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 社会变迁
2016-03-14 23:46:51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社会变迁,如同潮水般无法阻挡。昔日的田园牧歌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古老的传统被科技的新潮所淹没。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亲情、友情、爱情在物质的冲击下变得脆弱不堪。然而,正是这种变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引领着人类走向未知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许多,但也收获了许多。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在寻找精神的寄托。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保持人性的温暖。这就是社会变迁,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特征
1、社会变迁的涵义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内容包括: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阶级、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4)人与自然,即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与人类活动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变迁的特点
(1)必然性。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2)前进性。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
(3)非直线性。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式的,往往有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
(4)全面性。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
二、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可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倒退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
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可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3、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4、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控制程度,可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被动地参与或盲目地顺从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影响和推动社会变迁的因素主要包括:
1.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3.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4.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5.观念的改变。
6.人口状况的改变。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
四、有计划社会变迁
1、有计划社会变迁的性质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
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要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并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
2、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社会有计划地发展与变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自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从1981年起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由以下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
(1)工业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现代化占据重要地位。
(2)城市化。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社会。
(3)民主化。现代化的政治方面。
(4)管理科层化。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现代化已成为今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5)社会结构分化。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6)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际承担者,要完成现代化,必须依赖人的素质及其努力。
(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丰裕,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2、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现代化是一项社会领域的革命进程
(2)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
(3)现代化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
二、社会现代化理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帕森斯、列维、勒纳、摩尔、英格尔斯、麦克勒兰德、布莱克、艾森斯塔德等。
经典现代化理论内部流派众多,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其基本的理论主张有三点:
(1)采用"传统一现代"两分法划分社会类型。
(2)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内部。
(3)趋同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将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
(二)依附理论
代表人物: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阿明、费尔南多·卡多索和恩佐·法莱图等。
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应当从世界系统里考察一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以一个社会为分析单位。
(2)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境遇分析应该重视外因的分析。
(3)以"中心一边陲"为标准划分国家类型。
(4)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发展应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三)世界体系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附是双向的。
(2)把世界体系划分成"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等级。
(3)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目前的这个世界体系是变动着的。
(四)"信息社会论"
法国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根据巴黎小组研究成果写出的《世界面临挑战》、
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美国学者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是系统论述信息化社会的代表著作。
"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信息社会同工业社会相比,有三个主要特征:
(1)信息成为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2)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
(3)先进的通讯与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带来一场变革。
(五)"后工业社会论"
"后工业社会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首先提出。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经济方面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理论知识处于社会中心地位;
控制技木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一)现代化起步阶段(1840-1911)。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上体现为政府兴办近代军工、银行与民族工业;政治上体现为政府改革,尝试维新立宪之路;社会文化上体现为学习西方,但坚持"中体西用"。
(二)局部现代化阶段( 1912-1949)。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预示着中国进入局部现代化阶段。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但却被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打断,最终造成局部现代化的结果。
(三)全面现代化探索期( 1949-197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现代化时期。近三十年中,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初步完成了工业体系的建设,将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水平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也因为"反右"、"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四)全面现代化发展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全面现代化发展期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迎来了以现代工业化与市场化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发展期。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浪潮。
第三节 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1、全球化的涵义
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同时也是世界共同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依存性、关联性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全球化特点:
(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二、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
开始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
起飞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增强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
2、当前全球化的表现:
(1)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
(2)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3)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4)信息全球化
(5)政治的多极化
(6)文化多元化
三、全球化与中国
1、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与挑战
(1)中国经济过于依赖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2)在政治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4)国家安全方面还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
2、面对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1)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
(2)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
(3)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