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2017-02-10 10:05:1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Catchz根据万维钢老师的《万万没想到》整理制作。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盈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要提高效率
就得不公平
人与人财富上的差异\n比身高的差异大得多
身高是正态分布
财富是幂率(power law)分布
在1897年被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发现
是正反馈造成的,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赚钱
从一万赚到十万很难,从一亿赚到十万则容易
马太效应 —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正确的方法论
既然世界这么不均匀\n不应该“公平”对待
“80/20法则”
民间叫法,学术上称幂律分布
做事最关键的战略,\n就是做好最关键的
1963年,IBM发现
计算机上80%的时间\n是在使用20%的功能\n让20%的核心功能更好用
不做完美主义者
其实都是不懂轻重缓急的个人评价焦虑症患者
这样的作风并不值得学习
关注各种细节\n指出别人的小错误\n却不知道大局是什么
衣着无比整洁\n东西摆放井井有条\n什么事情都记录存档
现实中幂率分布广泛存在
世界非常不均匀
油田大小
地震强度
病毒感染
公司大小
大多数重要科学发现也是由少数精英科学家做出
实践应用
《朱兰质量手册》
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列出来
按照重要性进行排位
优先解决最容易出问题的
再去解决第二个
按优先级处理,结果事半功倍
极简主义
根据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重要而不紧急
有自由意志
学会判断哪些重要
有勇气有能力拒绝
次要
重要而紧急
不重要而紧急
不重要也不紧急
核心思想:培养核心的竞争力,在喜欢的东西上加大力度
学习: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方面的内容下功夫研究透彻
休闲:最关键的事情做好,省出来时间去玩
《反脆弱》一书说的“杠铃原则”
做事要注重两端不管中间
我要么做最难的事,要么玩或者什么都不做
三种思维
理性思维
工科思维
如何运用
创造产品
加工
制造
勘探
理科思维
如何证明
发现规律
分析
总结
实验
起源
“tradeoff”——取舍思维
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
权衡利弊得失
必要时妥协退让
寻求第三条道路达到双赢的结果
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
实证主义
要数据
重证据
讲逻辑
经得起实验
能指导实践
背景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活动范围变大,流动性变高。脱离了熟人社会,减少了道德束缚,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娱乐社交、生活学习、工作休息、消费购物、甚至对公共(非公共)事务发表意见,每做一个决定都可能渐接的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
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人脑“系统1”
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对眼前事物进行第一判断
文人思维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
常识
“系统2”
须集中注意力进行缓慢费力的计算分析
理工科思维是系统2的产物
举例
奥运会套
捐款试验
回忆散文
鲁迅祖父
识别猫脸
银行出纳
律师机制
单亲总统
思维密集度
老年痴呆
传统社会
新闻理念
争论问题
阴谋儿童
经济学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理性自负”
科学的标志
古代科学
阴谋论
经济思维
社会效益
感性思维
艺术思维
高端
研究美感
表达层面
人类感受
想象
小说
诗词
五感媒体
视觉:绘画
听觉:音乐
嗅觉:香芬,园艺
味觉:烹饪
触觉:雕塑,装置
文学思维
低端
记叙层面
研究善恶
人类语言
手段
口头表达
文字表达
内容
记载现实
历史
地理
政治
记载评论
新闻,时政
背景
交通、通信、贸易不发达
熟人社会
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靠道德和礼治
不需要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是非善恶
美军的软创新
毕业典礼演讲
2014年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William H. McRaven
前校友
SEALs军官
美国海军三栖特种部队
一般叫海豹突击队
曾经参与指挥了击毙本·拉登的行动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做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著名演讲
海豹训练的一些教训
用极端环境培养人
每天早起,应该先叠被子
把叠被子这件事办好,你就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就。
如果每天以一个小小的成就开始的话,你就会养成一个习惯
激励你这一天去成就更多的事,培养这么一种成就感。
小的错误而受大的惩罚
体会到生活是不公平的
还是得继续前进
没被击垮,变得越来越强
头朝下的冒险下滑姿势
遇到鲨鱼,不能逃跑
鼓励底层士兵创新和冒险
