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理论与历史
2017-11-08 02:00:0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世界政治中存在着永久的冲突与合作逻辑吗?
什么是国际政治?
3种基本形式
世界帝国体系
封建体系
无政府的国家体系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法
国内法:明确,前后一致
国际法:分散,不完整,基础模糊,没有执法机制
武力
国内:政府垄断
国际:自助
共同体观念
国内:普遍的共同体观念,产生了共有的效忠对像,正义标准...
国际:弱,对正义和合法性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关于无政府状态不同的观点
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的中心问题是战争和使用武力的问题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是国家
自由主义
有一个全球社会与国家并存,且与国家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他是制约国家行为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
新自由主义: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依附理论
处于全球市场\"中心\"地带的富裕国家将控制处于\"边缘\"地带的贫穷国家
富得更富,穷的更穷,富控穷
难以解释东亚的边缘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发展速度比欧洲还快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
创建了国家的结构模型,把国家视为理性的行为体,其行为受到国际体系的制约
国家的行为都是出于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但无法说清利益是如何被塑造的,如何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建构主义
批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未能对世界政治中的长期变革加以充分解释
强调观念和文化在塑造国际政治现实和国际政治话语中的重要作用
不只是解释事情是什么样的,还要解释事情是如何变成那样的
像民族和主权这些影响我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以及理论建构的概念都是社会建构的不是给定的,也不是永久不变的
有关战争的语言与意象是世界政治的重要工具,深受性别的影响·女性建构主义
其它·我们为什么需要理论
基本概念
行为体
大国
大型跨国公司
跨国族群集团
目标
军事安全
经济财富
社会问题
生态变化
手段
军事力量
和实现目标两者间不那么密切的原因
作为军事力量的最后手段——核武器难以被运用
即使是使用常规军事力量来统治已经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民众其代价也比过去大的多
国内制约因素:反军国主义伦理深入人心
有一些问题绝对不能靠武力解决
但军事力量作为一种手段并没有过时
其他
经济相互依存,通讯,国际制度和跨国行为体的作用
伯罗奔尼撒战争
历史简述
雅典和斯巴达结盟,打败波斯帝国
雅典大战强大,建立提洛同盟,防御波斯人雅典帝国出现反对势力,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埃皮达姆努斯发生内战,分为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
民主派找科林斯求助,科西拉怒,两方大战在即
雅典帮科西拉,科林斯怒
斯巴达帮科林斯,雅典惨败,从此一蹶不振
根源与理论
选择的余地
伯里克利告诉雅典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雅典内部还有别的声音,被忽视了
安全困境
产生原因:无政府状态
来源:囚徒困境
应用:希腊有3个海上强国,雅典,科西拉和科林斯。如果科林斯首先控制科西拉,雅典将与他们两国海军作战,但雅典先与科西拉合作,就可以和科西拉海军一起对付科林斯
不可避免性与未来的影像
不可避免性
关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极大的影响了决策
再一次性博弈中,人们是很难合作的
战争并不是由那些非人为的力量所造成的而是由人在困难的环境中做了错误的决定造成的
偶然的因素和人的个性常常是很重要的,尽管他们是在一个较大结构(类似于囚徒困境的不安全形式)所限定的范围中
启示
避免进行庸俗的历史对比
历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是有所选择的没有人能够叙述一个事件的所有内容
历史学家还受他们当时的考虑所影响。每个时代的人都在重新书写历史,因为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所选择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相对的,或者说历史著作都是骗人的。防止误解历史的最好办法是多阅读
子主题
伦理问题和国际政治
道义
道义主张促成和限制人们的行为
道义主张可能被当做宣传标语,用以掩盖见不得人的动机,较强大的国家往往无视道义问题
道义主张的试金石:无偏见
伦理在国际政治中所受限制的原因
有关价值观念的国际共识很少
国家与个人不同(行为标准)
因为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伦理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相对较小的角色
