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审计计划
2016-08-08 10:04:5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目的、要求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工作方案。它包括审计目标、范围、方法、程序和时间安排等内容。审计计划应当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初步业务活动
审计前提条件
存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管理层已认可并理解其承担的三项责任
审计业务约定书
考虑连续审计
注册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对审计业务约定书条款作出修改
被审计单位误解审计目标和范围的
需要修改特定条款或增加特别条款的
高级管理人员变动
所有权发生变动
被审计单位性质或规模发生重大变化
法律法规变化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发生变更
考虑条款变更
被审计单位要求变更服务
环境变化对审计服务需求产生影响
对原来的审计业务存在误解
管理层施加的或其他情况引起的审计范围受限
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策略
看教材P27-28
看教材P27-28
确定审计范围
通用考虑因素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如行业监管机构要求提交的报告
以前审计工作中获取的审计证据
审计资源
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
分配资源的多少
何时调配这些资源
如何管理、指导、监督这些资源
具体审计计划
风险评估程序
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风险评估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每个审计项目中都应当实施的必要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
总体方案
综合性方案
较多利用内部控制
实质性方案
较少利用内部控制
具体程序
控制测试(控制风险低,即企业规章制度好时才做控制测试)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
其他审计程序,针对
舞弊
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
法律法规的考虑
关联方及其交易
环境事项、电子商务
指导、监督与复核
其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主要取决于
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审计领域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重要性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
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初步业务活动)
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各项目及其相互关系
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确定方法
法律法规或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
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
财务报表层次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为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75%
简答题
简答题
接近50%的情况
首次审计的项目
连续审计的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
项目总体风险较高
内部控制缺陷
接近75%的情况
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
项目总体风险为低到中等
内部控制有效
明显微小错报
一般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3%-5%,不超过10%
无论是单独还是汇总来看,无论从规模、性质还是其发生环境来看都是微小的,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的影响
确定的考虑因素
以前年度识别的错报的数量和金额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错报的期望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勉强大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者的期望
错报
类型
事实错报
违反客观事实
判断错报
就同一事项的判断存在差异:
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
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
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
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
推断错报
根据样本推断总体错报:
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