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8-12-18 20:02:24 1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贵州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二五”发展成就
学前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学前教育突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园
在园人数76.91万(2010)-130.5万(2015)
学前三年入园率55%到80%
义务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贵州特色营养餐”;“控辍保学”;建成3000所寄宿学校。
农村初中、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70%、30%。
义务教育巩固率从77%(2010)到87.6%(2015)。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
“9+3”计划、中职免费教育全面实施
中职“百校大战”项目、建成105所示范性高中
职业教育进入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集团化、园区化办学发展时期
高中阶段在校生109万人(2010)到158.1万人(2015)
高中阶段入学率55%(2010)-86.1%(2015)
高等教育加速发展
高等教育进入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的大众化发展时期
新增2本科、11所高职专科
在校生33.5万(2010)-64.2万(2015)
毛入学率20%(2010)-31.2%(2015)
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特岗计划”招聘5.3万余特岗教师
新增幼儿教师2.6万,高中教师2.9万,高校教师1万
“国培”“省培”“三区”计划
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启动
教育内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全省中小学创建“四在学校.幸福校园”、“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减负增效提质”、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800余所。
建设“校企合作”、教育扶贫基地100个
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791
教育对外开放明显加快
举办第四届至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获批
区域高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省
存在的主要短板
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幼儿园数量、规模还未基本普及
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在西部处于挂末位置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排28位(全国31省、自治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矛盾仍然突出
办学保障水平偏低
生均建筑面积、教学仪器、图书册数和计算机指标低于全国水平
城镇化引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内涵建设有待强化
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水平教师数量偏少、部分学科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缺乏吸引力
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尚未转变到位,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制还不健全;培养模式还不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监督力度还需加强
高端人才(博士)不足
体制改革亟待加强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亟待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方式单一,教育管、办、评分离进展缓慢。
现代学制建设、学校办学自主权、办学活力、办学质量、教育法制化有待提高
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
“四个全面”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大扶贫行动计划”中教育是重要支撑
教育脱贫是省委“六大脱贫攻坚战之一”
“大数据”和“互联网+”助推贵州教育后发赶超
“十三五”期间加快发展智慧教育,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
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的挑战
“十三五”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决战阶段
扶贫必扶志,省委“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六大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是教育赶转冰菊的战略机遇期
“有学上”-“上好学”、外延发展-内涵发展转变
“十三五”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
《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依法治校、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第二章 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九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发展理念
“赶、转、改、管、争”
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
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活动
以绿色发展提升教育品质
以改革开放拓展教育资源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扶贫成效显著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布局结构继续优化
教师结构日趋合理
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第三章 建设现代教育体系
实现教育普及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终身化、条件标准化和教育结构优化
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
基本实现“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
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完善认定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办法,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培训教室等方式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
集团化办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前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一批农村幼儿园。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倾斜,重点解决好特困地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移民搬迁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统筹规划城乡学校合理布局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执行《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中小学设计规范》
加强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统筹
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丰富课程教育资源为重点
义务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计划:1.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加强资源建设
实施第二期高中突破工程、优化普通高中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资源。
推进多样化发展
在普通高中开展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技术等方面的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建设试点,推动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多样化。
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搭建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融通立交桥,实施普职融通的教育制度,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可相互转学、互认学分,学生可以兼修职业教育的课程,参加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一体两翼多节点”空间布局
快构建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以毕节、黔东南,遵义、铜仁等市(州)职教园区为两翼,以其他市(州)和调整保留的多个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空间布局。
实现“52115”目标(重点围绕5大新兴产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入住院校达到20所以上、与1000家省内大中企业紧密合作、办学规模达到15万人)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探索开展“3+4”办学模式(3年中职+4年本科)
建成中职--高职--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立交桥”,实现“中高本”教育贯通。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做特、做专、做精”
形成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办学
在部分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校企联合招生,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既做学徒又当学生”试点
探索学分制,建立灵活开放的课程设置、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等教学安排制度
逐步实现学校系统专业学习与企业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传统学徒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企一体化培养、政府政策保障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实践锻炼。
职业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标准化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产教融合工程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加快发展普通高等教育
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科学制定《贵州省“十三五”高等院校设置规划》
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
形成聚焦重点任务配置资源,集成攻关的新体制
推动部分高校转型发展
倡导差异化办学,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发展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支持高校按照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扶贫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急需学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鼓励和支持高校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交叉学科和学科群、专业群
加大促进学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汇聚一流的师资,开展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积淀一流的科技成果
建立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各环节职责清晰、协调衔接的新体系
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科技创新规律,构建新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系
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依托花溪大学城组建开放合作的“省属高校教学联盟”
依托清镇职教城组建“职业院校教学共同体”
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网络互通”的联盟机制
高等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高等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工程
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计划
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计划
积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健全宽进严出的继续教育制度
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
推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
广泛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
