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纲梳理
2019-03-04 10:33:5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基本概念
1、视觉
1、视觉通路
1、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2、双极细胞
3、节细胞
4、视神经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固定眼球,支撑巩膜)→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分布密集,而在视网膜周边区相对较少
是它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3、视杆细胞
2、阈限
1、绝对阈限
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
2、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是指感觉所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品牌差异化定位应用
区别
①绝对感觉阈值。
例如,我们平时看不见空气中的灰尘,当灰尘落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我们也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是,当细小的灰尘聚集成较大的尘埃颗粒时,我们不但能看见它,而且能感觉到它对皮肤的压力。
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值(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②差别阈限。
例如,几百人参加的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个人,差别就明显了。同样,两根很长的竹竿相差10厘米,我们很难觉察它们的差别;而两只铅笔相差10厘米,差别就非常清楚了。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3、知觉
1、知觉恒常性
【定义】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例子】如一台挂在墙上的钟,在0.5—10米的距离内,不论我们从正面、侧面或上面看,尽管在视网膜上的像是不同的,但我们总把它感知为圆形。
【意义】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研究恒常性不仅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知觉组织原则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figure-ground)。当我们观察的时候,会认为有些物体或图形比背景更加突出。
2、接近或邻近原则(proximity)。接近或邻近的物体会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3、相似原则(similarity)。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4、封闭的原则(closure),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5、共方向原则(common fate),也有称共同命运原则。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6、熟悉性原则(familiarity)。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7、连续性原则(continuity)。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8.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人们总是将世界知觉为一相当恒定以及不变的场所,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东西,落在视网膜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不会认为是这个东西变形了。
3、深度知觉
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指的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4、智力
1、IQ
即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智商概念是美国斯丹福大学心理学家特曼教授提出的。
2、艾宾浩斯长时记忆遗忘曲线
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3、创造力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指产生新思路、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是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
影响因素:智能、智力、人格
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4、错觉
定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再加上人们心理、生理的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知觉误差,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
类型: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
类型:心因性错觉、生理性错觉、病理性错觉
5、意识
广义
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
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三大作用特性,其中意识的能动性是产生人的兴趣、意志等人格倾向,意识的自觉自知性产生人的饥饿、寒冷、欲望需求等内在意向,意识的目的目标性是产生人的清醒、糊涂、注意力集中与分散等外在意识。现在狭义的意识一般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但由于意志本身实际上只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它只是包含于意识之中,所以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分法中的意实质上应该是指意识。按狭义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
狭义
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6、代表性样本
是样本的一种,来自较大群体,包括母体的各种主要成分,能全面反映母体情况的小群体。
可以通过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科学抽样策略获得
优点
1、节约成本,时间和资源
2、具体代表性,准确可靠
7、父母教养类型
教养方式的维度----接纳/响应、要求/控制
1、专制
低接纳/响应+高要求/控制
2、放任
高接纳/响应+低要求/控制
3、权威
高接纳/响应+高要求/控制
4、忽视
低接纳/响应+低要求/控制
8、个体差异
是指“个人在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9、工作倦怠