国际社会制度特别软弱无力,秩序和正义在国际政治中相互脱节的情况比在国内政治中要严重得多
三种有关道义作用的观点
怀疑论者
道义在国际关系中毫无意义,因为缺少维护秩序的制度以及共同体观念
然而,生存并不是国际政治的唯一内涵。即使在战争这种极端环境中,法律和道义有时也能发挥作用
怀疑论者以道义不起作用唯由规避道义选择问题
国家道义主义者
国际政治的基础是国家社会,他有一些行为规则,但不一定总是严格的遵守
世界主义者
国际政治不只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社会,还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国家边界并没有道义上的地位,如果我们从分配性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只是在维护理应被废除的不平等状况
反驳
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分配状况的行为,极可能导致暴力冲突,因为人们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财富
解释冲突与合作的工具与技巧
国家,民族,民族国家
国家
特殊类型的政治单位,有两个关键特征,即领土和主权
主权是指统治这块领土的绝对权力
领土 主权 承认 如何产生
民族
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宗教,历史,神话,认同的群体
民族国家
一个国家内绝大多数公民属于一个民族
国际行为体,权力以及权威
国际行为体
行为体指的是某个人或团体,其决定和行为会影响国际政治
国家 跨国组织 个人
权力
与其他行为体相比,国家拥有更多的权力
政治领导人一般是从国家所掌握的资源这个角度来界定权利的
权利的转换,善于把手中的资源转换成实际的影响力
什么样的资源是最好的权力基础
硬权力
工业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
铁路系统快速进行动员
软权力
决定议事议程和辩论框架也可以产生权力
物质上的成就会使得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而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则会导致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
软权力在信息时代后工业化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硬权力在处于工业化和前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更重要
硬实力对付恐怖主义者软实力赢得民心
权威
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他就可以是权力资源
可以拥有权力,而没有权威
权力是一个实证的概念权威是一个道义的,权威要求有合法性
权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是权力资源
权力是实证的概念权威是道义的,规范的或者法律的概念,权威要求有合法性
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
国际体系
体系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单位
国际体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体系,即政治体系
结构描述单位权力的分布
有助于预测某些国家的行为
越南战争后东南亚形成的格局
过程描述单位之间的互动
国际社会
没有一个世界政府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一个国际社会
对国际社会的真实性,有着不同的认识
现实主义,很弱的,表面上的
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较强
体系稳定与危机稳定
能够承受冲击,不走向解体的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
国际体系一个主要目标:维护某些国家安全
小规模战争不一定导致体系瓦解
什么因素有助于体系稳定
规范与制度强大,
国家间关系密切
霍布斯状态,权力分布
多级体系,战争可能爆发,规模有限
两级体系,同盟僵硬,从而可能导致大规模战争甚至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机体系表现为危机稳定由于有关技术的主流信念的作用
国家利益
现实主义,根据均势来界定自己的利益
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取决于该国国内社会的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文化
权利和安全是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但是对于促进国家利益的具体政策经常存在着分歧
分析层次
个人层次
方式
个人的特点(个性,生活经历)
解释力过大
人的共性(人性)
不可证伪的解释
政治心理学研究路径
解读有关世界的原始信息的过程
自己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事物之间的共性
根据根深蒂固的心理恐惧,欲望以及需求来解释人类行为
前景理论解释了那些不符合理性的行为,取决于人们面对的是获益的前景,还是亏损的前景
人们通常愿意冒较大风险规避损失而不愿冒较大风险争取利益
帮助人们从公认的神经官能症和精神错乱症中发现古怪的个性
国家层次
国内社会性质类似的国家行为相似
资本主义社会性质解释战争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发生军备竞赛和冲突
