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2019-04-28 12:24:45 11 举报
AI智能生成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信息化基础知识
1.1信息化概念
1.1信息
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体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数据: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记录
决策信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之后,成为决策信息
1.2信息化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
时域:一个长期的过程
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目标: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
1.3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大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龙头)
信息资源(核心)
信息网络(应用基础)
信息技术和产业(建设基础)
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
信息化法规(保障)
1.4国家信息化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战略方针: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
战略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3.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4.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2电子政务
1.1概念
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1.2内容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1.3指导原则
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
3.整合资源,拉动产业
4.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1.3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1.1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规划
1.环境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同行应用情况)
2.企业战略分析
3.分析与评估企业现状
4.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
5.信息化需求分析
6.信息化战略的制定
明确企业使命
定义发展方向和作用
7.确定信息化总体构架和标准
8.信息化项目分解
9.信息化保障分析
1.2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思想: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及时调整
发展4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MRP(无生产能力)
2.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生产力和采购)
3.20世纪80年代,MRPII(物流与资金流)
4.20世纪90年代,ERP
1.3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1.4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5企业应用集成(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1.6电子商务(eBusiness)
1.4商业智能
商业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
定义: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分析过程
组成: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
第二章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2.1信息系统服务业
1.1信息系统服务业的管理内容
1.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单位资质管理
2.系统集成项目经理资格管理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
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资格管理
1.2信息系统集成
概念:以信息技术构成的系统
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和网络系统工程的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1.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概念: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1.4系统集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三方一法”
三方: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
一法:项目管理方法
信息系统安全属性
保密性
完整性
可用性
不可抵赖性
2.2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
1.1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用户选择项目承建单位;
2.有利于系统集成企业展示自身实力,参与市场竞争,按照等级条件,加强自身建设;
3.有利于规范信息系统集成市场;
4.有利于保证信息系统工程质量;
1.2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
1.管理原则:认证和审批分离(先有认证机构认证后,再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批)
2.管理办法
等级考核五个方面
综合条件
业绩
管理能力
技术实力
人才实力
等级评定条件表
详见备考指南1 P27
管理部门权利
审批管理
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信息系统集成的行业管理工作,审批及管理1、2级信息系统集成资质;
省市信息产建设单位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系统集成的行业管理工作,审批及管理本行政区域内3、4级信息系统集成单位资质,初审本行政区域内1、2级信息系统集成单位。
评审管理
信息产业部授权的资质评审机构可以受理申请1、2、3、4级资质的评审
省市信息产业部门授权的资质评审机构可以受理申请3、4级资质的评审。
集成企业资质证书有效期
3年
3.工作流程
1.资质评审
1.评审申请
2.评审申请的受理和资料审查
3.对申请单位进行现场审查
4.出具评审报告
2.资质审批
1.审批申请
2.审批
2.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
1.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的必要性、意义和主要内容
1.1监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1.监理帮助业主单位更合理的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并合理、客观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监理可以合理的协调业主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
3.有助于第三方的专业化服务功能。
1.2信息系统工程包括
网络系统
信息资源系统
信息应用系统
1.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是指在政府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且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1.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分为三级
甲
乙
丙
1.5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格证书分为三级
高级监理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监理员
1.6监理内容
1.四控:
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
信息系统工程进度控制
信息系统工程投资控制
信息系统工程变更控制
2.三管:
信息系统工程合同管理
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工程安全管理
3.一协调:
协调有关单位及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
1.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
1.1管理体系
内容
资质评审
审批
年检
升级
降级
取消及其他内容
管理部门权利
工信部负责全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行业管理工作,审批及管理甲、乙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
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行业管理工作,审批及管理丙级监理单位,初审甲级、乙级监理单位
工作流程
1.资质评审
1.评审申请
2.评审申请的受理和资料审查
3.对申请单位进行现场审查
4.出具评审报告
2.资质审批
1.审批申请
2.审批
1.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等级条件
等级考核四个方面
1.综合条件
2.业绩
3.监理能力
4.人才实力
1.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资质管理
1.管理部门
工信部资质管理办公室
2.评定条件
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二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大专学历,四年以上工作经历
2.经过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
3.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合格后,参加人事部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
3.申报、审批
考试合格后,填写申请表,经工信部资格管理办公室审核,由工信部批准,颁发《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4.资格管理
登记
变更
重新登记
注销
批评
撤销
吊销
1.5ITIL与IT服务管理
ITIL:IT管理指南
ITSM:IT服务管理
第三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3.1信息系统建设
1.1信息系统集成
概念
是指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包括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类型
设备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gration)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Computer Network System Integration)
安防系统集成(Security System Integration)
应用系统集成
1.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目标及主要工作内容
生命周期
立项:概念形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开发: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验收阶段;
运维:排除性运维、适应性运维、完善性运维、预防性运维
消亡
1.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面向过程)
概念
是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的依次执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为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
特点
1.遵循用户至上原则;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3.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4.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优点
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
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将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原型法
概念
在很难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不要求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通过反复修改该原型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特点
实际可行;最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优点
原型法适用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宜被用户接受;
缺点
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容易拖延开发过程。
分类
抛弃型原型
进化型原型
面向对象方法
概念
指将每个客观事物抽象为对象,将对象作为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客观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对象间的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这样可以使系统直接地映射问题域,保持问题域中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面貌。
特点
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关键点为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它既能反映问题域,又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接受。
三个阶段
分析
设计
实现
3.2信息系统设计
1.1方案设计
1.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2.软件工程的设计
3.网络工程的设计
4.综合布线和机房工程的设计
1.2系统架构
1.环境支持平台
机房
电源
2.计算机网络平台
网络传输基础设施
网络通信设备
网络服务器和操作系统
网络协议
外部信息基础设备
3.应用基础平台
数据库平台
Internet/Intranet基础服务
网络管理平台
开发工具
4.网络应用系统
5.用户界面
Client界面
Web界面
GUI界面
1.3设备、DBMS和技术选型
3.3软件工程
1.1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
定义
软件需求是一个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必须由被开发或被修改软件展示的特性。
基本特征
可验证性、优先级、唯一性
目的
1.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2.发现软件的边界,确定软件与环境间的交互;
3.描述系统需求,以确定软件需求。
任务
1.建立分析模型
2.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步骤
1.需求获取
2.需求提炼
3.需求描述
4.需求验证
1.2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
软件设计
定义
软件设计是定义一个系统的架构、组件、接口和其他特征的过程,并得到这个过程的结果。
划分
1.软件概要设计(软件架构设计):描述软件的组织和结构,标识各种不同的组件;
体系结构设计
数据设计
接口设计
2.软件详细设计:详细的描述各个组件,使之能被构造。
各单元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设计
测试文件、软件开发工具
软件测试
定义
软件测试是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分类
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性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
系统测试
软件维护
定义
软件维护是为需要提供软件支持的全部活动,包括交付前完成的活动,交付后完成的活动。
分类
更正性维护
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更正发现的问题
适应性维护
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保持软件产品能在变化后或变化中的环境中可以继续使用
完善性维护
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改进性能和可维护性
预防性维护
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在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检测和更正它们
1.3软件复用
定义
是指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知识来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维护的费用。
说明
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
分类
代码复用
设计复用
分析复用
测试信息复用
1.4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
定义
软件质量定义:软件特性的综合,软件满足规定和潜在用户的能力。
分类
内部质量
外部质量
使用质量
管理过程
质量保证过程
验证与确认过程
评审与审计过程
1.5软件配置管理
定义
通过标识产品的元素,管理和控制变更,验证、记录、报告配置信息,来控制产品的进化和完整性。
活动
1.软件配置管理过程的管理和计划
2.软件配置标识
3.软件配置控制
4.软件配置状态记录
5.软甲配置审计
6.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
1.6软件开发工具
分类
软件需求工具
软件设计工具
软件构造工具
软件测试工具
软件维护工具
软件配置管理工具
软件工程管理工具
软件工程过程工具
软件质量工具
1.7软件过程管理
定义
是指软件生存周期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过程。
6个方面
启动和范围定义
软件项目计划
软件项目实施
评审和评价
关闭
软件工程度量
3.4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1.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对象
三要素:对象标识、对象状态、对象行为
类
类的数据(属性)表现类静态方面
类的函数(功能)表现类动态方面
类和对象的关系
每个对象都是某一个类的实例;每个类有零或多个实例;类是生成对象的模板;类是静态的,它的存在、语义和关系在程序执行前就已经定义好了,对象是动态的,它在程序执行时可以被创建和删除。
抽象
封装
继承
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单继承和多继承。Java是单继承语言,C++是多继承语言。
多态
