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数据分析体系
2017-03-15 15:35:0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酸菜鱼不加香菜不加辣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1计算机的形成与发展
1.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
1.3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1.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1.5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1.6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掌握】2.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掌握】2.2OSI参考模型
【掌握】2.3 TCP/IP参考模型
【掌握】2.4 OSI参考模型与TC/IP参考模型的比较
【了解】2.5 网络与Internet协议标准号组织与管理机构
【了解】2.6 一种建议的参考模型
第三章 物理层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
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掌握
传输介质类型及主要方法
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的基本概念
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基本概念
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
3.1 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
3.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3.3频带传输技术
3.4基带传输技术
3.5多路复用技术
3.6同步光纤SONET与同步数字体系SDH
3.7 接入技术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
4.1差错产生与差错控制方法
4.2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1.物理线路与数据链路
理解物理线路的区别与联系需要注意
1.物理线路是由传输介质与通信设备构成。
2.没有采取差错控制机制的物理线路传输比特流是会出错的。设计数据链路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离线和纠正物理线路传输过程中的差错问题,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3.物理线路的比特流传输功能是由物理传输介质与通信设备实现的,而数据链路功能是通过数据链路的协议数据单元的帧头,按照数据链路层协议规定的协议动作来实现的。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链路管理
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与释放
2.帧同步
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单元是帧。物理层比特流是封装在帧中传输的。帧同步是指接收端应该能够从收到的比特流中正确的判断出一帧的开始位与结束位
3.流量控制
发送端发送数据超过物理线路的传输能力或超出接收端的帧接收能力时,就会造成链路拥堵。为了防止出现链路拥塞,数据链路层必须具有流量控制功能
4.差错控制
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5.透明传输
当传输的数据帧中出现某些特定的控制字符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接收端不至于将数据误认为是控制信息。数据链路层必须保证帧数据字段的二进制比特序列可以使任意的组合,即需要保证帧传输的“透明性”或“透明传输”问题
6.寻址
在多点连接的情况下,数据链路层要保证每一帧都能传送到正确的接收端,因此数据链路层必须具备寻址功能
3.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4.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分类
面向字符型
典型: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
三个缺点
1.不同类型计算机的控制字符可能不同
2.不能实现\"透明传输\"
3.协议效率低
面向比特型
HDLC协议
点-点协议PPP
4.3面向比特型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协议
4.4数据链路层滑动窗口协议与帧传输效率分析
4.5点-点协议PPP
第五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了解】5.1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理解】5.2Ethernet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5.3交换式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技术
【掌握】5.4高速Ethernet的研究与发展
【掌握】5.5Ethernet组网设备与组网方法
【掌握】5.6局域网互联与网桥
第六章 网络层
6.1网络层与IP协议
6.2IPv4协议的基本内容
6.3IPv4地址
6.3.1Ip地址的基本概念
a IP地址技术发展的背景
b IPv4地址技术发展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标准分类的IP地址