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和平倾向,因为战争对商业造成损害
战争不可能发生,因为战争造成的损害太大了
一战沉重的打击了这些自由主义观点
官僚政治学
关注点不在国家或国内政治或者经济的安排,而在政府职能部门和官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般欧洲国家军队作战计划很死板
迈尔斯定律
决策者们所代表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所在政府部门的利益
体系层次
体系所造成的结果可能与体系行为体的愿望大相径庭
体系大于构成体系的部分之和
范式与理论
范式
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工具的概念工具包或者手册
是指一个分析学派所采用的基本假定,概念以及命题之系统陈述
具有标志功能,可以让概念有序排列,明确阐明假设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促使那些帮助我们观察世界事务的有用理论不断增多,帮助我们发现新的问题,以及推动严谨的分析,超越单纯的描述
基本行为体
基本公理
主要人类动机
恐惧,统治欲
行为体主要目标
所有国家追求权力或安全
行为体主要手段
军事实力
主要互动过程
竞争
国际体系基本特征
霍布斯无政府状态
主要理论
均势理论,霸权转移和霸权战争理论
现实主义中还是有很多派别的,例如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
国家,非国家行为体
恐惧,对生活美好的祈求
行为体追求安全,财富与正义
军事实力,贸易,谈判,投资和说服
竞争与合作
非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
新自由制度主义,民主和平论
分支
经济自由
关注贸易
社会自由
人与人之间交流会增进了解,减少冲突
政治自由
关注制度
国际制度通过提供信息和框架而塑造了期望
从四个方面稳定人们的期望
促使人们产生一种联续观念
制度创造了礼尚往来的机会
制度促进了信息的流动
制度可以提供解决冲突的方法
关注民主
民主制度和战争倾向有关系吗
马克思主义
经济阶级
贪婪
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阶级追求合理工资和劳动条件
财富(资产阶级)劳动(工人阶级)
剥削
经济不平等
依附理论,革命理论
理解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模式以及全球不平衡
三弱点
试图把政治还原成经济
错误的认为国家是特定阶级的工具
过于死板的理解历史进步性
追求有秩序有意义的社会生活
行为体利益是通过互动利益建构的
取决于历史和社会背景
社会制约因素(法律,规则,规范,禁忌)
结构化理论,规范演进理论
社会结构塑造了认同与利益
洞察力
行为体和结构互动方式是循环往复和相互影响的
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不是给定的,而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体间意义会由于社会互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规则,规范,合法期望发生变化,甚至最终导致国际体系的性质发生变化
分歧
建构主义属于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
建构主有点像“天性还是习性\"辩论中的\"习性\"现自马比较像\"天性\"
反事实推理与“虚拟历史”
反事实推理就是设定与事实相反的条件
有助于我们探讨某个原因是否重要
可能会否定历史的意义,从而误导人们
衡量反事实推理是否好用的标准
合理性
合理的设想出两个同时存在的条件
相近性
绝大多数的事件具有多重原因,时间上接近意味着因果关系链上的两个事件比较相近
这样我们就能较好的控制其他原因,而比较准确的衡量各种因素作用的大小
理论性
借助现有的理论,理论浓缩了我们对发生过的事情的认识
与理论结合的反事实推理更有意义,可以时常就理论本身提出有新意,有意义的问题
真实性
需要确切的事实和详尽地历史分析
一个好的虚拟历史,通过严格的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来回答可能生的事情,可以避免不合理以及时间上的遥远性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 穆
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管理大国冲突:均势
作为权力分布
首先用来描述权力的分布
也可以用来指一种少有的情况,即权力均等的分布
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转移理论
对这些理论态度谨慎,因为这些理论对冲突的预测往往过于武断
作为政策
精心设计的平衡政策
其他国家会采取一切行动阻止一国发展成为主导国家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
维持均势的手段
同盟
作为理论
描述国际体系中权力的自动平衡——均势理论
预测:国家将采取行动防止任何一个国家获得权力优势地位
帮助弱者
例外的原因
对威胁的认知有关
临近性
世界事务中经济相互依赖作用增大
意识形态的考虑
作为历史上多级体系
用来被描述历史上多极均势体系的例子
19世纪的均势体系
结构
1815-1871
始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
松散的多级
1871-1907
德国实力稳步上升
1907-1914
同盟的两极分化
过程
1815-1822 欧洲一致
1822-1854 松散的欧洲一致
1854-1871 民族主义与德国,意大利的统一
1871-1890 匹斯麦让欧洲一致复兴
1890-1914 丧失灵活性
手段变化
工业技术
铁路
需要精确的计划
减少动员的选择余地
影响危机的稳定性
技术变化
观念的变化