多态是一种方法,使得多个类中可以定义同一个操作或属性名,并在每个类中都有不同的实现
接口
接口是对操作规范的说明,定义操作应该做什么,没有定义操作如何做,即没有定义实现细节。
消息
消息是对象间的交互手段。
组件
组件是软件系统可替换的、物理的组成部分,它封装了实现体(实现某个功能),并提供了一组接口的实现方法。组件应利于复用,同时提供公共特性和可变特性。
模式
模式是一条由3部分组成的规则,表示了一个特定环境、一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每个模式描述了一个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复用
1.2统一建模语言UML与可视化建模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表示,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
UML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它将系统描述为一些独立的相互作用的对象,构成为外界提供一定功能的模型结构。
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重要对象的属性和服务;
动态行为定义了对象的时间特性和对象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相互间通讯的机制。
UML的图形
结构图
2.类图
3.对象图
描述类图某一时刻的实际例子,描述这个时刻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
4.构件图
5.部署图
10.组合结构图
11.包图
行为图
1.用例图
用于描述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
功能需求
6.状态图
9.活动图
交互图
12.交互概览图
7.时序图
用于按时间顺序描述对象间的动态交互
8.顺序图
描述对象间的交互与连接,能够表示消息的顺序和嵌套关系
通信图
视图
1.用例视图
2.进程视图
3.实现视图
4.实施视图
1.3RUP
定义
是开发软件项目的一种过程方法
反映了如阿健开发的最新经验和最佳实践
一种迭代fangfa
周期划分
初始
细化
构造
交付
目标
是在计划的工期和预算的前提下,确保开发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软件产品
1.4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定义
指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问题域,建立基于对象、消息的业务模型,形成对客观世界和业务本身的正确认识。
分析建模
1.用例模型
2.类-对象模型
3.对象-关系模型
4.对象-行为模型
目标
1.描述用户需求
2.建立创建软件设计的基础
3.定义软件完成后可被确认的一组需求
步骤
1.发现角色/参与者
2.发现用例
3.建立用例模型
4.领域分析
5.类/对象建模
6.建立对象-关系模型
7.建立对象-行为模型
8.功能模型
任务
1.建立分析模型
2.编写需求说明书
1.5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定义
指用分析阶段给出的问题域模型,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出软件基础架构(概要设计)和完整的类结构(详细设计),以实现业务功能。
阶段
1.需求调研分析阶段
2.系统设计阶段
3.对象设计阶段
任务
1.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子系统设计
2.类和对象设计
3.消息设计
4.复审设计模型
3.5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1.1软件体系结构定义
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明确各模块间的相互作用,组合起来实现系统的全部特性。
1.2.典型体系结构
核心问题
能够使用重复的架构模式,能否达到架构级的软件复用。
常见的架构模式
分层模式
客户/服务器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事件驱动模式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面向对象模式
1.3.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设计目标
1.最大化复用
2.复杂问题简单化
3.灵活的扩展性
影响设计的关键问题
1.数据库类型的选择
2.表示层的技术选择
3.灵活性和性能的权衡
4.技术的选择
5.架构师的选择
1.4.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估
注意事项
1.关系数据库优于对象数据库,前者成熟,多厂商支持,后者技术先进;
2.用户界面选择使用HTML(HTTP);
3.灵活性与性能考虑,即考虑独立于厂家方案还是单厂家方案;
4.选择成熟的技术可以规避项目风险;
5.聘请经验丰富的架构设计师。
1.5.软件中间件
定义
中间件(Middleware)用来解决分布系统的异构问题。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等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有标准的程序接口(API)和协议。
分类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ODBC-Windows;JDBC-Java);
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RPC);
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CORBA;EJB;DCOM);
事务中间件(TPM);
3.6典型企业级应用集成技术
1.1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
优点
1.面向主体
2.集成
3.相对稳定
4.反映历史变化
数据仓库的用户是管理层,并且数据仓库的数据随业务持续增长
1.2OLAP: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 联机分析处理
覆盖范围
企业级数据仓库、部门级数据仓库(即数据集市)
1.3Web Service技术
概念
是一个组件或应用程序,它向外界暴露出一个能够通过Web进行调用的API。
有关协议与技术
1.XML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是Web Service平台中表示数据的基本格式
2.SOAP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提供标准的RPC方法来调用Web Service
3.WSDL
Web Service描述语言(WSDL)是基于XML的语言,用于描述Web Service及其函数、参数和返回值
4.UDDI
通用发现、说明和集成(UDDI)是Web服务的黄页
适用情况
跨越防火墙
应用程序集成
B2B集成
软件复用(重用)
不适用情况
单机应用程序
局域网上的同构应用程序
1.4J2EE架构和.NET
1.J2EE
概念
是使用JAVA2开发企业级应用的开发和部署的平台标准
关键技术
1.Java Server Page(JSP)
2.Servlet
3.Enterprise JavaBeans(EJB)
4.RMI/HOP(Web Service)
应用
跨平台能力较强,一般用于复杂大规模信息系统的集成
开发工作划分
业务逻辑开发
表示逻辑开发
2..NET
概念
微软的.net是基于一组开放的互联网协议而推出的一系列产品、技术、服务。
关键技术
1..NET Framework
2.Visual Studio .NET
应用
可用于复杂大规模信息系统的集成,但在中小规模的系统中应用较广
1.5工作流技术
概念
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实施计算。
组成
1.工作流管理系统
2.工作流标准
用途
用于业务流程分散或多变的场合
1.6软件构件技术知识
构件及其在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重要性
构件技术就是利用某种编程手段,将人们所关心的,但又不便于让最终用户区直接操作的细节就行了封装,同时对各种业务逻辑规则进行了实现,用于处理用户的内部操作细节。
常用构件标准
COM/DCOM/COM+(微软)
CORBA(OMG)
EJB(SUN)
1.7软件工具
自动化工具
1.建模工具
2.软件开发工具
3.软件测试工具
4.项目管理工具
3.7计算机网络知识
1.1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1.TCP/IP
2.UDP
3.NETBEUI
4.IPX/SPX
1.2Internet技术及应用
Internet利用异构网络协议tcp/ip组建,但是安全性不高。
1.3网络分类
按分布范围
局域网
城域网
广域网
因特网
按网络拓扑
总线型拓扑结构
星形拓扑结构
环形拓扑结构
1.4网络管理
工作划分
网络设备的管理
服务器的管理
资源的管理
用户的管理
配置管理
故障管理
性能管理
安全管理
计费管理
桌面管理
1.5网络服务器
1.服务器类型
按使用组织规模分
部门级
企业级
按用途分
应用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
Web服务器
E-mail服务器
VOD服务器
DNS服务器
FTP服务器
2.服务器选型原则
网络设备选型原则
1.满足实际需要
2.可扩展性
3.性能因素
4.价格因素
5.服务支持
6.品牌因素
服务器硬件选型原则
1.高可用性
2.高可靠性
3.大容量数据吞吐能力
4.可扩展性/可伸缩性
5.高速运算处理能力
6.最大内存扩展能力
7.大容量存储,支持热拔插磁盘
1.6网络交换技术
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
报文交换
1.7网络存储技术
存储技术
直接连接存储(DAS)
网络连接存储(NAS)
存储区域网络(SAN)
1.8无线网络技术和光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划分
无线局域网WLANs
无线广域网WWANs
无线城域网WMANs
无线个人网络WPANs
1.9网络接入技术
1.拨号接入
PSTN
ISDN
2.专线接入
DDN
GPRS
3G
4G
3.宽带接入
DSL
无源光网络
Cable Modem
以太网接入
光纤接入
1.10综合布线、机房工程
综合布线系统构成
1.设备间子系统
2.建筑群子系统
3.垂直干线子系统
4.水平子系统
5.管理子系统
6.工作区子系统
机房工程的组成
1.机房装修设计的依据、功能区划分和装修材料的选择
地板
铺设活动地板的机房内,每平米水平误差应不大于2mm
活动地板的系统电阻值应符合1.0X10^5~1.0X10^8Ω
2.供电系统
3.消防系统
4.空调系统
3.消防系统
4.空调系统
5.门禁系统
6.照明系统
7.防雷系统
1.11网络规划、设计和实施
网络规划原则
实用性
开放性
先进性
设计和实施原则
可靠性
安全性
高效性
可扩展性
网络系统项目的建设步骤
1.建设方选择系统集成商或设备供货商
2.确定用户对网络系统的需求并进行需求分析
3.进行逻辑网络设计
4.进行物理网络设计
5.进行网络安全设计
6.网络施工方案设计与网络施工
7.网络设备安装测试与验收
第四章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
4.1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1.1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
1.项目
定义
是为达到特定的目的、使用一定资源、在确定的时间内、为特定发起人而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
特点
独特性
临时性
渐进性
2.项目管理
定义
是在项目活动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在一定的时间、成本、质量等要求下来实现项目的成果性目标。
3.项目目标
特性
多目标性
优先性
层次性
定义明确有利于提供定义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
1.2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
1.需求变化频繁
2.智力密集型
3.涉及的领域广泛
4.涉及的软硬件供应商、合作伙伴多
5.系统集成项目中需新开发或复用大量的软件系统
6.通常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
7.涉及知识产权
8.对系统安全的要求高
9.可视性差
1.3项目干系人
定义
指那些积极参与项目,或是其利益会受到项目执行的影响或项目结果影响的个人和组织,他们也可能对项目及结果施加影响。
包括
客户和用户
项目经理
执行组织
项目团队成员
项目发起人
职能经理
影响者
项目管理办公室
项目经理必须管理项目干系人的期望,解决项目干系人之间不同意见应该以使客户满意为主,但不要忽略其他项目干系人的要求和期望,应找到对分歧的恰当解决方案,是项目经理的主要挑战。
1.4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
5个过程组
启动过程组
计划过程组
执行过程组
监控过程组
收尾过程组
9大通用知识域
整理管理
范围管理
时间管理
成本管理
质量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沟通管理
采购管理
风险管理
1.5项目经理专业领域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2.项目应用领域的知识、标准和规定;
3.项目环境知识;
4.通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5.软技能或人际关系技能;
6.经验、知识、工具和技术。
4.2项目的组织
1.1组织的体系、文化与风格
1.组织体系分类
以项目为基础的组织
不以项目为手段进行管理的组织
2.组织文化
1.组织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信仰和期望;
2.组织的方针、办事程序;
3.组织对于职权关系的观点;
4.职业道德;
5.众多其他因素
3.组织文化对项目的影响
1.在一个进取心较强或具有开拓精神的组织中,团队提出的非常规、高风险的建议更容易获得批准
2.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组织中,一个喜欢高度参与的项目经理可能会经常遇到麻烦;而在一个民主的、鼓励参与的组织中,一个喜欢独裁的项目经理也会吃不开。
1.2组织结构
分类
职能型组织
项目型组织
项目经理权限最大
缺点:
员工缺乏事业上的连续性和保障
矩阵型组织
弱矩阵组织
项目经理权限小
平衡矩阵组织
项目经理权限中
强矩阵组织
项目经理权限大
复合型组织
应用
1.职能型结构:主要由一个部门完成的项目;技术上比较成熟。
2.项目型结构:开拓风险比较大的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指标有严格要求的项目。
3.矩阵型结构:运用在管理规范、分工明确的公司;一般用作跨职能部门的项目。
4.3项目的生命周期
1.1定义
项目生命周期定义了从项目开始直至结束的项目阶段
1.2划分
1.从技术上划分的阶段
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构建
系统运行
2.从管理上划分的阶段
启动
计划
执行
收尾
1.3特征
1.在初始阶段,费用和人员水平较低,在中间达到最高,当项目接近结束时则快速下降;
2.在项目初始阶段不确定性最高,因此不能达成项目目标的风险是最高的。随着项目的继续,完成项目的确定性通常会逐渐上升;
3.在项目初始阶段,项目干系人影响项目的最终产品特征和项目最终费用的能力最高,随着项目的继续开展则逐渐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项目的开展,变更和缺陷修改的费用会增加。
1.4项目阶段的特征
1.项目阶段以一个或多个可交付物的完成和正式批准为标志;可交付物是一种可度量、可验证的工作产物。
2.项目阶段由连续过程组成,这些过程按一定的顺序前后相连。阶段之间的关系是时间先后关系。
3.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子阶段。
4.项目阶段的结束以对完成的工作和可交付物的技术和设计评审为标志。
5.项目本阶段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对后续阶段的批准。
项目绩效评审的目标是决定当前阶段是否继续到下一阶段
1.5项目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项目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
在某些应用领域中(例如新产品开发和软件开发),组织将项目生命周期作为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来考虑。
4.4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1.1瀑布模型
特点
1.从上一项开发活动接受其成果作为本次活动的输入;
2.利用这一输入,实施本次活动应完成的工作内容;
3.给出本次活动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开发活动;
4.对本次活动的实施工作成果进行评审。若其工作成果得到确认,则继续进行下一项开发活动;否则返回前一项,甚至更前项的活动。
1.2V模型
特点
V模型的左边下降部分是开发过程各阶段,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部分的各个测试过程。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的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级别。在不同的开发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缺陷和错误,所以需要不同的测试技术和方法来发现这些缺陷。
1.3原型化模型
特点
1.原型化模型是为了弥补瀑布模型的不足而产生的。
2.原型化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和系统的交互,经过和用户对原型的讨论,弄清需求,再在原型基础上开发产品。
3.瀑布和V模型将原型化模型的思想用于需求分析环节,来解决因为需求不明确而导致产品出现严重后果的缺陷。
4.对于复杂的大型软件,开发一个原型往往达不到要求,为了减少开发风险,出现了螺旋模型和迭代模型(RUP)。
1.4螺旋模型
特点
在螺旋模型中,软件开发是一系列的增量发布,螺旋线代表随时间推进的工作进展,开发过程具有周期性重复的螺旋形状。
1.5迭代模型(RUP)
特点
1.RUP用二维坐标来描述:
2.横轴是项目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始、细化、构件、交付4个阶段。
3.纵轴是活动,分为核心过程工作流、核心支持工作流。
4.每个阶段,从上到下迭代,即次序完成核心过程工作流和核心支持工作流。根据需要,在一个阶段内部可以多次迭代。
4.5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1.1项目过程
定义
指为了得到预先指定的结果而要执行的一系列相关的行动和活动。
包含
1.技术类过程;(指单纯的技术实施活动)
2.管理类过程;按时间先后划分,分为: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
3.支持类过程;如配置管理过程等
4.改进类过程;如总结经验教训,部署改进等过程
1.2项目管理过程组
5个项目管理过程组:
启动过程组
1.制定项目章程
2.制定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计划过程组
1.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这一过程用于定义、准备、集成和协调所有分计划,并将它们合并成整体的项目管理计划。
2.分计划:范围管理计划、进度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合同管理计划、采购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
执行过程组
1.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完成计划过程组中确定的工作)
2.团队组建、团队建设
3.信息发布
4.询价、供方选择、合同管理(卖方管理)
监督与控制过程组
1.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对照项目管理计划来监督正在进行的项目活动)
2.整体变更控制,使得只有经批准的变更才被实施,包含内容:范围确认(验证)、范围变更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项目团队管理、项目干系人管理、风险监督和控制、合同管理、绩效报告。
收尾过程组
1.项目收尾
2.合同收尾
1.3过程的交互
项目过程组很少会是离散的或只出现一次,它们是相互交迭的活动,在整个项目中以不同的强度出现。
第五章 项目立项与招投标管理
5.1立项管理内容
1.1需求分析
概念
指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弄清楚项目发起人及项目其他干系人的要求、待开发的信息系统要解决客户和用户的业务问题以及问题的来龙去脉。
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
软系统方法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面向问题域的分析方法
1.2项目建议书(立项申请)
内容
项目的必要性
项目的市场预测
产品方案或服务的市场预测
项目建设必需的条件