职业枯竭(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枯竭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
工作倦怠是持续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和负性情绪导致的长期压力反应
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职业中,因为持续的工作压力、消极情绪体验会造成心身疲惫和消耗状态。
产生原因
1、社会大环境
2、企业间竞争
3、企业内部
1、工作制度
2、超额的工作要求
3、加班文化的恶性循环
4、心理契约的失衡:位置能力不匹配
4、员工个人因素
1、个人价值评价与现实差距
2、缺乏理性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企业员工价值观念的扭曲
解决方法
1、做好职业规划
2、改变自身、完成超越
3、以正确的方法应用压力
10、观察者偏见
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解决方法
1、标准化
指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
2、操作性定义
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
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1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自下而上)
1、自我实现
2、尊重
3、归属和爱
友情
爱情
亲情
集体感
4、安全
人身安全
资源所有性
家庭安全
5、生理需求
呼吸
水
食物
生理平衡
睡眠
分泌
性
需求层次的关系
需要的层次越底,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只要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才会出现高级层次的需要。
12、模仿学习
模仿是一种有意的接受性学习,与发现学习、同化学习,同样重要。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模仿理论是他将模仿学习分为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再生
4、动机过程
13、归因
1、内归因
是将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归诸于个人的倾向、特徵、能力、动机、与情感。
2、外归因
是将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归诸于其处的环境与情境
海德
14、期望效应
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是指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一种预期判断,希望自己或者他人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满足某些行为预期,由预期产生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效应
15、强化理论
1、强化
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1)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2)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正强化)或免除惩罚(负强化)。
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
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
1、正强化
给予一种好刺激
2、负强化
去除一种坏刺激
2、惩罚
1、正惩罚
给予一种坏刺激
2、负惩罚
去除一种好刺激
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损失厌恶
3、条件反射
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又可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16、记忆
1、视觉感觉记忆
视觉记忆力是指对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即个体对视觉经验的 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
又称瞬时记忆(图象保留0.25-1S,声象:1-4S)
2、长时记忆
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长时记忆信息分类
词语(左脑)
言语编码: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组块
表象(右脑)
表象编码: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组块
提取方式
搜寻
重建
3、长时记忆的加工水平理论
加工水平理论(Level-of-processing mode)是F.克雷克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与记忆 两过程理论相对立的观点。
这一理论 强调用信息加工深度来解释记忆,认 为没有必要将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 时记忆两种系统,所谓长时记忆和短 时记忆只不过是一种记忆过程中的不 同阶段。人们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 长短和记忆得清楚与否,决定于对材 料提供的信息是如何加工的,即决定 于加工水平。
4、程序性记忆
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又称:惯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技能记忆、内隐记忆
5、思维定势
(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是指由先前有的活动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者活动的倾向性
种类
传统定势
麻木
书本
经验
名言
从众
6、短时记忆
1分钟以内
7+-2项
7、记忆类型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动作记忆
情绪记忆
8、三个记忆系统
编码
储存
提取
17、体液说人格理论
血液
多血质
温而润-春天
稳定+外倾
粘液
粘液质
冷酷无情-冬天
稳定+内倾
黑胆汁
抑郁质
秋天
不稳定+内倾
黄胆汁
胆汁质
热而燥-夏天
不稳定+外倾
18、投射测验
35.投射测验是人格测量方法之一。用于探索个体心理深处的活动。采用一些暧昧的刺激,如墨渍、无结构的图片等,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作出反应。为减少伪装,被试通常不知测验的目的,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论假设对被试的反应作出解释。主要应用于临床治疗,适用于儿童和成人,不受文化的影响。著名的有罗夏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般较低.
19、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
重测信度
