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
2017-02-10 11:55:54 2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中学课程
课程的概念
广义: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对学生的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活动中心课程论
学习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习要与学生的个人经验发生联系;从活动中学习
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
围绕重大社会问题展开教育
布拉梅尔得
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张教育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学生: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方面期待达到的程度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概念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
课程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意义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
概念
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意义: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的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材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主体部分
编写方式: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
课程评价
概念
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相关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模式
目的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IPP模式
课程开发
概念
通过设计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学科的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模式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情景模式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其提供的可能
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
综合课程观
内容联系观
学习方式观
发展评价观
校本发展观
基本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教师观
要求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行为转变
师生:尊重,赞赏
教学:帮助,引导
自身: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合作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