编制方法
1.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特点
预见性
公正性
可靠性
科学性
内容
投资必要性
技术的可行性
财务可行性
组织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
风险及对策
编制方法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初步可行性研究
2.详细可行性研究
3.项目综合论证
4.项目可行性评估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提交和获得批准
1.4招投标
招投标主要过程
招标
编制招标文件
制定评分标准
评标
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选定项目承建方
投标
获取招标文件
编写投标文件
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
参加投标活动
招投标的关键产物
招标文件
投标文件
5.2建设方的立项管理
1.1立项申请书(项目建议书)的编写、提交和获得批准
1.项目立项申请书
内容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必要性和依据
3.项目目的、作用、意义
4.项目的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5.研究开发领域,主要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实验地点、规模、进度安排
6.项目研究开发情况,现有工作基础和设备条件
7.项目负责人、主要技术人员
8.项目起止时间、最终达到目标;前景及预期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
9.项目经费预算、用途和用款计划
10.其他
编写
立项申请书由政府部门、全国性专业公司、现有企事业单位、新组成的项目法人提出
申报
分为市属单位申报项目、区县属单位申报项目、合建项目按不同流程上报
审批
按现行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分级审批
1.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初步可行性研究内容
市场和生产能力
物料投入分析
坐落地点及厂址的选择
项目设计
项目进度安排
投资与成本估算
详细可行性研究方法
经济评价法
市场预测法
投资估算法
增量净效益法等
2.项目论证评估的过程和方法
项目论证内容
项目运行环境评价
项目技术评价
项目财务评价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项目环境评价
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项目不确定性和风险评价
项目综合评价等
项目评估(第三方评估)
内容
建设必要性、现实性、可行性和市场预测的评估;
建设条件的评估;
技术方案的评估;
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的评估;
社会经济效果的评估;
社会效益的评估;
综合评估。
程序
成立评估小组,进行分工,制定评估工作计划;
开展调查研究,搜集数据资料,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分析;
分析与评估;
编写评估报告。
方法
项目评估法(局部评估法)和企业评估法(全局评估法);
总量评估法和增量评估法;
费用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用分析法;
多目标系统分析法。
1.3项目招标
1.招标文件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内容
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
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
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
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
流程
1.招标人发招标通知
2.投标人向招标人登记投标项目,准备投标文件,未登记不准投标,相关文件从指定的网站上下载
3.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
4.开标
5.招标人评标
6.招标人公布招标结果,与中标人签订合同
2.招标评分标准的制定
评分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得分应能明显分出高低;
执行国家规定,体现国家政策;
评分标准应便于评审;
细则横向比较。
3.评标的过程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
评标委员会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和经济等相关领域专家、招标人、招标机构代表等5人以上单数组成,其中技术、经济专家不少于成员总数的2/3。
4.选定项目承建方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
1、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设有标的的,应当参考标的。
2、评标委员会向招标人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3、招标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5.3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1.1项目识别
1.识别方向
从政策导向中寻找项目机会;
从市场需求中寻找项目机会;
从技术发展中寻找项目机会;
2.选择过程
1.识别机会
2.评估机会与组织战略的适配性
3.分析成本,收益和风险
4.规划和选择一个项目组合
1.2项目论证
1.承建方技术能力可行性分析
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较、选择和评价。
2.承建方人力及其他资源配置能力可行性分析
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人和其他资源的潜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3.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主要对整个项目的投资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分析,分析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
4.项目风险分析
主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应对风险的办法,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5.对可能的其他投标者的相关情况分析
对潜在投标人进行分析,包括了解潜在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初步确定本企业在行业中的排名,了解自己企业优势和劣势的同事,也应了解潜在投标人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在投标中采取相应措施。
1.3投标
1.组建投标小组
2.投标文件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投标文件包括
投标书、投标报价一览表、分项一览表;
投标资格证明文件;
公司与制造商代理协议和授权书;
公司有关技术资料及客户反馈意见;
3.投标活动的过程
4.投标关注要点
5.4签订合同
1.1投标方与候选供应方谈判的要点
技术谈判
商务谈判
1.2建设方与承建方鉴定合同的过程和要点
合同条款一般包括:
1.当事人的名称和地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和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系统集成类的技术合同包括:
1.项目名称;
2.标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3.履行的计划、进度、期限、地点、地域和方式;
4.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5.风险责任的承担;
6.技术成果的归属和收益的分成方法;
7.验收标准和方法;
8.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及其支付方式;
9.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10.解决争议的方法;
11.名词术语的解释等。
第六章 项目整体管理
6.1项目整理管理的含义、作用和过程
含义
项目整体管理过程负责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局性管理、综合性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生命期意味着项目整体管理过程负责管理项目的启动阶段直到项目收尾阶段的整个项目生命期。
全局性管理
全局性管理意味着项目整体管理负责项目的整体包括项目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商务工作。
综合性管理
综合性管理意味着项目整体管理负责管理项目的需求、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
主要过程
1.项目启动
2.制定项目章程
3.正式授权项目的开始
4.制定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5.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6.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
7.监督和控制项目
8.整体变更控制
9.项目收尾管理
6.2项目启动
1.1定义
是以书面的、正式的形式肯定项目的成立与存在,并以书面正式形式为项目经理授权;
1.2内容
1.制定项目章程
2.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1.3制定项目章程
1.项目章程的作用和内容
作用
1、项目章程是正式批准一个项目的文档,或者是批准现行项目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的文档。
2、项目章程由项目组织以外的项目发起人发布或投资人发布,若项目为本组织开发也可以由投资人发布。
3、项目章程为项目经理使用组织资源进行项目活动进行了授权。
4、项目章程将使项目与执行组织的日常运营联系起来。
内容
1、基于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提出的要求;
2、项目必须满足的业务要求或者产品需求;
3、项目的目的或者项目立项的理由;
4、委派的项目经理及项目经理的权限级别;
5、概要的里程碑进度计划;
6、项目干系人的影响;
7、职能组织及其参与;
8、组织的、环境的和外部的假设;
9、组织的、环境的和外部的约束;
10、论证项目的业务方案、包括投资回报率。
2.项目章程制定的依据(项目启动的依据)
1、合同;
2、项目工作说明书(业务要求、产品范围描述、战略计划);
3、环境和组织因素(实施单位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国标或行业标准;现有的设施和固定资产;实施单位现有的人力资源;市场状况;项目干系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行业数据库;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4、组织过程资产(组织中指导工作的过程和程序;组织的全部知识);
3.项目章程制定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项目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专家判断
4.项目章程制定的成果
项目章程
是正式批准一个项目的文档,或是批准现行项目是否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文档。
1.4选择项目经理
1.选择方式
1.由企业高层领导委派;
2.由企业和用户协商选择;
3.竞争上岗。
6.3编制初步范围说明书
内容
1、项目和范围的目标;
2、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特性;
3、项目的需求和可交付物;
4、产品验收的标准;
5、项目的边界;
6、项目约束条件;
7、项目假设;
8、最初的项目组织;
9、最初定义的风险;
10、进度里程碑;
11、对项目工作的初步分解;
12、初步的量级成本估算;
13、项目配置管理的需求;
14、审批要求;
工具和方法
项目管理方法论;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专家判断。
输入
项目章程;
工作说明书;
环境和组织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输出
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6.4项目计划管理
1.1项目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项目管理计划过程”定义、准备、集成和协调所有分计划,以形成项目管理计划。
作用
项目管理计划明确了如何执行、监督、控制以及如何收尾项目。
项目管理计划通过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进行更新和修订,通过批准的变更而改变。
制定项目计划,首先需要关注项目范围说明书
1.2项目计划的内容
1.项目计划的主体内容
1、项目背景;
2、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主管领导、客户方联系人、客户方的主管领导,项目领导小组(即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实施小组成员;
3、项目总体技术解决方案;
4、对用于完成这些过程的工具和技术的描述;
5、选择项目的生命周期和相关的项目阶段;
6、项目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7、进度计划;
8、项目预算;
9、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
10、沟通管理计划;
11、对内容、范围和时间的关键管理评审;
2.项目计划的辅助内容
1、范围管理计划;
2、质量管理计划;
3、过程改进计划;
4、人力资源计划;
5、沟通管理计划;
6、风险管理计划;
7、采购管理计划;
1.3项目计划编制
1.项目计划编制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标的统一管理;
方案的统一管理;
过程的统一管理;
技术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
计划的统一管理;
人员资源的统一管理;
各干系人的参与;
逐步精确。
2.项目计划编制过程
项目计划的编制是一个渐进明细、逐步细化的过程。
流程
1、明确目标;
2、成立初步的项目团队;
3、工作准备与信息收集;
4、依据标准、模板编写初步的概要的项目计划;
5、编写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预算等分计划;
6、把上述分计划纳入项目计划,对项目计划进行综合平衡、优化;
7、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编写项目计划;
8、评审与批准项目计划;
9、获得批准后的项目计划就成为了项目的基准计划。
3.项目计划编制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项目管理方法论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专家判断
4.项目计划编制过程的输入、输出
输入
1.项目章程;
2.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3.来自各计划过程的输出;
4.预测;
5.环境和组织因素;
6.组织过程资产;
7.工作绩效信息;
输出
1.项目管理计划;
2.配置管理系统;
3.变更控制系统。
1.4项目计划实施
1.实施项目计划所要求的必备素质
实施项目计划过程定义
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定义的工作以实现项目的要求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求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采取行动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行动包括
1、按列入计划的方法和标准执行项目活动完成项目要求;
2、完成项目的交付物;
3、配备、培训并管理分配到项目的团队成员;
4、建立和管理项目团队内外部沟通渠道;
5、产生项目实际数据以方便预测;
6、将批准的变更落实到项目的范围、计划和环境;
7、管理风险并实施风险应对活动;
8、管理分包商和供应商;
9、收集和记录经验教训,以及执行批准的过程改进活动。
项目执行过程实施
1、实施已批准的纠正措施,使预期的项目绩效符合项目管理计划;
2、实施已批准的预防措施,降低潜在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3、实施已批准的缺陷修复申请,改正在质量过程中发现的产品缺陷。
2.项目计划实施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和工具
项目管理方法论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可交付物的定义和可能的表现形式
定义
可交付物指着项目管理计划文件中确定的、项目已经完成的、独特的、可验证的产品、成果或提供服务。
表现形式
实体化
非实体化
4.项目计划实施过程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已批准的纠正措施;
已批准的预防措施;
已批准的变更申请;
已批准的缺陷修复;
确认缺陷修复。
输出
可交付成果;
请求的变更;
已实施的变更;
已实施的纠正措施;
已实施的预防行动;
已实施的缺陷修复;
工作绩效数据;
1.5项目计划实施的监控
1.项目计划实施监控的含义
项目计划实施监控是全面地追踪、评审和调节项目的进展,以满足在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
监控是贯穿整个项目始终的项目管理的一个方面。
2.项目计划实施监控的主要内容
1、依项目管理计划为基准,比较实际的项目绩效;
2、评估绩效,以确定是否需要改正或者预防性的行动,必要时推荐这些行动;
3、单项的改正或预防性的行动,在执行之前应评估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4、分析、追踪和监控项目风险,确保风险被识别,风险状态被报告,适当的风险应对计划被执行;
5、维持一个项目产品和他们相关的文档的一个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库,保持到项目完成;
6、提供信息,以支持状态报告和绩效报告;
7、提供预测以更新当前的成本和当前的进度信息;
8、当变更发生时监控已批准的变更的执行情况。
3.项目计划实施监控所采取的技术和工具
项目管理方法论;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挣值管理;
专家判断;
4.项目计划实施监控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工作绩效信息;
绩效报告;
环境和组织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输出
请求的变更(建议的纠正措施;建议的预防措施;建议的缺陷修复);
项目报告
6.5项目整体变更管理
1.1项目变更基本概念
1.项目变更的含义
含义
项目变更指对项目计划的改变。
整体变更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的始终。
对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管理计划、项目可交付物必须进行变更管理。
被批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是项目的基准(基线)。
变更管理活动
1、识别可能发生的变更;
2、管理每个已识别的变更;
3、维持所有基线的完整性;
4、根据已批准的变更,更新范围、成本、预算、进度和质量要求,协调整体项目内的变更;
5、基于质量报告,控制项目质量使其符合标准;
6、维护一个及时、精确的关于项目产品及相关文档的信息库,直至项目结束;
1.2变更管理的组织机构
1.项目管理委员会(变更控制委员会)
变更控制委员会的角色和责任在配置管理和变更控制过程之内被清楚的定义,并被所有项目干系人认可;
变更控制委员会负责批准或拒绝每一个变更申请。
2.项目三方各有专人负责变更管理
1.3变更管理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项目管理方法论;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专家判断;
1.4变更管理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申请的变更;
工作绩效信息;
可交付物;
输出
变更申请被批准或被拒绝;
项目管理计划(已批准更新);
已批准的纠正措施;
已批准的预防措施;
