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历史
2015-09-21 16:03:21 3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是一本具有丰富出版历史的书籍。自问世以来,它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再版,每一次更新都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它的出版历史见证了知识的传播与积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不断追求卓越,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阅读材料。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要求
掌握关于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的知识。
掌握近代重要的报纸、期刊品种和图书种类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少数民族文字。
了解造纸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向域外的传播。
了解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
了解中国古代图书的流通方式
了解近代中国印刷业对西方技术的引进、应用与行业的发展。
了解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了解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出现和发展概况。
了解国民党、文化团体办的近代出版机构。
了解近代著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及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熟悉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几种主要文献载体。
熟悉纸的发明。
熟悉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熟悉中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
熟悉中国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熟悉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熟悉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
熟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出版机构。
中国出版演进史
自然记忆阶段口耳相传——刻画阶段——抄写阶段——印刷阶段——多种复制阶段
语言 文字 竹木简牍 雕版印刷 静电复印
实物 甲骨文 缣帛 活字印刷 缩微型
结绳记事 青铜器铭文 造纸 套版印刷 机读型
契刻 石刻文字 机械铅印 音像型
图画 激光照排铅印 电子多媒体光盘
网络传播
△ 汉字的演变和中国历史上
几种主要的少数民族文字
汉字 3000多年历史 起源最早的文献记载:《易∙系辞下》
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商时期甲骨文 距今3000多年
演进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书、楷书、行书
隶书,秦时,真正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
楷书,也称“正书”,自此汉字字体趋于基本稳定
少数民族文字
公元2世纪,桦树皮上佉卢字《法句经》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
维吾尔族 公元8世纪至15世纪 回鹘文,影响了辽代契丹小字、元代蒙古文的创制
13世纪创了察合台文,后改进为现代维吾尔文,1938年形成现行文字
藏文 公元7世纪吐蕃大臣通米桑布扎参照印度梵文和乌尔都文字母改制成
蒙古文 成吉思汗时期创制。塔塔统阿受命创回鹘式蒙古文,到17世纪形成近代蒙古文
八思巴以藏族字母为基础创制的八思巴字,1340年正式颁布。通行110年,至元灭后
古壮文 “ 方块壮字”或“古壮字”,唐、宋时期壮族人民利用汉字形声及偏旁,模仿汉字“六书”而成
方块壮字 出自多人之手,在各地的读音也不同
满文 努尔哈赤1599年下令创制的,这是一种以蒙古文为基础创制的文字
1632年皇太极命达海改进,形成“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
朝鲜文 创制于1444年,是拼音文字。朝鲜族和朝鲜半岛仍在使用
历史上早期的几种
主要文献载体
甲骨
青铜器 从公元前14世纪晚期就有刻字的。文字最多的一件是西周的毛公鼎,铭文有497字
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或“铜器铭文”,其中钟鼎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
石头书:《墨子》中已有“镂于金石”的记载
侯马盟书(玉石片)
石刻:最早的成篇石刻文字是东周秦国的“石鼓文”,共10个石鼓
石经:最为世人所熟悉的有“熹平石经”,又称“一体石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用三种字体刻《尚书》、《春秋》于石,这就是“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佛经石刻最为著名的是“房山石经”
简牍的形制,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制
在东周至魏晋(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得到广泛使用,沿用时间超过1000年,,是主要的文字记载材料。
缣帛与简牍并称“竹帛”。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是最完整的帛书
纸的发明
西汉时期已经有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造纸,称为蔡侯纸
推广和影响:
纸的使用:写信、抄书,汇成文集
对汉字字体变化的影响
书籍增多,寒士有机会学习,为实行科举制度奠定基础
向域外传播 汉末动乱之际,中国人避难,传入越南
西晋太康六年(285),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等书卷带到日本
公元4世纪时 传入朝鲜(高丽纸)
公元5世纪 经朝鲜传入日本(和纸)
向西方都是先经过西域和丝绸之路到达中亚和西亚,再到北非和欧洲各国
公元4世纪 经西域流传到中亚
8世纪开始 阿拉伯
12世纪 欧洲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发明前,图书主要是通过抄写来复制
汉武帝 设置写书之官;汉代出现职业抄书人——写书之官
魏晋、南北朝 抄书人称为“经生”
唐朝 抄书人称为“钞书人”
隋唐时期也抄书,明清时期手抄图书仍然是重要的复制方式
印刷术的先驱技术:印章与拓石(拓印)
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唐以前已趋普及。
拓石与雕版印刷都是复制技术,复制方式十分相似,促进雕版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 唐代的印刷出版物,以佛经与佛像为最多,其次是历书、韵书
存世最早的印刷品,是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 (1974年西安市出土的) 唐初印刷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印本(1966年韩国庆州佛国寺)应是公元702—704年唐东都洛阳的武周刊本