搞小分队形式的皮划艇训练
强调团队合作
反个人主义
体现集体主义和人人平等的环境
Extreme Ownership
2015年畅销书
Jocko Willink 和 Leif Babin
专门帮商业公司训练团队
作者前海豹突击队军官
讲了很多团队管理之道
“ownership”
领导“拥有”其团队的所有错误和缺点
所以出了事他必须为团队背黑锅
打扫军营厨房
给士兵更多的主动权
调动更大的“积极性”
逼着士兵学会自己做决定
海军陆战队以最先到达战场,最后离开战场为荣\n它特别强调士兵遇到情况得能自己拿主意。
完全按照上级的安排已经不可能完成任务
必须自己接手控制
违反了命令,最后反而受到赞赏
“刻意练习”式的实战训练
after-action review(AAR,行动后点评)
所有士兵和军官要一起讨论每次行动的得失
不看职位高低,每个人必须畅所欲言
下级要直言不讳地给上级指出错误,告诉他哪个地方指挥错了。
过去二十五年里,AAR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陆军
心理学:即时反馈,刻意练习
起源于越南战争
空战交换比下降
停飞整训海军应用新方法
一切动作和结果都要记录在案
训练中的假想敌得有针对性,越真实越好,最好还要让蓝军比红军更厉害
必须进行行动后点评,点评中每个动作都可能受到质疑
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
你在想什么
如果换个做法会怎么样
海军最早使用AAR的训练基地还被拍了电影,这就是著名的Top Gun(《壮志凌云》)
Humans Are Underrated
2015年的新书
作者Geoff Colvin
“人与机器竞赛”
练的并不仅仅是适应武器和战场环境
最关键的是适应对手和队友
学会判断对手在想什么
知道队友在想什么
现在高科技的条件下,老兵的价值反而更高
人在实战中提高的速度,远远高于武器研发的速度。
经历过五、六次空战还没死,统计表明他得再赢50到100次才有可能被击落。
向基层士兵放权
刘亚洲提到“信息化”
班长五分钟呼叫到航空兵的火力突击
单兵两分钟呼叫到来地面的炮火支援
美军的统帅部能直接指挥到单兵
伊拉克战争中深刻的教训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没有一个计划能够在第一次跟敌人接触之后还继续存在
根本不存在完美的计划,打仗都是前线士兵摸着石头过河。
不能单凭上级指挥官安排,必须由基层士兵根据前线情况临时决定怎么办,才能取得胜利。
Too Big to Know
2012年出版
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David Weinberger
领导力
所谓领导力,不是来自作战单位中的某一个人,而是作战单位的一个整体属性。
提出者Anthony Burgess
西点军校研究组织和领导方式机构的负责人
专门研究现代战争条件下军队的指挥和领导
最关心的是一个作战单位怎么在不可预计的环境中完成任务
这个队伍是否对任务保持忠诚,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完成任务。
如果客观条件变了,队伍能不能找到新办法完成任务。
如果队伍里有人受伤失去战斗力,其他人能不能继续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之后能不能主动转换到新的作战目标。
不是来自于某个优秀领导,只能分布在整个作战单位之中。
好处:能对新局面做出迅速反应。
去中心化
海军陆战队新兵的工资很低,但他们对军队的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都非常高。\n士兵们并不认为服役是一种牺牲,反而认为是一种新生。
值得解放军重视
一个军人到著名大学做毕业演讲
不是军队在向大学生学习,而是大学生在向军队学习
在武器之外,军队里还有比大学还先进的思想
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才有的事情
美国实战中检验过的新思想被广泛用于普通组织和人员培养
毛泽东思想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作用:真正的自信+自我安慰
隐含假设:软实力强
往大了说,我们有人民战争,得民心者得天下
往小了说,战术不吃亏,单兵素质强,思想认识好
强的原因: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解放军类似点
练兵先练心\n讲团结讲平等\n发挥基层士兵的创造性\n要求干部以身作则
“想办法会”、“评伤亡会”、“评技术会”
“人的因素”\n美军用统计事实把毛泽东的论述给具体化了
人民战争: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
集结号中特务连的领导力
和美军比我军缺少了一点东西
真实感
没有遭遇过真正的敌人
没有为错误付出过重大伤亡甚至战斗失败的代价
只有皆大欢喜的升级,没有被逼出来的带着切肤之痛的改革
军队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力
把自己的教训写进MBA教材让商界精英学习的军队
可模仿、可操作的训练手段
退伍军官来担任管理职位
资深项目经理
CIO,首席信息官
关于作者
万维钢
笔名:同人于野
“学而时嘻之”博主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
《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及《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背景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
人性陷阱
不喜欢抽象数字
举例:给非洲捐款
对具体人(名字、背景)更感兴趣
分支主题
文人思维
系统1的集大成者
出发点:善恶美丑
XX怎么OO啊
理工思维
系统2的集大成者
取舍、有得必有失
量化输入预计输出
举例:奥运套
难以说服
判断机制
律师机制
结论—>证据
情感
科学家机制
证据—>结论
逻辑
确认偏误
如果你相信一个东西你就会主动寻找增强这种相信的相关证据以致不顾事实
一旦具有某种偏见就难以改变主意
