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学习整理
2017-04-01 10:07:52 0 举报有用:不论是新闻资讯还是一些增量信息,大家关注的一定是对自己有用的,比如天气,交通,美食...
有趣:微博大号冷笑话都上市了啊,看到有趣的巨大市场了吧。
共鸣:现在大家都很自我啊,不是想看你自high啊,而是想让你帮他们更高逼格去表达他们自己啊!共鸣就是“和我有关”,“这不就是在说我嘛~”必须转转转
我们看看咪蒙是怎么做到的:
有用:知心的情感姐姐有木有!教你如何花式恋爱啊
《女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惊喜?》(潜台词:那些搞不懂女人的男人们还不快来看看)
《如何对付爱搞暧昧的男人?》(潜台词:遇到搞爱搞暧昧的男人别怕,我教你怎么对付!)
《十一长假宅在家里看什么剧?》(潜台词:十一长假没去旅游无聊?发啥呆呢,看这些剧啊!)
有趣:看完好想笑啊,好想分享啊,整个人都开心了
《我,一个矮子的史诗》
《我承认,我就是个没尊严的吃货》
《我是如何成功地把一家公司开垮的》
这是咪蒙的生活写照系,自黑的逗比欢乐多啊,很多人留言说看着看着笑着笑着就哭了啊
共鸣:尼玛!这写的明明是我啊!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拼?》(那些正在奋斗的学霸,北漂们,必然转发)
《<康熙来了>教坏我们的那些事》(康熙迷们和伪康熙迷们一定转发了)
《当我说“你吃饭了吗”,我说的是”我好想你啊"》(那些在搞暧昧的人在默默转发)
安全感:
不同人对“安全感”有不同理解,我的理解是,咪蒙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互动建立了用户对她的认识与信任,从而产生安全感。
其实咪蒙写文章时候一定不是按照这些方法去写,但是,传播度广的文章一定有规律和共性。
这里就会谈到为什么微博必然会衰落凋零。
因为它从一开始有意制造不同观念的人碰撞冲突,来吸引关注度,但是,人的本性是避免冲突减少冲突的,因为冲突会带来心理疼痛,会带来焦虑紧张和不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撕裂的社会,不同观念之间缺少公共表达,于是很容易指向人身攻击。有些冲突性的话题会引发站队问题,它会带来极为强烈的心理不安和社交疼痛。
比如方韩大战、柴静的雾霾,昔日朋友熟人被迫分成两派,最后重组你的社交关系。稳定的社交关系是我们心理安全的最重要支柱,遇到这种往往导致被迫站队的公共事件,对许多人来说都会造成心理疼痛,除了职业和身份本身就热爱争吵的人,大多数人本能会逐渐减少在这种冲突性社交空间的参与热情。
你想,如果你是个明星,晒个娃秀个恩爱,结果一大群不相干的人跑来问你为啥不对刚发生的某个不幸事件表达哀思,居然还好意思秀生活,你是何居心?心理正常的人,有几个人能接受?
微信则相反,它的信息过滤筛选机制利于你建设一个稳定的可以保护心理安全的社交圈。它的信息基本上都是你希望朋友圈看到的,不会引发社交关系重组的内容,它是温情的、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的。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会流行鸡汤?因为鸡汤几乎是极少能穿透所有半封闭朋友圈、能被不同人接受的信息类别,朋友圈的温情和熟人特性,也使得鸡汤可以很好地滋润和维系这种氛围。本质上,大家其实都不讨厌鸡汤。
最近有文章说,喜欢发鸡汤文的人智商低,如果我们从功能角度而不是从内容模式上重新定义一下鸡汤就会发现,其实所有人群都喜欢鸡汤,这是人性决定的。只不过,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的鸡汤内核和模型有巨大差别。
所谓发鸡汤文的人智商低,其实呈现的是鸡汤文的歧视链——80后歧视 70 后的鸡汤、70 后歧视 60 后的鸡汤,60 后歧视 50 后的鸡汤;并且歧视链的上一级没有意识到自己喜欢的许多东西其实就是鸡汤。
为什么 70 后和 60 后是鸡汤的重度转发者?因为他们是生活压力最大的人群,是最需要心理和精神抚慰的人群,而鸡汤具有短期速效抚慰功能,虽然实际上过一阵就没什么用,但正是由于没什么用,所以必须不断地鸡汤。
与鸡汤在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上完全看不到,但在社交媒体上却大红大热正好相反,有些在传统媒体和门户上最受欢迎的内容,在朋友圈中完全消失了。比如,网站编辑到了下午四点发现阅读数还没完成当日任务的一半,他马上知道该换什么新闻,比如,上几条这样标题的内容:青年女教师洗澡不幸煤气中毒裸死家中,后面还有个括号:多图。很快就可以完成考核任务。
什么是重要信息?依照政治学、新闻学的标准,不同人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从神经认知科学中人们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排序看,前述答案往往不准确,从人的真实生理反应来看,下述定义才是更可靠的:
如果接触到的事件 / 信息与自身密切相关,无论其性质是令人恐惧,还是令人兴奋,或是对个体全然陌生,或是具有模糊不确定性,都更可能被个体标记为 “重要信息”。
1)将企业故事融入行业、社会中
2)让读者产生情绪和角色代入
3)深挖内在逻辑,否则不如不做
4)不要贪大求全,选择“蓝海”切入
5)借力时效性,越快越好
6)选择与产品内涵关联最直接最紧密的
7)碎片化时代,观点为王
8)日常做好产品内涵外延词分析储备
9)多看行业新闻,培养联想能力
10)增加小技巧:数据、图片、超链接等
所谓内涵词,可以理解为产品内部独有的标签。
拿科比举例,暂列五个标签(太多,举不完):
1)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2)杀手:冷血气质,绝杀集锦长达15分钟
3)独狼:这是他背负骂名的地方
4)单挑:可能是历史上除乔丹之外最好的得分后卫
5)帅:科比可能是NBA历史上最帅的黑人球星
当你掌握科比身上这些特有的气质的时候,再结合自身的企业特质,就能找到热点的切入点。
我先以勤奋为例,简单提供两个思路:
1)最明显的就是电商公司的快速物流,风雨无阻服务用户。
比如京东可以说,科比退役后,虽然没有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却有凌晨四点的每一个中国城市……
再搭配N张各个城市凌晨四点的工作现场,这是对快递物流配送同事最好的赞美,足以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尊敬。
1)以家庭为例
如果你是家居家饰公司,特别强调家庭生活的价值观和幸福感,就可以把科比这些年如何重视家庭的细节整理出来。
2)以数据为例
如果你是云计算公司,就完全可以整理一张科比职业生涯的大数据图表,然后分析出科比如何伟大。进而表现大数据的魅力。
“哪一点?”
“离我远一点。”
—— 不早,也不迟
在同一朵云彩下,你看见我我看见你
—— 不远,也不近
你就在那儿,有树有水
所以,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