第二阶段:划分子网的三级地址结构
构成子网就是将一个大的网络,划分成几个较小的网络
将传统的“网络号-主机号”的两级IP地址结构,变成“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的三级结构
第三阶段:构成抄网的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技术
于1993年提出的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技术
第四阶段: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6.3.2 标准分类Ip地址
1 网络地址的基本概念
a名字、地址与路径在RFC791有说明区别
b、MAC地址与IP地址
互联网是由多个网络互联而成的,每台被称为计物理地址。算机都有个MAC地址。这个MAC地址被称为“”
IP地址是网络层的地址,主要用于路由器的寻址,因此IP地址采用层次结构
相对于链路层的固定和不变的物理地址,网地址络层是由网管人员分配和可以通过软件来设置的,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逻辑”
c Ip地址与网络接口
d IP地址的分配方法
为每一个网络接口分配一个IP地址
Ip地址与MAC地址一一对应,并且在Internet是唯一的
为多归属主机的每一个网络接口分配相应的IP地址
这类具有多个接口的主机又称为“多归属主机”或“多穴主机”
多归属主机可以有多个IP地址
可以为一个网络接口分配多个IP地址
连接到Internet的每一个主机(计算机或者路由器)至少有个Ip地址
IP地址是分配给网络接口的
一个网络接口也可以分配多个IP地址
网桥、Ethernet交换机属于数据链路层设备,使用MAC地址,不属于网络层设备,不分配IP地址
2 IP地址的点分十进制的表示方法
子主题
3 标准IP地址的分类
A类地址:网络号的第一位为0,其余7位可以随意分配。因此A类地址共分为大小相同的128(2^7=128),每一块的netID不同
第一块覆盖的地址:0.0.0.0~0.255.255.255(netID=0)
第二块覆盖的地址:1.0.0.0.~1.255.255.255(netID=1)
最后一块覆盖的地址:127.0.0.0~127.255.255.255(netID=127)
每个A类网络可以分配的主机号的hostID可以是2^24-2=16777214个
主机号全为0和全1的两个地址保留
B类地址:B类地址的前两位为10,其余14位可以随意分配,分配的网络号为2^14=16384
B类主机号的长度为16位,因此每个B类网络可以有2^16=65536个主机号
主机号全为0或全为1的两个地址保留
实际上,一个B类IP地址允许分配的主机号为65354个
B类地址覆盖的范围:128.0.0.0~195.255.255.255
C类地址:
C类IP地址的前三位为110,其余21位可以分配,可以分配的C类网络号为2^21=2097152
主机号长度为8位,因此每个C类网络的主机号最多为2^8=256
实际上,一个C类地址块允许分配的主机号为254个
C类地址覆盖的范围:128.0.0.0~191.255.255.255
D类地址IP地址不标识网络
地址覆盖范围:224.0.0.0~239.255.255.255
D类IP地址用于其他特殊的用途
E类地址IP地址暂时保留
地址覆盖范围:240.0.0.0~247.255.255.255
4 特殊地址形式
直接广播地址:
路由器将这个分组以广播方式发给特定网络(191.1.0.0)的所有主机
直接广播地址:在A类,B类与C类IP地址中,如果主机号是全1(如191.1.255.255),那么这个地址为直接广播地址
受限广播地址
32位网络号与主机号全为1的IP地址(255.255.255.255)为受限广播地址
它是用来将一个分组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给本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路由器接到目的地址全为1的分组时,不向外转发该分组,而是在网络内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给全部主机
“这个网络上的特定主机”地址
在A类,B类与C类IP地址中,如果网络号全是0(0.0.0.255),该地址是这个网络上的特定主机地址
路由器接到这样的分组时,不向外转发该分组,而是直接交付给本网络中主机号为25号的主机
回送地址:
A类IP地址中127.0.0.0是回送地址,它是一个保留地址
回送地址用于网络软件测试和本地进程间通信
TCP/IP规定:网络号位127的分组不能出现在任何网络中
5专用IP地址
如果IP分组使用了10.1.0.1、172.16.1.12或192.168.0.2地址,那么路由器就认为这是一个内部网络使用的IP地址,不会向Internet转发该分组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
6.3.4 划分子网的三级地址结构
1 子网的概念
借用主机号的一部分作为子网的子网号,划分出更多的子网IP地址,而对于外部路由器的寻址没有影响
2 划分子网的地址结构
要点:
三级层次的IP地址是:net-ID-subnet ID-host ID,增加了一级子网号subnetID
同一个子网中所有的主机必须使用相同的网络号与子网号
子网的概念可以用于A类、B类与C类IP地址
子网之间的距离必须很近,分配子网是一个组织和单位内部的事,它既不用向ICANN申请,也不需要改变任何外部路由器的数据库
3 子网掩码的概念
为了解决“如何从Ip地址中提取出子网号”,人们提出子网掩码或掩码的概念
4 子网规划与地址空间划分的基本方法
由于子网地址与主机号不能使用全0或全1,因此校园网只能拥有254分子网,每个子网只能有254台主机
5 可变长度子网掩码技术VLSM
6.3.4 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
6.3.5网络地址转换NAT
NAT概念
研究NAT技术的背景:需要一种短时间内有效缓解IP地址短缺的方法;二是处于网络安全的目的
动态NAT与静态NAT
NAT与NAPT
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工作原理
对网络地址转换NAT方法的评价