举例
标题党
新闻标题不是网站编辑的选择
读者自己的选择
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
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
内容无价值
无有用信息
无助解决问题
无思想修正
看着很过瘾
只是用娱乐方式确认已有观念
厌恶损失
举例
完成奖励——失误惩罚
介绍陌生人的优缺点,更容易记住缺点
人更容易记仇
人类的一种本能
损失令“杏仁核”兴奋,产生负面情绪
理性行事,超越本能
有一颗阴谋论的心
举例
赌徒谬误
赌博是随机事件
每一把的结果相互独立
炮坑
小数定律
概率的5个智慧
随机
Sports are commoditized and, alas, prostituted randomness.
体育是商品化,甚至是卖淫化了的随机性。
偶然的错误不值得深究,成绩也不值得深究。失败者没必要妄自菲薄,成功者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成功中是有侥幸的。
误差
第一次考试57,第二次考试63,后者不是略有进步,这是测量误差范围之内。
不要对误差(略有进步)而沾沾自喜,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进步!
赌徒谬误
经常输,有强烈的感觉会赢
带着炸弹上飞机就不会遇到劫机了?跳进弹坑就不会被炸?幼稚!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地震的预测
未来不可预测!
小数定律
样本少,很难看出真相
河南多骗子
巧合的事情加上阴谋就可以看似合理了
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就必须首先抛弃目的论。——路易斯·沃伯特《反常的自然科学》
成功学的解药
在泛滥的心灵鸡汤之下,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励志
只有你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你的成功才可以被复制
统计才是最科学的方法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
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
学习的期间不要节食
意志力低下的时候也不要轻易做决定——“决策疲劳”
怎样提高意志力?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常立志”
经常做一些自己不习惯做的事情。
匹夫如何逆袭
《大卫与歌利亚》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而巨人的所谓有
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条件。
你绝对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时候得使用非常规手段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尼采
压榨一本书
读书分三层次
为了娱乐消遣而读
为了信息而读
为了理解而读
为了获得见识以及高水平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思想内力,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而阅读的非虚构类的书
●大多数不看。
●大多数看不完。
●大多数人看不懂。
值得压榨,把书的价值最大化
强力研读,核心技术是做读书笔记,读一章,写一章笔记
步骤
整理一下笔记或者写一篇书评
一遍通读,放松欣赏,不求快,能有点思考最好
第二遍写读书笔记,例子数据故事都可略过,专注于思想脉络,论证思路
好的读书笔记?最好写到可以替代原书的程度。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以及灵感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书或文章的联系
怎样做笔记
为什么
记不住,才是常态
需要掌握一个让你可以随时提取信息的核心技能:做笔记
做什么
梳理书中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的亮点
记录自己的心得
寻思关联
怎么做
书要至少读两遍
第一遍
你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遍读一遍去理顺作者的逻辑,搞清楚作者的论点和论证过程
用铅笔随手划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根据目录做全书的思维导图,作为骨架和导航信息,便于细读的时候理解前后关系
第二遍
绘制全书的思维导图
摘录书中的段落、篇章
有什么想法、打算做什么后续行为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书或者文章的关联
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持续思考,实践以及更新输出
怎么用
笔记不是做完就结束了,而是要拿出来用的
将笔记储存在固定位置(文件夹或者印象笔记 )
打印一份放在随处可见的范围内
时常翻阅,找机会实践直至内化
将自己检验的成果再次梳理,进行分享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学一门手艺
如何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异类》一书给的答案是:练习一万小时。
这个说法在某些需要天赋的领域并不适用,如艺术。
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结果是零。
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刻意练习”
只在“学习区”练习
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
