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2017-07-28 16:25: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汉语国际教育445刘珣《引论》第四章教材内容整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一)
一、语言与文化
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类
按文化内容
(表层文化)
物质文化
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
(中层文化)
行为文化
习俗文化,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
(深层文化)
观念文化
文化的精神内核
C文化(大文化)
经济、政治、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思想观念、价值体系
c文化(小文化)
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人际关系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2)文化具有民族性
(3)文化(包括亚文化)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中发挥规范和准则的作用
(4)文化具有系统性
(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日常使用最多、最基本的表述文化的符号还是语言
(6)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物质文化变化最快,制度文化次之,习俗文化比较稳定,观念文化变化最慢
3.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主要工具)文化的形成需要由语言来表达;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特别是书面语的记载;文化跨越时空的传播需要语言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启示: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文化思维定势对异文化的成见、偏见,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势
(5)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交际文化的根本特征: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1)蜜月阶段
(2)挫折阶段
文化休克(文化震荡):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3)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最基本的态度)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差异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4.交际文化
张占一:区分 知识文化&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提出交际文化的规约性和隐含性,强调交际文化与语言系统的关系
交际文化原则: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
一、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内容三条原则: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
文化教学的三个层次
1.语言的文化因素
语言文化因素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陈光磊把这种文化因素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国情文化—最基本的“知识文化”
3.专门性文化知识
已不是语言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语言文化因素是指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
1.语构文化(语法)
语构文化是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结构最大的她点就是重意合而不是重形式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的主客体统一观
汉语的意合性也必然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构词—词根复合法 词类—兼类 分句结合成复句—常常不加连词
汉语句式结构还体现叙事一般按时间或事理顺序排列—注重直觉体验、善于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特点
词语排列整齐、语义对称、节奏和谐、对偶句—喜欢对称、成双的心理
语构文化可以和结合语法教学进行
2.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汇分类
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梅雨、梯田、熊猫、戈壁滩)
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馒头、旗袍、炕、四合院)
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科举、支书、下放、农转非)
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虚岁、黄道吉日、红娘、阿Q)
词义的差别
词的内涵义有差别
词义不等值
词的褒贬义不同
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
语义文化常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
3.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基本语用文化
(1)称呼: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打的人际关系,对长辈(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汉语常常用“姓+职业/职务”构成称谓“某经理”
(2)问候和道别
(3)道谢和道歉
(4)敬语与谦辞
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
(5)褒奖与辞让
为了表示谦虚,而并非对夸奖者的否定或拒绝
(6)宴请与送礼
(7)隐私与禁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要求文化因素的教学和文化三层次的教学有一个体现量化和序化的文化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以及文化教学大纲
2.要有针对性
文化教学要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定应教的项目并作出解释和说明
3.要有代表性
所谓有代表性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所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在对外国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时,不能绝对化,要适当说明这一变化趋势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能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自觉遵守社会规约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这一方法比较灵活渐变,语言学习各个阶段都可以使用
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初级阶段可以紧密结合口语会话材料,揭示语用规则;中级阶段增加国情知识的介绍;高级阶段可结合较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以语言为纲、结合文化教学的语言材料)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课堂中引进有关文化项目的联系,对于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而且要走出课堂融入目的语社会中去,才是文化教学最好的方法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本身具备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特点
基础心理学——自然科学应用心理学——社会科学
一、语言的生理—心理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语言中枢的所在地
语言的生物基础—神经系统、大脑、发音器官
1.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人脑
前脑
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
大脑半球表层——大脑的主要组成成分,主管思维活动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三类机能区
皮层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枕叶
听觉区——颞上回
躯体感觉区——顶叶
皮层运动区
主管全身各部分的运动
皮层联合区
脑间
中脑
后脑
2.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
大脑语言功能区
说话中枢—布罗卡区(布罗卡)——说、写——失语症
第一次用科学方法鉴定出大脑是人的心理器官
听觉性语言中枢—韦尼克区(韦尼克)——听觉——感觉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区——失读症
大脑两半球功能“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差异,一定的功能为一侧大脑半球所控制,称为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化”
右半球——形象思维(形象、直觉、空间)——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几何空间——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
左半球——抽象思维——言语、概念、计算能力——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3.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依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键期(临界期)—伦尼伯格
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岁左右青春期(12)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1.记忆的类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第二语言记忆: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中积极的活动过程。
记忆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逻辑记忆
语音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
情绪记忆
对话、朗读、表演
运动记忆
对技能的记忆:发音、书写动作的记忆
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
感觉记忆
人们能把一张张静止的画面看成是连续活动的电影,正是感觉记忆的作用
保持记忆的时间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
短时记忆
(操作记忆)对信息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
感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一分钟左右
以听觉形式编码
长时记忆
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
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语义编码
储存概念和规则
表象编码
储存语言材料的视觉和听觉形象
运动编码
储存运动技能—发音、书写的技能
储存的信息
事件信息
普通常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体现了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过程
识记
信息的输入和编码阶段
按目的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按材料是否有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发音声调)、意义识记(词汇意义、语法规律、课文内容)
保持
对信息的再加工并储存
再认和重现
信息的提取也是信息的输出
第二语言的重现也称为回忆
重现按有无目的分为:有意重现、无意重现
回忆以联想为基础
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遗忘
部分遗忘
完全遗忘
暂时遗忘
指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恢复
永久遗忘
已识记过的内容不经复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
(1)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
倒摄抑制(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第二语言教学中尽可能把近似的材料分隔开学习
(2)影响遗忘的因素以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从识记的时间来看
艾宾浩斯(德)—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已有就逐渐放慢,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启示: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复习时间的间距由短拉长
从识记的内容来看
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无意义内容的识记
启示:教材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适度采取整体——部分综合记忆的方法特别注意对材料中间部分的识记
从识记的数量来看
识记的数量越大,遗忘得越多
启示:每课内容要适量,采用分散识记的原则,每次识记材料不宜过多,复习也应采取分散的方式
从识记的程度来看
一定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
过度学习: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
启示:应鼓励学习者采用“过度学习”的策略
从识记的方式来看
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遗忘要慢得多
启示:第二语言教学要充分利用情景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少考)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冯特(德)—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
1.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代表人物—铁欣纳
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
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激情
研究方法:内省的方法,内省与实验相结合
2.机能主义
创始人—詹姆士 代表人物—杜威
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方法:内省法,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学派)
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研究方法: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
4.行为主义
创始人—华生(美) 代表人物—斯金纳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测到、可以测量的外显行为
巴甫洛夫(饿)—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模式
托尔曼(美)—新行为主义—“中介变量”代表人物—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听说法、视听法、程序教学法
5.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弗洛伊德(奥地利)
认为心理有两部分:意识&无意识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者人的思想
6.认知心理学
创始人:奈塞尔(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不把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
7.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马斯洛(美) 代表人物—罗杰斯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咨询法、默教法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