NAT违反了IP设计的初衷,使IP从无连接变成面向连接;
在网络层IP地址转换的同时转换网络传输层端口号,违反了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确定的不同层次之间相互独立的原则
有些应用将IP地址插入在正文的内容中,如果NAT与这类协议一起工作,NAT需要根据不同的协议,做不同的调整
由于P2P的文件共享与语音共享是建立在IP的基础上的,NAT的存在,使得P2P实现出现了困难
6.4路由选择算法与分组交付
6.4.1分组交付和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
分组交付的基本概念
a默认路由器的概念:
分组交付是指在Internet中主机、路由器转发IP分组的过程
多数主机先接入一个局域网,局域网通过一台路由器再接入Internet。在这种情况下,这台路由器就是局域网主机的默认路由器,又称第一跳路由器
每当这台主机发送一个IP分组时,他首先将该分组发送到默认路由器。因此发送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称为源路由器,与目的主机连接的路由器称为目的路由器。
b 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的概念,路由器需要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与源地址是都属于同一网络,判断直接交付还是间接交付
当分组的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在同一网络,或是当目的路由器向目的主机传送时,分组将直接交付
如果目的主机与源主机不在同一网络,分组就要间接交付
评价路由选择的依据
算法必须是正确、稳定和公平的
算法必须能够实现网络拓扑和通信量的变化
算法应尽量简单
算法应该是最佳的
路由选择算法的主要参数
跳数:是指一个分组从源主机到达目的主机的路径上,转发分组的路由器数量。一般来说,跳数越少的路径越好
带宽:指链路的传输速率
延时:指一个分组从源主机到达目的主机花费的时间
负载:是指通过路由器或线路的单位时间通信量
可靠性:是指传输过程中的分组丢失率
开销:开销通常是指传输过程中的耗费,这种耗费通常与所使用的链路长度、数据速率、链路容量、安全、传播延时与费用等因素相关
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
在Internet中,路由器是采用表驱动的路由选择算法
路由表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产生的
从路由选择算法对网络拓扑和通信量变化的自适应能力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静态路由选择算法与动态路由选择算法两大类
路由表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
静态路由表
静态路由表的特征主要有:
静态路由表是由人工方式建立的,网管人员将每个目的地址的路径输入到路由表中
静态路由选择算法也叫做“非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即使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动态路由表
动态路由表的特征主要有如下特点:
动态路由选择算法也叫做“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大型互联网络通常采用动态路由表。在网络系统运行时,系统将自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建立路由表
路由表的生成与使用
网络结构与IP地址
路由表的生成原来
在路由选择过程中,如果路由表中没有明确指明一条到达目的网络的路由信息,就可以将该分组转发到默认路由器,在这个例子中,路由器3就是路由器2的默认路由器。特殊地址0.0.0.0/0用来表示默认路由
IP路由汇聚
最长前缀匹配原则
路由表项由“网络前缀”和”下一跳地址”组成
在使用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协议后,IP分组的路由就通过和子网划分的相反过程汇聚
路由器的路由表项数量减少,路由选择查询的时间就越短,通过路由器转发分组的延迟时间也就越少,路由汇聚是减少路由表项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路由汇聚过程
6.4.2 路由表的建立、更新与路由选择协议
1 解决Internet路由选择的基本思路
在路由选择问题上也必须采用分层的思路,以“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很复杂的问题
路由选择算法与路由选择协议是有区别的,设计路由选择算法的目标是生成路由表,为路由器转发IP分组找出下一跳·路由器;设计路由选择协议的目标是实现路由表中路由信息的动态更新
2 自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研究人员提出分层路由选择的概念,并将整个Internet划分为很多较小的自治系统
3 Internet 路由选择协议的分类
内部网关协议
目前内部网关协议主要有: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开放最短路径优先EGP
外部网关协议
每个自治系统的内部路由器之间通过内部网关协议IGP交换路由信息,连接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使用外部网关协议EGP交换路由信息
6.4.3 路由信息协议RIP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基于向量-距离V-D路由选择算法的内部路由协议
1 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
向量-距离选择算法也成为Bellman-Ford算法,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的设计思想比较简单,它要求路由器周期性地通知相邻路由器:自己可以到达的网络,以及到达该网络的距离(跳数)