已批准的缺陷修复;
可交付物(已批准的);
6.6项目收尾管理
1.1定义
项目收尾过程是结束项目某一阶段中的所有活动,正式收尾该项目阶段的过程。
1.2内容
管理收尾
合同收尾
1.3项目收尾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项目管理方法论;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专家判断;
1.4项目收尾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合同文件;
组织过程资产;
输出
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的移交;
管理收尾办法和合同办法;
已更新的组织过程资产(正式的验收文档;项目文档;项目收尾文档;历史信息);
第七章 项目范围管理
7.1项目范围和项目范围管理
1.1项目范围和项目范围管理
1.项目范围的定义
为完成具有规定特征和功能的产品、服务或结果,而必须完成的项目工作。
2.项目范围管理的作用
确定在项目内包括什么工作和不包括什么工作;
由此界定的项目范围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变化,项目范围管理也对这种变化进行管理。
项目范围的变化也叫变更。
3.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过程
编制项目范围管理计划;
范围定义;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
范围确认;
范围控制;
7.2范围计划编制和范围说明书
1.1定义
范围管理计划
是一个计划工具,用于描述该团队如何定义项目范围、如何制定详细的范围说明书、如何定义和编制工作分解结构,以及如何验证和控制范围。
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范围说明书在可交付物层次上明确了要完成项目需要做的相应工作,明确项目及其相关产品、服务的特性和边界,以及范围控制和验收的方法。
内容
1.项目的目标
2.产品范围描述
3.项目的可交付物
4.项目边界
5.产品验收标准
6.项目的约束条件
7.项目的假定
1.2范围计划过程所用的技术和工具
专家判断;
模板、表格、标准(指工作分解结构模板、变更控制表格、范围变更控制表格);
1.3范围计划过程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章程;
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组织过程资产;
环境和组织因素;
项目管理计划;
输出
项目范围管理计划
1.4项目范围管理计划的内容
1、根据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编制一个详细的范围说明书的方法;
2、从详细的范围说明书创建WBS的方法;
3、关于正式确认和认可已完成可交付物的详细说明;
4、有关控制需求变更如何落实到详细的范围说明书中的方法。
7.3范围定义和工作分解结构
1.1范围定义
1.定义
范围定义过程是详细描述项目和产品的过程,并把结果写进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
2.项目范围定义的工具和技术
产品分析;
识别出多个可选方案;
专家判断;
3.项目范围定义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章程和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项目范围管理计划;
组织过程资产;
批准的变更申请;
输出
项目范围说明书(详细);
更新的项目文档;
1.2范围说明书
1.定义
项目范围说明书详细描述了项目的可交付物,以及产生这些可交付物所必须做的项目工作。
2.作用
为评估是否为客户需求进行变更或附加的工作是否在项目范围之内提供基准。
3.项目范围说明书(详细)内容
1、项目的目标:成果性目标、约束性目标
2、产品范围描述;
3、项目的可交付物;
4、项目边界;
5、产品验收标准;
6、项目的约束条件;
7、项目的假定。
4.更新的项目文档内容
1、项目管理计划
2、各分计划
3、项目干系人需求文档
4、需求追踪矩阵
1.3工作分解结构
1.WBS的作用和意义
意义
工作分解结构是一个把项目可交付物和项目工作逐步分层、分解为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项目单元的过程,它组织并定义了整个项目范围。
WBS的最底层元素(工作包)能够被评估的、可以安排进度的、被追踪的。
作用
WBS是管理项目范围的基础,详细描述了项目所要完成的工作;
有助于项目干系人检查项目的最终产品;
是定义工作范围、定义项目组织、设定项目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估算和控制费用、估算时间周期和安排进度的基础;
工作包是WBS中最小的度量单位;(一个人两周能干完的工作叫工作包)
2.WBS表示形式
1.分级的树形结构,类似于组织结构图。树形结构图的WBS层次清晰,非常直观,结构性强,但不容易修改;大型项目不容易表示项目全景,需分解为多个子项目。
2.列表形式,类似于书籍的分级目录。能反映项目的所有工作要素,直观性差,用在大型项目中。
3.WBS包含的内容
1.编号;
2.名称;
3.工作说明;
4.相关活动列表;
5.里程碑列表;
6.承办组织;
7.开始和结束日期;
8.资源需求、成本估算、负载量;
9.规格;
10.合同信息;
11.质量要求和有关工作质量的技术参考资料。
1.4创建WBS所采用的方法
使用指导方针
类比法
计划过程
自顶向下法、自底向上法
1.5WBS创建工作的输入、输出
输入
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管理计划;
组织过程资产(关于WBS的政策、程序和模板;来自以前项目的项目文件;以前的项目经验教训);
输出
WBS和WBS字典;
范围基准;
更新的项目管理计划(如果出现的变更申请被批准,可能被更新的有:项目干系人的需求文档;项目管理计划)
1.6范围基准
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及wbs字典一起作为项目的范围基准。
在整个项目的生命期,这个范围基准被监控、核实和确认。
7.4项目范围确认
1.1定义
项目范围确认是客户等项目干系人正式验收并接受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物的过程。
1.2项目范围确认的工作要点[未明确的]
1.制定并执行确认程序
2.项目干系人对项目范围的正式承认
3.让系统的使用者有效参与
4.项目各阶段的确认与项目最终验收的确认
1.3项目范围确认所采用的方法
检查包括诸如测量、测试和验证以确定工作和可交付物是否满足要求和产品的验收标准;
确认项目范围时,项目管理团队应向客户出示能够说明项目成果的文件,如项目管理文件、需求说明书、技术文件、竣工图纸等。
1.4项目范围确认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包括如下范围基准:项目范围说明书;WBS;WBS字典);
可交付物;
输出
可接受的项目可交付物和工作;
变更申请;
更新的WBS和WBS字典;
7.5项目范围控制
1.1定义
项目范围控制是监控项目状态如项目的工作范围状态和产品范围状态的过程;也是控制变更的过程。
1.2项目范围控制涉及的主要内容
1、确认范围变更是否已经发生
2、对造成范围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以确保这些变更得到一致的认可
3、当范围变更发生时,对实际的变更进行管理
1.3项目范围控制与项目整体变更管理的联系
1.4项目范围控制与用户需求变更的联系
1.5项目范围控制涉及所用的技术和工具
偏差分析;
重新制定计划;
变更控制系统和变更控制委员会;
配置管理系统;
1.6项目范围控制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范围基准;变更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
工作绩效数据;
绩效报告;
已批准的变更请求;
输出
变更请求;
工作绩效;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偏差的原因;选择的纠正行动和理由;其他从项目范围变更控制过程吸收的经验教训);
更新的项目管理计划(范围基准更新;其他基准更新;);
第八章 项目进度管理
8.1项目进度管理相关概念
1.1项目进度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项目进度管理就是保证项目的所有工作都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1.2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活动和过程
活动定义;
活动排序;
活动资源估算;
活动历时估算;
制定进度表;
进度控制;
1.3项目进度管理计划
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选择了进度编制方法、进度编制工具、确定并规范制定进度过程和控制项目进度过程的准则。
当项目进度定稿并获得批准后,项目团队已经制定并完成了用于进度控制过程中的项目进度基准。
8.2活动定义
1.1定义
活动是实施项目时安排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单元。
活动定义过程是把完成项目工作的所有活动都找出来。
WBS最底层是工作包,把工作包分解成活动是活动定义过程的最基本的的任务,此外还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从项目的范围说明书、组织的过程资产中寻找活动。
除识别出项目的所有活动外,还要对这些活动进一步定义如名称、前驱活动、后继活动、资源要求等,最后把所有活动归档到活动清单中。
1.2活动定义与工作分解结构的关系
1.WBS概念
1.wbs是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的进一步分解,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
2.工作分解结构处于计划过程的中心,是制定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风险管理计划和采购计划等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控制项目变更的重要基础;
3.项目范围是由wbs定义的,所以wbs也是一个项目的综合工具。
2.活动定义
活动定义处于工作分解结构的最下层,叫工作组合的可交付成果。项目工作组合被有计划的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叫做计划活动,为估算、安排进度执行、监控等工作奠定基础。
1.3里程碑
1.检查点
指在规定时间间隔内对项目进行检查,比较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调整。
2.里程碑
指完成项目阶段性工作的标志;
3.基线
指一个(或一组)配置项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基线其实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但相关交付物要通过正式评审,并作为后续工作的基准和出发点。基线一旦建立后变化需要受控制。
重要的检查点是里程碑;重要的需要客户确认的里程碑就是基线。
1.4活动定义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工作分解技术;
模板;
滚动式规划;
专家判断;
规划组成部分;
1.5活动定义的输入、输出
输入
事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范围说明书;
工作分解结构;
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制定计划);
输出
活动清单;
活动属性;
里程碑清单;
请求的变更;
8.3活动排序(教材P275)
1.1活动排序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1.前导图法
前导图法(PDM Precedence Diagramming Method)用于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单代号网络图);节点代表活动,箭线代表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2.箭线图法
箭线图法(Arrow Diagramming Method)(双代号网络图);节点表示事件,箭线代表活动和前导图相反。虚活动。
3.计划网络模板
计划网络模板;利用相同的子网络copy,加快编制进度。
4.确定依赖关系
确定依赖关系(强制性依赖关系,可斟酌处理的依赖关系,外部依赖关系);
利用时间提前量与滞后量。
利用时间提前量与滞后量。
1.2活动排序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范围说明书;
活动清单;
活动属性;
里程碑清单;
批准的变更请求;
输出
项目进度网络图;
活动清单(更新);
活动属性(更新);
请求的变更;
8.4活动资源估算
1.1定义
计划活动资源估算就是确定在实施项目活动时要使用何种资源(人员、设备、物资),每一种使用的数量,及何时用于项目计划活动。
1.2活动资源估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活动资源估算过程同费用估算过程紧密配合。
1.3活动资源估算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专家判断;
多方案分析;
出版的估算数据;
项目管理软件;
自下而上的估算;
估算下层每个更具体的工作资源需要,接着将这些估算按照计划活动需要的每一种资源汇集出总量。
1.4动资源估算的输入、输出
输入
事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活动清单;
活动属性;
资源可利用情况;
项目管理计划(进度管理计划);
输出
活动资源要求;
活动属性;
资源分解结构;
资源日历;
请求的变更;
8.5活动历时估算
1.1活动历时估算内涵
活动历时估算是估算计划活动持续时间的过程;
要求估算为完成计划活动而必须付出的工作努力数量,估算为完成计划活动而必须投入的资源数量,并确定为完成该计划活动而需要的工作时间数。
1.2活动历时估算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和工具
专家判断
类比估算
以从前类似计划活动的实际持续时间为根据,估算将来的计划活动持续时间。
参数估算
用欲完成工作的数量乘以生产率可作为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量化依据。
三点估算(教材P283)
最有可能的历时估算(Tm),最乐观 的历时估算(To),最悲观的历时估算(Tp)
活动历时均值μ=(To+4Tm+Tp)/6
方差σ=(Tp- To)/6
正态分布
(μ-σ,μ+σ)内的面积为68.268949%。
(μ-1.96σ,μ+1.96σ)内的面积为95.449974%。
(μ-2.58σ,μ+2.58σ)内的面积为99.730020%。
三点估算法来自于计划评审技术(PERT)。
储备时间
在项目进度表中存在应急时间,承认进度风险。
基于定量的历时
最大活动的历时
1.3活动历时估算的输入、输出
输入
事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包含有以往项目的历时数据可供当前项目进行活动资源估算和历时估算
项目范围说明书;
活动清单;
活动属性;
活动资源要求;
资源日历;
项目管理计划(风险登记册;活动费用估算);
输出
活动历时估算;
活动属性(更新);
8.6制定进度计划
1.1进度计划编制工作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制定进度表是一个反复多次的过程,这一过程确定项目活动计划的开始与完成日期。
制定进度表可能要求对历时估算与资源估算进行审查修改,以便进度表在批准以后能够当做跟踪项目绩效的基准使用;
1.2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约束条件
制定进度表过程随着工作的绩效、项目管理计划的改变,以及预期的风险果然发生或消失,或识别出新风险而贯穿项目的始终。
1.3计划编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和工具(教材P286)
1.关键路线法(CPM)
1、关键路径法是利用进度模型时使用的一种进度网络分析技术。
2、关键路径法沿着项目进度网络路线进行正向和反向分析,从而计算出所有计划活动理论上的最早开始与完成日期、最迟开始与完成日期,不考虑任何资源限制。
3、由此计算而得到的最早开始与完成日期,最迟开始与完成日期不一定是项目的进度表,它们只不过指明计划活动在给定的活动持续时间、逻辑关系、时间提前与滞后量,以及其他已知制约条件下应当安排的时间段与长短。
关键路径要找用时最长的路径
2.计划评审技术(PERT)
3.历时压缩技术
赶进度
对费用和进度进行权衡,确定如何在尽量少增加费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项目所需时间
快速跟进
同时进行按先后顺序的阶段或活动
1.4进度编制计划的输入、输出
输入
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范围说明书;
活动清单;
活动清单属性;
项目进度网络图;
计划过程
活动资源要求;
资源日历;
活动历时估算;
项目管理计划;
输出
项目进度表(表现形式:项目进度网络图;横道图(甘特图);里程碑图;);
进度模型数据;
进度基准;
资源要求(更新);
活动属性(更新);
项目日历(更新);
请求的变更;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进度管理计划(更新);
8.7项目进度控制
1.1项目进度控制概念、主要活动和步骤
1.定义
项目进度控制是监控项目的状态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以及管理进度变更的过程;
2.活动内容
确定项目进度的当前状态;
对引起进度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以保证这种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确定项目进度已经变更;
当变更发生时,管理实际的变更;
1.2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和工具
进度报告;
进度变更控制系统;
绩效衡量;
项目管理软件;
偏差分析;
进度比较横道图;
资源平衡;
假设条件分析;
进度压缩;
制定进度的工具;
1.3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入、输出
输入
进度管理计划;
进度基准;
绩效报告;
批准的变更请求;
输出
进度模型数据(更新);
进度基准(更新);
绩效衡量;
请求的变更;
推荐的纠正措施;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活动清单(更新);
活动清单属性(更新);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第九章 项目成本管理
9.1项目成本管理概念及相关术语
1.1成本与成本管理要概念
1.项目成本概念及其构成
概念
成本指项目活动或其组成部分的货币价值或价格,包括为实施、完成或创造该活动或其组成部分所需资源的货币价值。
构成
直接工时;
其他直接费用;
间接工时;
其他间接费用;
采购价格等;
项目全过程所耗用的各种成本的总和为项目成本。
2.项目成本管理概念、作用和意义
项目成本管理:确保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项目;
3.项目成本失控原因
对项目认识不足;
组织制度不完善;
方法问题;
技术的制约;
4.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
制定成本管理计划;
成本估算;
成本预算;
成本控制。
1.2相关术语
1.全生命周期成本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就是在产品或者系统的整个使用生命周期内,在获得阶段、运营与维护及生命周期结束时对产品的处置所发生的全部成本。
2.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可变成本
随着生产量、工作量或时间而变的成本;
固定成本
不随生产量、工作量或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非重复成本;
直接成本
直接可归属于项目工作的成本;
间接成本
来自一般管理费用科目或几个项目共同担负的项目成本所分摊给本项目的费用;
1.3管理储备
管理储备是一个单列的计划出来的成本,以备未来不可预见的事件发生时使用;
管理储备包含成本和进度储备,以降低偏离成本和进度目标的风险;
管理储备的使用需要对项目基线进行变更。
1.4成本基准
经批准的按时间安排的成本支出计划,并随时反应了经批准的项目成本变更,被用于度量和监督项目的实际执行成本。
1.5学习曲线
学习曲线理论指出,当重复生产许多产品时,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数量的增多呈递减规律。学习曲线理论用来估计生产大量产品的项目的成本。
1.3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是编制项目整体管理计划过程的一部分,其结果是是生成成本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列出了模板并制定了项目成本结构、估算、预算和控制的标准。
9.2项目成本估算
1.1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相关因素
主要因素
项目直接成本
非直接成本
学习曲线
项目完成的时限
质量要求
储备(包括应急储备和管理储备)
质量要求越高,质量成本越高。质量成本可分为质量保证成本和质量故障成本。
估算活动的成本,涉及估算完成每项活动所需资源的近似成本。在估算成本时,估算师应考虑成本估算偏差可能的原因,包括风险。