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值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三个分析层次
结构层次
德国的崛起
工业力量转换为军事力量
同盟体系的僵化
由于英国对德国实力增长的反应
英国和法国结盟,继而形成三国协约
形成两极格局
人们对和平产生了自满情绪
德国的政策含糊不清,令人混淆
国内社会
奥匈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危机
民族主义兴起
内部腐败
德国的国内政治形势
德国社会内部融合程度低
1914年夏天的危机不稳定局势
所有国家领导人都有迷信进攻的观念,偏好快速动员和部署战略
个人
平庸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吗
深层原因
德国政治
中层原因
德国政策
和平自满情绪
领导人的个人特性
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大,但不是不可避免
突发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可以用反事实推理加以验证
之后又写了很多假设和可能的结果
结论
战争可能不会年爆发在
不一定是经历四年的大屠杀
一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局部战争
一条线战争
俄国
英国没有参加的两条线战争
美国没有参加的战争
选择的漏斗
子主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时间越来越迫近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题
历史教训
必须谨慎的对待历史教训
不仅要关注均势体系或者权力的分布,也要关注均势体系的过程
体系是否缓和取决于过程,单靠权力分布是不能确保体系稳定的
必须防止对和平产生自满情绪
集体安全制度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集体安全制度的兴与衰
前言
均势是维护国家独立所必须的,但是它允许使用武力或者违背了自决原则威尔逊认为建立起类似国内法和司法机关的国际制度,使得民主程序也可以应用于国际上
国际联盟
威尔逊认为使得国际安全建立在国际组织上,可以是处理世界政治的有效方法
道义的力量是重要的,但他需要以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安全必须是集体的责任,爱好和平的国家团结在一起,力量的天平才会导向善良的一方不能搭便车或选择中立
集体安全和均势的方法有3重要区别
集体安全中,人们关注的是国家的侵略政策,而不是能力
集体安全中,同盟不是预先建立起来的
集体安全体系具有全球性和普世性,因为没有中立者或免费搭车者
国际联盟盟约
某些主权被转让给了所参加的国际组织,以换取国际安全和国际法的保障
国际法的一个中心思想:国家在违背国际法的情势中不享有主权,而且应当受到惩罚许多国家拒绝,并认为接受惩罚是自愿行为
美国与国际联盟
国联的重大缺陷:美国不加入
美国人希望回到正常状态(避免介入国际事务)害怕由于国联的集体安全措施被拖入远方的战争
早期的国际联盟
法国的目标是获得能够防止德国重新崛起的军事保障
英国认为到了应该安抚德国人和让他们重新回到欧洲大家庭之中的时候了
德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魏玛共和国面临国内动荡的局势
意大利追求国家的荣耀,想实现一个建立新的罗马帝国的梦想
国联:我也无能为力啊!!!不过我还是解决了一些小争端的,还召开了世界裁军会议,不过晚了
国际联盟在中国东北的失败
日本从帝国主义受害者转变为侵略者1910年朝鲜变成日本殖民地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过种族歧视法案,排挤日本移民中国抵制日货日本的军人和文官集团在争夺领导权
李顿调查团报告认定日本为侵略者,并且指责日本的行为是非正义的日本退出国联
国联的程序很慢,很谨慎,也没有任何效果
埃塞俄比亚纷争
国联实施了制裁,结果失败了
普遍存在着乐观主义情绪,认为已有的制裁措施足以迫使意大利从埃塞俄比亚撤离
欧洲均势的重要性超过了在非洲贯彻集体安全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希特勒的战争
四种政策选择
消极立场,接受德国力量被削弱的现实
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强德国的实力,工业发展来扩大德国的影响力
修改凡尔赛条约,收回德国在1981年丧失的部分权益
扩张战略
四阶段
破坏凡尔赛体系的框架结构
向邻近小国进行扩张
军事上取得了对欧洲大陆的主导权
战线过长,进攻苏联
个人作用
自负
在吃掉英国前向苏联进攻
向美国宣战
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大大削弱了德国力量
体系原因:一战没有解决德国的问题
国内原因
西方民主国家由于阶级分化,和意识形态分野而四分五裂,无法通过协商一致来制定对外政策
经济崩溃
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二战的可能性在1918年就已经存在了
20世纪20年代选择安抚德国的话魏玛共和国可能会生存下来
20世纪30年代同德国对抗并与苏联结同盟,希特勒就可能被遏制住
20世纪30年代末,希特勒开始策划战争时,战争不可避免
太平洋战争
日本首先向中国扩张
面临的三个选择
向西攻击苏联
向南进攻
向东进攻美国
日本认为不与美国发生战争,那么最终无论如何都会失败
决策层权力相对分散,政策更多的是通过政治和军事精英的协商制定
国内层次
日本政府中日益增长的军国主义倾向,使得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大
凡尔赛条约没能满足日本对中国的野心,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困难使得日本更难靠贸易获得原料
