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
2016-11-08 17:18:05 0 举报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中学生感知的发展规律
1、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
2、中学生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3、中学生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较大发展
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1、中学生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2、中学生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
3、中学生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5 、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含义
认知发展,指的是认识(即心理现象中的知)的发展,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最初的感觉动作笼统含糊,缺乏精确性和协调性的,也分辩不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随后,开始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2~7 岁)
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该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这一阶段青少年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形成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推理逻辑;能够理解符号,并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思维。
Jean
Piaget,1896-1980
1918年,自然科学博士
1919年,比纳实验室
1924年,日内瓦大学教授
1924-1932 ,研究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1925-1931,提出儿童智力起源等一系列重要理论
1929年以后,发生认识论
1980年, 病逝
n 知觉发展
Elkind
& Scott (1962)研究了4-11岁儿童;
结果发现:
1、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
初中生对各种颜色的区分能力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高60%以上。初中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也比小学生高很多。
青少年的其他感觉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关节、肌肉的感觉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
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两个方面。
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较大发展
空间知觉的抽象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n 注意发展
Hale &
Aldennan (1978)采用中心-附带学习范式,探讨了9岁和12岁儿童的选择性注意。
结果发现:与观看6秒相比,在观看12秒的情况下,9岁儿童对中心事物和附带事物都有更好的记忆;而12岁儿童的记忆成绩提升主要表现在中心事物上,对附带事物的记忆成绩没有提升;
9岁儿童把注意分配到了两种学习任务上,而12岁儿童能更好地进行选择性注意。
n 记忆的特征
抑制和执行过程更有效;
自动加工增加;
采用更多有效的策略;
加工速度提升。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个体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为长远的识记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对识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在高中阶段,理解识记已成为学生识记的主要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
4、记忆策略的发展
采用更为复杂的策略
策略运用更广泛,更灵活
n 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思维关注此时此地的世界,青少年期关注可能的世界;
能进行系统的假设检验和科学推理;
能通过事先规划思考未来;
能够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亦即进行元认知;
思维的内容拓展到包含社会、道德、政治问题,不仅包括外部世界,而且包括自我问题。(Keating,1980)
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Keating,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