雕版印刷至晚唐已高度成熟。重要实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懿宗时 王玠为二亲祈福而雕印普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奏请和主持刊印《九经》。成为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
五代时期,成都成为雕版印刷中心,《九经》《文选》《初学记》等
两宋成为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到19世纪初铅活字传入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
活字印刷(“沈氏活版”): 材料有泥、木、铜、锡、陶瓷等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布衣毕昇发明的。(《梦溪笔谈》记载)
宋光宗绍熙四年 周必大 胶泥铜板 《玉堂杂记》
元朝初年 忽必烈谋士姚枢,教学生杨古 “沈氏活版” 《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等书
清 李瑶、翟金生两家 自造泥活字 《泥版试印初编》
元代 农学家王祯 木活字 《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于《农书》之后,
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清朝乾隆年间 金简 木活字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清朝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
印书经验总结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乾隆56、57年 程伟元(萃文书屋) 民间活字印本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影响较大
明 华氏会通馆 铜活字 《宋诸臣奏议》,是我国现存的时间最早的一部铜活字本
明 安氏桂坡馆 铜活字 《吴中水利通志》、《颜鲁公文集》
清代雍正年间 铜活字 《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活动
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比元代王祯的木活字要早一个世纪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出现了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
明代铜活字印刷已很普及,进入了成熟期。明弘治、嘉靖年间(公元1488—1566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无锡华氏和安氏家族最为有名
套版印刷
①“涂版”或“套色”;②“套版”或“套印”
发明时代有宋、元、明诸说,其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
著名的有吴兴(今浙江湖州)的闵氏(以闵齐伋最为有名)和凌氏(以凌濛初最为有名)
版画艺术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蓬勃兴起,戏曲小说发行,刻书附有木刻插图,还有版画集
绘画、雕版和印刷技术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彩色版画套印术,并进一步创造出更复杂的饾版
饾版、拱花技术的书籍 《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明末书画家胡正言) 《萝轩变古笺谱》(颜继祖) 《芥子园画谱》(康熙年间)
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
8世纪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南亚地区
十一二世纪,至迟不会晚于1350年传入阿拉伯地区
14世纪末年,欧洲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德国人约翰∙谷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比毕昇晚了约400年
中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
属于出版业的初级阶段,作者与编辑合一,印刷与出版合一现象普遍存在
先秦建立了主管和领导图书事业的机构和职官,孔子已开始进行图书分类工作
中国图书生产的三次飞跃:
① 纸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改进
②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
③套版多色印刷使图书日益精美
中国历史图书的三次大集合:
①汉代从立国之日起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班固《艺文志》,类书《皇览》
②隋唐之际纸张和雕版印刷普遍使用,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郑樵目录学《校雠略》
③清代篡修《四库全书》,大类书和丛书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官刻 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刻印的教化功能。一般书品都比较考究,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开辟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明代分南京、北京两监,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
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
●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最有名)、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
●明代司礼监的经厂
●清代的武英殿在康、雍、乾三朝兴盛一时,设立了书作与刷印作两个作坊
地方官府刻书
●南宋的各地公使库,
●元代的各路儒学和书院,
●明代的各藩王府,
●清代的各官书局
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明代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更差;明代的藩府刻书,则在藏书家中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私刻 刻书多以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为目的
唐五代时已发其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王玠为二亲祈福而雕印普施的《金刚经》。五代毋昭裔所刻印的《文选》《初学记》
宋元时期,私宅刻书相当普遍。
明清时期,私刻大盛。明清学者重新校勘整理子部与集部之书或作注释之后刊刻,流传至今
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的刻印饶具特色
坊刻 坊刻的出版主体是书商,以市场为导向。“通行本”
坊刻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书、相宅书等民间用书次之
唐代坊刻已相当普遍。
南宋时期坊刻有很大发展。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主要集中在杭州和金华)、福建坊刻(主要集中在建安)、蜀中坊刻(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