成本估算一般以货币为单位,方便在项目内和跨项目间比较。
1.2项目成本估算的主要步骤
1.识别并分析项目成本的构成科目
确定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形成“资源需求”和“会计科目表”,说明wbs中各组成部分需要资源的类型和所需的数量。
2.估算每一成本科目的成本大小
3.分析成本估算结果,协调各种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1.3项目成本估算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
类比估算法;
利用过去类似项目的实际成本作为当前项目成本估算的基础;
确定资源费率;
自底向上估算;
估算单个工作包或细节最详细的活动成本,然后汇总到更高层;
参数估算(参数模型法);
运用历史数据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来计算活动资源成本的估算技术。
项目管理软件;
供货商投标分析;
准备金分析;
质量成本;
1.4项目成本估算的输入、输出
输入
事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成本估算指导方针;成本估算模板;历史信息;项目文档;项目团队知识;经验教训);
项目范围说明书;
工作分解结构;
WBC字典;
项目管理计划(进度管理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风险登记册);
输出
活动成本估算;
活动成本估算的支持性细节;
请求的变更;
成本管理计划(更新);
9.3项目成本预算
1.1项目成本预算及作用
定义
成本预算指将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汇总,以确立衡量项目绩效情况的总体成本基准。
(成本估算偏资源管理,讲整体成本,成本预算偏活动管理,讲活动成本。)
作用
成本估算的输出结果是成本预算的基础与依据,成本预算是将已批准的项目总的估算成本进行分摊。
特征
计划性
约束性
控制性
编制原则
以项目需求为基础;
与项目目标联系,同时考虑项目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
预算要切实可行;
应当留有弹性。
1.2制定项目成本预算的步骤
1.将项目总成本分摊到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各个工作包
2.将各个工作包成本再分配到该工作包所包含的各项活动上
3.确定各项成本预算支出的时间计划及项目成本预算计划
项目的成本预算为衡量项目绩效情况提供了基准。
1.3项目成本预算的技术和工具
成本汇总;
准备金分析;
参数估算;
资金限制平衡;
类比估算法
自底向上估算法
1.4成本估算准备金和成本预算准备金
应急储备是由项目经理自由使用的估算成本,用来处理预期但不确定高的事件,即已知的未知事件,是项目范围和成本基准的一部分。
管理储备金市应对未计划但有可能需要的项目范围和成本变更而预留的预算,即未知的未知,项目经理要动用前必须获得批准。
管理储备金不是项目成本基准的一部分,但包含在项目的预算之内,它们不作为预算分配,也不参与挣值计算。
1.5项目成本预算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范围说明书;
WBS;
WBS字典;
活动成本估算;
项目进度计划;
资源日历;
合同;
成本管理计划;
输出
成本基准;
是按时间分段的预算,用作度量和监控项目整体成本执行(绩效)的基准。
项目资金需求;
成本管理计划(更新);
请求的变更。
9.4项目成本控制
1.1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内容
1.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2.确保变更请求获得同意;
3.当变更发生时,管理这些实际变更;
4.保证潜在的成本超支不超过授权的项目阶段资金和总体资金;
5.监督成本执行(绩效),找出与成本基准的偏差;
6.准确记录所有与成本基准的偏差;
7.防止错误的、不恰当的或未批准的变更被纳入成本或资源使用报告中;
8.就审定的变更,通知项目干系人;
9.采取措施,将预期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2项目成本控制所用的技术的工具
成本变更控制系统
绩效衡量分析
预测技术
项目绩效审核
项目软件管理
偏差管理
1.3挣值分析
1. 挣值管理概念
挣值技术是将已经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挣值),按原先分配的预算值进行累加获得的累加值,与计划工作的预算成本(计划值)和已完成的工作的实际成本(实际值)进行比较。
2.挣值管理的计算方法
定义
计划值PV (planned value)
挣值EV (earned value)
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某阶段实际完成工作量及按预算定额计算出来的工时(或费用)
实际成本AC(actual cost)
完成尚需估算ETC
完成时估算EAC
项目总预算BAC = 完工时的PV总和
公式
成本偏差:
CV= EV – AC
成本执行指数:
CPI= EV / AC
累加CPI:
累加CPI= (阶段EV的总和)/(阶段AC的总和)
进度偏差:
SV=EV – PV
进度执行指数:
SPI=EV/PV
非典型的偏差计算ETC:
ETC = BAC – 截止到目前的累加EV
找到了影响原因并予以纠正
典型的偏差计算ETC:
ETC =(BAC – 截止到目前的累加EV)/ 累加CPI
未进行原因分析和采取措施
EAC也分两种,基于典型和非典型,但公式一样
EAC= AC + ETC
完工效能指数:
TCPI = (BAC-EV)/ (BAC-AC)
所有的指数均为大于1表示良好。
利用挣值计算结果进行整体控制
1.4项目成本控制的输入、输出
输入
成本基准;
项目资金需求;
绩效报告;
工作绩效信息(已完成、未完成的可交付成果;授权的和实际发生的成本;完成尚需成本估算;完成工作量百分比);
批准的变更请求;
项目管理计划;
输出
成本估算(更新);
成本基准(更新);
绩效衡量;
完工预测;
请求的变更;
推荐的纠正措施;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第十章 项目质量管理
10.1质量管理基础
1.1质量、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1.质量
质量是满足要求的程度。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特性:事物本来就有的特性;赋予特性:比如价格和交货期)
2.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3.质量方针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总的质量宗旨和反向。
4.质量目标
在质量方面追求的目的,落实质量方针的具体要求,它从属与质量方针,应与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进度目标相协调。质量目标必须明确、具体,用定量化得语言描述,保证质量目标容易被沟通理解。质量目标应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及项目的全体成员,以便于实施、检查、考核。
5.质量保证
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保证的核心是向人们提够足够的信任;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外部质量保证。
6.质量控制
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是产品本身质量的品质保证;工作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管理技术2个方面;应贯彻预防为主与检验把关相结合的原则。
1.2项目质量管理基本原则和目标
1.原则
以实用为核心的多元要求;
系统工程;
职工参与管理;
管理层第一把手重视;
保护消费者权益;
面向国际市场;
2.目标
顾客满意度;
预防胜于检查;
各阶段内的过程;
预防缺陷的成本大大低于纠正缺陷的成本;
质量管理即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
1.3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活动和流程
1.主要活动
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2.流程
确立质量标准体系;
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将实际与标准对照;
纠正偏差错误;
1.4国际质量标准
1. ISO9000系列
包括
9000(基础知识和术语)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9004(有效性和效率指南)
19011(审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8项原则
以顾客为中心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2.全面质量管理(TQM)
4个要素
结构
技术
人员
变革推动者
4个核心特征
全员参加
全过程
全面方法
全面结果
3.六西格玛(6σ)
意为6倍标准查差
专注于过程改进;将所有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并加以改进以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DMAIC(确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4个要素
最高管理承诺
有关各方参与
培训方案
测量体系
1.5软件过程改进与能力成熟度模型
1. CMM/CMMI
CMMI模型将成熟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包含相应的过程域,每个过程域设定了通用目标和特殊目标,每个目标下由若干实践组成。
CMMI过程改进目标:
保证产品及服务质量
项目时间控制
最低的成本
2.SJT11234/SJT11235
SJT11234“软件过程能力评估模型”针对软件过程能力进行内部改进的需要
SJT11235“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针对软件企业综合能力的第二方或第三方评估;
SPCA评估遵循“软件过程及能力成熟度评估指南”;
10.2制定项目质量计划
1.1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包含的主要活动
收集资料;
编制项目分质量计划(分析项目所涉及的产品质量计划;项目质量管理和作业计划;编制质量计划);
学会使用工具和技术;
形成项目质量计划书;
1.2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工具和方法
主要技术
效益/成本分析
基准比较
流程图
实验设计
质量成本分析
指为了达到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所付出的全部努力的总成本,即包括为确保符合质量要求所做的全部工作(如质量培训、调查、研究),也包括因不合质量要求所引起的全部工作(如返工、废物、过度库存、担保费用)。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评估成本、缺陷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
质量功能展开(QFD)
质量工程展开就是将项目的质量要求、客户意见转化成项目技术要求的专业方法。QFD矩阵又叫质量屋。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PC)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CC):寻找各种可能的途径,保持方案的灵活性。流程:自由讨论、拟定方案、理想连接。
满足质量要求的好处就是减少返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项目干系人的满意度;为满足质量要求所付出的成本指用于开展项目质量管理活动的开支。
效益/成本分析
质量管理的原则是效益胜过成本;
基准比较
将项目的实际做法或计划做法与其他项目的实践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改进的思路并提出度量绩效的标准;
1.3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工作的输入、输出
输入
质量方针;
项目范围说明书;
产品描述;
标准与规则;
其他过程的输出;
输出
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测量指标;
质量检查表;
过程改进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10.3项目质量保证
1.1项目质量保证活动
1.产品、系统、服务的质量保证
项目质量保证(QA)的提供对象通常是项目管理班子和执行组织的管理层,而项目的质量保证的参与者是项目的全体人员。
产品质量保证工作内容:清晰的规格说明;使用完善的标准;历时经验;合格的资源;公正的设计复审;变化控制;
系统的质量保证:建立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系统质量的后期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包括软件的回访制度和版本更新制度等;
服务的质量保证:指企业在售前、售后服务过程中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序,包括服务时间、服务能力、服务态度;
2.管理过程的质量保证
基本内容
制定质量标准;
制定质量控制流程;
提出质量保证所采用方法和技术(制定质量保证规划;质量检验;确定保证范围和等级;质量活动分解);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1.2项目质量保证的技术、方法
1.项目质量管理通用方法
2.过程分析
依据过程改进计划的指导,识别从组织和技术角度需要的改进措施;过程分析包括原因分析、建立预防措施。
3.项目质量审计
质量审计是对其他质量管理活动的结构化和独立的评审方法,用于判断项目活动的执行是否遵从于组织及项目定义的方针、过程和规程。
质量审计的目标:识别在项目中使用的低效率以及无效果的政策、过程和规程。
1.3项目质量保证工作的输入、输出
输入
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度量数据;
过程改进计划;
工作绩效信息;
经过审批的变更请求;
质量控制度量数据;
实施的变更请求、缺陷修订、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输出
变更请求;
建议纠正措施;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更新);
10.4项目质量控制
1.1项目质量控制的含义、具体的实施过程与组织
含义
指项目团队的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他们是否符合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的原因途径。
过程
选择控制对象;
为控制对象确定标准或目标;
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保证措施;
按计划执行;
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并将监测的结果与标准或计划比较;
发现并分析偏差;
根据偏差采取相应的对策;
为项目组成员提供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或指导
活动
1.保证由内部或外部机构进行检测管理的一致性
2.发现与质量标准(客户需求、质量需求)的差异
3.消除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性能不能被满足的原因(分析原因并解决)
4.审查质量标准以决定可以达到的目标、成本
5.确定是否可以修订项目的质量标准或项目的具体目标
1.2项目质量控制的技术、工具和方法
1.测试、检查、统计抽样
测试
是用来确认一个项目的品质或性能是否符合需求说明书所提出的一些要求。
检查
指对工作产品进行检视来判断是否符合预期标准。检查的结果含有度量值,检查常常也叫做评审、审计、走查。
统计抽样
从感兴趣的群体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检查。
2.因果图、帕累托图、控制图、流程图
因果图
因果图说明了各种要素是如何与潜在的问题和结果相关联,将各种事件和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图解表示。
帕累托图
帕累托图是按照发生频率大小顺序绘制的直方图,表示有多少结果是由已确认类型或范畴的原因所造成。它是将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质量改进项目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而采用的一种图表。可以用来分析质量问题,确定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按等级排序的目的是指导如何采取纠正措施:项目班子应首先采取措施纠正造成最多数量缺陷的问题。帕累托法则往往称为二八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问题是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造成的。
控制图
控制图是一种有控制界限的图,用来区分引起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偶然的还是系统的,可以提供系统原因存在的信息,从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控制图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表示检测时间,纵坐标表示测得的目标特征值。按控制对象(目标特征值)的变化情况,控制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稳值控制图,一种是变值控制图。
流程图
用于帮助分析问题发生的缘由。
过程流程图基本要素:活动、决策点、过程顺序。比如cisco上次4006的故障排错流程图。
3.六西格玛
定义
采用以顾客为中心的评测方法,驱动组织内各个层次开展持续改进
包括
单位产品缺陷(DPU);
每百万次运作所存在的缺陷(DPMO);
组件项目团队,提供积极培训;
注重支持团队活动的倡导者;
培训具有高素质的过程改进专家;
确保在持续改进过程初期确定合理的测评标准;
委派有资历的过程专家指导项目团队工作。
老七种工具包括:
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表/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
新七种工具
相互关系图/亲和图/树状图/矩阵图/优先矩阵图/过程决策程序图/活动网络图
1.3项目质量控制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质量计划;
项目质量工作说明;
项目质量控制标准与要求;
项目质量实际结果;
子主题
输出
项目质量的改进;
对于项目质量的接受;
返工;
3个原因
项目质量计划考虑不周
项目质量保证不力
出现意外变故。
3个不良后果
延误项目进度
增加项目成本
影响项目形象
完成的检查表;
项目调整和变更;
第十一章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P50
11.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概念
1.1动机、权力、责任、绩效
动机
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是促使人做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驱动;
权力
power
责任
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绩效
指公司的雇员工作的成绩和效果。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过程包括
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项目团队组建
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团队管理
注:人力资源的一些通用的管理工作,如劳动合同。福利管理、佣金等行政管理工作,除了项目型组织结构外,一般由组织人力资源部管理,项目管理团队不参与管理。
1.3项目管理团队
定义
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小组)是项目团队的一个子集,负责编制计划、实施、控制、收尾等项目的管理活动。
项目发起人通常协助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如帮助解决项目资金、澄清项目范围,并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而对其他人施加影响。
11.2项目人力资源计划制定
1.1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编制过程确定项目的角色、职责、汇报关系
1、项目人力资源计划主要作为项目最初阶段的一部分,但需要在项目生命周期内持续复查、修正,保证持续适用性。
2、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编制和沟通计划编制紧密联系,因为组织结构对项目的沟通有重要影响
