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德育
2022-08-15 14:23:2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育学 德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
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能力为智育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狭义:指道德教育
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德育对于促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德育功能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生存性功能
发展性功能
享用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政治功能
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的经济功能
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德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
德育目标
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对德育培养学生的何种品质的设想与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
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较之分目标具有唯一性或统一性特征
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方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党和国家政治路线方向的教育目标、民主教育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世界观教育目标、人生观教育目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目标以及理想教育等内容
德育教育的目标
公德教育目标
私德教育目标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心理教育目标
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
健全人格心理教育目标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
强调基础性
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意德育的层次性
具有全面性
注重了稳定性和变个性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小学教育大纲的核心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和爱“国家”区分
爱国主义要把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应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正确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集体主义不排斥个人利益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道德品格教育
道德品格是中小学德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如正直、亲切、勇敢等
开展道德品格教育
要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赋予道德不同内涵
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意图
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
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
开展理想教育
避免对三大理想做分裂式教育
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心理品质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基础
开展心理品质教育
在教育原则上应考虑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能讲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公之于众
在教育方法手上心理品质教育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等方法进行
德育过程概述
德育过程的概念
含义: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以品德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德育知识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方面内容
德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教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 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过程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是道德感情,是人们对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即是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通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
行:即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
学生在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程思想品德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略
活动和交往是教育者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性活动
活动和交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活动和交往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活动和交往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两化”的过程
要实现德育过程的“两化”必须伴随着一系列思想矛盾和斗争
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作为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进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帮助他们有效的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学生思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长期反复的结果
德育过程中需要坚持长期与反复抓
德育原则、方法、途径和模式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定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人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灵活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德育途径
含义:是指德育目标的指导下,遵循科学的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而采取的某种德育实施形式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校级工作
班级工作(班主任工作)
各种教育活动
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教育
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家长工作
校外工作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思想上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渴望独立但又必须依赖父母的帮助,这个阶段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做出不利于自身发生的种种行为。
德育方法
含义: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说服法
定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目标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运用说服的基本要求
说服要有明确目的性
说服要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
说理要注意把握时机
说服时要做到以诚待人
陶冶法
含义:时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良好的情境,运用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
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运用陶冶法的基本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与启发说明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榜样法
定义: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社会学习理论的 代表人物班杜拉就是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伟人和英雄模范人物
教育者的示范
学生中的好榜样
运用榜样法的基本要求
选好学习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
定义: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一种方法。
练习
委托任务
社会实践活动
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
坚持严格要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注意检查和坚持
奖惩法
定义:是中小学校德育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道德评价,已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一种方法
奖励方式
称赞或欣赏
颁发奖状或奖品
惩罚的方式
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运用惩罚法的基本要求
教育性
一致性
针对性
德育模式
道德认识的模式(皮亚杰与科尔伯格)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
道德感情的模式(麦克菲尔)体谅模式
道德的社会化模式(班杜拉)社会模范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西蒙)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