元代的坊刻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医书开始增多
明初建阳、南京、苏州等地不少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
明代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除建阳外,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的集中之地
清代坊刻业更为兴盛,坊刻数量甚大。北京、南京、苏州为刻书最多的三个地区。北京琉璃厂、隆福寺等地书坊林立。老二酉堂是数百年老店
形式上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所刻书大都是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以及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读物。
中国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大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
缺点:“麻沙本”和翻版书
寺院刻书
从宋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初年活字排印的《频伽藏》,佛教大藏经几乎平均30年左右就开雕一次
道教典籍的刻印不如佛教典籍多
寺院也刊印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中国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校勘。冯道刻《九经》,令田敏负责总校勘。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刻《五经正义》,孔维为都勘官
私刻业主往往是学者,有能力从事编纂、编辑、编选之事。官刻不接受民间新作,书坊因有市场风险而较少受理新作
一些大的书坊也会主动寻找名家的各种批注本、诗文集出版,若是新作一般也都由作者自己编校
明代汲古阁毛晋刻书,专门造楼阁招待校书的众多学者。
清代乾嘉以来校雠学迅速发展,学者刻书常另请专家校勘。
清代顾广圻,字千里,自己并无巨著传世,一生为他人校书,人称“清代校勘第一人”。他与黄丕烈合作,世人称为“顾黄”。
最早的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元代岳飞九世孙岳浚 宋代)
《通志∙校雠略》,也对古籍编辑工作有所介绍
△中国古代图书的流通方式
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吾子》,最早出现“书肆”一词
汉平帝时期,宰衡王莽扩建太学后,在太学附近形成的“槐市”,综合性的贸易集市,每月朔望
唐代中后期起,图书贸易的对象开始由手抄书扩大到印本书,图书种类逐渐增加,主体由书坊、私家扩大到官府
北宋东京(今开封)有相国寺书市。
明清图书流通逐渐完善,经营手段逐渐多样化。发达地区逐步形成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批零结合的发行格局和长途、短途结合的发行网络
明朝书市较著名的: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
清朝则有:苏州书市,总称吴门书市;成都书市;北京琉璃厂,既是图书贸易市场,又聚有众多刻书铺;福建泉州有道口街书市
△近代印刷业对西方技术
的引进、应用与行业发展
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1815年左右,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成立。传教士汤姆斯刻制中国最早的中文铅合金活字,印制《华英字典》
1838年,传教士米怜发明用钢冲压制作中文字模的方法
1858年,威廉∙姜别利用电解法铸造汉字字模,一到七号铅字,称“美华字”。
19世纪初,传教士首先在中国引进用铅活字排版的机械印刷,第一部就是《华英字典》
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主要是传教士和外资创办的机构: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1878年《康熙字典》首印4万
部)、申报馆(引进机制纸印刷《申报》,并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美华书馆的姜别利发明了“元宝排字架”,分常用、备用、罕用三类,提高了排版速度
石印技术的兴盛
石版印刷是最早的平版印制术 转写墨
1821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印刷所,于1828年用石印技术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1832年,广州出现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
1833年,广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74年,石印技术北上进入上海,首先出现在土山湾印书馆中,但真正光大门庭的则是英国人美查办的点石斋书局。
1881年,出现了中国人自办的石印局——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1891年同文书局受清政府委托,印刷《古今图书集成》100部
1867年 德国人阿尔贝特在石印基础上发展起来“珂罗版印刷”,不到十年传入中国
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员工赵鸿雪自行试制珂罗版获得成功;1904年该书局又聘请日本技师实验以石印技师印刷彩色版
铅印技术主导地位的形成
铅印的物质条件逐渐完备,字模多了,字体齐整秀丽,价格也略有下降
国内可制造小型印刷机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以石印应试读本为营生的众多石印书局以致命性的打击
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国外先进的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很快被引进过来,为我所用
有实力的印刷企业,开始根据汉字特点对引进的印刷技术进行改进
独立的专事印刷的机构不多,多数印刷厂直接隶属于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等大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的印刷厂
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对中国图书的开本、版式、装帧形式产生巨大影响
各种铅印、石印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的规格
1884年点石斋书局印制的《无师自通英语录》,中文从右至左排,英文从左至右排
版式的真正变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书刊整体设计的意识得到加强
颜色、字体、版式,乃至材料、印刷与装订工艺等其他设计元素
双面印刷,出现了精装、平装的样式。
书的形态也因文字的横排由右翻本变成左翻本
毛边书——>切边书
民国时期的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外资直接在中国办出版机构是在五口通商之后。此前有英华书院(1814年马六甲)、华英书院(1838年新加坡) 、花华圣经书房(1844年澳门
中国内地开办的第一个近代出版印刷机构,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上海成立的墨海书馆
此后,以上海为中心建立了大量出版机构:土山湾印书馆(亦称“土山湾印刷所”)、申报馆、点石斋书局、
益智书会(即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图书集成局、格致汇编社、广学会等