绥靖与两种战争
绥靖本身并不坏,它是一种允许均势发生有利于竞争对手的变化政策选择
安抚德国可能有助于防止一战而遏制德国则可能避免二战的爆发
冷战
威慑和遏制
威慑
通过恐吓,让对手打消某种念头
国家常常通过增加军备,缔结同盟和发出威胁,来阻止其他国家发动进攻
威胁经常加剧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所以难以证明威胁起作用
遏制
美国在冷战时期所采取的特定政策,它通过美国的盟友和军事基地,以及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外推动形成的一个自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来包围苏联
解释冷战
三个路径
传统派
斯大林和苏联导致了冷战的产生
修正派
由美国的扩张主义而非苏联的扩张主义所导致的
后修正派
强调体系结构层次的解释不能把发生了冷战的责任归结于某一方或某个人战后的两级均势结构决定了冷战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和苏联目标不同苏联更关心确保领土控制,既包括对本国的控制,又包括对缓冲区的控制美国的主要兴趣在于建立一个自由的,根据规则治理的国际秩序
历史叙述
罗斯福的政策
反对凡尔赛式的和平坚持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希望建立起一个自由贸易体系
过高估计了美国孤立主义势力,过分低估了斯大林的敌意
斯大林的政策
加强国内的控制
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旨在消除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外部影响
如果国际合作有助于苏联实现其在东欧的目标和从美国过的一些经济援助,斯大林愿意采取某些合作的态度
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既要维护自己在国内的地位,也要维护苏联通过1939年苏德条约所获得的权益
冲突的阶段
1945-1947
6个问题促使美国调整战略,导致冷战的爆发
波兰和东欧问题
美国在1945年突然停止租借援助计划美苏的经济关系陷入紧张境地
德国问题
东亚问题
原子弹问题
涉及东地中海和中东国家
1947-1949
杜鲁门从道义和意识形态角度解释美国介入希腊和土耳其问题
从意识形态语言表述对外政策的做法,没有限度,会使美国陷入困境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中国共产党解放了中国
1950-1962
朝鲜战争爆发
冷战是不可避免的吗
如果双方在各个不同时期里选择其他的政策,那么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或许会减轻
为什么他们不能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呢
那些正好可以影响均势的国家正好在苏联的边缘地带
意识形态因素增强了苏联对外扩张的倾向,并且使得苏联的对外政策过程是秘密的,受到严格控制的美国的政治文化强调自由民主,多样性和权力分散
目标: 苏联倾向于追求具体目标或占有目标 美国倾向于追求抽象象或环境目标
美国政府想遏制苏联,到底是遏制苏联权力还是共产主义是使用资源阻止苏联的任何一次扩张行为还是仅仅在对均势至关重要的地区遏制苏联的扩张行为
遏制行动:越南战争
冷战的其他方面
标志
1989年11月,苏联决定不使用武力来支持民主德国的共产党政权,柏林墙被拆
为什么结束
三种观点
遏制的结果
无法解释冷战结束时间的问题
帝国过度扩张
历史上任何一个过度扩张的多民族帝国只有在一场大国战争中战败或受到削弱,才会退缩到本民族原有的生存领域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扩充军备迫使苏联在冷战中投降
三种原因
突发
戈尔巴乔夫的个人原因
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观念的变化(共同安全观念)扩张主义的代价大于收益
中层
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属于软权力的自由观念
现实主义所强调的过度扩张
苏联的绝军费支出开始影响苏联社会的各个方面
深层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和苏联经济的衰退
为什么没有第三次世界的大战
核武器的作用:物理学和政治学
核武器的和核威慑的特殊性质
巨大毁灭力无法想象
某些物理效应尚不确定(核冬天)
核武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但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结构
重大政治后果
人们重新接受有限战争的观念
危机取代战争成为真实的瞬间
核武器威慑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
核武器导致大国事实上的行为谨慎规制
核武器,尤其是氢弹被视为战争时不能使用的武器
恐怖的平衡
核威慑的问题
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进行反事实推理
靠什么进行威慑呢
可信性
古巴导弹危机
一点小的核威慑具有很大的作用
道义问题
冷战后的合作、冲突与热点
管理冲突
解决
一方获胜,一方失败
妥协
经济学家把物品分成四种类型
私人物品
排他性
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问题
供给不足
物品费用承担
公地悲剧
俱乐部物品
共有物品
如何合作
合作对于确保人们从任何一种物品中获益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法
由条约和惯例所构成
执行和裁决方面就....
