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2022-01-21 13:23:02 16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等
2、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等
3、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等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1、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远祖:孔父嘉 (宋国大夫),父亲叔梁纥(孔纥):鲁国武士。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
伟大的教育家 ,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 断局面,
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也有过重大的贡献,
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乐》、作《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
远祖:孔父嘉 (宋国大夫),父亲叔梁纥(孔纥):鲁国武士。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
伟大的教育家 ,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 断局面,
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也有过重大的贡献,
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乐》、作《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即言
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2、《论语》思想内容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核心是"礼"和"仁"
2、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生动记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论语》生动记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美学思想(文艺思想):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
及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 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阳货》篇:
•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
及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 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阳货》篇:
•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
3、《论语》的文学价值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作品选讲
《侍坐章》
• 1、简介
• 2、内容讲解
作品选讲:《侍坐章》
•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1 “以礼治国”的思 想;2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3天下太
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 3、艺术特色
•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 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 2、内容讲解
作品选讲:《侍坐章》
•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1 “以礼治国”的思 想;2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3天下太
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 3、艺术特色
•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 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
孟轲与《孟子》
1、孟子及《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 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故其学术渊源,
与孔子一脉相承 (孔子——曾参——孔伋(子思)——?——孟子)。
• “乃所愿,则学孔子焉。”、“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 孔子也”
(《公孙丑上》)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 之一,地位并不高,
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 “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 共同所著。
《孟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和 《尽心》,每篇又各分上、下。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 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故其学术渊源,
与孔子一脉相承 (孔子——曾参——孔伋(子思)——?——孟子)。
• “乃所愿,则学孔子焉。”、“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 孔子也”
(《公孙丑上》)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 之一,地位并不高,
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 “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 共同所著。
《孟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和 《尽心》,每篇又各分上、下。
2、《孟子》的思想内容
1、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 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2、民本论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 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 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 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 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3、人格论
(追求理想完美人格)
(追求理想完美人格)
• 孟子论人的人格之美,以尧舜为榜样,以 “大丈夫”为基本准则。
人格高尚者,称 之为“大人”,以“大丈夫”为人格之尊 者。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 上》)
人格高尚者,称 之为“大人”,以“大丈夫”为人格之尊 者。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 上》)
4、人才论
• 孟子之人才论,爱才尚显,认为“君子有三乐”,云: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尽心 上》)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尽心 上》)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3、《孟子》的文学价值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1、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
(如《梁惠王下》中孟 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 又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为人称道 的代表作之一。
• 牛运震:“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 而后归宿于王道。
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 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
读者熟 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 文》)
• 又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为人称道 的代表作之一。
• 牛运震:“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 而后归宿于王道。
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 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
读者熟 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 文》)
2、善用比喻和寓言
•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
•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良人者,所仰 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 评点家说:“三字顿挫,无限烟波。” (《十三经评点札记》卷四十五)
而意已独至。”
•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良人者,所仰 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 评点家说:“三字顿挫,无限烟波。” (《十三经评点札记》卷四十五)
2、气势浩然的文风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3、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 赵岐 :“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孟 子题辞》);
• 苏洵:“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 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苏洵:“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 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作品选讲
《齐桓晋文之事章》
• 1、内容简介
•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孟子晚年第二 次到齐国任客卿时,劝说齐宣王弃霸图王的一篇
谈话记录,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他的 “仁政” 学说。
• 2、全文串讲
• 3、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孟子的论辩技巧和行文 匠心。)
• (1)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 孟子善于观察论敌、揣摩对方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设置转换话题 灵活机巧,分寸把握适当。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辩方式,擒纵开合,曲 折多变。
• (2)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锋犀利。(三个“不 用”,五个“不足”)
