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第二章-《诗经》
2022-01-21 13:22:23 1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节 概说
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305篇,令有6篇笙,有目无辞
收录周初至春秋五百年间作品,约在公元前6世纪成书
第二节 编集
采诗说
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 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 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 天下。”
“孟春之月,群居者 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 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 天下。”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男女有所怨恨, 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 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男女有所怨恨, 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 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献诗说
《国语·召公谏弭谤》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第三节 分类
风-160篇
“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105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 乐调。雅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
颂-40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 可能比较舒缓。(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第四节 应用和流传
1、诗言志
即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2、四家诗
秦火(秦始皇焚书)之后,《诗经》口耳相传得以保存
汉代流行较广,出现今文的鲁、齐、韩三家。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西汉未被立为官学,但却在民间广泛流传。
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古代《诗经》研究简说-经学
1、汉学,重"美、刺"
汉、唐研究经学的主流
《毛诗序》、《毛诗郑笺》、《毛诗正义》等
《诗大序》 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
“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宋学,重"义理"
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
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
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
“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3、朴学,重"考据"
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视考据的朴实学风,
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
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
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诗经》训诂,贡献良多。
但其弊端在于:只敢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世的鞭策,
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衷。
但其弊端在于:只敢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世的鞭策,
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衷。
第五节 内容
1、祭祖颂歌
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
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2、农事诗
《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 《载芟》、《良耜》等作品,
就是耕种藉田,春 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就是耕种藉田,春 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 值是史料价值,
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 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艺术上,也受到很多的称 誉。
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 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
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 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艺术上,也受到很多的称 誉。
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 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
3、燕飨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
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
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
4、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 “变雅”。
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 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邶风·新台》、
《鄘风·墙有茨》、《鄘风·相 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
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 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邶风·新台》、
《鄘风·墙有茨》、《鄘风·相 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
5、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 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小雅·采薇》
《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 《豳 风·东山》 《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
《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 《豳 风·东山》 《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
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 战争、徭役的厌倦,
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 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 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6、婚恋诗
婚恋诗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例如:《周南·关雎》 《邶风·静女》 《王风·采葛》
朱熹 “《郑》、《卫》之乐,皆为淫声”, 而“《郑》声之淫,有甚于《卫》。”(《诗集 传》卷四)
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 诗”。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代表。
第六节 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东汉郑玄、西晋虞挚......)
南宋朱熹从“诗言 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南宋朱熹从“诗言 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 多(东汉郑玄、西晋虞挚......)。
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 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 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四溟诗话》卷二)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 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 谐的艺术境界,
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 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 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
不仅点出了诗人追 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 清晨河滨的图景,
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 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 心情。
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 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 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
不仅点出了诗人追 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 清晨河滨的图景,
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 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 心情。
3、体裁(句式)、章法、语言
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 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 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 的基本单位。
2、重章叠句的章法特征(如:《芣苢》、 《蒹葭》)。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 《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读者试平心静气, 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
三三五五,于平原秀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
若远若 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三三五五,于平原秀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
若远若 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3、语言特色: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 绘色
《卫风·木瓜》: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第七节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抒情诗传统
2、风雅与文学革新
3、比兴的垂范
《诗经》作品选讲
1、 《周南·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1、解题
《关雎》是“国风”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首篇。
2、讲析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
即人的 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 会理性的统一。
全诗充满著男子的浪漫情怀,深刻细微而 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
即人的 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 会理性的统一。
全诗充满著男子的浪漫情怀,深刻细微而 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
《诗大序》(言此诗):“发乎情,止乎礼义。”
孔子《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艺术特色
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深长悠远,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深化了诗 歌情感的表达、增强了音调的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
2、《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解题
2、解析
3、艺术特色
出色的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度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 风人深致。”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 风人深致。”
迷离恍惚、缥缈朦胧的艺术意境
• “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 上它服从于礼仪的需要和目的,
于是它获得了与 礼仪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 用,
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
• “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 上它服从于礼仪的需要和目的,
于是它获得了与 礼仪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 用,
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
重章叠句和叠字词的运用
3、《小雅·采薇》
1、解题
2、解析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 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四、五 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尾章追昔抚今,痛定思痛。
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3、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出色的抒情技巧
诗歌采用了叙事言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多
种抒情手法。尤其是第六章。
种抒情手法。尤其是第六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 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刘熙载《艺概》:“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
倍增其哀乐”
曹植“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
• 颜延之“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 五)
• 颜延之“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 五)
4、 《豳风·东山》
1、解题
2、解析
这首战争徭役诗,表达了诗人对出征的悲苦、对家乡的怀念、对妻子的思念,由物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艺术特色
“豳风《七月》、《东山》诗篇,述情赋景如画 工之肖物。”(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
“《东山》之三章‘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 于垤,妇叹于室’,四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 何’,
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 祖。” (王士祯《渔阳诗话》)
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 祖。” (王士祯《渔阳诗话》)
5、 《王风·君子于役》
1、解题
2、解析
3、艺术特色
诗中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语言本色质朴。仅用“鸡栖 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 典型的农村晚景图,
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 衬女主人公的心情,耐人寻味。
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 典型的农村晚景图,
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 衬女主人公的心情,耐人寻味。
方玉润《诗经原始》:“傍晚怀人,真情真景,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 位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 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许瑶光《雪门 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
其中“已启唐人闺怨句”一句,高度评价 了此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可以 说,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 思”的原型和母题。
(许瑶光《雪门 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
其中“已启唐人闺怨句”一句,高度评价 了此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可以 说,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 思”的原型和母题。
6、《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1、解题
2、解析
诗写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怀念。
诗中的主人公一 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骄傲,
另一方面又因 其出征而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 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中的主人公一 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骄傲,
另一方面又因 其出征而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 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3、艺术特色
(1)典型的细节描写(“自伯之东,首如飞 蓬”)
•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这首诗的第二章对后世的闺怨诗 影响极大,
从此以后,历代的模仿之作层出不穷,懒得梳 头或无心画眉几乎成了思妇的标准姿态。...”
• 徐幹《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 柳永《定风波》“终日恹恹倦梳裹”
• 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起来慵自梳头”
•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这首诗的第二章对后世的闺怨诗 影响极大,
从此以后,历代的模仿之作层出不穷,懒得梳 头或无心画眉几乎成了思妇的标准姿态。...”
• 徐幹《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 柳永《定风波》“终日恹恹倦梳裹”
• 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起来慵自梳头”
(2)比喻手法的运用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