距离D对应该路由上的跳数
2 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的工作原理
3 路由信息协议RIP
路由信息协议RIP在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的基础上,规定了自治系统内部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互格式、错误处理的相关规定,同时设置了周期更新定时器、延时定时器、超时定时器与清除定时器
a RIP定时器
RIP规定路由器设置一个周期更新定时器,每隔30s在相邻路由器之间交换一次路由更新信息。
由于每个路由器的周期更新定时器都相对独立,因此它们同时以广播方式发送路由信息的可能性很小
b 根据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只有当一个开销小的路径出现时才修改路由表中的一项路由记录,否则就要一直保留下去
c 由于每个自治系统中的路由器都要与系统内部的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表信息。当内部路由器数目增加时,网络中的RIP信息交换量会大幅度增加
RIP允许的最大跳数是15 。RIP的优点是配置与部署比较简单,缺点是不适用与大型或路由变化频繁的网络环境
6.4.4 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1 OSPF协议的主要特点
“开放”表示是一种通用的技术,而不是某个厂商专有的技术。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路由选择算法是基于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径优先SPF算法
最为内部网关协议,OSPF协议与RIP相比有以下几点区别
a OSPF使用的链路状态协议,RIP使用的是向量-距离路由选择协议
b OSPF要求每个路由器周期性发送链路状态信息,是以区域内的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能形成一个跟踪网络链路状态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c利用链路状态数据库,每一个路由器都可以以自己为“根”,建立一个最短路径优先SPF树,这个树用于描述从该路由器出发,到达每个目的网络所需要的开销
d OSPF要求路由器在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用洪泛法,想所有的路由器发送该信息,而RIP仅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通报路由信息
2 OSPF主干区域与区域的概念
为了适应更大规模的网络路由选择的需要,自治系统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级:主干区域与区域
采用OSPF的路由器每隔30分钟,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广播链路状态信息,建立并维护一个区域内同步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划分区域的好处是将洪泛法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在每个区域内,而不是整个自治系统内
3 OSPF协议执行过程
6.4.5外部网关协议BGP
1 外部网关协议的基本设计思想
外部网关协议是不同自治区域边界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2 BGP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过程
6.4.6 路由器与第三层交换技术
1 路由器主要功能
建立并维护路由表;在路由表中,保存路由器每个端口对应的目的网络地址,以及默认路由器的地址
提供网络间的分组转发功能
路由器能够以线速转发
2 路由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输出端口,完成分组转发功能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路由选择处理机
分组处理与交换部分
如果接收的分组时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分组,则将这分类分组送交路由器的路由选择处理机。如果接收到的是数据分组,则按照分组目的地址在转发表中查找,决定何时的输出端口
讨论
衡量路由器性能的指标
排队队列
6.5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6.5.1ICMP协议的作用于特点
1 研究ICMP协议背景
IP协议提供的是尽力而为的服务,IP协议的优点是简洁,但是缺少差错控制和查询极值
IP分组一旦发送出去,是否到达目的主机,以及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哪些错误,源主机是不知道的
因此这些问题必须设计一种差错报告与查询、控制机制来了解信息,决定如何处理
ICMP协议的差错与查询、控制功能对于保证TCP/IP协议的可靠运行时至关重要的
2 ICMP协议的特点
a ICMP协议本身是网络层的一个协议,但是它的报文不是直接传送给数据链路层,而是要封装成IP分组,如何再传给数据链路层
b 从协议体系上看,ICMP协议只是要解决IP协议可能出现的不可靠问题,不能独立于IP协议而单独存在,它是IP协议的一个组成部分
c ICMP协议设计的初衷是用于IP协议在执行过程中的出错报告,严格地说是由路由器来向源主机报告传输出错的原理。差错处理需要由高层协议完成
3ICMP报文结构
在IP分组头中,协议字段值为1,表示IP分组的数据部分是ICMP报文
为了保证ICMP报文传输的正确性,在ICMP报头中有2B的校验字段
6.5.2 ICMP报文类型
1 ICMP差错报告报文
目的主机不可达
a网络不可达
b主机不可达
c 协议不可达
d端口不可达
e 源路由选择不能完成
f目的网络不可知
网络不可到达是指知道目的网络的存在,而无法将分组送达
g 目的主机不可知
源主机抑制