• (3)善于譬喻,说理简洁生动,使抽象哲理形象化。 (“明察秋毫”“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 (4)排比、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助长文势,增强感染力。 (全文共七组排比句)
•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孟子晚年第二 次到齐国任客卿时,劝说齐宣王弃霸图王的一篇
谈话记录,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他的 “仁政” 学说。
• 2、全文串讲
• 3、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孟子的论辩技巧和行文 匠心。)
• (1)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 孟子善于观察论敌、揣摩对方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设置转换话题 灵活机巧,分寸把握适当。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辩方式,擒纵开合,曲 折多变。
• (2)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锋犀利。(三个“不 用”,五个“不足”)
• (3)善于譬喻,说理简洁生动,使抽象哲理形象化。 (“明察秋毫”“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 (4)排比、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助长文势,增强感染力。 (全文共七组排比句)
• 牛运震《孟子论文》 :“篇中勾勒顿挫, 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 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 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 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第四节
《墨子》
《墨子》
1、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公元前480—前410),名翟,战国时期鲁 国人。《后汉书·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 孔子后。” 《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 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 墨翟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汉 书·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存 53篇。
2、墨子的思想
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 “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
方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爱”。
方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爱”。
3、《墨子》的文学价值
•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 3、语言质朴、简洁
•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 3、语言质朴、简洁
第五节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 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 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 晋。《老》、《庄》之文各具风采,文辞 富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 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堪称翘楚, 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1、《老子》
1、老子与《老子》简介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 人物。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 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 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从《列仙传》开始, 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 碑》,
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 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了仙道之祖。
唐代道教更是盛极 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 姓,
故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他的后 人。
• 《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上反映了他的 思想,
约成书于战国前期,晚于《论语》。《老子》共八 十一章,约五千言。
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 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 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 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从《列仙传》开始, 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 碑》,
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 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了仙道之祖。
唐代道教更是盛极 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 姓,
故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他的后 人。
• 《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上反映了他的 思想,
约成书于战国前期,晚于《论语》。《老子》共八 十一章,约五千言。
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 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
1、《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据统计, “道”在《老子》中出现七十多次。
诸如:“道 可道,非常道”(首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等。
• 2、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例如:“祸 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 “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 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章七十八)等
• 3、老子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诸如:“道 可道,非常道”(首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等。
• 2、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例如:“祸 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 “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 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章七十八)等
• 3、老子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章五 十七)
• 《老子》还描述了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
•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 有舟车,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 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章五 十七)
• 《老子》还描述了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
•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 有舟车,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 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老子》的艺术特征
• 《老子》之文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 色主要表现为:
•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 《老子》之文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而多数
则为韵散结合。
•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 这虽然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 手法,更为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犹善用比 喻。
•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 《老子》之文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而多数
则为韵散结合。
•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 这虽然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 手法,更为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犹善用比 喻。
•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章九)
•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章三十 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 六十四)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 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
闪耀着 思想之光,因之被誉为“五千精妙” (《文心雕龙·情采》)
•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章三十 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 六十四)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 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
闪耀着 思想之光,因之被誉为“五千精妙” (《文心雕龙·情采》)
2、庄子
1、庄子及《庄子》简介
•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前),名周,字子休,战
国时宋蒙县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
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之言。”
