
1、诸行无常: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无常有「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两种。佛法中的无常,并非「断灭」,而是「变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的,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
诸行无常
“无常”出自《杂阿含经》。即,一切事物不会一成不变,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成”,是指事物的生成;
“住”,指事物在一定时间处于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无大变化的状态;
“坏”,指住期后,会发生很大变异,时时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空”,是指事物已经毁灭,形体不存。
2、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我」的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说「无我」。
无我有「人无我」、「法无我」二种。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无我系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所以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彻知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
就是生、老、病、死。“无我”是指事物不仅形体不永存,且精神也会随之灭,不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3、涅槃寂静:这是灭除贪、瞋、痴三毒烦恼,达到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寂静」是远离烦恼,断绝苦患,也是涅槃的代名词。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
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于是流转生死;「我执」若除,则惑、业不起,当下即能证得涅槃实相。
佛陀宣说三法印,就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乐。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
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于是流转生死;「我执」若除,则惑、业不起,当下即能证得涅槃实相。
佛陀宣说三法印,就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乐。
六大缘起
主要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
五蕴
五蕴的色、受、想、行、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1)地大
如实不空之体大本来绝无朕兆,而托起为法界,若有妙质(实则无质,惟具理性)寓焉;依各别妙质一一开为法相,则成为种种原质。印度古代学说,一切原质皆摄于地,从而名其妙质曰地大。然地大之发展一切妙质究由何种力用致之?则"坚性"之力也。任何种子皆处涅?寂境之中,托以坚性,而后显露妙质于法界;无坚性内托,任何种子俱不能建立。是故坚性为地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一根本。
(2)水大
法界无数分位中之一切种性本来互相融摄,任取一性为主体,余性皆成辅属。学者若只会得浑略之实相,不过知其如实不空而已,不明任一种性之如何结构也。欲亲证其结构,不能徒依地大之衬托力,须开敷其种性之条理而细认之。此犹水灌物种令渐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物种之特性庶一一呈露,从而名其开敷之能力为水大。然水大何以有开敷力用?则"润性"致之。是故润性为水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二根本。
(3)火大
"多法界"虽千差万别,初惟无形中默契其理趣;开为外迹,并无色相可见。欲见之者,不可不入"宝部"三昧以支持之。此种三昧固藉地大为体、水大为用,而能辉发色相者,端在火大。藉"火"为名,以世间之火具光、热两种能力,关系物相甚大也。然火大何以能具光、热力用?则"炎性"致之。将此性施诸法界妙质起摩擦之功,故光、热作焉。是故炎性为火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三根本。
(4)风大
任何种子之心,欲以所具特性(不论主性、宾性)启发他心同样法性,须先入特性三摩地;次推动此性遍满十方,打入一一他心之中。他心能接受者,即起此性与之相应,得开出"共业"法相。是为风大作用。借"风"为名,以世间之风有运送能力,令所送物由彼达此也。然风大何以有此力用?则"动性"致之。法界所谓推动,非真由此送彼,乃自心发动一种法性,波动一切他心皆起其蕴藏未发之性(如水波纹)也;开为外迹,遂显现种种变化状态。是故动性为风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四根本。
如实不空之体大本来绝无朕兆,而托起为法界,若有妙质(实则无质,惟具理性)寓焉;依各别妙质一一开为法相,则成为种种原质。印度古代学说,一切原质皆摄于地,从而名其妙质曰地大。然地大之发展一切妙质究由何种力用致之?则"坚性"之力也。任何种子皆处涅?寂境之中,托以坚性,而后显露妙质于法界;无坚性内托,任何种子俱不能建立。是故坚性为地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一根本。
(2)水大
法界无数分位中之一切种性本来互相融摄,任取一性为主体,余性皆成辅属。学者若只会得浑略之实相,不过知其如实不空而已,不明任一种性之如何结构也。欲亲证其结构,不能徒依地大之衬托力,须开敷其种性之条理而细认之。此犹水灌物种令渐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物种之特性庶一一呈露,从而名其开敷之能力为水大。然水大何以有开敷力用?则"润性"致之。是故润性为水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二根本。
(3)火大
"多法界"虽千差万别,初惟无形中默契其理趣;开为外迹,并无色相可见。欲见之者,不可不入"宝部"三昧以支持之。此种三昧固藉地大为体、水大为用,而能辉发色相者,端在火大。藉"火"为名,以世间之火具光、热两种能力,关系物相甚大也。然火大何以能具光、热力用?则"炎性"致之。将此性施诸法界妙质起摩擦之功,故光、热作焉。是故炎性为火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三根本。
(4)风大
任何种子之心,欲以所具特性(不论主性、宾性)启发他心同样法性,须先入特性三摩地;次推动此性遍满十方,打入一一他心之中。他心能接受者,即起此性与之相应,得开出"共业"法相。是为风大作用。借"风"为名,以世间之风有运送能力,令所送物由彼达此也。然风大何以有此力用?则"动性"致之。法界所谓推动,非真由此送彼,乃自心发动一种法性,波动一切他心皆起其蕴藏未发之性(如水波纹)也;开为外迹,遂显现种种变化状态。是故动性为风大之所依,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四根本。
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
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
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
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六道
1、天道,天道众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长寿而没有烦恼,是六道之首。但是他们迷恋于世俗享乐,当业力耗尽他们的福报,就会堕落到其他五道中去。
2、人道,人道众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痛苦。