第一阶段: 路由器或目的主机发现拥塞,发出抑制报文
第二阶段:源主机收到源抑制报文之后,按一定速率降低发往目的主机的分组传输率
第三阶段:拥塞解除之后,源主机要恢复分组传输速率
超时
重定向报文
路由器的路由表是不断动态更新,而主机通常使用静态路由表
重定向报文可以实现主机路由表的更新
参数问题报文
如果出现分组传输过程中除目的主机不可到达、源主机抑制、超时与改变路由报文4种情况之外的错误,如IP分组头中任何一个字段的参数丢失或出错,路由器或目的主机在丢弃该分组之后,向源主机发送“参数问题报文”
2ICMP查询报文
回应请求和应答
时间戳请求和应答
地址掩码请求和应答报文
路由器询问和通告
6.5.3 Ping 与Traceroute 命令
1 Ping命令的应用
Ping是测试目的主机是否能够到达的一种通用的方法。
在很多的TCP/IP应用中,用户调用Ping命令便是通过回应请求和应答报文,检查和测试目的主机或路由器是否能够到达
报文中包括:报文长度、主机响应时间与生存时间等三个重要参数
2 Tracert命令的应用
Tracert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它可以火的从测试命令发出的源主机到达目的主机完整的路径,因此它也叫做“路由跟踪”命令
源主机A先给目的主机发送一个跳步数限制值为1的echo request ICMP报文。第一个接收到的路由器将跳步数限制值1减1为0的分组丢弃,并向源主机发送一个ICMP超时报文。那么源主机就得到了第1个路由器的地址
Tracert发送一个跳步数限制值为2的ICMP echo request报文。第2个接收到的路由器也会因为跳步数限制值的原因,丢弃分组,并向源主机发送一个ICMP超时报文。那么源主机就得到了第2个路由器的地址
继续执行以上的过程,直至ICMP echo request 报文到达目的主机,目的主机发送回一个ICMP echo reply应答报文,这样源主机就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源主机到达目的主机的路径列表
需注意:Tracert软件对每个TTL值都要经过三次“echo request”与“time exceeded”的应答过程
6.6IP多播与IGMP
6.7MPLS协议
6.8地址解析协议ARP
6.8.1 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
对于TCP/IP来说,主机和路由器在网络层用IP地址来标识,在数据链路层用物理地址来标识
6.8.2 地址解析工作过程
1 地址解析的基本过程
从已知的IP地址找出对应的MAC地址的映射过程称为“正向地址解析”,相应的协议称为“地址解析协议ARP”
从已知的MAC地址找出对应的IP地址的映射过程称为“反向地址解析”,相应的协议叫做“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如果主机A打算给主机B发送一个IP分组,它知道主机B的IP地址,但是不知道主机B的MAC地址,那么它首先要在本地ARP映射表中查找
2 理解ARP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路由器每一次转发时IP分组中的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是不变的,改变的是帧的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
我们不可能了解传输路径上所有路由器与目的Web服务器的MAC地址,这个转发过程协议是由ARP自动完成的。ARP的执行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
3 ARP服务的四种情况
需解析同一个网络的主机MAC地址
需要解析不在一个网络的主机MAC地址
需要解析下一跳路由器的MAC地址
路由器需要解析在同一个网络的主机的MAC地址
6.9移动IP协议
6.10IPv6协议
6.10.1 IPv6协议的基本观念
6.10.2IPv6协议的主要特征
a 新的协议头格式
b巨大的地址空间
c 有效的分级寻址和路由结构
一种典型的做法是:将分配给一台IPv6主机的128位的IP地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64位作为子网地址空间。另外64位作为局域网硬件MAC地址空间
d有状态和无状态的地址自动配置
e 内置的安全性
f 更好地支持QoS
g用新协议处理领主机的交互
h 可扩展性
6.10.3 IPv6地址
1 IPv6地址表示方法
用二进制格式表示的一个IPv6地址
将这个128位的地址按每16位划分8个段位
将每个段位换成十六进制数,并用冒号隔开
2 零压缩法
零压缩的基本规则
IPv6地址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二进制数0,可以规定一种方法,通过压缩某个段位中的前导0,进一步简化IPv6地址的显示
有些类型的IPv6地址中包含一长串0
为了进一步简化IP地址表达,在一个以冒号十六进制表示法表示的IPv6地址中,如果几个连续位段的值都为0,则这些0可以简写::。称为“双冒号表示法”
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确定双冒号之间被压缩0的位数
3 IPv6前缀
IPv6不支持子网掩码,它只支持前缀长度表示法
前缀是IPv6地址的一部分,用作IPv6路由或子网标识
前缀的表示方法与IPv4中的无类域间路由CIDR表示方法基本类似,IPv6前缀可以用“地址/前缀长度”来表示
例如21DA:D3::/48是一个路由前缀;而21DA:D3:0:2F3B::/64是一个子网前缀。
64位前缀用来表示表示主机所在的子网,子网中所有主机都有相应的64位前缀。任何少于64位的前缀,要么是一个路由前缀,要么就是包含部分IPv6地址空间的一个地址范围
6.10.4 IPv6分组结构与基本跟头
IPv6分组结构
IPv6报头
每个IPv6分组都有一个IPv6基本报头。基本报头长度固定为40个字节
扩展报头
高层协议数据
高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可以是一个TCP或UDP报文段,也可以是ICMPv6报文
IPv6报头的结构与各个字节的意义
版本
流量字段
流标记
载荷长度
下一个报头
跳步限制
源地址与目的地址
6.10.5 IPv4与IPv6过渡的基本方法
1 双IP层或双协议栈