• 唐玄宗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 “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
篇)、杂篇(十一篇)。
国时宋蒙县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
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之言。”
• 唐玄宗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 “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
篇)、杂篇(十一篇)。
2、庄子的思想
• 1、哲学观: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 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 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
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 庄子的“道”更带有西方哲学那种理念的 色彩。
• 2、人生观
•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
底超脱。
• 3、社会政治观
• 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绝圣弃智”、“小 国寡民”的主张,把重点放在对“民之常性”的肯定上,
设想了一个与现实截然对立的社会图景:
•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chi);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 身足以休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 得。——《让王》
• 夫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 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 民性得矣。——《马蹄》
4、美学观(文艺观)——追求自然率真,崇尚 “天地之美”
• 庄子认为只有毁坏一切不合于“道”的人为艺术, 才能够有自由无限的“大美”。
只有自然无为之 美,才是最高层次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知北 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同时,庄子还认为美不可言传,而只能意会,人 们应该“得意而忘言”(《外物》)。
庄子的这 一观点因为接触到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境界、审美 感受等问题,对后世美学影响很大。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 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 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
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 庄子的“道”更带有西方哲学那种理念的 色彩。
• 2、人生观
•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
底超脱。
• 3、社会政治观
• 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绝圣弃智”、“小 国寡民”的主张,把重点放在对“民之常性”的肯定上,
设想了一个与现实截然对立的社会图景:
•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chi);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 身足以休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 得。——《让王》
• 夫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 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 民性得矣。——《马蹄》
4、美学观(文艺观)——追求自然率真,崇尚 “天地之美”
• 庄子认为只有毁坏一切不合于“道”的人为艺术, 才能够有自由无限的“大美”。
只有自然无为之 美,才是最高层次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知北 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同时,庄子还认为美不可言传,而只能意会,人 们应该“得意而忘言”(《外物》)。
庄子的这 一观点因为接触到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境界、审美 感受等问题,对后世美学影响很大。
3、《庄子》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
• 《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 彩。
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 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在文学意义 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 鲁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 学史纲要》)。
• 其实在整部文学史上,也可以说是罕有其匹。
它 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 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
不仅前所未有,而且 后难为继。
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 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在文学意义 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 鲁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 学史纲要》)。
• 其实在整部文学史上,也可以说是罕有其匹。
它 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 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
不仅前所未有,而且 后难为继。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全书有近 二百则大大小小的寓言,
而且都是以“谬 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天 下》)写成的。
《庄子》寓言故事的内容 大致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讽刺统治 集团的虚伪、污秽,
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如《列御寇》中的“曹商使秦”,
《则阳》中的“触蛮之战”
而且都是以“谬 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天 下》)写成的。
《庄子》寓言故事的内容 大致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讽刺统治 集团的虚伪、污秽,
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如《列御寇》中的“曹商使秦”,
《则阳》中的“触蛮之战”
• 第二类寓言: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 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
宣扬无所待的自 由思想,标举其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这 一类寓言,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如 《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 外,
......之人也,物莫知伤,大侵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 流土山焦而不热。
宣扬无所待的自 由思想,标举其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这 一类寓言,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如 《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 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 外,
......之人也,物莫知伤,大侵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 流土山焦而不热。
第三类寓言: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 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
借题发挥,寄寓 深刻的哲理。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 牛”,
《山木》中“庄子行于山中” 一节、 《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等。
借题发挥,寄寓 深刻的哲理。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 牛”,
《山木》中“庄子行于山中” 一节、 《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等。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 如《至乐》中的“髑髅”
•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
因而问之曰: “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
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 为此乎?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 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 辩士。
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 之说乎?”
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 无臣于下;
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 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 子骨肉肌肤,
反之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 深矉蹙頞(e,鼻梁)曰:“君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 之劳乎!”
•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
因而问之曰: “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
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 为此乎?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 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 辩士。
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 之说乎?”
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 无臣于下;
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 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 子骨肉肌肤,
反之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 深矉蹙頞(e,鼻梁)曰:“君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 之劳乎!”
