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
2017-02-10 10:12:35 34 举报
AI智能生成
媒介是指信息传播的中介物或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它们通过各种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起到传递、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的作用。媒介具有广泛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媒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息过载、虚假宣传、侵犯隐私等。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媒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文化和传播译丛·总序
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
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
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
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康德:“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
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人未特定化,有超越自然的文化
文化
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期
口传文化阶段
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
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
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
印刷文化阶段
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
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
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
跨越时空限制
动摇了传统的权威
比口传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
电子文化阶段
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
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 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
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
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
同时又以单向传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
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
深刻改变社会
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
“我-他”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
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
通过时一空分离或时一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
本质: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
符号
基本功能:表征(representation)
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
目的: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
创造文化=创造符号
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
核心: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
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
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一种全新的文化
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
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
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
或曰“媒介文化”,或曰“媒介化的文化”
特伦斯戈登序
媒介可以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媒介成双结对但有两个例外:语言和光电
研究媒介就必须研究其影响
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媒介的冷热指“清晰度”“信息”“参与度”差异
技术创造新环境,新环境引起痛苦,人的神经系统就关闭或截除
发展的加速逆转为收缩,爆炸逆转为“内爆",地球缩小为地球村
媒介引起感知比例的变化
理解媒介就是理解新旧媒体的关系,尤其新媒介与人的身体感官心理的关系
議題建構過程
媒介將某些事件加以發掘、報導
不同種類的事件要獲得公眾的注意、需要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新聞報導
媒介「框架」出新聞事件的意義網絡
媒介的用詞會影響公眾對於新聞事件的理解
媒介把複雜的新聞事件、政治話題,用簡單明瞭的「次級象徵符號」加以表達出來
議題建構的過程會因著名人士加入談話而加快建構速度
奇异思想
从一个奇特的角度将人的延伸(即媒介)一分为二
只偏重视觉的、机械性的、专门化的谷登堡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重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人再也行不通了!
电子时代的人应该是感知整合的人,应该是整体思维的人,应该是整体把握世界的人。
电子时代的人是“信息采集人”。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机体,电子媒介亦然。
所以电子时代的人再不是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人。人类大家庭再不是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大家庭。
电子时代的人类再不能过小国寡民的生活,而必须密切交往。
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
机械媒介(尤其是线性结构的印刷品)使人专精一门、偏重视觉,使人用分析切割的方法去认识世界,
所以在过去的机械时代里,人是被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畸形人。
“冷媒介和热媒介”
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热”媒介
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
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
低清晰度的媒介叫“冷”媒介
(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
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
留下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能动性
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
“媒介是人的延伸”
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
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
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
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
“媒介即是讯息”
麦氏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
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的影响,
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
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
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
它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
地球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村”(Global Village)
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电子时代来临之后,人再不能只专精一门,
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
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只偏重视觉、文字和线性结构
这就是更高层次上的重新部落化过程。
人不再是分裂切割、残缺不全的人。
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和拼音文字的发明,
人学会了分析,
同时也使自己成为被分裂切割的、残缺不全的非部落人。
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则把人推向了非部落化的极端。
游徙不定、采猎为生的洪荒时代,
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的、直观的把握,
人的技艺是全面、多样发展的。
那时的人既不会分析事物,也不会只专精一门
那时的人是整体的人,是部落人,而不是被分割肢解的、专干一门的人。
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结成了一个密切相互作用、无法静居独处的、紧密的小社区。
电子媒介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借助电子传媒已实现了同步化,
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弹丸之地。
马歇尔·麦克卢汉
《古腾堡星系》(1962)、《媒介即信息》(1967)、《文化是我们的事业》(1970)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
麦氏对作为人造客体的媒介的渗透力和能动性的强调,似有偏激之处
“你的材料有75%是新的。一本成功的书不能冒险去容纳10%以上的新材料。”编辑担心说
(M.McLuhan,1911―1980)
余震
20多年后传入中国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至今震撼着西方
大地震
他的学说成了最有争议的学说
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匠(他教英美文学)
突然成了新思想新学科的巨人,成了跨学科的奇才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
主要讲述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
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媒介四定律
新媒介的诞生和强化
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并使之过时
媒介的推陈出新
媒介的逆转
这种媒介“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过程
不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线性的单向递进的序列,
而是媒介和媒介之间复杂的此消彼长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形态演化过程。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