是我们已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生活
中间则是“学习区”
练习
精髓就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在“学习区”做事
一旦学会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乔布斯语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
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不要搞太过于简单的,也不要尝试太困难的
重复训练+有针对性
把练习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重复联系
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练的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下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都是套路
分两种
以量取胜
动用智力填补知识就可掌握
(如驾照科目一考试)
以练取胜
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让这套路长在身上
如驾照科目二考试的项目
因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
“短期工作记忆”
跟逻辑推理、数学计算、创造性思维有关
跟智商耦合性很高,很难通过练习提高
“长期工作记忆”
记忆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
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
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二者的关系有点像CPU和硬盘
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
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把套路二“长”在身上
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
学生把一本看好多遍,都能背过了,也只是熟悉而已
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自己不知道。
熟悉不是理解,想要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就是反馈。
没有测试检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从刻意练习的角度,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
一旦发现练习时的错误,即时指出纠正,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该怎么干呢
自己调研相关知识
独立或跟人合作完成练习项目
到相关单位企业实践,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写论文
这个过程中有位导师给出即时反馈是很重要的
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学习效果而言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找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中单独练习,不要边听音乐边练习。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
没有“寓教于乐”这回事,教育和娱乐是互斥冲突的。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学习要付出代价、耐力和汗水。
西赛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高效“冲浪”的方法
随便翻翻(toss) 只把想看的点看,但先不看
第二步、略读(skim) 扫视刚才挑选出的文章,把鸡肋关掉
第三部、精读(read)
本书的毒药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竞争故事
就是学会抄袭
大部分在扯淡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真正有用的联系是弱联系而不是强联系
别跟熟人合伙
霍金的答案
讲了好多有的没的
不服管的人
永远是年轻
两种人
管人的人
比较幸福
被管的人
大多数人只能被管
不是地位,而是思维模式
那些就算管不了别人也至少能做到不服管的人
王小波说的特立独行的猪
健康而且能干
都是赢家
恐怖养老院
革命老人
在养老院里混得最好的老人
宁可跟别人换一个别的东西吃
给我什么就吃什么,这个我不能忍
换来的东西至少是我自己选择的
会把自己房间里的摆设改动一番
我不需要你们帮忙
我不需要你们允许
只要我想改,还是自己改
都有一种反抗精神
拒绝被人设置生活的人
比别人活得更健康,寿命更长,生活更快乐
结论:被别人控制是一种很难受的体验。对生活掌握控制权,非常重要
去控制权
让大学生来探望老人
“强控制组”
可以决定探访者每次什么时候来和待多长时间
结果:明显变得快乐多了,精神和身体状态都更好
“弱控制组”
老人没有决定权
两个组的实际探访时间其实大体相同
两个月后终止了实验
强控制组死亡率比弱控制组高很多
结论:一个人曾经有控制权,然后你突然剥夺他的控制权,还不如从来没有过这个控制权
底层公务员是怎么死的
一项叫做Whitehall Studies的研究
对英国公务员的健康和寿命状况进行了长期跟踪
底层干简单工作,不用操心,到点下班。
越高层的操心越多,经常超时工作
底层公务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都不如高层官员
