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恶》读书笔记
2017-09-18 15:34:53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学范畴的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会对孩子的世界有深入的理解!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恶:偷窃
偷窃的原因
幼小的孩子:单纯地想要
抵不住“一闪念”
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世界里,内部自立的冲动和紧迫感,把他逼迫到了邪恶并且危险的路上。
对私有财产的界定
大地上生长出的是个人的吗?
别人的东西是什么意思?
偷窃的案例
赫尔曼· 黑塞《德米安》
故事:好家庭里的男孩被“另一个世界”吸引过去,说谎自己偷窃,最终引发了真正的偷窃
“父亲的尊严,第一次出现了裂缝,支撑着我童年生活的支柱,第一次有了切口。每一个人,在成为自己之前,这个支柱绝对是要被摧毁的。谁都看不见的这种经历,构成了我们命运中内在的重要线条。”
普罗米修斯盗火
故事:宙斯不给人间火种,普罗米修斯看不下去,偷了火种。宙斯大怒,用铁链绑住普罗米修斯在高加索山上,让巨鹰一直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对人类来说是带来火种的英雄,对宙斯而言,就是极端的恶人。
敢做坏事?当心你点小命 or 反正你们自己会去偷,我绝对不会给你们火(任何孩子们想要的)
关于火🔥
象征
光明,照亮黑暗的东西
人类意识
什么是自立?不从属于任何事物的意识
反抗原先从属的人,就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恶
各种文化中的取火
日本
《古事记》最初的夫妇神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结婚后,母亲生出日本国土、山川及其他一切。最后生产火,但产道烧伤后病死。火是神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授予人间的。
你要的东西我都会给你,好好听话,做个乖孩子
中国
有许多种版本,但基本上不是神赐予的,而是人自己发现的取火方法。天然就存在着火。人抗争自然的过程。
伏羲用闪电燃烧树木击倒野兽,来告诉人们火的好处。又托梦给年轻人,告诉他怎么取得火的地方,但是年轻人醒来后找不到那个地方。后来自己摸索发现了取火的方法,后来成为炎帝,也叫神农。
没有你得不到的东西,自己动脑子去拿吧
偷窃的意义
为了成为自己
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
如果孩子做了偷窃的事,怎么办?
要点
需要关注的事: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对待孩子发生的事情,严厉地做规矩与温和地和孩子相处不矛盾
如果偷了马上就会被发现的东西,那是孩子想跟我们说什么
案例
发现孩子偷窃文具店文具的妈妈
需要妈妈更多温情
电影《稚情》里为挨饿的耶稣偷食的男孩,最后被实现愿望,送去天国见妈妈
灵魂上精神上需要慰籍
发现邮箱里藏着孩子偷来的玩具手枪
需要家中多一些野性
“要想成长为一个真正爱好和平的人,小的时候反倒要玩一些杀啊、砍啊的游戏,捏死些虫子什么的。
通过这些,才能实际感受到和平是什么,杀戮是什么。”
恶:暴力和攻击性
恶的文化差异
aggression
日本
攻击性
美国
有冲劲
父母一味压抑自然情绪,创造平和的家庭氛围
身体的使用率越来越低
玩耍中,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治愈
案例:自由地玩牛奶大便和血的游戏
规则
很少有不在乎比赛输赢的孩子
破坏规则想赢就是进步
重点在观察孩子如何破坏规则
尽量不被发现,偷偷摸摸地
理直气壮自己是特殊的,随便就改
故意挑逗,让你能觉察到
感情的自然爆发很有必要
被拒绝的笑=笑话嘲笑,隐含着一种攻击性
教师要承受住“恶作剧精灵”,一起享受,才能让学生亲近
发怒的效果
开拓新领域,急速扩展孩子自己的新世界时会产生的感情
案例:罗宾逊的《回忆中的玛尼》
压抑多年的主人公安娜终于找到了能够容纳自己愤怒的人
恶:谎言、秘密、性
谎言
让人生更加有趣的谎话
笑笑让它过去的宽容
防卫自己利益的假话
坚决处罚
秘密
有了谁也不知道的、谁也拿不到的东西,我很满足。——荣格
“幼年时代跟父母之间一心同体的关系,支撑着孩子。但是,孩子们要从家庭里开始自立,就必须破坏这个支柱。”
性
恶:校园
人类好像总有一种排斥异己的倾向
欺凌的案例
吉尔· 派顿· 沃尔什的《神奇的黑石头》
转校新生因为做数学题做得快,因为住的地方和其他同学都不一样而被老师排斥,孩子们也排斥。
挑战决斗:主人公杰姆斯同意挑战,挑战的人特里按规则必须先做到,特里被冲入水池中九死一生,杰姆斯非常后悔,却决心即使死也要在村里孩子围观中走到水库对面。杰姆斯完成以后去医院把他的护身符黑石头送给了特里,两个孩子和解了。杰姆斯也成功融入新环境。
现代欺凌产生的原因
学习压力大
从小长大青春期,恶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太少
大人的爱物质化
人际关系中缺少心灵的连接
怎么做呢?