复本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
1、分半信度
2、同质性信度
评分者信度
20、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或称性别同一性)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
性别标志
性别固定
性别一致性
21、药物成瘾
药物成瘾一般被界定为强迫性药物寻求和药物摄入的行为模式,是一个由偶尔用药逐渐过渡到强迫性用药模式的过程。成瘾过程伴随着一系列脑机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
行为模式
强迫性
药物寻求和摄入
从偶尔变成强迫的过程
脑机能和心理机能变化
22、智商
即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智商概念是美国斯丹福大学心理学家特曼教授提出的。
85-115(大多数)
23、自我报告法
又称自陈法,自我报告法可以通过会谈或日记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研究对象的信息,自我报告法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一般是研究者针对某一活动领域编制一系列问题,将其以问卷或表格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求被试按照测试题的要求填写,从而评价被试特征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测量外显行为,也可以测量个体对环境的感受。
24、自我中心
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25、依恋类型
1、成人依恋类型
两个维度:回避与焦虑
安全型
低+低
迷恋型
低+高
恐惧型
高+高
冷漠型
高+低
2、儿童依恋类型
1、全依恋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4、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26、推理
1、演绎推理
是指从一般性为前提出发,通过推理(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三段论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2、归纳推理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
完全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
判明因果关系法
27、心理旋转
认知心理学术语。人在头脑中运用表象对物体进行二维或三维旋转的想象过程
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28、判断的启发式
启发式判断,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人类会根据以往(相同的或类试的甚至是无关的)经验来对当前情况进行判断
代表性启发式
考虑到借鉴要判断事件本身或事件的同类事件以往的经验即以往出现的结果,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代表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式
人们往往会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认定这些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现,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方法称为可得性启发法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作出定量判断时,有时会依赖某些特定的数值,以其作为参照,来调整形成对事件的判断结果。
不充分的调整
在连续和独立事件的估测偏向
主观概率分布的估测偏差
29、基本表情
恐惧,厌恶,高兴,惊奇,轻蔑,生气,悲伤
2、概念间关系
1、压力与完成任务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从众与文化类型的关系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是文化形成的心理基础
文化结构的核心是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范式,这一模式或范式一经被创立,就须仰赖从众心理扩散并凝结为文化。
3、可以改变意识状态的行为
清醒梦境
冥想
可改变心理的药物
幻觉
催眠
宗教狂热
4、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包括英语、汉语、日语等自然语言,数学、逻辑等人工语言。但人工语言已经略微超出了语言的原始含义,狭义的语言仅仅指有声音、文字的可以供人类交流的符号体系,甚至不包括手语。
所以,这里区分三种意义的“语言”,狭义的语言仅仅指人类自然语言,广义的语言再包括人工语言,泛义的语言指任何沟通工具,还要包括人类的肢体语言、“动物语言”。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一些“思维”的日常用法。人们通常认为,思维是需要花时间的,在解决复杂任务时会用到的,有一定程序性和系统性的,常常是外显而不是内隐的,最重要的是,思维过程被认为是可以用语言(狭义)表述的。但“思维”有时候又在一个相当广的含义上使用,任何涉及大脑的过程都被看作是思维,我们甚至还有“无意识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图像思维”等等概念。动物有时候被认为是可以思维,有时候被认为不可以思维。
思维过程被认为是可以用语言(狭义)表述的
一种观点认为思维是依赖于语言的,一种观点则认为思维不依赖于语言,让我们分开阐述一下。
认为思维依赖语言的人,就会认为动物没有思维,而那些不懂语言的人可能也没有思维。但研究发现可不是这样,一些没有学会语言的先天聋哑人,在学会手语之后告诉其他人,他在学会语言之前一样有记忆、思考。但这些人会认为,这种人其实有一套“思维语言”,他们虽然不会任何一套外显的自然语言,但他们可以用“思维语言”来思考。这样说来,思维还是依赖语言的,只是从依赖自然语言变成了依赖“思维语言”。他们也可能认为人类有一个先天的语言器官(左脑颞叶?),使得人类能够以“思维语言”进行思考,哪怕一些人因为偶然因素没有学会自然语言。
还有一种观点,则是认为思考不依赖语言。语言只是人类众多功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作为思维工具。狭义的语言并不包括数学,但广义的思维甚至包含“图型匹配”和“联想”。我们常常以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思维。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认为思维独立于语言。动物和人类幼儿都会思维,但是不会语言。
我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不依赖于语言,独立于语言。语言能帮助人类思维,但不是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语言”这个概念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人会认为人类的思维就是以一种“默读”的形式进行,但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思维的含义很广,“默读”仅仅是阅读的子项,而阅读也才是思维的很小一部分。