3、编制项目人力资源计划,要注意与项目成本、进度、质量的相互影响,注意人员争夺,留有备选人员。
1.2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技术和工具(教材P349)
1.组织结构图
层次结构图
应用
工作分解结构图WBS
组织分解结构图OBS
资源分解结构图(RBS,resolution breakdown structure)
矩阵图
包括
责任分配矩阵(RAM)
RACI格式的责任分配矩阵
格式
负责R responsible
参与 A accountable
提供意见 C consult
通知 I inform
文本格式
团队成员职责需要详细描述时,可以用文字形式表示。
通常提供如下信息:职责、权利、能力、资格等。
项目计划其他部分
1.3人员配备管理计划的作用和内容
确定如何招聘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何时释放人力资源、确定项目成员所需的培训奖励计划、是否必须遵循某些约定安全问题、人员配置计划对组织的影响。
1.4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工作的输入、输出
1.项目人力资源计划内容:
1、角色和职责分配;
2、项目组织结构图;
3、人员配备管理计划 (组建项目团队;时间表;人力资源释放安排;培训需求;表彰和奖励;遵守的规定;安全性;)
2.输入
活动资源估计;
环境和组织因素(组织结构、技术因素、人际关系、后勤、政治因素、组织文化和结构、现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政策等);
组织过程资产(组织的标准过程与政策;组织结构图与岗位描述模板;以前项目使用的组织形式与历时信息);
项目管理计划。
3.输出
项目人力资源计划
11.3项目团队组织建设
1.1组建项目团队
2个步骤
人力资源获取
人力资源分配
1.获取人力资源的依据
1、项目人力资源计划
2、招募、获取人员应考虑环境和组织因素:能力、经验、兴趣、可用性、成本
3、组织过程资产
2.组建项目团队的方法
事先分派
谈判(找部门经理、其他项目管理团队)
采购(招聘)
虚拟团队
在建立一个虚礼团队时,需要制定一个可行的沟通计划
3.组建项目团队的输出
项目人员分配
资源日历
可能的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1.2现代激励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
1.激励理论
定义
如何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方法;
包括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需要:
生理
安全
社会交往
受尊重
高层需要
自我实现
3个假设
A、已被满足的需要失去激励作用、只有满足未被满足的需要才有激励作用。
B、人的需要按重要性从低到高排成金字塔状
C、当人的某一级需要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需要。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
激励因素
与工作内容相关,但激励因素缺乏时,人们缺乏进取心;反之会感觉到强大的刺激力量,增加满意感,有激励作用。因素有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发展机会。
保健因素
与工作环境相关,当保健因素不健全时,人们会产生不满意感;反之,人们会消除不满意,但无法增加满意感,无激励作用。
期望理论;
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有2个影响因素:
目标价值:
指实现该目标对个人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越大激励越大。
期望值:
指个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判断,越可能激励越大。
2.X理论-Y理论
X理论体现了独裁型管理者对人性的判断,Y理论则相反。
X理论
用X理论可以加强管理,但项目团队成员比较被动的工作;
Y理论
用y理论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但又可能放任过度。
应用
可以在项目团队的开始阶段用x理论,在项目团队进入执行阶段时用y理论。
3.领导与管理
领导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人们甘愿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艺术过程。
领导者有责任洞察过程的不确定性,为组织指引方向,并在必要时引导变革。
管理者是组织任命的,负责某个组织事务的管理。
项目经理管理团队的过程中,有领导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越是基层的项目经理,需要强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弱化;反之,需要的是领导能力。
领导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
A、关注的重点:任务绩效、人际关系
B、决策方式:专断型、民主型、放任型
领导权变理论
有效领导 = F (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4.影响和能力
影响人们工作的心理因素包括
激励
层次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
影响
项目经理用工作挑战、技术特长来影响员工容易成功;失败的是权力、金钱或处罚。
权力
好的影响奖励权利、专家权力,避免使用强制力。
项目经理的合法权力、奖励权力、强制力来自公司的授权,感召权力、专家权力来自项目经理本人。
效率
倾听是项目经理必备的关键技能。
高效率的人的7种习惯:积极状态、牢记结果、关注重要的事、双赢、理解别人、协同效应、磨快锯子。
1.3项目团队建设
1.项目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
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个人技能;
提高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促进团队合作;
创建动态的、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
2.成功的项目团队的特点
团队目标明确;
团队组织结构清晰岗位明确;
有成文或习惯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且流程简明有效;
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有明确的考核和评价标准;
共同制定并遵守的组织纪律
协同工作;
3.项目团队建设的五个阶段
形成阶段;
震荡阶段;
规范阶段;
发挥阶段;
结束阶段;
4.项目团队建设活动的可能形式和应用
形式
通用管理技能;
培训(培养成员技术能力);
团队建设活动(培训成员协作能力);
基本规则(规章制度);
集中办公;
奖励与表彰;
A、奖励被认可的、积极行为
B、输-赢形式奖励制度只奖励少数成员能完成的目标,会破坏团队凝聚力;赢- 赢形式奖励成员都可实现的行为,有助于提高队员的相互支持。
C、考虑文化差异。
5.项目团队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团队效率评估指标:
技能的改进;
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改进;
团队成员流动率降低;
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11.4项目团队管理P56
1.1项目团队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
指跟踪个人和团队的绩效,提供反馈,解决问题和协调变更,以提高项目的绩效。
内容
观察团队的行为
管理冲突
解决问题
评估团队成员的绩效
1.2项目团队管理的方法
观察和交谈
项目绩效评估
问题清单
1.3冲突管理
1.冲突
是计划与现实间的矛盾,人与人间不同期望的矛盾,人与人间利益的矛盾。
2.项目管理过程中的7种冲突
进度
项目优先级
资源
技术
管理过程
成本
个人
3.在项目的各阶段,冲突的排列
概念阶段
1.项目优先级
2.管理过程
3.进度
计划阶段
1.项目优先级
2.进度
3.管理过程
执行阶段
1.进度
2.技术
3.资源
收尾
1.进度
2.资源
3.个人
4.冲突的根源
稀缺资源的争抢
进度优先级
个人工作方式
项目的高压环境
责任模糊
存在多个上级
新科技的应用
5.影响冲突解决的因素
冲突的重要性与强度
解决冲突的时间压力
涉及冲突各方位置
基于长期解决冲突还是短期解决冲突的动机
6.冲突解决办法
问题解决
合作
强制
妥协
求同存异
撤退
1.4项目团队管理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人员分配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绩效报告
团队绩效评估
组织文化和组织过程资产
输出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变更请求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第十二章 项目沟通管理P55
12.1项目沟通管理的基本概念
1.1沟通和沟通管理和含义及特点
沟通
是信息的生成、传递、接收和理解检查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单元
个人和个人的沟通
这是所有沟通的基础
项目沟通管理知识领域包括
保证及时与恰当地生成、搜集、加工处理、传播、存储、检索与管理项目信息所需的各个过程。
沟通管理内容
沟通计划编制
信息分发
绩效报告
项目干系人管理
1.2沟通模型及有效沟通原则
沟通的要求
有效性原则
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
1、沟通双方的物理距离:最好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沟通,其次视频会议、最后是电话沟通和文字沟通。太近的距离,如1m以内会使双方产生心理不适。
2、沟通的环境因素:当物理干扰出现时,通过改善沟通环境,可以将物理障碍转化为积极的因素。
3、缺乏清晰的沟通渠道:通常是企业内部最常见的阻碍沟通的因素。企业的管理层次较多,需要给大多数的问题设置沟通渠道。否则会造成流言四起、信息流失,出现问题也不容易分清责任。
4、复杂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经历的层次和环节越多,失真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一定的空间距离,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生疏必然反映到沟通上来。要使体系内部各部分高效运作起来,必须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
5、复杂的技术术语:在不同学科和不同的专业领域之间,专业术语的不同也会产生语言上的障碍。
6、有害的态度:
12.2沟通管理计划编制
1.1沟通管理计划编制
1.沟通管理计划编制
含义
是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与沟通需求的过程,即谁需要何种信息、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向他们传递。
步骤
1、确定干系人的沟通需求
2、描述信息收集和文件归档的结构
3、发送信息及重要信息的格式
主要内容
项目干系人沟通要求;
对要发布的信息的描述;
信息接收的个人或组织;
传达信息所需的技术方法;
沟通频率;
上报过程;
随着项目进展对沟通管理计划更新与细化的方法;
通用词语表;
信息传递的方式
会议
书面通知(含电子邮件)
专设的项目管理软件
项目经理的大部分时间(80%-90%)都在进行各方面类型沟通工作,而项目管理要求沟通是主动和受控的。
2.描述信息收集和文件归档的结构
参考ISO9000中对文件和质量记录管理的规定来制定相关条款;
包括描述信息发送的对象、时间、方式;
项目进展状态报告的格式;
用于创建和获得信息的日程表。
3.项目干系人沟通分析
制定干系人沟通计划,主要内容:
1、项目成员可看信息、项目经理可看信息、高层管理需要信息、客户需要信息
2、文件的访问权限、访问路径、文件的接收格式
3、考虑客户、客户领导、分包商等干系人的沟通需求
4、制定沟通规则
4.更新沟通管理计划的方法
增加干系人
变更沟通文档
召开临时会议
1.2沟通管理计划编制的技术、方法
包括
沟通需求分析
沟通技术
影响沟通的技术因素
对信息需求的紧迫性;
技术是否到位;
预期的项目人员配备;
项目时间的长短;
项目环境;
沟通方式
单独谈话;
项目会议;
项目简报、通知;
项目报告,项目总结。
1.3沟通管理计划编制的输入、输出
输入
企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沟通需求分析;
沟通技术;
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管理计划;
输出
沟通管理计划;
12.3信息分发
含义
把所需要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项目干系人。它包括实施沟通管理计划,对预料之外的信息索取做出反应。
1.1常用的沟通方式及其优缺点
沟通方式
书面与口头、听与说;
书面沟通
优点
清晰
二义性少
可做为被网络和证据
缺点
缺少人性化
口头沟通
优点
人性化
双方容易了解和沟通
缺点
容易产生问题
产生较强的分歧
对内与对外;
对内沟通
讲求效率、准确度,可以非正式出现;
对外沟通
强调信息的充分和准确,以正式方式出现。
正式与非正式;
正式沟通
在项目会议进行
非正式沟通
可在大多数场合
垂直与水平;
垂直沟通
沟通信息传播速度快
准确度高
水平沟通
复杂程度高
不受当事人控制
1.2.用于信息分发技术、方法
信息收集和检索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
1.3.信息分发的输入、输出
1.4.沟通管理对组织过程资产影响
经验教训记录;
项目记录;
项目报告;
项目演示介绍;
项目干系人反馈;
项目干系人通知;
12.4绩效报告
含义
指收集所有基准数据并向项目干系人提供项目绩效信息。绩效报告包括为实现项目而输入的资源使用情况,以及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信息,有时也要求有风险和采购信息。
1.1绩效报告的内容
项目的进展和调整情况;
项目的完成情况;
项目的总投入、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资金实际支出情况;
项目主要效益情况;
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预测;
变更请求;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2绩效报告的主要步骤
1.收集依据材料(拟定收集资料的清单;问卷调查;重大责任事故和安全事故信息);
2.项目绩效评审(期望要求与实际工作差距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改进的评价);
12.5项目干系人管理
1.1项目干系人管理的含义
含义
指对项目干系人的沟通进行管理,让不同的项目干系人得到相应等级内容的项目信息并解决项目干系人之间的问题,从而使项目顺利按计划推进。
管理范围
客户;
高层领导;
项目团队;
1.2项目干系人管理的技术的工具
1、调查项目干系人需求和期望,了解干系人的目标、目的和沟通层次,并在沟通管理计划中对这些需求和期望进行识别、分析和记录;
2、充分理解干系人的需求以便充分与干系人合作,达成目的目标;
3、使用沟通管理计划为每个项目干系人确定沟通方法;
4、促进干系人对项目的理解与支持,使干系人了解项目的进展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
1.3项目干系人管理的输入、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沟通管理计划;
组织过程资产;
输出
问题解决;
项目沟通管理计划(更新);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第十三章 项目合同管理P58
13.1项目合同
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实际就是合同的执行和监控过程。合同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依据,也是监理工作的主要依据。
1.1合同的概念
1.广义合同概念和狭义合同概念
广义
指以确定各种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协议,即只要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确定权利义务的协议均为合同,不管他涉及哪个法律部门和何种法律关系;包括民法上的合同、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劳动发上的劳动合同、国际法上的国家合同。
狭义
专指民法上的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
合同不包括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
2.信息系统工程合同
指对信息系统工程策划、咨询、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有关的各类合同;
从合同条件的拟定、协商、签署,到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分析等环节进行组织管理的工作,以达到通过双方签署的合同实现信息系统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同时维护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及其他关联方的正当权益;
1.2合同的法律特征
合同特征
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合同是两个及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
合同是当事人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产生的民事法律行为。
设立
指当事人订立合同旨在形成某种法律关系;
变更
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使原有的合同关系在内容上发生变化;
终止
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旨在消灭原法律关系。
1.3项目管理中的合同模型及有效合同原则
合同有效原则
签订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无效合同原则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1、对损害国家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合同按无效合同处理,对于无效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损失;
2、其他按可撤销合同处理。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13.2项目合同的分类
1.1按信息系统范围划分
1.总承包合同、单项任务承包合同、分包合同
总承包合同
发包人把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从开始立项、论证、施工到竣工的全部任务,一并发包给一个具备资质的承包人;
单项任务承包合同
发包人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不同工作任务,分别发包给不同的承包人;
分包合同
总承建单位将其承包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项目,再发包给子承建单位。
签订条件
1、承包人只能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分包;
2、分包需发包人同意。
1.2按项目付款方式划分
1.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
总价合同
又称为固定价格合同,指在合同中确定一个完成项目的总价,承包人据此完成项目的全部合同内容的合同;
单价合同
指承包人在投标时,以招标文件就项目所列出的工作量表确定各部分项目工程费用的合同类型;
成本加酬金合同
由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且按照事先约定的某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类型;
特点
成本加酬金合同中,建设单位承担一切费用和风险,对造价不易控制;
承建单位无风险且报酬低,不注意降低成本。
应用
适用于需立即开展的项目、项目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不确定的项目、风险大的项目。
13.3项目合同签订
1.1项目合同的内容
1.当事人各自权利、义务(承建单位与建设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的要求
3.建设单位提交有关基础资料的期限
4.承建单位提交阶段性及最终成果的期限
5.项目费用及工程款的支付方式
支付货款的条件;结算支付的方式;拒付货款;
6.项目变更约定
7.当事人之间的其他协作条件
8.违约责任
4种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继续履行;
采取补救措施;
赔偿损失;
支付约定违约金或定金;