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建设贵州智慧教育云平台
建立互联网+课程、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培训、互联网+评价等信息平台
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市场竞争+政府补贴”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重点项目
中小学网络精品微课程建设计划
打造微课程资源包
包含讲课视频、学习资源、教学案例、学习活动、练习测评等资源
开发微课程
重点难点、习题辅导、课后辅导,课外阅读、影视观赏、学法指导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公平竞争、专业评估评价、学校多元选择、学生自主选用”的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并提供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
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性化微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研究鼓励优质校本资源广泛共享的政策
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
开发小段教学视频、即时测试反馈、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开放在线课程
建设贵州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资源网
加强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等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加快以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汇聚、应用服务、评价认证为重点的在线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学校加盟的开发运营模式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MOOC平台企业的合作,突出优质资源共享
推进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优化互补,推动多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
第八章 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从严治党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协调
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
依法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加强经费监督管理
强化规划实施
精心组织实施
加强实施监督
营造良好氛围
第七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推进政府和学校关系法治化
加强教育法治建设
加强地方性教育法规建设
加强普法教育
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建立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
认真实施《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
推进教育政务与校务公开
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推进学校章程建设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制度
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制度
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监督机制
落实《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
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
制定《贵州省责任督学工作规范》
第六章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完善政府教育宏观管理制度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管理责任
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建立实体化运行的教育督导机构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监测与评价机制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改革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逐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完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
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管理办法》
改革学校薪酬分配制度
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构建开放多元的升学“立交桥”
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职业院校招生录取改革
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到2017年,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渠道。
改革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建立购买教育公共服务制度
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
发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力量作用
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
大力扶持民办教育
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
依法规范民办教育
积极推进品牌创建
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
文艺工作
文艺工作的重大意义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期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实现“两个去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文艺工作的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量奉献给人民
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对文艺创作的要求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机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文艺不能当市场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名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加强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
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多层次推进教育开放合作
开展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
加强教育开放交流平台建设
积极支持高校国际化办学
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
推进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验收
开展贵州方言调查整理
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
第五章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完善留守儿童受教育关爱服务机制
提高困境学生学习质量
提升贫困家庭子女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推进高等院校服务精准脱贫
教育精准扶贫重点项目
学生精准资助惠民计划
职业教育脱贫富民计划
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计划
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品质提升计划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教育
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展
科学推行民族地区农村双语教育
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民族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民族中小学办学能力提升“双百工程”
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项目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支持计划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建设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把职业教育作为对口支援的优先领域
推动省内外高校对口支援协议的落实
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
第四章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教师补充力度
“十三五”期间,多渠道补充幼儿园专任教师2.5万人左右
招聘特岗教师3万人左右
补充普通高中教师1.5万人
补充中职教师1.6万人
引进招聘高等院校教师1.8万人左右
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100名以上
完善教师培训研修制度
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强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加强优质师资队伍建设
拓宽教育人才引进流动渠道
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项目
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德育
《中小学生守则(2015修订)》
加强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
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深化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以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西部教学改革支持项目”,鼓励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任务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突出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实践训练,重视活动体验、思维训练和价值观渗透
探索小班化教学试点,推进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积极开发生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实用技术、生活技能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相应的教学资源,体现贵州发展需求,突出地方和民族办学特色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强化知行合一的理念,以改进通识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为引领,改革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推进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强化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职业技能训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推动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和操作学习。
推进高校课程设置紧贴社会需求,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
加强学校文化育人建设
推进学校“六化四园”工作
实施“一校一品”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强化家庭社会育人责任
中小学特色发展重点项目
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行动计划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动计划
校外教育蒲公英行动计划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激励制度
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建立健全多元化教育质量激励制度
健全“教学能手”和“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奖”、“教师教学技能奖”等评选奖励制度
重点奖励在课程建设、学业进步、能力发展、潜能开发、兴趣特长培养等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健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行“教考分离”
建立第三方参与的高校质量认证与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提高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双创教育实践平台
建设校外双创教育基地
开放各类实验教学资源
落实双创教育建设项目
大力推进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
加强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
发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团队
健全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学校教师考核评估制度
自由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