1.思维不依赖于语言,语言更多是一种沟通工具而不是思维工具。但人工语言(数学、逻辑)可能是例外,其发明最初就是被当作思维工具而不是沟通工具来使用的。自然语言更适合用“发生”而不是“发明”作为谓述。“思维语言”这个概念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将“默读”等同于“思维语言”也是错误的。
2.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认知能力(这里不建议用“思维”这个词),但只有人类有语言,而这确实给人类的认知能力带来的巨大的优势(系统2为人类带来了反思能力)。这个优势加上文字的发明对知识的积累作用,使得人类有一种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 错觉。这个错觉在科学的出现之后愈发明显,人类甚至不屑于被归于万物之一,而要接近自己想象中的“神”了。
3.简单点说,语言是处理沟通任务的交流工具,思维则是人类处理行为任务的心理过程,语言属于思维,前者是后者子项。
5、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有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1)低智商者难以有高的创造力;(2)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3)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低创造力,智商水平可高可低。这表明:第一,创造性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包含了智力测验未涉及的智慧品质,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第二,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是超过了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
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创造力是一种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关系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调和论
遗传为初始值,环境为加工程序,两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环境会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人类心理的各项属性值,而人类由其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其所处的环境,改变该环境的条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作用于人类,改变其心理条件,影响其属性值。
7、饮食障碍与体型
1、饮食障碍
厌食
以神经性厌食为主
神经性厌食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不愿进食、资源节和明显体重减轻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偏食
贪食
2、体型
异常
8、归因类型与情绪反应
1、归因理论
关于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旨在通过分析和推测行为的因果关系,以控制人们的环境及其影响下的行为。
2、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内因
外因
共变原则
3、维纳的归因理论
内因
外因
暂时原因与稳定原因
4、三度归因理论
归因于行为者
归因于客观刺激物
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者关系
5、对应推论理论
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非共同性结果
社会期望
选择自由
6、激活归因情绪理论(情绪二因论)
认为一个人的情绪既来自于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于导致这些反应的情景的认知评价
认知解释两次起作用:第一次是当人知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情景时,第二次是当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把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
环境因素也不能单独决定人的情绪。在这里,认知对人的情绪的产生起着很大作用
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于某一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是信念导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称之为ABC理论。这一理论纠正了我们惯常的思维定势。通常我们会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C直接的原因
结论:不是事件,而是你对事件的认识决定你的反应。
7、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指喜、怒、悲、恐时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
9、拖延症和健康的关系
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常见症状
拖延
自责
自我否定
焦虑
负罪感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可能的成因
1、自身性格特点
个体差异
(1)非理性的观念
(2)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
(3)自我设阻
(4) 焦虑
(5)冲动
(6)完美主义
2、外界环境的不稳定因素
环境因素
拖延者往往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任务特征
(1)任务难度 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个体拖延行为的发生,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当个体认为某项任务超出自己的能力时,由于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通常会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该项任务
(2)奖惩时限 任务的奖惩时限也影响任务的完成。如果任奖赏及时,会减少任务完成时间的拖延。
(3)任务的厌恶程度 对于可能带来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和怨恨的任务,人们会首先选择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可能地推迟面对。
解决方案
1、改变认知
2、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3、增强自我效能感
4、发挥群体的作用
拖延症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自我怀疑
2、精神萎靡
3、心理扭曲
4、目标无法达成
5、变得自我
6、出现焦虑
10、自我概念与文化
1、自我概念
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体验,包括通过经验、反省、他人反馈不断加深自身的理解