1.2项目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1.当事人的法律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2.验收时间
3.验收标准
4.技术支持服务
5.损害赔偿
6.保密约定
7.知识产权约定
8.合同附件
9.法律公证
1.3合同谈判与签订
合同谈判过程
1、准备阶段(调研;确立谈判目标;选择谈判时间、地点;组建谈判小组;制定谈判计划;)
2、开局摸底阶段;
3、报价阶段(报价的形式、报价的原则、确定报价的起点、报价的方法);
4、磋商阶段(搞清对方报价的依据、讨价、还价);
5、成交阶段;
6、认可阶段;
签约方对合同的一致理解:
1、使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合同格式
2、避免因条款的不完善或歧义引起合同纠纷。除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外,其他合同条款均应使建设方和承建方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性。
合同中不明确情况的处理:
1、对标的物的质量要求不明确,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履行地点不明确,按标的性质不同分:接受货币的在接受方所在地,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方所在地;
3、履行期限不明,债务人/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4、履行费用负担不明,有履行义务一方负担。
13.4项目合同管理P60
1.1合同管理及作用
合同管理过程
合同管理过程是管理建设方与承建方(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保证承建方的实际工作满足合同要求的过程;
合同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工作的合同管理:指对工程的实际、实施、开发有关的各类合同,从合同条件的拟定、协商、签署,到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等环节进行组织管理的工作。当承建方由多家集成商组成时,还需管理参与承建的各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合同管理的作用
1、确定了信息系统实施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合同双方在工程中各种经济活动的依据;
2、合同规定了双方的经济关系,包括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利益和权利;
3、合同是监理的基本依据;
1.2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1.合同的签订管理、合同的履行管理、合同变更管理、合同档案的管理
签订管理
签订合同的前期调查;
合同谈判和合同签署;
履行管理
合同执行;
合同纠纷处理;
变更管理
变更提出;
变更请求审查;
变更的批准;
变更的实施;
1.3合同管理的依据、合同管理的工具和技术、合同管理的交付物
合同管理的依据
合同及合同管理计划;
绩效报告;
已批准的变更申请;
工作绩效信息;
选中的供方;
工具和技术:
合同变更控制系统;
买方主持的绩效审核;
检验和审计;
绩效报告;
支付系统;
索赔管理;
自动的工具系统;
合同管理的交付物
合同文件;
请求的变更;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推荐的纠正措施;
13.5项目合同索赔处理
说明
合同索赔时工程建设项目中常见的一项合同管理的内容,同时也是规范合同行为的一种约束力和保障措施。
1.1索赔概念和类型
索赔
是指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要求的行为。
类型
按目的分类:
工期索赔
费用索赔
按依据分类:
合同规定的索赔
非合同规定的索赔
按业务性质分类:
工程索赔
商务索赔
按处理方式分类:
单项索赔
总索赔
1.2索赔构成条件和依据
1.合同索赔构成条件
合同一方或者双方存在违约行为和事实,并由此造成了损失,责任应由对方承担。
1、属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延期、属于业主无法预见到的情况,(如天气),承包商可以延长工期,无费用补偿
2、属于业主方原因造成延期,承包商可以延长工期,并有费用补偿
2.常见合同索赔事由
3.合同索赔依据
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
国家、部门和地方有关信息系统工程的标准、规范和文件;
本项目的实施合同文件(包括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和附件);
有关的凭证(往来的文件、签证及更改通知、会议纪要);
其他相关文件(如市场行情记录、各种会计核算资料);
1.3索赔的处理
1.索赔程序
提出索赔要求;
报送索赔资料;
监理工程师答复;
监理工程师逾期答复后果;
持续索赔;
仲裁与诉讼;
周期为28天期限
2.索赔审核
经理工程师处理
3.索赔事件处理的原则
必须以合同为依据;
必须注意资料的积累;
及时、合理的处理索赔;
加强索赔的前瞻性;
第十四章 项目采购管理P62
14.1采购管理的相关概念和主要过程
1.1采购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采购是从项目团队外部获得产品、服务或成果的完整的购买过程;
作用
采购必须满足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同时满足经济性或价格合理的要求。
1.2采购管理的主要过程
编制采购计划;
编制询价计划;
询价、招投标;
供方选择;
合同管理和收尾;
14.2编制采购计划(受进度计划影响最大)
1.1用于采购计划编制工作的技术、方法
自制/外制决策分析;
确定项目的哪些产品、成果、服务是外购还是自己提供,进行风险转移;
考虑所有相关的成本,无论是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
专家判断;
专家来源:项目执行组织中的其他单位;顾问;专业技术团体;行业集团;
合同类型;
固定总价合同
成本补偿合同
成本加酬金合同
成本加固定酬金合同
成本加鼓励酬金合同
时间和材料合同
是固定总价合同和成本补偿合同的混合类型。
1.2采购计划编制工作的输入、输出
输入
范围基准(范围说明书、WBS、WBS字典);
项目干系人的需求文档;
合作协议;
风险记录;
与风险相关的合同决定;
活动资源要求;
项目进度;
活动成本估计;
性能价格比基准;
事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输出
采购管理计划;
采购工作说明书;
采购管理计划含义
描述从形成采购文件到合同收尾的采购过程
采购管理计划的内容
采用的合同类型;
是否采用独立估算作为评价标准,由谁及何时进行独立估算;
标准的采购文件;
管理多个供应商;
协调采购与项目的其他方面,如进度与绩效报告;
能对计划的采购造成影响的任何约束和假定;
处理从卖方购买产品所需的提前供货期,并与他们一起协调项目进度制定过程;
进行“自制/外制”决策;
确定每个合同中规定的可交付成果的日程安排;
确定履约保证金或保险合同,以减轻项目风险;
为卖方提供指导;
确定用于采购或合同工作说明书的形式和格式;
采购工作说明书描述了由卖方提供的产品、服务、成果。每个采购工作说明书来自于项目范围基准,定义了与采购合同相关的部分项目范围。
确定通过资格预审的卖方;
管理合同和评估卖方的衡量指标。
1.3工作说明书(SOW)
工作说明书概念
工作说明书(sow)是对项目所要提供的产品、成果、服务的描述;内部的工作说明书叫任务书。
工作说明书编写要求
基于业务需要、产品、服务的需求;
工作说明书内容要点
前言;
服务范围、方法;
假定;
服务期限;
工作量估计;
双方角色和责任;
交付资料;
完成标准;
顾问组人员;
收费和付款方式;
变更管理等
工作说明书与范围说明书的区别
工作说明书是对项目所要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叙述性描述。
项目范围说明书通过明确项目应该完成的工作而确定了项目的范围。
14.3编制询价计划
1.1常见的询价文件
方案邀请书(RFP)
用以征求潜在供应商建议的文件;
报价邀请书(RFQ)
一种主要依据价格选择供应商时,用以征求潜在供应商报价单的文件;
询价计划编制过程常用到的其他文件
供应商意见书(Request For Information, RFI);
投标邀请书(Invitation for Bid ,IFB);
招标通知书;
洽谈邀请;
承包商初始建议征求书;
1.2确定对投标的评判标准
评价标准用以评价卖方的建议书或为其评分,评估标准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如果采购物品可以很容易从若干渠道获得,这些渠道提供的物品又是同质的,评估标准可仅限于采购价格。
1.3询价计划的输入、输出
输入
采购管理计划;
工作说明书;
项目管理计划;
自制/外购决策;
工具和技术:
标准表格;
专家判断;
输出
采购文件;
评估标准;
工作说明书(更新);
14.4询价
含义
询价过程从潜在的卖方处获取如何满足项目需求的答复,如投标书和建议书;
输入
组织过程资产;
采购管理计划;
采购文件;
方法和技术:
投标人会议;
广告;
制定合格卖方清单;
输出
合格卖方清单;
采购文件;
建议书;
14.5招标
1.1招标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委托其办理招标事宜;
2.自主选定招标代理机构并核验其资质条件;
3.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项目本身的要求,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并对潜在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国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
4.在招标文件奥球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招标人可以以书面形式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该澄清或者修改内容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5.招标人有权也应当对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的截止时间后送达的投标文件拒收;
6.开标由招标人主持;
7.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估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义务
1.招标人委托招标代理机构时,应当向其提供招标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并支付委托费;
2.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
3.招标文件不得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
4.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投标人设有标底的,标底必须保密;
5.招标人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要的合理时间。但是,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20日;
6.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开标时都应当众予以拆封、宣读;
7.招标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8.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中标人;
9.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
1.2招标代理机构
招标代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为市场主体提供招标服务的专业机构,属于中介服务组织;
其招标代理资格由国家招投标主管机关严格认证。
招标代理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组织和参与招标活动;
依据招标文件规定,审查投标人资质;
按规定标准收取招标代理费;
义务
维护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合法利益;
组织编制和解释招标文件;
接受国家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和有关行业组织的指导、监督;
1.3招标方式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
公开招标
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邀请招标
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1.4招标程序
公开招标的发布招标公告;
邀请招标的向3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根据需要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现场;
投标;
开标;
评标;
确定中标人;
订立合同;
1.5投标
1.6开标、评标和中标
1.7相关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概念
某人或者某单位等法律主体因自己的不当言行、或过失、或关联关系而承担的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招标人的责任
投标人的责任
其他相关人的责任
14.6合同及合同收尾
1.1采购合同管理要点
要点
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授权承包商在适当的时机开工;
绩效报告;
质量控制;
整体变更控制;
风险监控;
目标
保证合同的有效执行;
保证采购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控制;
1.2合同收尾
合同收尾的主要内容
合同管理更新;
提前终止;
索赔;
流程
1.提出索赔要求
2.提交索赔资料
3.索赔答复
4.索赔认可
5.提交索赔报告
采购审计
含义
对采购的完整过程进行系统的审查;
目标
找出本次采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以供项目执行组织内的其他项目借鉴;
合同收尾的输入、输出
输入
合同文件及合同管理计划;
合同收尾程序;
输出
合同收尾;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合同文件;可交付验收;经验教训);
补充合同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政府采购合同履行时,采购人需追加与合同标的相同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在不改变合同其他条款的前提下,可以和供应商协商签订补充合同,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金额的10%。
第十五章 信息(文档)与配置管理P65
15.1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及其管理
1.1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
含义
指某种数据每天和其中所记录的数据,具有永久性。
种类
要求分类
正式文档
非正式文档
按项目周期分类
开发文档
产品文档
管理文档
国标文档
1.2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管理的规则和方法
文档书写规范;
图表编号规则;
文档目录编写标准;
文档管理制度;
15.2配置管理
1.1配置管理有关概念
含义
是为了系统的控制配置变更,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维持配置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而标识系统在不同时间点上配置的学科。
软件配置管理包括4个活动
配置识别
变更控制
状态报告
配置审计
1.配置管理活动和流程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项识别与建立基线
建立配置管理系统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审计
进行配置审核
版本管理和发行管理
实施配置变更控制
2.配置项
硬件、软件或二者皆有的集合,为配置管理指定的,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对待。
3.配置库
一组受控制的、辅助软件开发、使用和维护的软件及相关的文档;
4.配置管理系统
软件支持系统
5.基线
一组拥有唯一标识号的需求、设计、源代码文卷以及相应的可执行代码、构造文卷和用户文档构成一条基线。
设计文档及源代码
在建立基线以前,工作产品所有者能快速、非正式的对产品做出变更。在基线建立后,变更要通过评价和验证变更的正式程序来控制。
1.2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1.配置管理计划编制工作的基本步骤
软件配置标识
软件配置控制
软件配置状态报告
软件配置审计
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
2.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
配置管理软硬件资源
配置项计划
基线计划
交付计划
备份计划
配置审计和评审
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委员会审批该计划
1.3配置识别与监理基线
1.配置识别含义
配置管理的一个要素,包括选择一个系统的配置项和在技术文档中记录配置项的功能和物理特性。
2.配置识别的基本步骤
识别需要受控的软件配置项;
给每个产品和他的组件及相关的文档分配唯一的标识;
定义每个配置项的重要特征以及识别其所有者;
识别组件、数据及产品获取点和准则;
建立和控制基线;
维护文档和组件的修订与产品版本之间的关系;
3.配置识别的常用方法和原则
所有配置项的操作权限由配置管理人员(CMO)严格管理
基本原则
基线配置项向软件开发人员开放读权限;
非基线配置项向PM,变更控制委员会(CCB)及相关人员开放。
4.建立基线的目的及其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目的
为了在不严重阻碍合理变化的情况下来控制变更;
基线的变更只反映已批准的组件部分的变更;
对于每个基线,要定义下列内容
建立基线的事件
受控的项
建立和变更基线的程序
批准变更基线所需的权限
1.4建立配置管理系统
1.建立配置管理系统的基本步骤
组建配置管理方案构造小组(小组负责人、技术支持专家、配置管理技术专家、配置管理系统用户代表);
对目标机构进行了解、评估;
配置管理工具及其提供商评估;
制定实施计划;
定义配置管理流程;
试验项目的实施;
全面实施;
2.配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配置库类型:
动态库;
工作库
受控库;
基线库
静态库;
软件仓库
备份库;
备份
配置库建库模式:
按配置项类型分类建库;
按任务建库;
建立配置库工具:
VSS
CVS
1.5版本管理
1.配置项状态变迁规则
草稿
正式
修改
2.配置项版本号控制
版本号与配置项状态相关;
按一定规则保存配置项的所有版本。
3.配置项版本控制流程
变更申请;
变更评估;
变更实施;
变更验证与确认;
变更的发布;
1.6配置状态报告
1.配置状态报告的内容
内容
产品描述记录
每个受控软件组件的状态
每个构建版发布的内容和状态
每个基线的内容
配置验证记录
变更状态记录(缺陷和改进)
所有位置的所有配置项的安装状态
配置状态报告应尽量通过CASE工具生成;
2.状态说明
配置状态报告应着重反应当前基线配置项的状态,以作为对开发进度报告的参照。
1.7配置审核
1.实施配置审核的作用
确保某一变更需求已经被切实实现;
2.实施配置审核的方法
功能配置审计:
配置项的开发是否完成;
配置项是否已达到规定的性能和功能特性;
配置项的运行和支持文档是否已完成且符合要求;
物理配置审计:
每个构建的配置项是否符合相应的技术文档;
配置项与配置状态报告中的信息是否对应。
第十六章 项目变更管理P67
16.1项目变更基本概念
概念
项目变更指在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环境或者其他原因而对项目产品的功能、性能、架构、技术指标、集成方法、项目的范围基准、进度基准和成本基准等方面做出的改变。
1.1项目变更的含义
是为使得项目基准与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相一致,对项目变更进行管理的一套方法。其可能的两个结果:拒绝变更、调整基准。
1.2项目变更的分类
按性质分
重大变更
重要变更
一般变更
按迫切性分
紧急变更
非紧急变更
按领域和阶段分
进度变更
成本变更
质量变更
设计变更
实施变更
范围变更
按空间分
内部环境变更
外部环境变更
按内容分;
分类方法尚不统一
1.3项目变更产生的原因
产品范围定义的过失或疏忽;
项目范围定义的过失或疏忽;
增值变更;
应对风险的紧急计划或回避计划;
项目执行过程与项目基准要求不一致带来的被动调整;
外部事件。
16.2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
建立项目基准、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
(具体包括基准管理、建立变更控制流程、明确组织分工;完整体现变更的影响;妥善保存变更产生的相关文档;)