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分散性
为什么需要
合法性
一国的行为缺少合法性,那么该国就要为其政策付出更高的代价
可预见性
有助于增进交往,并且有序的处理因交往不可避免的冲突
but...
在重大利益冲突中,对国家没有什么约束力,往往会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该用武力时还是会用
国际组织
并不是萌芽中的世界政府
联合国
集体安全
国家自卫或集体安全使用武力是合法其他非法
只有安理会可以认定一个行为是否为侵略行为,共识难以达成促进了维和部队的产生
实施:1990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新世界秩序的基础??
内战中难以起作用
大国协议一致困难
大国提供资源不确定
维和行动
冷战期间,维和部队是由小国提供的
建设和平
政治作用
反对使用武力的原则使想使用武力的国家负有举证的负担
促使人们的观点变得明确起来。增加武力行为的代价,以及起着外交安全阀的作用
国内冲突
冲突类型
族群冲突
革命战争
冲突爆发的背景
已有冲突调停机制失败
建构主义指出
族群性并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必然导致战争的因素
共同的动力
族群符号和神话导致分歧
经济竞争或者国家权威的削弱产生对于群体生存的忧虑
精英或领导人借助族群信条来寻求支持
干涉与主权
干涉
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又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做出价值判断
不干涉
强有力的概念,他对秩序和正义都有影响
主权
很多国家难以用主权国家加以定义
概念
宽泛
影响另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外部行为
狭义
指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进行强迫性改革
表现
讲话,没啥作用
经济援助
尽管贿赂不合法,可以通过收买外国高级政府官员,促使相关国家改变政策
支持反对派
有限军事行动
强度
和当地人选择权的大小相关,因而和当地自主权受外界力量限制程度有关
判断
争执中最基本的价值是秩序与和平,最重要的是制度与均势干涉行为有助于维持均势和秩序就是正义的
世界主义
个人组成的社会是最重要的国际制度干涉行为伸张了正义就是正当的
国家和人民的自主权是国际政治中的最基本价值最重要的制度是国家组成的社会,他拥有一定的规则和国际法在这些行为规则中,最重要的是不干涉别国领土主权的原则
干涉行为基本上不正当
四个例外
先发制人的干涉行动
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主权方面面临着明显和严重的威胁
平衡上一次的干涉行为
对上一次干涉行为的反干涉
拯救面临大屠杀的人民
有关人道主义的争议仍然很大
种族灭绝与保护的责任
种族灭绝
当一个群体由于内战,叛乱,镇压或者国家失灵而遭受严重伤害,以及所在国无力加以制止伤害的时候,不干涉原则让位于国际保护的责任
阻碍
权利政治,自我利益,搭便车问题
对种族灭绝定义本身为国际共同体在面对暴行时的不作为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保护的责任
主张国家具有积极和主动的干预大规模暴行
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分离主义运动
一群人明确表明要建立一个国家
什么时候帮
具备拯救自己和为自己而战的能力——穆勒
自决
定义
人们具有决定自己政治命运的权力
投票
时间
地点
对当事国的伤害
带走多少资源,给该国造成多大混乱状况
对今后来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决定什么以及由谁来决定在不同群体难以生活在一起的情势中可能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决定内部事务的自主性
当今热点
中东
伊朗-伊拉克
阿拉伯-以色列
1991年和2001年波斯湾问题
伊朗核问题
印度与巴基斯坦
南中国海
台湾海峡
朝鲜
全球化和相互依存
各个方面
全球化
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存网络,不是指普世性
不意味着同质化,也不意味着均等化
全球化市场:商品,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相似的利率
作用:国家边界更容易被渗透 不同宗教信仰和根深蒂固价值观念的人接触增多,经常会导致冲突
环境全球化
全球气候变化
军事全球化
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相互依存网络
社会全球化
人员,文化,形象,思想的流动与传播
21世纪的新内容
体系效应:一个地方出现动乱会传播到整个体系
国际网络体系越来越复杂,影响越来越不可预测
速度加快也给制定对应政策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度
富裕国家中,大众直接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也增加了