包含
态度
信仰
情感
价值观
两种观点
(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
(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应用
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3.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
4.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11、人类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定义
我们不妨把“道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为几个成分: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行为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共情能力的基础)
2、道德判断
道德就是人们对社会行为来进行价值判断,形成道德观念
3、道德实践
2、例子
1、电车难题
2、中国应不应该取消死刑
3、小孩出生后若有严重的生理疾病,父母是否应该有权力让小孩安乐死
4、能否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损失少数人的
5、堕胎是杀人吗
6、表兄妹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性关系吗
7、自杀是否道德
8、动物是否拥有权利
9、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12、亲社会行为的情景效应
定义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类型
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
情景效应
1、旁观者效应
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榜样的示范作用
旁观者在场会使想提供帮助的个体犹豫、彷徨,榜样行为却会引发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3、情景的模糊性
情景的模糊性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
3、理论分析应用
1、学习
1、应用记忆理论提高记忆力
1、长时记忆来源
2、长时记忆遗忘曲线
3、图象、文字、音频记忆难度不同
4、印象深刻更容易形成长时记忆
5、存储强度与提取强度
2、应用学习理论对小孩进行更好的教养
1、强化理论
2、模仿学习
3、应用学习理论训练动物学杂耍
1、强化理论
2、工作
1、应用压力管理理论应对压力
1、情绪反应理论
2、压力-工作任务效率理论
2、应用工作倦理论应对工作倦怠
1、情绪反应理论
2、工作倦怠理论
3、心理健康
1、应用心理治疗的理论来治疗抑郁症
1、心理治疗的理论
2、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因不明,包含: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
对疑为抑郁症的患者,除进行全面的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外,还要注意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迄今为止,尚无针对抑郁障碍的特异性检查项目。因此,目前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物质及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有2种实验室检查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TRHST)
3、抑郁症的治疗
1、治疗目标
2、治疗原则
3、药物治疗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支持性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公认有效
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结合情绪反应理论
人际治疗
婚姻和家庭治疗
精神动力学治疗
5、物理治疗
4、商业
1、应用说服的理论来理解为什么广告商邀请名人来代言他们的产品
1、知觉恒常性
2、知觉组织原则
暗示
光环
一致性
3、说明:通过接收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
2、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②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③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
举例:抽烟带来的自责
3、应用依从理论来提高邻居的旧物回收利用率
定义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顺从的基本原则
友谊、喜爱
一般来说,我们更愿意承担来自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人的请求,而不愿意接受陌生人或自己不喜欢的人的要求。
承诺、一致性
一旦我们承诺自己某个观点或行为时,我们更愿意顺从与自己观点和行为一致的请求,而不愿意顺从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请求。
缺乏
一般的说,我们会重视并且想要保护那些稀有的或数量正在减少的物品或事件,结果,更容易顺从着重于缺少的请求。
互惠
我们通常更乐意接受一些以前曾给予我们关爱和让步的人的请求。换句话说,我们会强令自己以某种方式回报那些曾经为我们做过什么的人。
社会认同
我们通常更乐意接受一些我们所信任的并且与我们做法或想法相似的人提出的要求。我们希望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参照别人的想法和做法。
权威
我们通常更乐意接受来自那些拥有或表现出合法权威的人们的要求。
获得顺从的策略
迎合
印象管理技巧常用来迎合别人,使别人喜欢我们以便于能够更愿意接受我们的要求。
登门技术与低球技术
登门技术:这种方法首先诱惑对方同意一个很小的请求,然后提出一个他们所期望的大的请求。因为登门技术基于一致性原则,一旦我们答应了一个较小的请求后,我们有可能答应随后的请求,如果我们拒绝意味着这与前面的行为发生了冲突。
低球技术:许多汽车销售人员经常采用低球技术。为了获取顺从,先提供消费者一些有吸引力的优惠让他们接受,之后告诉消费者这项销售优惠被销售经理拒绝,并提高价格或提出其他不利于消费者的改变。人们完全有理由拒绝这桩买卖,但碍于先前的承诺,他们最终往往会接受。
门面效应和并非全部的策略
门面效应:之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此为真正想要的请求,以试图获取顺从的一种方法。
并非全部的策略:在对方决定是否接受请求之前给予一些额外的利益,以获得对方顺从的方法。
表演难以获得和最后期限技巧
表演难以获得:通过表明某种人或事物是稀有珍品并难以获得来增加顺从的一种方法。
最后期限技巧:通过向对方表明他们只有有限的时间去获得某种好处来增加顺从的一种方法。
激将法和取悦他人
激将法:使用一些不同寻常的或引人注意的请求,是接受者不由自主的难以做出拒绝回复,这样的请求对获取顺从非常成功。
取悦他人:另一种获取顺从的策略就是在提出请求前使对方有好的心情。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