3、阿修罗道,此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很长,与天界众生差别不大,所以又被称为“非天”。但是由于忌妒心重而好战,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往往战败而受到极大的痛苦。
4、畜生道,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们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们不可能积累善业。此外,畜生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残杀。
5、饿鬼道,在饿鬼道的众生没有食物和饮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脑袋的形象,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感觉。饿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
6、地狱道,在六道之中,地狱道众生所受之苦最为可怕。地狱道又可细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四念处
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
身念处是指:对于自己的行、住、坐、卧等明了,做到观身不净。终是会变坏的。不执著
受念处是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一心住受念处,观它,发觉有受皆苦。
心念处是指:当感受外境时,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上。心念是最无常的
法念处是指:法尘,比如想要骂人的心想就是法尘。通过观察五盖、五蕴、六根、六尘等,认识到一切法无我。
五盖
贪、嗔、睡眠、掉悔和疑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
六尘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
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法: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
六识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
三皈依
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觉,觉而不迷。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
一切众生有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带来许许多多的苦难。
皈依僧,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
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
明了事实真相,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从一切污染处回头,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三学
戒学是佛教徒的行动规范和守则
严防身、口、意三业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定学是禅定、静虑
禅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清除杂念,使心灵和思维纯净。定的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即精神状态集中
慧学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
慧学指的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
其他
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
《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缘起:万法生灭变异定律
三界(九地)
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三善道)人、阿修罗、天
色界:于欲界上,众生远离食、色之欲,未脱离有物质的身体。没男女之别,众生由化生,依修习四禅定之力分四层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欢喜(外喜)。此时如暗室见日月光
3、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此时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
4、四禅是连乐也没有了,达到安稳调适的心一境性的体(性)境界。此时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无色界:无物质身体。自在。因修行四种空定分为四种
1、空无边处定是调试到哪里,哪里便是空。此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2、识无边处定是连空的印象也没有了。此时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
3、无所有处定是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此时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
4、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此时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无存,心中清静无为,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缘起论的内容
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
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
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众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卵生:卵生动物(Ovipara)是指在有性生殖中,母体的卵受精后形成新个体的动物。
新个体从母体排放出来后,以卵内的蛋白质提供营养,继续发育待完成。最后,新个体破卵而出。
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及哺乳类中的单孔目大多为卵生动物。
单孔目:没有分肛门、尿道及产道,而是由合一的总排出腔代替。
胎生:胎生是指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为胎儿产出母体。胚胎通过诸如卵黄囊及胎盘等结构自母体获得营养,直至出生时为止。
卵胎生:有一些毒蛇(如蝮蛇、海蛇)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发育期间营养则由蛋黄提供。
化生: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
六道皆有化生,诸天、地狱,以及劫初之人都是化生。
最早的人类,不分男女,全是化生,后来因为发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最后变为胎生。
化生的概念有异于生物学的观点。
湿生:因缘生,寒热和合生,由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的湿气所产生者,如飞蛾、蚊子等
湿生的说法有异于现代科学的观念,飞蛾、蚊子等昆虫都是卵生动物。反更近似单细胞生物的无性繁殖。
http://www.rushiwowen.org/category-00.jsp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