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2017-02-10 10:02:4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Catchz根据李子旸老师的《用经济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总结。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盈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中国的未来之路
社会发展变化的方式
哈耶克“自发秩序”
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
中国的改革是一个经典案例
世上的事情
非人类行为的后果:地震
人类行为的直接后果:房屋倒塌
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地震后物价上涨
各种干预力量
共同将自己作为改变社会的操作主体
第三条道路
改良
渐进派
社会还没有糟糕到底
激烈行动副作用太大
革命
绝对上风
社会现实很糟糕
必须尽快改变
斗争必须坚决彻底
激进派
在资本和政治的较量中,资本胜出了
自由出版与微博
自由市场与淘宝
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看不见的手”比想象中强大、全面
痛苦的抗议
托克维尔启示
人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人必然是一种群体动物
初级个人主义
因为要反对集体主义
而排斥所有“公共”
不愿承担公共责任、
维持公共生活
“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远离人际关系
集权和暴政的天然盟友
怎样具备适合公共生活的品德和技巧
长期直接参与公共活动
托克维尔:地方自治是民主的学校
一种实践智慧
不但要成为和他人平等的个体,
更要成为公民,有意愿、有能力承担公共责任
改革开放的真正进步
不可逆转的进步
无论政治如何都不可能回到过去
知识的累积过程漫长,一旦完成,也坚如磐石
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
农业社会累积的知识在工业社会失去价值
主政者迫不及待
中国和俄罗斯改革的重大区别
中国开门改革,一直坚持对外开放
俄罗斯是闭门改革,
知识输入量的差距。
市场经济的知识,在中国大量普及
中国拥有港澳这样的知识输入源。
温州崛起
国企少
外出经商传统
已掌握市场经济知识
穷
政府干预少
1.知识的进步
知识普及度的大幅提高
对市场知识快速掌握
专业人士高速增多
知识总量的大幅增加
朱锡庆《知识笔记》
在任何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是知识增量(获得新知识)
稀缺的本质是无知
对具体知识不了解
不知道自己无知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不争论”
除了制造社会障碍,妨碍社会发展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需要的不是低水平的争论,而是向外学习。
解决方法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让了解市场的人来,中国办企业。挣钱。
市场经济以完整生动的形象展示在无数中国人面前,而且邀请他们身临其中,不但无需交学费也还可以同时挣钱养家。
大量的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的,人们识的这种知识的唯一,就是参与相应的活动。
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对知识的作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第一个认识到知识的根本性作用
经济学的发展由此突破了财富和生产等传统概念
2.温和妥协的市场气质
干掉计划经济的三种武器
价格
米瑟斯:“计划经济中,由于没有价格,经济计算是不可能的”
价格
“相对价格”
是一个规模稍大的社会组织生产的必需信息
什么是消费者需要的
怎样生产才是合理的
合理的生产安排将被胡乱指挥所取代
计划经济否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终极目标
彻底否定私有制
实行公有制
其实就是国有制
讨价还价的交易没有必要
不同生产部门服从同一个领导
按照专家精心订制的计划分配各种物资
市场经济依靠价格分配物资
材料价格
销售价格
中央计划按照人们真实的需要分配
知识
哈耶克:只有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利用存在于不同人头脑里的分散知识
地方性知识和信息
搜集分析处理成本无穷大
更重要、须臾不可离、分散
在计划经济下,所有生活资料都只能繁琐地获得
学科性知识
数理化
文史哲
苏联解体
叶利钦:“我们的国家很不幸,被人拿来做实验”
灾难,失败的社会实验
社会主义是臆想出来的
修正
迈克尔-波兰尼
除了很短的时间以外,中央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那种经济制度超出了人管理事务的极限。
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管理事务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以计划的方式直接管理如一个国家那么大的组织。
勉强尝试,必定很快失败。
现实中存在的,只能是分散的、非中央的、多中心的、自我调节式的管理方式和秩序。
秩序
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飞机场的空中管制仿佛是计划经济
道路交通法则仿佛是市场经济
如果像管理飞机那样管理道路交通,结果只能是全城大堵车
自发的秩序
在一个大范围内,比如一个千万人组成的社会
发挥管理作用的,是类似价格这样的抽象规则,而不是某人的具体指令
设计出来的秩序
只能适用于较小数目的范围
家庭或者公司内部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
夺取政权后把书面计划搬到现实中
很快就发现问题一大堆
托洛茨基:“这一切说着容易,可甚至在五百亩的小农
场,也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农业领域……各个部门必须维
持必要的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支援……实现这种比
例,实现这种内部的照应,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苏维埃
政权还没有能够做到”。
“新经济政策”
允许自发调节的市场恢复部分功能
毫无疑问偏离了社会主义正统理论
如果不“变修”,就只有灭亡
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失败
暴力打击反对者和批评者。
把改造世界的理想转变为争权夺利的丑行
把全面管理社会的愿望变为垄断政权和利益的贪欲
现实中实行的,是无须负责的官僚私有企业和瓜分国家财富的权力系统。
社会的组织方式:被严重破坏的自发秩序。
政府和公众的关系
公众忍受政府对政权的垄断,不发起挑战
政府也不进一步对公众“共产”,默许公众私下的交易行为。
代价:极大地妨碍效率的提高和产出的增加
若非“变修”,苏联不可能延续那么久。中国自己也早就“变修”了。
目的从改造社会转向垄断政权
由于他们继续垄断政权,就让人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
其实,存在的仅仅是一个名称和外壳而已
内部
社会早已不可避免地恢复到某种多中心、自发调节的秩序中
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和破坏,这种自发调节秩序非常不稳定
人们难以建立起稳定的预期,因此也就不愿意做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
秩序也就不可能向更复杂、更高效的程度发展。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可悲的停滞和衰败。
只能提供很基本的价格信号,维持很低水平的社会的基本生存
想要进一步发展
必须亦步亦趋地从市场经济国家那里获得组织生产的办法和价格信号
在社会主义国家,所有高级复杂的生产都是学来的,都是引进的
一旦引进就被固定下来,不可能继续演进和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立于1920年代。他们效仿当时美国的生产体系,
也就是大工厂、流水线、机械化的福特生产方式,然后就再无变化。
农民的“反行为”
人大清史所高王凌发现
一种不公开的小规模反体制行为
隐瞒产量,少缴公粮
在劳动时小偷小摸,在分粮时设法多分
向公社生产队借粮,然后不了了之
人们并不认为那些行为是什么“偷”,而只是“抓握”
不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公然反抗,但无疑是对这个制度的侵蚀和破坏,并违反了传统的道德。
缓解了不合理的公社制度,让农民不至于被饿死。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反行为几乎能为农民带来一半甚至更多的粮食收入。
要是严格按照人民公社的制度设计和上级的要求缴纳公粮、诚实劳动,肯定有更多的人饿死。
为什么不进行干预和管理
都是乡里乡亲
并不是严重
管理不可能滴水不漏
波兰尼上述理论的现实表现
表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失败和不可能
建立在无知和狂妄的基础上,为管理者划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由于政治垄断,其他的社会组织方式被强行压制。
结果就只能是,管理者假装在管理,而民众假装被管理。
“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
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某种自发调节的秩序
私人企业
管理者有更强的激励加强管理
管理能力将制约企业规模
如果不能同时发展出有效的管理办法,企业就不会扩大。
如果企业规模超出了管理能力,那就只好把企业拆分。
规模一定是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之间的平衡
计划经济者
要把整个国家变成单一的企业
严重超出管理能力的限度
导致经济单位的管理水平低下、秩序混乱、产出萎缩
“反行为”成为常态,不道德的行为成为人之常情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