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2017-11-02 15:41:23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文学类考研——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明清
魏晋南北朝
两汉
秦文
汉赋
骚体赋
散体大赋
抒情小赋
汉诗
楚歌
汉乐府
名词解释
本指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
时间
武帝时期(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编钟上镌秦篆“乐府”,然文献不足征,其概况不得而知)
文献
《汉书·礼乐志》:“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汉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歌谣,也吸收文士创作的庙堂颂词。
后世将乐府采集来的歌词也称作“乐府”,指其诗体。
特点
“乐府往往叙事”(徐祯卿《谈艺录》)
版本
现存多为东汉作品
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
意义
反映民间疾苦,抨击社会黑暗
叙事精神影响深远
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
杜甫即事名篇拟乐府
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文人四言诗
焦氏易林
焦延寿
三千余条各自独立意义的文辞
“作此哀乐,以告孔忧”
文人五言诗
咏史诗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钟嵘“质木无文”
汉文
《史记》与《汉书》
《史记》
时间
黄帝到汉武帝
篇数
一百三十篇。
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大纲
十二本纪是纲领(以王朝更替为顺序,时间为顺序,记载各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
世家记载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历史
列传是人物传记
书:专门史
评价
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
内容广博,拓展了历史学的范围
意义
正史历代沿用这一体例
宋代郑樵:百代之下,史家不能易其体,学者不能舍其书
发愤著书
《报任安书》、《屈原列传》、《太史公自序》
文学原理
创作和作家情志
宣泄
压抑之后的情感爆发
对经学的冲击
进步的历史观
创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通过记录历史表达自己看法,寄托自己的理想
重视人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项羽失败在于自己
重视经济
《货殖列传》
《平淮书》
大一统
公羊学说
《秦始皇本纪》、《货殖列传》、《晁错列传》(削藩)
实录精神
实录是大胆质疑权威,不畏强权的精神
表现
批判最高统治者
《武帝本纪》迷信、刚愎自用
批判社会
《伯夷叔齐列传》
《游侠列传》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理想人格
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独立见解
对统治阶层“不虚美,不隐恶”
对下层人民“不隐美,不没善”
班固、扬雄批判《史记》是站在儒家的角度。《题孔子像与佛院》、陈寅恪对古代的东西抱以理解之同情。
文学成就
写人艺术
闾巷之人的入传
个人见解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反差对比:陈平和张良
将不同人物置于矛盾中心:《鸿门宴》
叙事艺术
体例
按历史本来面目去写
重视因果:李斯
宏大场面,多重叙事、多伏笔:《赵世家》
悲剧风格
悲剧人物
悲剧氛围
神话传说入传记,有神秘色彩
语言平易简洁、富有表现力
打破“哀而不伤”中庸风格,发愤著书,宣泄心中悲愤,富有生命力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空前
正史体例
绝后
个人史,非官方意识
无韵之离骚
个人色彩、抒情本质
李贽《藏书》:一人之独见
李长之:文艺创作
鲁迅:不拘史法……
发愤著书
文学史影响
史传文学、李长之、笔法:文学传记(《五柳先生传》),志怪小说,唐传奇……
叙事
个人色彩、抒情传统
发愤著书—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
散文
唐宋八大家
明七子“文必秦汉”
归有光:好《太史公书》
戏曲小说素材
《霸王别姬》
《赵氏孤儿》
人物原型
侠客
悲剧人物
农民领袖
唐宋八大家
《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班固
体例
十二本纪
八表
十志
七十传
时间
汉高祖——王莽
成书过程
继承父班彪著《汉书》
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
与《史记》对比
改“书”为“志”
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
废世家入传
成为后世正史准绳
特色
范晔:文赡而事详(迁文值而事该)
骈句和古字
评价
刘知几《史通》: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将文化和学术纳入史学视野
班马、史汉并称
隋唐五代
宋元
先秦
五经
整体概述
名词解释
下定义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五部经典。
文献资料
本为六经,《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今文经学家《乐》本无经,附于《诗》中;古文经学家认为有,秦焚书后亡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
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书、诗、礼、春秋
解释
五经中的《礼》,汉代指《仪礼》,后世将其与《周礼》和《礼记》合成为“三礼”。
五经由孔子编订,《春秋》为孔子所作,并作为教材,今文经学遂以深浅程度及课程安排,将其顺序编订为:《诗》、《书》、《礼》、《易》、《春秋》
古文经学家则以产生先后顺序排列,如班固所列。
古文经学家对五经产生时间推断虽不正确,但宋版《十三经注疏》已采用,沿袭至今。
评价
五经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整合,为进入农耕社会的中华民族树立了几种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石。
论述题:分析“五经”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奠基意义
整体意义