墨海书馆 先后由麦都思、伟列亚力主持,聘王韬为编辑
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博物新编》《大英国志》
首次在中国引进了西方印刷机械和铅活字排版技术
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
地方官书局
19世纪60年代起,曾经一度兴盛,时间长达二三十年。
大量刊刻传统文化典籍,称“局刻本”,价格低廉而流布广远
1864年左右,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南京)
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官办洋务学堂,同治元年(1862年)开办,1902年1月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治二年(1863年),上海同文馆成立
同治五年(1866年),海关税务司在上海设置印务所,后改名为海关总署造册所
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
工厂附设的翻译出版机构有,福州船政学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1868——1905年)
民营出版机构
维新派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维新派出版《公车上书记》等书
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
维新变法的失败后,宣传民主革命的图书:章炳麟《訄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
报纸:
上海的《大陆》、《苏报》、《国民日报》、《民呼日报》;广东的《亚洲日报》,武汉的《江汉日报》,
浙江的《萃新报》、《杭州白话报》,安徽的《安徽俗话报》,河北的《直隶白话报》
民营书局的先后兴起,正式确立了上海在近代中国出版中心的地位
1912年民国初建,紧接着上海就出现了全国第二大民营出版机构——中华书局
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知识
商务印书馆
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人合资创办
1902年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聘请知名学者大力编印教科书
出版业务:①大量编印教科书,行销海内外
②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严复和林纾译作。
③出版新式工具书
④兴办各种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蔡元培、高梦旦、蒋维乔、杜亚泉、陆费逵、孙毓修、沈雁冰、章锡琛、胡愈之
中华书局
由陆费逵(伯鸿)、戴克敦(懋哉)、陈寅(协恭)等人在上海创办。挂牌在民国元年元旦
1913年,中华书局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局。公司下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四所
“中华教科书”成为热门图书,中华书局也因之很快发展成为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全国第二大出版机构
教科书、古籍、字典、辞典、各科新书、书画碑帖等
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中华学生界》等八大期刊
世界书局 全国第三大书局
成立于1917年,创办人沈知方
1921年书局从独资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所漆成红色,以“红屋”称名
教科书、工具书、古籍、儿童读物、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主要出版领域
大东书局 全国第四大民营出版机构
1916年由吕子泉等创办,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以及法律、国学、中医、科技、文艺等各类图书
开明书店
1926年由章锡琛创办,排名全国第五大民营出版机构。
汇聚了一批著名文化人担任编辑和作者,如夏丏尊、叶圣陶、顾君正、赵景深、丰子恺。
青少年读物和教科书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中学生》杂志,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出版机构
共产党成立前,1920年创办《共产党》、《劳动者》、《劳动音》。编印《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成立后,创办《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刊物
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设立新青年社,出版《新青年》杂志,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刊物之一
1921年9月1日,人民出版社成立,由当时担任党中央宣传主任的李达主持
国民党统治区先后出现的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出版机构
上海书店,1923年11月成立于上海,毛泽民负责;
长江书店,1926年11月成立于武汉,瞿秋白负责。
无产阶级书店(1928—1929,上海)
华兴书店(1929—1931,上海)
北方人民出版社(1931—1932,河北保定)
1933年8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农书店,出版《共产党》、《斧头》、《红旗》等报刊
1937年1月,组成由党的总书记张闻天及秦邦宪等人负责的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新闻宣传工作
1937年4月,中央党报委员会创办解放周刊社,该社的发行科以新华书店名义对外联系。发行《解放》周刊。
1938年设立解放社,出版《列宁选集》及一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1939年6月,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出版发行部,以加强革命书刊传播
民营进步出版机构
生活书店:1932年7月由邹韬奋创办于上海,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
新知书店:1935年由钱俊瑞、徐雪寒、薛暮桥等多人创办于上海
读书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郑易里出资,邀黄洛峰于1936年在上海创办,以出版大众哲学读物和期刊《读书》而闻名。
1948年,三家出版机构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国民党、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
1922年创办的民智书局,出版有孙中山著《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廖仲恺著《全民政治》,
蔡和森著《社会进化史》等宣传民主政治的图书。
1928年后相继成立有新生命书局、独立出版社、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拔提书店、胜利出版社等
正中书局1931年由陈立夫创立于南京,1933年将其全部资产捐献给国民党,成为中国六大出版社之一
文化团体出版机构 民国时期大部分期刊,都是由各种学术机构和文化机构编辑出版的
《晨报副刊》与语丝社
《创造季刊》与创造社
《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
