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范式与流派
2017-08-25 16:39:42 16 举报
AI智能生成
该思维导图以南京大学新传学院院长胡翼青教授的《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一文当中提出的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以及陈力丹老师的论文《试论传播学方法论三个学派》当中的三个学派划分为主线,串联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式与主要学派:实证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以及结构主义符号—权利学派。该文档可以使人从空间角度把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和学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表层结构
方法论/理论 陈力丹
学派
经验-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
四大先驱
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传统)
1940-1948
《人民的选择》伊利大选调查报告
人们接受信息存在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
舆论领袖(传媒的信息通常通过人群中的信息活跃分子传递)
二级传播(通过舆论领袖再传递)
传媒影响选民的三种模式
活化(激发潜在倾向)
强化(固定已有意见)
转化(影响缺乏主见的人)
霍夫兰(心理控制传统)
二战后期和战后
心理控制实验
说服研究
信息源条件
说服者条件
信息本身条件
说服过程
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五W传统)
1948年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五W模式的提出
谁(传播者)
说什么(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对谁说(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环境监测
社会协调
社会遗产
1949年默顿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传媒三大社会功能
赋予社会地位
大V
强化社会规范
麻醉精神
库尔特·卢因
1947年
《群体生活的渠道》
提出“把关人”理论
集大成者
施拉姆
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实验(控制心理实验为主)
调查(抽样调查)
文献分析
实地了解
源流
牛顿传统物理学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改造
20世纪引介到传播学
特点
研究对象
可感知的传播对象
可精准测量,以说明规律性
价值中立
学术研究与商业/政治利益的结合
评价
负面
寻求受众认识共通之处
利用这种资源
服务于政治控制和市场开发
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性事实实际上来自研究对象的经验或体验,调查对象的不客观性
正面
结论明确,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结构主义符号-权利学派
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阿多诺
1938~1939年和经验—功能学派合作研究美国商业广播音乐效果
文化工业理论
霍克海默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马尔库塞
1964年《单向度的人》
大众传媒消灭了思想的丰富性和人的多样性,消灭了颠覆和改变现状的文化
哈马贝斯
《交往行动理论》
传媒商业化,成为制造舆论品牌的工具,传媒的“再封建化”
旧金山市郊学派
爱德华·霍尔
1959年《无声的语言》
传播空间接近性研究,传播内容受传播各方关系的制约,时间,地点本身就带有内在的无声信息
英国文化学派
1964年伯明翰大学
文化研究中心
斯图亚特·霍尔
1973年《编码/解码》
传媒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
批判性分析电视传播理论前提
传媒产品生产的四个阶段:制作/发行/传播/消费/再生产相互联系,受制度权力关系的制约
子主题
英国政治经济学派
1966年莱斯特大学
大众传播研究中心
默多克
1973年《呼唤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
媒介所有权和控制权角度
戈尔丁
1997年《媒体政治经济学》
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
研究视角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制度经济学
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派
代表人物
阿尔都塞
媒介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
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家巴尔特
被符号固定的内涵为“神话”,符号就是要“去神话”,揭示符号的实质意义
法国学者福柯
任何权利的行驶,都离不开知识的提取/占有/分配与保留。通过知识的制造和传播,获得行驶权利的权利。
荷兰符号学家 梵·迪克
新闻的深层“意识形态”
评价
正面:承认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是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把传播和传媒置于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把传媒视为一定价值倾向的中介
负面: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某种弊病,也不是为了纠正传播结构,而是怀疑现存的秩序下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对社会提供的行为准则持完全怀疑态度
负面:无视大众传播在技术和形态上的重大变化,适应新环境能力差,批判本身就带有片面性。
技术控制论学派
背景
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机器的产生,自然科学概念引入
20世纪40年代,大众媒体的普及
报纸/广播/电报/电话
通讯设备的发展
生物学当中的遗传信息
信息成为通讯符号
信息理论的诞生
媒介(机器)成为信息载体
社会机器化
趋势:机器拟人化,人机对话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产生
三论
控制论
1948年
维纳
奠基之作
《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的控制与通信》
1949年《人有人的用处》
重要概念
重视原因对结果的决定作用
信息流动通过:接受—反馈—接受“调节自身
熵
来源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热力学研究概念
应用:衡量系统信息组织水平
熵表现为自然的 冗余,信息的丢失,噪音,误差或失真。
通过信息交流,获得负熵,消除无序,克服熵的破坏趋势
系统平衡
社会反馈是社会控制的要义
信息的充分交流保证社会稳定
系统论
提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索勒普尔
分析有线电视技术对组织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信息论
1949年
香农
《通讯的数学理论》
论证计算机原理
通信角度定义传播
内容
定义传播
定义信息
提出从信源到信宿的五W+噪音传播模式
媒介形态影响专题研究
英尼斯多伦多学派
简介
加拿大学者
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师从帕克
著作
1950《帝国与传播》
1951年《传播的偏向》
媒介偏倚理论
观点
一种新的媒介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传播技术是政治经济进步的基础
麦克卢汉
梅罗维茨
1985年《消失的地域》
媒介情景论
电子媒介不是通过内容影响我们,而是通过变换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影响我们
保罗·莱文森
1997年《软边缘》
媒介形态演化的“人性化趋势”
补偿性媒介—一切媒介都是补偿性媒介
后麦克卢汉主义—人对技术具有控制能力
《理解媒介》
媒介即讯息
媒介形态比传递的内容更重要,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某些变化
媒介是人的延伸
地球村
电子传媒的普及,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
热媒介,冷媒介
评价
可能会导致“电子乌托邦”的幻想
忽略了传播科技以外的因素对社会的影响
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传播的主体
对比
经验-功能学派
着眼于既定的政治,经济目的,关注发现嫩巩固切实解决具体传播问题的方法,能够对传播现象加以科学解释的规律
理论基础
实证主义
研究核心
传播效果
研究方法
经验
研究视角
微观
研究立场
保守
技术控制论学派
着眼于媒介机器与人的交流设计,关注不同媒介之间对社会影响的比较和新媒介对社会影响的前瞻研究
理论基础
技术主义
研究核心
传播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文献与思辨
研究视角
宏观
研究立场
激进
结构主义符号—权利学派
着眼于“符号—认知—权利”之间相互运作,关注传播制度,传媒意识形态,以及传媒对人的异化和控制
理论基础
批判哲学
研究核心
传播与社会
研究方法
哲学思辨
研究视角
宏观
研究立场
激进
交融
后实证主义
解构主义
软媒介决定论
深层结构
与权力的关系
实证主义范式
与权力高度一致,致力于为其合法性做出论证
核心价值:保守主义
人本主义范式
与权力不太一致,希望通过改良来改变现状
核心价值: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
批判主义范式
对权力池彻底批判态度和否定态度,并希望通过颠覆性的激进行为改变现状
核心价值:激进主义的左派色彩
区分
时间/空间维度
实证主义范式
最强调空间维度
人本主义范式
既强调空间维度,也强调历史维度
批判主义范式
重视研究的历史维度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维度
实证主义范式
最强调工具理性
人本主义范式
既强调价值理性也强调工具理性
批判主义范式
重视价值理性
范式: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流派: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