大人有严厉的姿态,往前再走一步都是不可以到。
做一堵稳稳地站立不动的墙
活生生的人,从正面接触孩子
父母好好把握住青春期之前跟孩子的关系
老师能从心底认可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
用体育运动释放孩子的攻击性
大人的“善”诱发孩子的“恶”或者伤害孩子
否认孩子的感受
案例:里根总统因为永远抱有希望、乐观地生活而否认存在着难受痛苦的事情,不相信孩子有痛苦,认为女儿撒谎
亲子关系的核心是母亲与孩子(女儿)
有意识地为自立努力,约=拒绝依存
无意识中其实是强烈希望依存,得到一体感
强加于孩子的善意
有哪些行为?
父母介入孩子生活持续而长久
过度干涉孩子,破坏了孩子的个性
总是挑毛病,没办法尽情舒展自己的可能性
过于性急,不停地知指导,缺乏耐心等待孩子自发的成长
为什么会这样?
不相信孩子,其实就是不相信自己。
现代人怀抱着不安在生活,缺乏安全感
生活舒适了,但对根源性的不安缺少最基本的防备
直接面对这种深层的不安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
本能地想消除不安
选择朝向孩子,因为自己已经稳定成型,干不了什么,但不干点什么又六神无主
不朝向孩子,对孩子就会漠不关心
我:既朝向孩子,又朝向自己
朝向自己的不安
不甘于平凡
觉得自己不够好
怂 不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说不
朝向孩子的不安
不希望和孩子的关系模式重复自己和母亲的
希望孩子能早点学会学习
怎么做才好?
大人打起精神面对自己的不安
怎么做?
面对恶,如果大人的忍耐力更强一些,孩子就会活得更加生气勃勃
心里拒绝恶的同时,大人、孩子都要清醒认识到这是一个逃避不了的存在
理解孩子实现自我的第一步,经常是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
什么是恶
神学:恶是善的欠缺
《恶的哲学笔记》(岩波书店,1994年)中村雄二郎:恶是“存在之否定”或者“生命之否定”
作者观点:违反了群体规约,危害群体,破坏秩序的就是恶
任何文化中,恶人不会绝种,是人的天性
1.明知对自己无益反而有害,仍忍不住要做
人类心灵具有恶的倾向
恶对人有魅力
恶对人有诱惑
2.大多数是因为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而造成了恶
被传统定义的孩子的“恶”=独特个性
标签化
反抗父母
不合群
脱离学校教育的
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根源
反抗父母,得到自立
恶的二义性
恶与创造:任何创造的背后都混杂着破坏性。在既有秩序中想创造出些什么,必定要破坏掉某种旧事物。不破不立
赫尔曼· 黑塞《德米安》的《两个世界》:恶比善更有魅力
善
充满和平,好世界
静态的,缺乏活力,甚至乏味、僵化
恶
有破坏力的,令人恐怖的世界
隐匿着未知的事物,是生命力、是魅力
斯宾诺莎《伦理学》:恶是一种关系的解体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对自然“恶”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破坏,也是一种创造。
毫无辩解余地的恶
过了分寸的恶具有无法挽回的破坏性
在孩提时代有机会体验深度的根源恶,会让人下决心再也不敢了
霸凌的存在有部分原因是孩子小时候没机会体验这种根源恶
体验了的孩子内心会非常懊悔内疚,并自我反省
大人面对发现了这样的恶的时候:用爱来恢复关系
怎么做
承认作为一个人的局限
承认和恶做斗争需要时间
不做裁决者
案例
对逃学的孩子,妈妈还是紧紧地抱住说“儿子,妈妈最爱你”
《小妇人》妈妈对乔说“不要这么伤心了,这种事情妈妈也做过”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