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讲+第二讲
2017-09-22 20:46:26 25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Elena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关系1
唯物主义
可知论
唯心主义
可知论
黑格尔哲学
不可知论
关系2
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史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自然观上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主义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
关系3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分支主题
1、上传法人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书
2、上传组织机构代码证
3、上传法人有效证件(例:身份证)
2、上传组织机构代码证
3、上传法人有效证件(例:身份证)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谁是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为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个性,属于唯心史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物质=原子,个性,属于唯心史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客观实在,共性,属于唯物史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可知性: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精神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精神是人的精神,包括:感觉、意志、理性、思想、心、经验、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精神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决定物质)
客观精神是人之外存在的精神,包括: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理念、宇宙精神、上帝、神、道、理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P9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论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董仲舒形而上学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
五观
物质观
物质和物质范畴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个性,属于唯心史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原子,个性,属于唯心史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共性,属于唯物史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可知性: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属性概括起来
3、这样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属性概括起来
3、这样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运动观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离不开运动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形而上学: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离不开物质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3、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3、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未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绝对运动:无条件
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借口绝对运动
事物在一瞬间既是此物又是彼物: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河流
相对静止:有条件
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物质运动离开时间和空间是没办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时间是以物质的空间运动来度量的:沙漏计时
空间是以物质的时间运动来度量的:测量宇宙天体之间的距离,用光一年走过的路程来度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特点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单线前进,不可逆转)
古往今来——宙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有长度、宽度、高度三个方向)
四方上下——宇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1、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3、时空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2、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3、时空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时空有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时空无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空绝对性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时空相对性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爱因斯坦相对论:(尺短钟慢)物质运动在接近光速的时候,沿着运动方向的长度会缩短,时钟的速率会变慢
意识观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起源
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你拍桌子,你的手会疼,这是桌子对你的手的反作用力;石头风化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向日葵;含羞草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猫狗有情绪
意识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言即文字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是形式,人类思维是内容,声音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庸俗唯物主义:意识=物质)
意识是 【特殊的物质——人脑】 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人脑是加工机器,原材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加工出来的是意识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区别仅仅在于反映得是否正确
意识具有明显的主观特征,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为:
它的反映形式有主观性
马克思和巴尔扎克都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
马克思:用理论的《资本论》
巴尔扎克:用文艺作品《人间喜剧》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
在映象上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的、有时甚至是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歪曲的反映有:神鬼之说
但即使是歪曲的、虚幻的,也是对客观的反映
意识有时候反映的正确:真理;反映的错误:也是反映,但是虚幻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认得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的意识不管主观的色彩多浓厚,归根到底都有着自己的客观原型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定义: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工作计划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飞机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列宁: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根据食谱做美食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气功:通过意识和心理过程,来调节生理过程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气功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实践观
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的不同于动物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体现:实践是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两对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意识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和构成环节
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尽管意识具有其独特性,但也决不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
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人的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统一,而意识只是这一统一性的一个环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
人和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实践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即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是辩证决定论,即以决定论为基础(承认规律),同时包含非决定因素的决定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些利用规律的条件)
反对非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亿万年后世界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制出来);反对目的论(唯心主义决定论)、观念决定论等伪决定论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规律=本质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规律=必然性
规律=必然=本质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重复性
规律=稳定性
规律的根本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1、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的目的
2、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引水上山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