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2政治学概论
2021-04-16 14:19:23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政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它主要探讨政治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用,以及政治决策的过程和影响。政治学概论涵盖了各种政治体制,包括民主、专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此外,它还关注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和全球治理等问题。政治学概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从事政治相关工作做好准备。总之,政治学概论是一门既实用又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七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原理
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权力组织、国家机器、国际政权机关,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
国家机构的特点
阶级性
全社会性
整体性
强制性
国家机构的构成
国家元首
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
立法机关
立法和执法监督
行政机关
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司法机关
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的组建
制约因素
国体的制约
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制约
国度国情诸因素的制约
设置原则
理论原则
法制原则
差异性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每个机关相对独立
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的法律手段
三个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
子主题
主要国家机关
议会或称国会
立法权
以国家的名义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
提案—审议—通过—公布
财政权
财政同意权
监督权
议会对政府进行监督
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
议会拥有倒阁权
行使弹劾权
行使质询权
中央政府,一般由政府首脑和各部部长组成,通常称为内阁
维护宪法、执行法律的权力
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军事权
立法参与权包括
立法创议权
法律否决权
审判权和法律解释权
审理各种诉讼案件
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
违宪审查
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
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拉美
由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
意大利、德国、法国、奥地利
事后审查
美国
事前审查
法国
司法原则
A:司法独立原则;B:不告不理原则;C:辩护制度;D:公开审判;E:无罪推定原则。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原则
否定、替代资本主义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前提
两种国家权力和职能在职掌、从属上的集中统一
公社委员会兼管行政权和立法权
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
是兼职的
城乡之间分布极不平衡
广泛的代表性
任期是五年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职权
决定权
国家权力机关就是国家重大的问题和事项做出决定的权力
任免权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国务院,它作为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
总理负责制
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
职权范围
行政立法权
议案权
行政管理权
行政区划管理权
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社会管理权
行使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依照宪法和法律代表国家进行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机关
人民法院
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
四级两审终审制
人民检察院
监督权,提起公诉,对法院的错误判断和裁定,依法提出抗诉
人大及其常务会选举和任免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原则
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司法独立
人人平等,不容特权
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公开审判原则
民主集中制
第八章 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同心理素质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根源
民族差异:前提
剥削制度:民族压迫的根源
事实上的不平等:根源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
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
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区别
含义不同
范围不同
反抗外来侵略时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消灭的方式不同
融合
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 问题
,民族问题解决得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格局
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
民族运动与资产阶级国家
反对封建割据,要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
对旧的殖民统治的反对
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内容
民族优劣的观点
民族至上的原则
民族投降的原则
资产阶级利己主义
A:民族的歧视;B:民族不平等;C:民族同化;D:大国沙文主义;E:领土扩张主义;F: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民族压迫政策
实行民族歧视,制造民族纠纷
强制推行民族同化
分化少数民族\\民族怀柔政策
制造民族分裂
假借“民族自决”煽动民族分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问题
解决民族问题基本原则
民族问题产生根源
事实上不平等
经济不平衡
政治上的差别
文化方面的差别
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一切民族的平等
权利方面的平等
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联合的原则
民族团结
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结构
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反对民族分裂
民族自决与国家结构形式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
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欺凌,中华民族要获得解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56个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普遍比较差
防止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的一般理论
政党的定义
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
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
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
采取共同的行动
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
特征
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政党是由本阶级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组成的
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分类
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
是否掌握国家政权
执政党参政党反对党在野党
是否合法
合法政党非法政党
活动范围
国内政党跨国政党联盟地区性政党
功能
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集中阶级意志
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历史范畴
它最初产生于英国
基本特征
标榜“超阶级性”即以“全民性”自称
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即“选举党”
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
党内派系斗争的合法化
资产阶级政党奉行“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资产阶级民主协调运作的工具
自我调整机制
类型
两党制
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
赢得总统选举胜利
而轮流执掌政权
英国: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美国: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特点
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
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多党制
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比例代表制
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德国
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A:意大利B:瑞士C:芬兰D:1958年第五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法国
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A:印度国大党B:新加坡人民行动党C:墨西哥革命制度党D:1955—1993年期间的日本自民党
一党制
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
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压力集团与集团政治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性利益团体
施加影响和压力的集团
政党具有政治纲领
政党把选举作为自己的活动之一
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政党以全民利益的身份出现
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影响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3.影响政府决策;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改变了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产生和特征
产生和发展
自觉的行为
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成熟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
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领导的具体方式
组织领导(保证)
政治领导(核心)
思想领导(灵魂)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实行党政分开
规范党政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政治团体是现代政治现象
广泛的群众基础
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利益差别
具体作用
A:组织功能B:参政功能C:民主监督功能D:教育功能
第十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与功能
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体系
一是政治体系文化
二是过程文化
三是政策文化
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影响政治过程