更多问题能够更快的在国际上为人们注意,不再是由各国政府独立处理
信息革命加深了互联网络的速度和深度,它使全球化更复杂
对全球化的政治反应
国内政治影响一国应对变革的方式
保守集团身份强烈的抵制全球化,甚至采取暴力方式对全球化的反应助长了原教旨主义
\"占领\"运动
原因:日益加大的不平等
“有用的低效率”:市场中某些不完善的地方充当了政治变革的减震器和缓冲器
相互依存
全球层面上的相互依存,含义不清
领导人:造成一种体现大家共同利益的现象
分析家关注相互之间的区别,强调好与坏的问题有程度大小之分一个体系中的行为体或者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
根源
物质现象
生态相互依存
社会
军事相互依存产生于军事竞争中的相互依赖状况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长远角度来看,社会选择和物资短缺会影响经济相互依存
收益
零和 非零和 正和 负和
每一方从双赢局面中获益多少,是一种零和的局势
双方都希望稳定,那么就可能在均势中出现共同获益的局面
武器
经济相互依存比武器更好使用,因为他的分级更精确,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比较低
影响国内政治
法德经济问题
成本
短期敏感性
依赖效应的强度与速度
体系中一个部分的变化在多长时间里引起另一个部分的变化
长期脆弱性
改变一个相互依存体系结构的相对成本逃离体系或者改变游戏规则的成本
不仅取决于综合措施,也取决于一个社会是否能迅速的应对变革
也取决于原料是否有代替品供应渠道是否多样化
轻量级信息的发展会进一步降低原料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
对称性
和不平衡依赖相对应的相对平衡的依赖情势
依赖性小可以是一种权力资源
不对称性是相互依存政治的核心
美国依赖引进日本资金
日本经济依赖美国市场
世界经济中的领导者与制度
国际经济规则体现的是最大国的政策
IMF
贷款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
世界银行
贷款较穷国家和新兴市场
制定自由贸易规则,降低贸易壁垒
国际经济制度反映了金融市场中不平衡的相互依存关系所包含的权力现实
保护主义政策的确损害穷国,但如果世贸不发挥作用,保护主义的影响会更大
即便是在富裕与强大的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如何在一个独立世界国家中组成的世界中管理跨国经济的问题
金融动荡任然是潜在问题
现实主义与复合式相互依存
定义:反现实主义的世界被称为复合式相互依存
真实世界介于现实主义和复合式相互依存之间
中东:现实主义
法德:复合式相互依存
中美关系
美国进口中国商品中国买美国国债
石油政治
用来阐释现实主义与复合式相互依存思想相关联的问题
1960:与石油消费国政府密切相关的私人垄断
1973:石油生产国决定石油产量
石油规制的变革
总体上的均势
两种变革影响该地区的均势
非殖民化
美国和英国的权力变化
1947英国无力维持在地中海以东的大国地位美国接替英国
1971美国陷入越战,复制伊朗成为霸权国家
石油问题上的均势
关注各个国家在一个特定问题领域内所具有的经济权利的相对对称性
1917美国是石油最大的生产国,产量在1971达到最高,之后不再拥有多余的石油,左右是由市场的权力转移到中东国家手中
国际制度
根据自由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国际制度作用的变化来分析问题
七姐妹同产油国讨价还价的能力逐渐消失
一开始拿大头的利益,技术逐渐被产油国掌握,就不行了
其他跨国公司进入石油市场
卡特尔作用提高
石油公司在危机中所起的减轻伤痛的作用
对石油贸易做了新的调配
因为为了长期获益,他们需要市场稳定
作为权力资源
石油是个能产生影响的权力源泉,但没有强大到迫使美国改变政策的程度
为啥没有那么强呢
相互依存的相互性
沙特阿拉伯对美国的经济造成损害,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伤害
石油危机后,石油消费国采取措施减少自身未来的敏感性与脆弱性
武力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起了幕后威慑作用
供应一方来看,冷战后一些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石油产的兴起,石油输出国的竞争多了
2005年以后,石油价格再次走高,部分原因在于战争飓风以及恐怖主义袭击,也由于需求的增长
信息革命与跨国行为体
权力和信息革命:从书写的起源到“阿拉伯之春”
过去的教训
技术总是对他们的互动,以及管理他们的世界,具有重大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类似的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我们还处于信息革命的初级阶段,当今信息革命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是不均衡的
因为廉价电力而出现的大众通讯与广播带来了大众通俗文化的时代
大型计算机系统增强了那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士的监管权力
随着计算费用减少,计算机的小型化和便携化,所带来的分权化影响要大于集权化影响
新的世界政治?