五经逐渐定型的过程,是中国民族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几种基本思想逐渐确立的过程。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礼》是社会生活的原则
《乐》是情感生活的原则
《书》是历史生活的原则
《诗》是表现生活的原则
《易》是通权达变的原则
《春秋》是评判是非的原则
文学意义
五经是一切文章和文体的源头
《文心雕龙·宗经》
五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的文本样式,是一切文章和文体的源头,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基石。
思想艺术
五经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准则和艺术标准。
《文心雕龙·宗经》:“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历史角度
五经是上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以有效文字记录和保存下来,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上古文化的总结,又是后市文化的奠基。
具体影响
《易》的“道、阴阳”观念对诸子百家和中医理论的影响;《尚书》的“五行”对中医和方术的影响;《诗》对古代诗歌;《礼》对“礼仪之邦”的影响;《春秋》对史书。
《周易》
《周易》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五部经典之一,是上古具有占卜意味的作品。被誉为“群经之首"
定义
“周”一说周人所作;一说有周通、周流、周密之义
《周易》有不易、变易、简易的“三义”
《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
《经》
《经》有64卦、384爻,每一卦、爻配有相应的卦辞和爻辞,用于占卜之用。
相传文王作辞,伏羲画卦,萌芽约在殷周时期。
每一卦配有标题、卦画、卦辞、爻辞
爻辞部分由占辞和韵文组成,韵文部分生动反映我国上古时期祖先生活面貌,具有一些文学表现手法,可以有利于了我国诗歌起源与发展。
《传》
《十翼》
用于解释卦、爻辞的七种文词共十篇,称为“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后人认为是战国后期、秦汉时期的儒生所作。
《彖辞》上下
《象辞》上下
《击辞》上下
《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
《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历三古。(非成于一人一时一地)
汉以后,周易主要分象数、易理两派。
周易的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础。
《尚书》
定义
五经之一
“尚”即“上”,上古以来的书,是对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一些重要史料。
流变过程
相传为孔子所作,实际上许多篇章都是口耳相传,写定时间较晚。
西汉时秦博士伏胜所传有28篇,用汉代文字记录,即《今文尚书》。
据《汉书·艺文志》和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记载,武帝时期曾在孔子宅子中发现用先秦文字所写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
东晋人伪作《古文尚书》,孔颖达《五经正义》和《十三经注疏》中都杂有伪作的《古文尚书》。
清代阎若《尚书古文疏证》,将真伪理清。
文学特点
语言表达超过甲骨文,具有一定文学色彩,对后世散文产生影响
《诗经》
名词解释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另有6篇有题无辞的“笙诗”,相传为孔子编订。
时间:多为周初到春秋中叶
内容
风
十五国风:乡土之音
雅
大雅、小雅:朝廷之音
颂
宗庙之音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家诗
齐
齐国 辕固生
鲁
鲁国 申培
韩
燕国 韩婴
毛
赵国 毛亨、毛苌
古文经学
后来居上
毛诗序
诗六义
《诗大序》: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诗歌分类方式
赋、比、兴: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抒胸臆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家诗
功用
赋诗
外交
春秋政治庄重典雅
言志
引诗
评论中引用《诗经》中的话,增强说服力
思想和情感
爱情婚姻
《周南·关雎》:诗经第一首
《卫风·氓》
农事诗
《周颂》:祭祀乐歌
《七月》:反映周人农业生产
反映社会不公、现实不满
《硕鼠》
战争徭役
宗庙祭祀
地位和影响
现实精神
抒情文学:哀而不伤
风雅:汉乐府、建安风骨、陈子昂、李白、杜甫
比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
孔子“删诗”说
孔夫子自述
《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并未言“删”)
太史公臆测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唐)孔颖达质疑
《毛诗正义·诗谱序》疏: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所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清)崔述文献学考证
《洙泗考信录》
举证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结论
玩起词意,乃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
(清)方玉润按断
《诗经原始》:此盖史迁误读“正乐”为“删诗”云耳。
后人没有细读文本,只是一味听信权威,不加质疑,造成了这样一个学术错误。
《仪礼》
“三礼”
《仪礼》
别名
《礼》、《士礼》
内容
记载社会上层冠、婚、丧、祭、朝、聘、射、乡诸礼仪
篇数
十七
作者
相传为周公或孔子所作
年代
战国初期或中叶的作品
版本
汉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各本篇次不同
《士冠礼》
成人礼仪式在人的内心层面形成责任意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周礼》
别名
《周官》
内容
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篇数
六
篇名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
作者
古文经学家:周公;今文经学家:战国或刘歆伪造
《大祝》
文体学
《礼记》
别名
注解《礼经》的书
内容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篇数
《曲礼》、《檀弓》、《月令》等四十九篇
