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2016-03-10 22:51:12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探讨了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运作不同的群体和组织。这一章详细分析了群体的构成要素,如共享的目标、相互依赖以及规范等,并解释了这些要素如何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同时,本章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包括功能型、矩阵型和网络型等,以及它们在解决复杂问题、协调资源和促进创新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此外,本章还讨论了领导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领导和沟通来提高群体和组织的绩效。总的来说,第七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群体和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2、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1、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
(美国库利提出)初级群体:如:家庭、邻居、小伙伴
次级群体:如:学校
初级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
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
正式群体: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
3、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
内群体:
外群体:
4、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
成员群体:
参照群体:
5、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
大群体
小群体
三、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从总体上分析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规模小(2)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初级群体的类型
家庭
邻里
伙伴群体
组织与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特定的目标,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结构较严密的制度化的群体。
四、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认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须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
泰罗主张将科学的法则运用于工厂组织的管理中,建立科学的劳动程序,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泰罗最先提出了组织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原则,建立了刺激性的计件工作制。
与泰罗理论的重点在于车间和作业管理方面不同,法约尔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方面。
(二)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理论反对泰罗等科学管理理论家把人看作\"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仅仅受金钱的驱使,而认为人是\"社会人\"。这个理论是在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
(三)组织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1)巴纳德提出了\"组织平衡论\"观点,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在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所维护的平衡。应该不仅给工人以物质奖励,而且也应该给工人以社会心理上的满足。
子主题
(2)麦克雷戈则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对不同管理模式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区别和分析。
所谓X理论是指一种专制型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好逸恶劳,会尽可能地逃避劳动,一般的报酬远不足以使他们振奋精神热爱工作。因此,要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件,只有采取强制、监控和胁迫的方式。
所谓Y理论是指一种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并不是怠惰的,他们的偷懒表现都是他们对组织的消极感受和以往负面经验的结果。如果管理者能够提供合适的组织内部环境发挥个人的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会变得十分愉快。组织管理因此将更为有效。
(四)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又称情势理论,认为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
权变理论中较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的超\"Y\"理论,这种理论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发展。
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二、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是指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组织过程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决策、沟通和控制。
1、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是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报阶段,即调查环境,了解各种决策所需要的资料。第二阶段是设计阶段,即制订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阶段是抉择阶段,即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一个行动方案。第四阶段是审查阶段,即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
2、组织沟通。
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组织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横向沟通是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3、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
1)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如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作好应付各种事态发展的准备,对组织的行动周密安排,对组织成员事先做思想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
(2)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朝向组织的目标。
(3)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的成员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就是一种反馈控制。
三、组织的科层制理论
1、合法性统治类型
科层制(又译为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纳为三种纯粹类型:超凡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1)超凡魅力型。魅力型统治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如有神授天赋的人物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2)传统型。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之上。(3)法理型。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
2、科层制的特征
所谓的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科层制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
3、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科层制的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效率高。
但是科层制也包括一些缺陷:(1)形式主义。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2)繁文缛节。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3)用人困境。科层制虽然强调依才能录用职员,但同时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这就会产生源于\"彼得原则\"的用人困境问题。(4)人情味欠缺。科层制要求组织成员在办事过程中应去除个人的思想情感对组织事务的干扰,避免由人的主观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往往使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感到缺乏人情昧,个性不能体现,成员彼此之间产生疏离和冷漠。(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科层制强调组织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但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规章制度的改变往往滞后,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第三节 集体行为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1、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2、一般来说,集体行为具有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四个特征。
(1)群众性特征。集体行动总是表现为相当多的人的共同行动。(2)自发性特征。这意味着集体行为并非常规生活中已经事先安排好的行为。(3)非组织化特征。如果说正式组织意味着一系列高度组织化了的群体性行为,那么集体行为所考察的就是从完全无组织到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那些群体性行为。(4)非制度化特征。集体行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总是在制度外形成的。
二、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1、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勒庞的理论把集体行为描述为一种根本上基于情绪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行为, 即使是理性的个体,一旦融人群体中也会变成非理性的个体。
2、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斯梅尔瑟认为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斯梅尔瑟提出,只有当六个因素不断累加影响下,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1)结构性助因。这是集体行为形成的一般外部环境条件。(2)结构性紧张。这是指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3)一般化信念。人们对结构性紧张引发的怨恨情绪必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认识。(4)促发性因素。这是指某种突发的事件导致了人们受到情绪上的强烈刺激。(5)行动动员。这是指当人们开始付诸集体行为时,通常会产生出行动中的领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一定的共同行为规范来引导集体行为。(6)社会控制。集体行为一旦形成并趋向严重的话,国家的社会控制力量就会介入。
三、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
1、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美国学者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详尽地探讨了他提出的搭便车理论。
(1)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u00A0私人物品:经济学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u00A0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不同,是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
(2)对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往往会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促使其作出\"搭便车\"行为,即让其他的社会成员去承担该公共物品的费用。因为搭便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所以如果所有的个体都采取这种理性行动的话,那么等于说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承担提供公共物品所需的成本,其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的缺失,而这一结果却又是任何理性的个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便是奥尔森所谓的搭便车问题。
(3)集体行动的目标通常都属于公共物品。如果一群理性的人想通过集体行为来获得此类公共物品时,其中的每个理性的个人都会合理地期望,让别人去努力,自己则坐享其成。所以在奥尔森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这么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那么集体行动显然就不会发生了。(4)在理性选择的理论框架下,集体行动是如何发生的呢?搭便车困境能否被克服呢?奥尔森在他的书中提出了一条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途径:由于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只能为个人提供一种集体性激励;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就需要一种选择性激励。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指给予在集体行动中付出较多努力的群体成员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吸引个人在集体行动中作出更大的努力。
2、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
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麦卡锡和扎尔德等。在传统理论中,社会运动的关键因素是人们在社会中遭遇的结构性问题而引发的怨恨情绪,但资源动员理论认为,仅仅诉诸这种心理因素是不够的,因为在任何社会的任何社会群体中都会存在此类负面情绪,但并不总是会形成集体行动。在资源动员理论看来,更具关键性意义的是社会运动是否能够动员到足够的资源,只有当资源足够的条件下,不满才可能转化为集体行动。归纳起来,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以下五种:
(1)时间资源;(2)参与者规模;(3)金钱与物质资源;(4)外界支持;(5)理念资源。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