16.3变更管理组织机构与工作程序
1.1组织机构
项目管理委员会(变更控制委员会)
决策机构,其工作是通过评审手段决定项目是否能变更但不提出变更方案;
变更管理涉及的项目三方
项目经理:响应变更提出者的要求,评估变更对项目的影响及应对方案,将要求由技术要求转化为资源需求,供授权人决策;并根据评审结果实施项目基准;
1.2工作程序
提出与接受变更申请
对变更的初审(变更的影响、必要性、评估所需信息准备充分)
变更方案论证
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查
发出变更通知并开始实施
变更实施的监控
变更效果的评估,判断发生变更后的项目是否已经纳入正常轨道
归档保存变更产生的相关文件
16.4项目变更管理的工作内容
注意要点
对变更产生的因素施加影响;
对变更的确认应当正式化;
变更的操作过程应当规范化;
1.1严格控制项目变更申请的提交
定义范围变更的流程
必要的书面文件
纠正行动
跟踪系统
授权的变更批准等级
1.2变更控制
1.对进度变更的控制、对成本变更的控制、对合同变更的控制
对范围变更的控制包括:
确认范围变更是否已经发生
对造成范围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以确保这些变更得到一致认可
当范围发生变更时,对实际的变更进行管理
对进度变更的控制包括:
判断项目进度的当前状态;
对造成进度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查明进度是否已经改变;
在实际变更出现时对其进行管理;
对成本变更的控制包括:
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确保变更请求获得同意;
当变更发生时,管理这些实际的变更;
保证潜在的费用超支不超过授权的项目阶段资金和总体资金;
监督费用绩效,找出与成本基准的偏差;
准确记录所有与成本基准的偏差;
防止错误的、未批准的变更纳入费用或资源使用报告中;
就审定的变更通知利害关系者;
采取措施将预期的费用超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对合同变更的控制:
应与整体变更控制结合。
1.3变更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变更管理与整体管理
变更管理是整体管理的一部分;
2.变更管理与配置管理
1、如果把项目整体的交付物作为项目的配置项,当配置管理用于项目基准调整时,变更管理可作为配置管理的一部分。
2、还可视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为关联的2套机制,变更管理是项目交付或基准配置调整时,由配置管理系统调用。
合同变更的原则
公平合理
第十七章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17.1信息安全管理
1.1信息安全含义及目标
信息安全:
保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另外也包括其他属性,如真实性、可核查性、不可抵赖性、可靠性。
目标:
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其他属性(真实性、可核查性、不可抵赖性、可靠性);
1.2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
信息安全方针与策略;
组织信息安全;
资产管理;
人力资源安全;
物理和环境安全;
通信和操作安全;
访问控制;
信息获取、开发和保持;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业务持续性管理;
符合性;
17.2信息系统安全P69
1.1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信息系统:
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和配套的设备、设施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处理的系统或网络。
信息系统安全:
指信息系统及其所存储、传输、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表征,一般包括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
1.2信息系统安全属性
保密性
完整性
可用性
不可抵赖性
1.3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管理是对一个组织机构中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符合安全等级责任要求的管理。
1.组织机构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
管理体系:
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建立安全职能部门;
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人出任领导;
建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部门;
(GB/T20269-2006《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熟悉])
技术体系
物理安全;
运行安全;
数据安全;
(GB/T20271-2006《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17.3物理安全管理
1.1计算机机房与设施安全
计算机机房
场地;
空调与温度;
防水、防潮;
接地与防雷;
电源
分开供电
紧急供电
备用电源
稳压供电
电源保护
不间断供电
计算机设备
设备防盗、防毁;
设备安全可用;
通信线路
1.2技术控制
检查监控系统
人员入/出机房和操作权限范围控制
1.3环境与人身安全
防火、防漏水和水灾、防静电、防自然灾害等;
1.4电磁泄漏
计算机设备防电磁泄露
计算机设备的电磁辐射标准和电磁兼容标准
17.4人员安全管理
1.1安全组织
安全组织的目的:
在于通过建立管理框架,以启动和控制组织范围内的信息安全的实施;
安全组织的职能:
安全管理领导职能;
保密监督的管理职能;
1.2岗位安全考核与培训
1.3离岗人员安全管理
1.4软件安全检测与验收
17.5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1.1应用系统安全概念
1.应用系统的可靠性
2.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
3.应用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
建立应用系统安全需求管理;
严格应用系统的安全检验与验收;
加强应用系统的操作安全控制;
规范变更管理;
防止信息泄露;
严格访问控制;
信息备份;
应用系统监控;
1.2应用软件开发的质量保证
1.3应用系统运行中的安全管理
1.系统运行安全审核目标
保证应用系统运行交接过程均由详尽的安排;
精心计划以确保运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对运行日程的变更进行授权;
监控系统运行以确保其符合标准;
监控环境和设施安全;
检查操作员日志;
监控系统性能和资源情况;
预测设备或应用系统容量;
2.系统运行安全与保密的层次构成
系统级安全;
资源访问安全;
功能性安全;
数据域安全;
3.系统运行安全检查与记录
应用系统访问控制检查;
应用系统日志检查;
可用性检查;
安全操作检查;
系统维护检查;
配置检查;
恶意代码检查;
4.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组织;
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安全等级管理;运行监控管理;运行文件管理制度;运行操作规程;用户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容灾备份制度;运行审计制度;);
安全监督;
安全教育培训;
1.4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
应用软件维护活动的类别
应用软件维护的安全管理目标
应用软件维护的工作项
应用软件维护执行步骤
第十八章 项目风险管理
18.1风险和风险管理
1.1风险含义和属性
风险:
意味着出现了损失,或者未实现预期目标;这种损失出现与否是一种不确定性随机现象,可以用概率表示出现的可能程度,但不能对出现与否做出确定性判断;
特征:
是损失或损害;
是一种不确定性;
是针对未来的;
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相对的;
是实际后果偏离预期的可能性;
1.2风险管理含义
风险管理是要在风险成为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之前,识别、着手处理并消除风险源头;
1.3风险管理的主要活动和流程
主要活动:
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识别;
定性风险分析;
定量风险分析;
2.管理过程
应对计划编制;
风险监控;
流程图(教材P479)
18.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1.1风险管理计划的内容
基本内容:
方法论;
角色与职责;
预算;
计时法;
风险分类;
风险概率和影响定义;
概率和影响矩阵;
修改的利害关系者承受度;
子主题
回报格式;
跟踪;
其他内容:
应急计划;
应急储备;
1.风险应对计划
2.等闲应急措施
3.应急储备
1.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方法与技术
WBS;
风险核对表;
风险管理表;
风险数据库模式;
1.3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输入、输出
输入:
企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管理计划;
输出:
风险管理计划
18.3风险识别P71
1.1风险事件和风险识别含义
风险事故:
是造成损失的直接或外在原因,是损失的媒介物;
风险识别:
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可以将那些可能给项目带来危害和机遇的风险因素识别出来,把风险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具体的项目上来。
风险识别的特点:
全员性;
系统性;
动态性;
信息依赖性;
综合性;
1.2风险识别方法
步骤:
收集资料;
风险形式估计;
根据直接或者间接症状将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
方法:
德尔菲技术;
是众多专家就某一专题达成一致意见的一种方法;
与其他专家预测法的区别
多次有控制的反馈
头脑风暴法;
SWOT分析法;
是一种环境分析方法;
检查表法;
是管理中用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的常用工具;
图解技术;
因果图
系统或过程流程图
影响图
1.3风险识别的输入、输出
输入:
企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范围说明书;
风险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
输出:
风险登记单(已识别风险;潜在应对措施;风险基本原因;风险类别更新);
18.4定性风险分析
1.1定性风险分析的方法
方法
有风险概率与影响评估法
概率和影响矩阵法
风险紧迫性评估法
风险分类
风险数据质量评估
1.风险概率和影响的评估
风险概率分析
指调查每项具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影响评估
旨在分析风险对项目目标的潜在影响,包括消极影响或威胁和积极影响或机会。
2.风险(识别检查)登记表
概率和影响矩阵
1.2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入、输出
输入:
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范围说明书;
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登记单;
输出:
更新的风险登记单(项目风险的相对排序或优先度清单;分类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分析与应对的风险清单;低优先级的风险观察清单;风险定性分析结果趋势);
18.5定量风险分析
1.1数据收集和表示的方法及应用
1.期望货币值(EMV)
用以计算在将来某种情况发生或不发生情况下的平均结果(即不确定状态下的分析)
2.计算分析因子(DSMC)
通常按照高、中、低来描述风险概率或者结果
3.计划评审技术(PERT)(三点评估)
是利用网络分析制定计划以及对计划予以评价的技术
4.蒙特卡罗(MonteCarlo)分析(建模技术)
也叫随机模拟法,是首先建立一个概率模型或随机过程,使它的参数等于问题的解,然后通过对模型或过程的观察计算所求参数的统计特征,最后给出所求问题的近似值。
5.风险(识别检查)登记表
1.2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入、输出
输入:
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范围说明书;
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登记单;
项目管理计划;
输出:
更新的风险登记单(项目的概率分析;实现成本和时间目标的概率);
18.6应对风险的基本措施(规避、接受、减轻、转移)
消极风险或威胁应对:
规避;
改变项目计划,以排除风险或者条件,或保护项目目标,使其不受影响,或对受到威胁的一些目标放松要求;
转移;
设法将风险的后果连同应对的责任转移到他方身上;
将部分项目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
减轻;
设法把不利的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后果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临界值。
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接受:
主动和被动的原因;
增加合格人员参与项目
积极风险或机会的应对:
开拓
分享
提高
18.7风险监控
1.1风险监控的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
1.风险监控的目的
以某种方式驾驭风险,保证项目可靠、高效的完成项目目标。
2.执行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管理流程
执行风险管理过程
指确保风险意识是一项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全部由项目团队成员执行的不间断的活动;
实施单独的风险管理计划包括根据规定的里程碑监督风险、制定风险决策与风险减轻策略。
3.采取应急措施
当风险有征兆时,采取制定好的应急活动;
4.采取权变措施
对风险事件未计划的风险事件会使用权变措施;
1.2用于风险监控的技术、方法
技术:
系统的项目监控方法(监控与项目产品有关的风险;监控与过程有关的风险);
风险预警系统;
具体方法:
风险再评估;
风险审计;
变差和趋势分析;
技术绩效衡量;
储备金分析;
状态审查会;
1.3风险监控过程的输入、输出
第十九章 项目收尾管理P72
19.1项目收尾的内容
1.1项目验收
项目正式验收包括验收项目产品、文档及已经完成的交付成果;
验收需要正式的验收报告;
具体步骤:
系统测试;
系统试运行;
系统文档验收;
项目最终验收报告;
1.2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准备(收集整理项目过程文档和经验教训;形成总结会议讨论稿);
总结会议(讨论:项目绩效;技术绩效;成本绩效;进度计划绩效;项目沟通;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见和建议);
项目总结会议的作用
1.了解项目全过程情况及相关成员的绩效
2.了解出现的问题并总结改进措施
3.了解值得吸取的教训并总结
4.对总结后的文档进行归档,并存入公司的知识库,从而纳入企业的过程资产
1.3项目评估审计
项目评估:
将项目所有工作加以客观评价,从而对项目全体成员的成果形成绩效结论;
项目评估的依据:
盈利要求;
客户满意度;
后续项目指标要求;
内部满意度;
项目审计:
对已列出的支出和收入进行财务审计,对不合理的支出和收入加以分析,为改进项目的管理服务。
19.2对信息系统后续工作的支持
1.1软件项目:
软件bug修改;
软件升级;
后续技术支持;
1.2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工作;
硬件产品的更新;
信息系统的新需求;
19.3项目组人员转移
转移流程:
根据项目团队成员管理计划转移人员;
被转移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已经完成,已经提交了经过确认的可交付物并已完成工作交接;
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成员确认该成员的工作衔接已经告一段落或者已经完成;
项目经理签发转移确认文件;
项目经理签发绩效考核文件;
项目经理通知所有项目干系人;
转移人员的业绩评定:
考评的多面性;
考评的综合性;
第二十章 知识产权管理
20.1知识产权管理概念
1.1知识产权概念
指公民、法人、非法人单位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其他科技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
1.2知识产权管理
为保护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各方干系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
20.2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著作权法;
专利法;
商标权法;
其他(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国际公约
20.3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范围:
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及其三者的衍生或组合产生的权利;
著作权内容:
发表、署名、修改、保护作品完整;
专利权内容:
专利人权利:
独占、转让;
专利人义务:
缴纳专利费;
期限;
商标权内容:
使用权;
禁止权;
许可权;
转让权;
续展注册;
国际公约知识产权保护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
透明度原则;
独立保护原则;
自动保护原则;
优先权原则;
20.4知识产权管理要项
权利客体是一种无体财产;
权利具有地域性;
权利具有时间性;
第二十一章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1.1法律
1.1合同法、招投标法、著作权法、政府采购法
合同: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
合同法是一部规范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的法律。
招投标法:
招投标法师规范招投标活动的一部法律,它规范了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活动。
著作权法:
著作权法明确了什么是作品、适用范围、著作权、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著作权法规范了涉及著作权的出版、表演、录音录像和播放活动。
政府采购法:
政府采购法以立法的方式强制规定了有关政府采购的相关活动,该法明确了政府采购当事人、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质疑与投诉、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
21.2软件工程的国家标准
1.1基础标准
软件工程术语GB/T11457-1995:
本标准定义软件工程领域中通用的术语。
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和系统资源图的
文件编辑符号及约定GB1526-1989
文件编辑符号及约定GB1526-1989
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GB/T14085-1993
1.2开发标准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6-2001
软件支持环境GB/T15853-1995
软件维护指南GB/T14079-1993
1.3文档标准
软件文档管理指南GB/T16680-1996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8567-1988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9385-1988
1.4管理标准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12505-1990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16260-2002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14394-1993
第二十二章 专业英语
22.1具有工程师要求的英语阅读水平
22.2掌握本领域的英语词汇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