作者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也有采自先秦古籍者
版本
传抄本:西汉戴德《大戴记》,八十五,今存三十九
戴圣《小戴记》四十九篇,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取作正义。
意义
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儒家学派和文物制度的重要文献。
《春秋》
名词解释
定义
原指各诸侯国史书总称
现在的《春秋》是在鲁国史书基础上编订而成的。
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内容
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42年的历史
作者
《孟子·滕文公下》:“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而有之,子弑其父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孔子作春秋,希望匡扶礼乐正义
特点
纲目式记载
语言简洁,意蕴丰富
寓褒贬于文辞中的“春秋笔法”
成就
《史记·孔子世家》: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微言大义
寓褒贬于文辞中的“春秋笔法”
“郑伯克段于鄢”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史氏褒贬之法,春秋已备之矣。
春秋三传
名词解释
名称
《春秋公羊传》
齐人公羊高
西汉盛极一时,董仲舒为公羊学大师
《春秋谷梁传》
鲁人谷梁赤
《春秋左氏传》
名称
西汉之前,《左氏春秋》
东汉人认为它是解释《春秋》,故称《春秋左氏传》
作者
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定义
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内容
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十三年
特点
保存大量古代史料
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战争描写,行人辞令十分生动
史学+文学
王应麟引胡安国语:事莫备于《左氏》,例莫明于《公羊》,义莫精于《谷梁》。
俱入“十三经”
《左传》
名词解释
文学特色
叙事艺术
1.突破《春秋》时序意识,文学性的剪裁,使其故事化、情节化
《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中孤立、片段式叙述到了《左传》成为一个讲诉残酷王位斗争、历时时间长的首尾完整的故事。
2.宏观与微观叙述相结合
宏大历史背景和场面描写
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战争场面
城濮之战
鞌之战
鄢陵之战
3.叙事逻辑,注重因果,继承春秋笔法,道德化和神秘化
人物生动
晋文公重耳
文辞优美
行人辞令,含蓄温婉,温文尔雅:鞌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词约义丰:“舟中之指可掬也。”(晋军狼狈)
比喻,形象生动:风马牛不相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作者争议
文献
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左丘明,《汉书·艺文志》
2.顾炎武《日知录》:非成于一人一世
3.姚鼐《左传补注序》,吴起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左传正义》,左丘明
5.崔适《史记探源》,刘歆
6.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吴起传其学,郭沫若《青铜时代》
难有定论,非成于一人之手
多闻阙疑
《国语》
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内容
周穆王——鲁悼公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
时间
战国初期
特点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除《周语》较连贯,其他都是个别事件
《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春秋外传》
与《左传》涉及同一时代,但详略不同,亦时有矛盾
深闳杰异,柳宗元
诸子
儒家
孔子
孟子
作者
“亚圣”。作《孟子》七篇,以述孔子平生志
版本
《汉书·艺文志》称十一篇
赵岐《孟子章句》认为又有《外书》四篇,怀疑后人伪作,后亡佚。
赵岐分《孟子》七篇为上下篇,即今本十四篇。
主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个人修养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和性本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特点
文章其实充沛,感情强烈,笔袋锋芒,具有鼓动性
善设机巧
影响
后世散文写作和士大夫人格塑造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韩愈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重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重视文学美感,长于誓喻、排比,雄肆而严整
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历代注荀之集大成者。
荀子
作者
战国荀卿及门人所著之书,西汉刘向编订,唐杨谅注。
版本
今本《荀子》32篇,《大略》等后六篇为荀子弟子所记。
特点
摆脱早期先秦诸子著作对话体、语录体的窠臼,均为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是真正的学者之文。
严谨周详,浑厚老练,博大精深。
内容
以“赋”名篇第一人,今存《礼》、《知》、《云》、《蚕》、《箴》6篇,类同隐语哑谜。
思想
荀子的哲学思想:虚一而静、知天命而用之、法后王、化性起伪(性恶论)、天行有常
影响
荀子之儒,酷不用请,与孔孟相去甚远,已类法家,韩非、李斯出其门。
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历代注荀之集大成者。
道家
老子
人
有争议,《史记》有三种说法
1.李聃,周王朝“守藏室之史”,年代早于孔子
2.楚国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3.战国周室太史名儋
书
成书众说纷纭,有说与《论语》同时,或晚于《庄子》
名称
又名《道德经》
内容
由《道》《德》两部分组成
《道经》主要讲哲学
《德经》主要讲政治和军事
版本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老子》帛书,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符合《老子》一书本来面目。