你在工作中对所做的事情有多大的控制权
如果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只能对周围事物做出被动反应,人生就是个悲剧。
大权在握的体验,这种对事物的掌控感,才是真正的良药
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
经纪人制度
意义
让人能够专注工作而不必管钱
它给了人自由和独立
《罗辑思维》:“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特点
不用直接在某个雇主手下工作
没有情感瓜葛
只对合同忠诚
极大的自由度
agency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
艺术家通过经纪人跟作品买主谈合同
能动性
agency在社会学上指“能动性”
表现
更喜欢独立行事,愿意自己选择和决定
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掌控生活,不需要别人领导
而且遇到困难能坚持到底不放弃。
概念
如果你的行为是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清醒决定的,而不是受什么东西影响的,
你就是一个“能动者(agent)”,你就有agency。
东欧各国人表现
干活的工具坏了
既不会自己修好,也不会上报领导,而是等着
上级路过发现工具坏了,再安排人来修理
秘书发现电话号码不对
不会主动去找一个对的号码
而是干脆就不打这个电话了
学校里学生成绩差
跟全班同学道歉说我拖慢了班级的进度
成绩再好也不能脱颖而出。
丰田生产线上的自由意志
不爱解雇工人,常搞终身雇用
但是工人一样有干劲
丰田的工人居然可以任意拉停生产线
这种信任感,或者说这种对局面的掌控感
给员工带来了一种责任感甚至是归属感
为公司着想,提出大量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
我不希望你是因为威逼利诱才在我这干,我希望你是因为认同我而在我这干。
“pay-to-quit”制度
在线零售公司Zappos
如果你不喜欢我们公司的做事方式,最好现在就辞职,我给你1000美元。
大部分人还是留下了,而且留下的人干的都很好
美国十字路口灯柱上按钮
实际已经废弃不用
满足人对掌控感的需求
投票选总统也有点这个意思
“创造性”
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尤里卡时刻
“Eureka!”
古希腊单词“我发现了”
阿基米德洗澡时喊出
怎么测量王冠体积
发明的故事已经不可考
《好想法从哪里来?》
“slow hunch(慢直觉)”
伟大的发现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积累的结果
很多情况下一个好想法并不是一开始就好,\n它必须随着研究的深入能跟新想法连接起来,\n有新的事实支持,慢慢长大。
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
灵感被高估了
我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神话了发明过程
记者们也会专注于最有戏剧性的一步
读者们也会只记住尤里卡时刻
《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
Becoming a Successful Scientist: Strategic Thinking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作者是生物学家Craig Loehle
别指望灵感,指望汗水
爱迪生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大部分工作其实是试错和累积性的
真的是靠汗水搞科研
秘诀在于使用简单的、步骤少的、并行的和可以反复修改的科研方案
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
法拉第也是这样搞科研
每周能做好几十个实验
大部分想法都被证明是错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依赖“创造性思维”,是错误的策略,会大大降低效率。\n正确的办法是多做试验,而且最好同时干好几个项目。
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
读论文、综述理论、听报告、跟人讨论、写论文……这些日常工作都不是搞科研\n只有“想法-验证”这个动作才是搞科研
幸存者偏见
历史将只会记住那些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想法
几乎所有重大发现都是一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鼓励创新的正确做法
鼓励入门
鼓励尝试
鼓励失败
不是鼓励妄想
非专业创造性
对灵感的误解
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
越是离奇的想法,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公众常常只记住那些最后被证明有用,而且还有点离奇的想法
想象力的庸俗化
教育思想家把创造力归结于“能产生奇思妙想“
只关注这个想法是不是够新颖
不关注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
“砖头有什么用”测量法
量变创新要求投入的资金和高端人才的人力都比质变创新要多得多
“质变”创新,其实也是当时技术条件孕育的结果
爱因斯坦看最新物理论文
当时刚刚有人做了证明光速不变的实验
刚刚有人准备好了洛伦兹变换这个数学工具
高中生创业并不荒唐
很好的工具和教学手段
技术门槛比较低
“全民创新”
面对创新我们无比宽容
这不是创新,这是行为艺术
未理解,过度崇拜
三个迷信
创新行为的最关键一步,是某个绝妙的想法 — 也就是灵感
灵感非常难得
越是离奇、越能打破禁忌、越大胆的想法,越值钱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