近代重要的报纸、期刊品种
和图书种类
报纸:
早期主要是教会及外商办的,《上海新报》、《申报》、《时报》、《顺天时报》
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
香港首份由个人独资出版的大型日报:1873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具有现代报纸的各项主要特征。
1802年,《大公报》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1926年9月1日,张季鸾等接办复刊,很有影响力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最有影响的一份中文报纸: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申报》。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
申报馆是近代中国很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之一
期刊:
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木版雕印
国内最早创办的现代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由外国人在广州创办
《吴医汇讲》:苏州长洲人唐大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开始纂辑出版,被认为已是期刊
《万国公报》:1868年教会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在1874年改现名。广学会机关刊物,外国传教士所办最有影响的一种刊物
《瀛寰琐记》:1872年英商《申报》馆创办的,是中国的第一种文艺刊物。
《时务报》:1896年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是国人创办的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亚泉杂志》:1900年由杜亚泉创办,是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
《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的综合性杂志。
《图书月报》: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是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教科书为今后营业之大宗
抗日战争以前,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采用审定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实行教科书“部编制”
194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七家出版机构,在重庆组织国定本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
“七联处”:正中书局22%、商务印书馆22%、中华书局22%、世界书局12%、大东书局10%、开明书店8%、文通书局4%。
翻译作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织人员翻译西书的人,根据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的《四洲志》
魏源对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资料进行数次增补
张元济入主商务印书馆以后,出版了大量翻译作品
严复的严译名著有《原富》、《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法意》等
林纾的林译小说以《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滨孙漂流记》等为代表
古籍出版 (主要力量:公立的藏书单位、民间的个人藏书家和民营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十通》、《选印宛委别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等。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
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和《二十五史补编》等。
著名藏书家刘承幹辑刻《嘉业堂丛书》等
工具书出版
《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
著名年鉴有:《申报年鉴》、《世界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劳动年鉴》、《财政年鉴》、《内政年鉴》
著名索引类工具书有:《太平御览索引》、《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宋元学案人名索引》、《十通索引》、《佩文韵府索引》、《十三经索引》、
《室名索引》、《别号索引》、《丛书子目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中国历代年号索引》、《二十四史传目引得》等
书目性的工具书:《〈生活〉全国总书目》(平心编写、生活书店1935),《民国以来出版新书总目提要》(杨家骆编写、中国图书大辞典馆1936年),
《官书局书目汇编》(朱士嘉编写、北平图书馆1933年)
丛书出版
商务印书馆有《四部丛刊》、《丛书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万有文库》(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
中华书局有《四部备要》、《新文化丛书》、《中华百科丛书》;
世界书局有《ABC丛书》、《生活丛书》、《哲学丛书》、《经济学丛书》、《心理学丛书》;
开明书店有《开明青年丛书》、《世界少年文学丛刊》
△近代著作权法的颁布、
修订与实施及出版行
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近代之前主要沿用宋代以来的老办法:由地方政府颁布著作权保护告示。
19世纪后,西学东渐,近代的著作权保护意识开始萌芽。
1886年,第一个国际著作权公约《伯尔尼公约》诞生,1902年上海的《外交报》全文译载了该公约。
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律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华民国著作权法》
1916年2月,公布了《著作权法注册程序及规费施行细则》。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了1915年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同年,颁布《解释著作权法各项疑义令》。
1944年,国民政府颁布修订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
1949年初,国民政府再次修订《中华民国著作权法》
1905年初,“北京书业商会”、“上海书业商会”(商务印书馆夏瑞芳、文明书局俞复为上海负责人) “互通声气、禁私行翻印,维护成员的著作权利益”
1906年6月, “上海书业商会”创办《图书月报》
1927年, “上海书业商会”奉政府命令改组。
1930年6月, “上海书业商会”合组“上海书业同业公会”。
1927年,进步作家和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建立“上海著作权人公会”。
1932年初, “中国著作权协会”成立。
1936年, 北平文化界成立“文化救国会”;上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