思想
全书以“道”解释宇宙演变,“道”既是一种规律,又含有本体论的意义,要辩证的看待万物。
在“道”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政治上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构想。
特色
歌谣意味,韵散结合。
《文心雕龙·情采》:五千精妙,则非弃美也。
影响
庄子、黄老思想、玄学思想
庄子
人
《庄子·老庄申韩列传》:庄周,宋国蒙人,蒙漆园吏。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书
据《汉书·艺文志》,《庄子》有五十二篇,今本《庄子》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学界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多出于庄子后学。
内容
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多寓言。
特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及也。
影响
《庄子口义》:东坡一生文字只从此悟入。
庄屈,中国士大夫两种典范(出世和入世)
“庄以放旷,屈以穷愁。”
法家
韩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其本于黄老。
《韩非子》
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编成。
版本
今传《韩非子》二十二卷,五十五篇(《汉书·艺文志》)
地位
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
风格
冷峻峭刻,锋芒逼人,情感沉郁。
刘熙载《艺概·文概》:韩非锋颖太锐。
寓言生动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
纵横家
《战国策》
别名
简称:《国策》
《国事》、《事语》、《短书》、《长书》等
内容
杂记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
重点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们言论和活动,赞扬备至,强调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不乏夸张虚构之处,不尽与史实相符。
版本
作者不可考
大概是秦汉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由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
现存本由宋人曾巩重新整理而成。
特点
思想
不同于儒家
朝秦暮楚之辈,人生观上强调功名利禄,策略上强调趋利避害,崇尚阴谋诡计。
手段
营造情境,获得听着信任和认同,从而完成游说。
触龙说赵太后
夸张和对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
引类誓喻
寓言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惊弓之鸟
评价
经学之终而史学之始
影响
汉赋;论说文;苏轼、苏洵
楚辞
名词解释
楚辞
定义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三百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本义泛指楚地诗歌
命名
“楚辞”之名,殆西汉初即有之
成书
至汉成帝时,刘向编订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黄伯思)
后王逸增入自己《九思》,成十七篇
“楚辞体”或“骚体”
成因
巫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
特点
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打破四言诗格调,文句可长可短,句中或句尾多用“兮”字
长篇咏叹,篇幅宏达,无法歌唱,只能用特殊声调“诵读”
“不歌而诵”的抒情文体
浓郁浪漫主义色彩
《九歌》
定义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意焉。
内容
十一章,祀十神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山鬼、大司命、少司命、河伯、东君、人鬼《国殇》)
闻一多认为《九歌》专门祭东皇太一,其他皆是陪衬,是为了取悦东皇太一的娱神曲。
九是虚数,非实指
《礼魂》是“乱辞”
《九章》
托物言志
《天问》
172个问句
“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楚辞章句》
天地之形成,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为楚国的现实
四言为主,辅五六七言
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极少两句一韵
奇崛生动,感情充沛,抒发愤懑之情和探索精神
《九辩》
宋玉
《楚辞章句》哀悼屈原之作
名字来源于楚国古歌,宋玉沿用旧题
辨——变,乐曲换章多;九,言其多也
不歌而诵
确立了古代文人悲秋主题。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鲁迅认为,驰神逞想不如离骚,但是“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香草美人
香草
王逸:善写香草……
象征自我
身披香草
以荷自喻
香草——恶草
政治
美人
灵修美人——楚王
男女关系——君臣关系
婚姻关系——君臣遇合
恐美人迟暮——自喻
政治上的悲剧转化为艺术创作上的热情,洋溢着诗学特征:香草美人
“屈平辞赋悬日月”:形式自由、辞藻华丽、情感充沛
屈原的文化精神
巫楚文化精神、集体无意识、浪漫精神
孤孑高傲的人格精神。不畏强权,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妥协,为的就是心中的孤愤,而勇于反抗,即使粉身碎骨,也其犹未悔。
独立人格意识和反抗精神,重视个人修养
探索精神和执着精神
政治上的悲剧转化为艺术创作上的热情,洋溢着诗学特征:香草美人
“屈平辞赋悬日月”:形式自由、辞藻华丽、情感充沛
庄屈异同
同
超越现实
背离“中庸”
逍遥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超越生死
鼓盆而歌
“虽九死其犹未悔”
狂狷
齐物论
卓尔不群、孤孑高傲
异
方向
入世
美政,改造社会
天真的政治家,道德追求同个人探索联系起来,成为个体自由的象征
出世
出世,否定珍格格价值体系,屈原追求的正是庄子所要破除的“形役”
转向个人内心,没有精神优越感
目的
高扬自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破除个人局限
文学表现手法
寓言
香草美人
“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