3、雄奇开阔的意境
• 庄子很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的追求精神灌注于 笔端,
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意境,
表现自己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如《庄
子》散文第一篇《逍遥游》的开首(略)
• 又如《秋水》篇描写秋水浩荡奔腾、气象万千的 景象,也很有意境: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 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 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意境,
表现自己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如《庄
子》散文第一篇《逍遥游》的开首(略)
• 又如《秋水》篇描写秋水浩荡奔腾、气象万千的 景象,也很有意境: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 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 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4、异趣横生的语言
• 《庄子》的语言及其富赡,而又运用自如,富于 变化。
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都能意到笔 随,信手挥洒,形成一种异趣横生的面貌。
• 如:《齐物论》中对“地籁”(风)的描绘(略)
• 《秋水》写惠子相梁。陆方壶说:“吓,怒其声, 恐夺己食也。
世道交情,观此可以发一长笑。庄 生直为千古写出鄙夫鄙吝之态,只以一字形之, 妙哉!妙哉!”(《南华经副墨》)
• 《则阳》中抒写对故乡的眷念:“旧都旧国,望 之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min),入之者十 九,犹之怅然。”
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都能意到笔 随,信手挥洒,形成一种异趣横生的面貌。
• 如:《齐物论》中对“地籁”(风)的描绘(略)
• 《秋水》写惠子相梁。陆方壶说:“吓,怒其声, 恐夺己食也。
世道交情,观此可以发一长笑。庄 生直为千古写出鄙夫鄙吝之态,只以一字形之, 妙哉!妙哉!”(《南华经副墨》)
• 《则阳》中抒写对故乡的眷念:“旧都旧国,望 之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min),入之者十 九,犹之怅然。”
4、《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附:《庄子》一书的重要注本:传世最早 的有:晋郭象的《庄子注》,通行本有: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 子集解》。
今著中偏重文学的有:李炳海 《道家与道家文学》、宋效永《庄子与中 国文学》、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 阮忠《庄子创作论》等
今著中偏重文学的有:李炳海 《道家与道家文学》、宋效永《庄子与中 国文学》、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 阮忠《庄子创作论》等
作品选讲
《逍遥游》
• 1.解题
• 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是最能代表庄子 思想精神和散文艺术的篇章之一。
• 2.串讲
•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 了“大小之辩”,并提出“逍遥游”的人 生境界。第二部分:以寓言故事进一步说 明“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 3.艺术特征
• (1)哲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但主要不是采用逻辑 推理而是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通过 奇诡的想象、巧妙的虚构、极度的夸张, 以及拟人等艺术手法,构筑起了丰富多彩 而又玄妙奇特的形象世界。
• (2)本文的论证方法:
• A.以“小大之辩”为行文线索。
• B.文章采取了层层铺垫,最后否定的方法, 提出正面的立论,然后在第二部分运用寓
言故事说明其理论。
• C.对比的手法:大小对比,三种人对比。
(3)笔随意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方式。 清·林云铭《庄子因》:“篇中忽有叙事,忽而
引证,忽有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
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有云气空濛,往
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这段评论既指出了叙事、引证、譬喻、议
论的写作手法,也指出了文章断断续续的
结构方式。
• (4)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的语 言风格。
• 本文的语言体现了《庄子》的基本语言风 格,就是正如司马迁说:“其言洸洋自恣 以适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是最能代表庄子 思想精神和散文艺术的篇章之一。
• 2.串讲
•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 了“大小之辩”,并提出“逍遥游”的人 生境界。第二部分:以寓言故事进一步说 明“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 3.艺术特征
• (1)哲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但主要不是采用逻辑 推理而是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通过 奇诡的想象、巧妙的虚构、极度的夸张, 以及拟人等艺术手法,构筑起了丰富多彩 而又玄妙奇特的形象世界。
• (2)本文的论证方法:
• A.以“小大之辩”为行文线索。
• B.文章采取了层层铺垫,最后否定的方法, 提出正面的立论,然后在第二部分运用寓
言故事说明其理论。
• C.对比的手法:大小对比,三种人对比。
(3)笔随意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方式。 清·林云铭《庄子因》:“篇中忽有叙事,忽而
引证,忽有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
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有云气空濛,往
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这段评论既指出了叙事、引证、譬喻、议
论的写作手法,也指出了文章断断续续的
结构方式。
• (4)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的语 言风格。
• 本文的语言体现了《庄子》的基本语言风 格,就是正如司马迁说:“其言洸洋自恣 以适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