褊狭型、顺从型和参与型
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结构
类型划分
西方学者的区分
参与型-->服从型
冲突型--协调型--->>混合型
理想型-->>现实型
传统-->>现代
马克思主义的区分
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结构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
相互间的依存、配合和制约的关系
非同步性
不断变动状态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传播和遗传机制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家庭
学校
社会
大众传播媒介
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家、政治学者的高度关注亚非拉社会发展道路
政治学研究的范围拓宽及政治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现代化”理论
丹尼尔·莱纳
《传统社会的消失》
理论架构
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化社会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
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阿尔蒙德和科尔曼
《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
派伊
《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
政策调整改善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解决各种问题
从发展道路研究逐渐转向政策研究
发展行政学
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
经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
现代化的政治后果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可以无秩序而有自由
达尔
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政治制度
政治发展决定于政治文化
西方政治学政治发展理论基本点
社会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
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推销其政治发展的道路、模式
不顾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概述
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政治制度化水平
适应性-僵硬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性-分离性
政治参与
低参政
中参政
高参政
政治文化
狭隘型臣属型参与型
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政治发展的动力
一是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二是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三是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的发展。 四是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五是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
纵向
社会各要素在社会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横向
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性质是统一的
政治发展途径
政治发展是指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
革命
含义
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 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 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夺取和掌握政权
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的特定阶级
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革命通常表现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斗争
改革
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 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渐进、连续性的过程
以和平方式进行的
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改革要遵循基本原则
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过急
.以经济改革为先导,当经济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再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改革措施与改革环境相协调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定义
政治体制
国家为了行使权力而设置的组织相互关系运行制度
政治总格局是指共产党领导下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我国权力机构的运行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称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权力结构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十三大
政企分开
党政分开
十四大
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十五大
依法治国
十六大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
社会公平正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
主要发生于主权国家这一基本行为主体之间
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
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全球性
有机性
有序性
变动性与动态性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国内政治上的利益要求,反映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外交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公共权威
利益的构成
阶级利益-->>民族利益
行为主体
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和公民
主权国家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
国家是整个国际政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必备的基本要素
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统一政权
国家主权
主权是最根本的构成要素
国际组织
国家之间的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非国家之间的
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会议的起点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
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不能侵犯其他成员国的权利
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
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
专门性国际组织
地域范围
全球性国际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
内容和领域划分
政治性国际组织
经济性国际组织
军事性国际组织
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性国际组织
其他
政党
绿党
政治团体
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主张
个人
政治家
第三节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与内容
普遍性
广泛的适用性
共识性
应然性
应该遵循的规范
约束性
道德约束 & 实际约束
内容
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
国际法的构成、特点和作用
构成
平时法
战争法
中立法
主体主要是国家
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作用
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发展条件
确定主体的政治权利义务依据
解决国际冲突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第四节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 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东西问题:实质上是和平问题
南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
第五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根本推动力量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普遍化
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在全球跨国市场流动
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格局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0031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的含义
非马克思对政治的理解
道德的观点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康德
黑格尔
法律现象
凯尔逊
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
马基雅维里
韩非子
拉斯韦尔
韦伯
管理众人之事
孙中山
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戴维·伊斯顿
马克思对政治的理解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哲学:基础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经济学:决定
生产力及生产关系
法学:相关性
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学
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
儒家、法家、道家
西方政治学历史发展
最早发端\t古希腊社会
《理想国》
《政治学》
开山之作
神权统治\t中世纪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
转折阶段\t文艺复兴\t抨击神学统治
形成时期 15世纪至16世纪
《君主论》
《共和六论》
布丹
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
《乌托邦》
莫尔
《太阳城》
康帕内
繁荣阶段 17世纪至18世纪
《海洋自由论》
格劳秀斯
国际法之父
《战争与和平法》
《论宽容》
洛克
三权分立
《政府论》
《社会契约论》
卢梭
发展变革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功利主义
孔斯坦、边沁
强调个人自由
实证主义
孔德、斯宾塞
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复杂化 19世纪后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一战二战间
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利
二战后
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
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方法论原则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
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静态
动态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形成和产生
劳动阶段
家庭阶段
血缘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氏族
氏族的发展阶段
母系到父系
原始公社制度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氏族制度的特点
内部禁止通婚根本原则
决策组织——议事会
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国家的产生
条件
私有制的产生
阶级的形成
阶级的根本标准是经济标准
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和农业