国家依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信息革命对最强大的国家有利
为什么
规模因素依然很重要
传播已有信息的费用很低,但是信息的收集和产生需要大量的投资
创业者通常是信息系统标准和架构的制定者
军事实力在国际关系的关键领域中依然很重要
其他的发展趋势增强了那些已十分强大的国家
国家仍将是世界政治基本单位
信息革命将使民主国家的作用得到加强,从而最终实现康德的民主和和平
维斯特伐利亚体系已经开始走向灭亡
随着分权化组织和虚拟共同体在互联网上的产生他们跨越了领土管辖界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
主权与控制
每个行为体都在制定互联网规则和规范,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正式的政治制度的控制之外
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政治制度的角色也可能渐进发生变化
改变了政府管辖权与排他性
国家安全,即不存在对基本价值的威胁
法学领域产生了对主权的不同解释
信息技术使得协调工作比较容易,增强了人权活动家的力量
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政治认同的源泉
在散居共同体中,可以发现那种热衷于利用互联网来使用软权力的现象
一些松散的组织可以迅速的发起示威活动
结果可能是更大的不确定,而不是始终如一的朝一个方向发展
跨国行为体
非政府组织
私营组织也日益跨越国家边界
直接对政府和企业领导人施加改变政策的压力,以及间接的改变大众有关政府和企业应该怎么做的认识,从而帮助制定出新的规范
政府必须与这些国家共享一个行为体
信息革命和复合式相互依存
信息革命没有使得国家间权力分布平等
复合式相互依存比过去要大得多,因为社会之间的交流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公众对于宣传的态度更加谨慎和敏感
政治已经变成了一场争夺可信度的战争
纯属宣传的信息可能会损害一个国家的信誉
不能把软权力简单的视为物质资源的作用
电视广播长期以来影响公众舆论
跨国恐怖主义与\"反恐战争\"
我们在处于信息革命的初级阶段,任何结论都是不确定的
四个基本观点
现实主义者正确的挑战了有关信息和通讯革命将使国家间的权力分布趋于均等
廉价的信息流动使得跨国交流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产生自由化效果
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政治过程,在争夺至关重要的有关信誉的资源中开放民主社会的竞争力要大于集权国家
随着信誉成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重要资源,软权力相对于硬权力来说,变得比过去重要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有关未来世界的各种构想
政治模式
世界联邦主义
功能主义
地区主义
生态主义
网络封建主义
历史的终结或者文明的冲突?
这部分主要写了冷战以后意识形态是统一于西方还是各有争鸣。批判了福山和亨廷顿的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技术和权力分散
技术会导致权力的分散,,权利的分散可能造成好结果或是不好结果又说了跨国公司对政府政策的互动
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列出了几个有核国家,探讨了核扩散为什么没有变的更严重一些
安全困境所面临的跨国挑战
跨国恐怖主义
网络战
传染病
气候变化
新的世界秩序?
未来的权力格局
多级格局
欧亚北美三大经济集团
当前:多层次的相互依存
旧观念的牢笼
不强求大家都用传统的机械的,有关级的比喻来认识国际关系
一种混合性的世界秩序的演变
国际制度正朝着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前进
讲述了许多国际制度,国际社会不足
对未来的思考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