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2017-04-05 14:23:2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5.1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局域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局域网技术的发展过程
Ethernet技术不是最早、但是最成功的技术
目前,高速、交换局域网与无线局域网成为局域网研究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局域网拓扑
早期局域网的常见拓扑
介质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
介质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
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
指当局域网中共享介质的多路访问产生冲突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权
共享介质:连接多台计算机的总线传输介质
多路访问(多路存取):多个主机需要通过一条共享介质发送和接收数据
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机同时在一条共享介质上发送数据,多路信号会出现相互干扰
造成接收主机无法正确接收任何数据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什么时候发送数据?
如何发现冲突?
出现冲突怎么办?
中心控制
局域网中设立中心控制主机,由它来决定主机发送数据的顺序
分布式控制
局域网中不存在中心主机,而是由每个主机各自决定是否发送数据,以及出现冲突时如何处理
令牌控制:Token Bus、Token Ring
随机接入:CSMA/CD(以太网,Ethernet)
介质访问控制CSMA/CD、TokenBus与TokenRing的比较
局域网的三种访问控制方法
以太网(Ethernet)
采用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 访问控制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
令牌总线网( Token Bus)
采用令牌控制的令牌总线型局域网
令牌环网( Token Ring)
采用令牌控制的令牌环型局域网
令牌环局域网
节点间构成闭合环状结构,数据沿一个方向逐站传输
控制帧令牌沿环单向传输,有忙/闲标志位
优点:能提供优先级服务,适用于重负载领域;
缺点:环与令牌维护复杂,实现困难,组网成本高
缺点:环与令牌维护复杂,实现困难,组网成本高
令牌总线型局域网
利用令牌控制节点访问公用总线
令牌是一种控制帧,取得令牌的节点才能发送数据
预先确定节点获得令牌的顺序,逻辑上是环状
通过令牌持有时间(THT)限定一次发送的数据量
只要控制节点数,各节点传输数据的实时性可以保证
优点:在重负载下信道利用率高,支持优先级服务;
缺点:实现复杂,需要大量逻辑环维护工作
缺点:实现复杂,需要大量逻辑环维护工作
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Token Bus、Token Ring的主要特点
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实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环境
如生产过程控制领域
在网络通信负荷较重时,表现出很好的吞吐率与较低的传输延迟
因此适用于通信负荷较重的应用环境
环的维护过程复杂,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硬件造价高,组网费用远超以太网
CSMA/CD总线型局域网 (以太网)
所有节点连接到一条总线(共享介质)上
在总线上以广播方式发送数据
一个时刻只允许一个节点发送数据;否则会出现冲突
节点通过竞争获取发送权,发送时间不确定
属随机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CSMA/CD方法的主要特点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算法简单,易于实现
目前有很多种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以实现CSMA/CD方法
有利于降低Ethernet组网成本,扩大应用范围
一种随机访问控制方法,适用于对传输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办公环境
在网络通信负荷较低时表现出较好的吞吐率与 延迟特性
当网络通信负荷增大时,由于冲突增多,网络吞吐率下降、传输延迟增加
Ethernet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976年7月,Metcalfe与Boggs发表论文“Ethernet: Distributed Packet Switching for Local Computer Networks”
设计思路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ALOHANET
一种无线分组交换网,用于实现夏威夷大学不同岛屿校区通信
1980年,DEC、Intel和Xerox等公司合作公布了 Ethernet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规范
1981年,Ethernet V2.0公布,即DIX V2
IEEE 802.3标准在Ethernet V2.0基础上制定
1990年,10Base-T标准推出,采用UTP传输
1990年,Ethernet交换机面世
高性价比、适用于办公环境的应用,使Ethernet技术得到软件开发商与硬件制造商的广泛支持
5.1.4 局域网参考模型与协议标准
局域网参考模型
1980年2月IEEE成立了802委员会
专门从事局域网标准化工作
面对多种局域网技术和产品,IEEE 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LLC)
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
IEEE 802活跃的工作组与协议
目前活跃的工作组有
IEEE 802.3WG
IEEE 802.11WG
IEEE 802.15WG
IEEE 802.16WG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