2 隧道技术
路由器-路由器隧道
主机-路由器隧道
节点-节点隧道
6over4
6to4
ISATAP
第七章 传输层
7.1传输层与传输层协议
7.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UDP协议的主要特点
1.UD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尽力而为的传输服务)
1,UDP协议在传输报文之前不需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连接,因此减少了协议开销与传输延迟
2.UDP协议对报文除了提供一种可选的校验和之外,几乎没有提供其他的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措施
3.如果UDP协议检测出收到的分组出错,他就丢弃这个分组,既不确认,也不通知发送端和要求重传
2.UDP协议是一种面向报文的传输层协议
1,UDP协议对于应用程序提交的报文,在添加了UDP头部,构成一个TPDU之后就想下提交给IP层
2.UDP协议对应用程序提交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原报文的长度与格式,
3.如果应用程序交的报文太短,则协议开销相对较大,报文太长,UDP协议想IP层提交的TPDU可能在IP层被分片,也降低协议的效率
2.UDP协议报文格式
端口号
包括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长度都是16位
长度
长度也是16位,定义了包括报头在内的用户数据报的总长度。UDP报头长度固定为8位
校验和
用来检验整个用户数据报,UDP报头与伪报头在传输中是否出现差错
3.UDP校验和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示例
使用伪报头目的
不是用户数据报的真正头部,只是在计算时临时加上去的
它既不向低层传输,也不向高层传输
包括IP分组头的源IP地址(16位),目的IP地址(16位),协议字段(8位),UDP长度(16位)
如果没有伪报头,校验的对象只是UDP报文,也能够判断UDP报文传输是否出错,但设计者考虑,如果IP分组头出错,那么分组就可能会传送到错误的主机,因为增加伪报头
伪报头结构
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号,UDP长度
4.UDP协议实用范围
视频播放应用
简短的交互式应用
多播与广播应用
7.3传输控制协议TCP
第八章 应用层
【了解】8.1Internet应用的发展与应用层协议的分类
【掌控】8.2域名系统的DNS
【掌控】8.4电子邮件服务与SMTP协议
【掌控】8.5Web与基于Web的网络应用
【掌控】8.9典型应用层协议--FTP
本章知识点结构
图
1.当前Internet应用的主要特征是:在继续发展传统Internet与Web应用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P2网络应用;无线网络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覆盖的范围;物联网技术扩大了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Internet应用系统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C-S模式与P2P模式。P2P网络是指在Internet中由对等节点组成的一种动态的逻辑覆盖网
2.应用层协议定义了运行在不同端系统上应用程序进程交换的报文格式与交互过程。根据应用层协议在Internet中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功能,应用层协议可以分为三种基础类型::基础设施类、网络应用类与网络管理类
3.DNS的作用是将主机域名转换成IP地址,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访问各种Internet资源与服务
4.TELNET又被称为”终端仿真协议“。Internet 用户从来没有直接调用TELNET协议,但是E-mail、FTP与Web等服务都是建立在TELNET NVT概念与技术的基础上的
5.电子邮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邮件服务器端与邮件客户端。邮件客户端使用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向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邮件客户端使用邮局协议POP3或IMAP从邮件服务器中接收邮件
6.FTP需要在客户与服务器进程之间建立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以提高文件传输的可靠性
7.Web服务的核心技术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超链接Hyperlink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定位了Internet资源的位置与访问方法。搜索引擎技术极大地提高了Web信息资源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8.SIP是实现即时通信的控制信令协议,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普通文本数据,可以是音频或视频数据,以及E-mail、聊天、游戏等数据
9.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可以为主机自动分配IP地址及其他一些重要的配置参数,能够支持远程主机、移动终端设备、无盘工作站的地址共享与配置
10.简单网络协议SNMP设计与应用的目的是:监控网络运行状态,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及时报告和处理网络故障,保证网络能够正常、高效运行
第九章 网络安全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