劳动生产率提高
私有制出现
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手工业和农业
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部落联盟的出现
商业从手工业
商人和金属货币
商业活动居民杂居
恩格斯关于早期国家产生
历史现象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作用是缓和冲突
国家产生的形式
雅典国家
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罗马国家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产生
德意志国家
征服罗马帝国的结果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社会内部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区别于氏族
按地区划分 和 血缘关系
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起源理论
神权论
托马斯·阿奎那
董仲舒
契约论 主观主义
英国霍布斯
英国洛克
法国卢梭
暴力论
杜林
考茨基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马克思主义国家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列宁阐述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
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
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赋税制度的确立
国家权力的特性
强制力的垄断性
普遍的约束力
主权性
国度
居民
领土
主权
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内部职能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
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历史必然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
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完全不需要国家
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阶级的消灭
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及体力劳动的差别的消亡
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阶段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正常国家
民主国
贵族国
君主国
变态国家
专制国家
寡头国家
暴民国家
对国家主权的掌握
主权国
部分主权国
殖民地国家
地理环境作为划分
海洋国、大陆国、岛国
西方政治学者
法治国、民主国、专制国、福利国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的理论
国家的本质出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
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
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会淘汰上层建筑
更替的方式
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
国家政权的转移 -- 缓和社会矛盾
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必然现象 -- 让步的政策
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 改良是渐进的和平的
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按照技术的发展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井田制
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奴隶主的会说话的生产工具
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
职能
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
侵略他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以防别国侵略
东方暴君制
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
贵族制
元老院
长老院
生产资料仍然是土地
地主占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
自耕农占有制
剥削手段
份地和保有地
集权的方式来加强对社会 的统治和控制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国家结构
西方分封割据制
中央集权制
权力结构
西方等级制
官僚制
西方宗教信仰
宗法思想宗教化
族权为中心的宗法思想与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三个特点
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荐举制到科举制
等级划分官职
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产阶级专政
公有制为主导地位
对少数剥削者所实行的专政
最后一个国家类型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以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
实现统治的方式
普选制、议会制
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生产关系的扩展条件
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是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原始积累
暴力
对农民土地的掠夺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
“圈地”运动
奴隶贸易,贩卖
殖民活动
生产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方式
暴力镇压
“民主”的方式
选举制、代议制、多党竞争制
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制度
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阶级关系
资产阶级的剥削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政治制度
自由主义
主张保护个人自由
政府职能
消极国家
政府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守夜人
夜景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的集中
经济上讲
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的矛盾
阶级上讲
垄断资本阶级取代自由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政治上讲
积极国家
万能的国家
加大国家干预
后果
生产过剩,出现经济危机
国家干预
法西斯国家
统治思想
种族优越论
领袖崇拜论
经济方面
经济军事化
政治生活
寡头政治
加大社会保障
福利国家
罗斯福 新政
政府投资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
扩大就业机会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洽的表现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经济基础的否定
用公有制否定私有制
政治上层建筑的否定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
暴力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根本道路的理论
和平发展
实现革命和平发展 四种情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
国体问题
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
政体问题
民主指国家活动的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国家形态
新型民主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新型民主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新型专政
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形式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
工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
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维护社会主义的持续和稳定
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六章 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基本内容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
国家的结构形式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
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政体
政权构成形式
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国体和政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
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
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古希腊希罗多德
正宗政体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
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
16世纪的法国
以国家主权的归属
17世纪的英国
立法行使者的多寡
18世纪的法国
孟德斯鸠
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哪些人手中以及他们对法律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
首先依据国体的不同
剥削阶级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的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大类
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制
专制君主制
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人手中
世袭制
立宪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
共和制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
委员会制
瑞士、乌拉圭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共和制
公社制—巴黎公社
苏维埃制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最高立法机关
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逐步实现由代表机关转变为国家权力机关
受苏维埃政权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
基本形式
单一制
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
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
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由若干国家或者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邦联制
欧洲联盟
联邦制
相对独立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联邦宪法和法律是全国最高法
联邦政府拥有最高国家权力
可以对各成员国人民直接行使权力
联邦制国家有统一的外交权
君合国、政合国
区别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主权的归属
权利来源
权利如何划分
选择依据和原则
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多民族
区域自治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省、直辖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及人大负责 双重监督
采用单一制原因
有实行单一制的历史渊源
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汉族相互杂居 大杂居 小聚居
革命统一战线
共同繁荣的需要
团结的需要 外部敌对势力的威胁
我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设立自治机关
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种制度并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