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2020-10-23 09:51:15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国考教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公共伦理与公共责任
公共伦理
定义
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行为,以保证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的准则体系
基本特征
非强制性
义务本位性
广泛渗透性
灵活性
意义
公共伦理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执政能力
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深化行政改革的内在要求
深化改革
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制度防腐
基本内容
公共伦理观
基本原则
民主
人道
注重效率
功利
规范和范畴
规范
爱国至上
忠于人民
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
为政清廉
范畴
概括和反映公共伦理的主要本质
体现社会对公共伦理要求
成为公共伦理活动主体的普遍信念
对公共行为发挥重要影响的基本概念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
公共伦理的道德修养及养成机制
公共伦理的制度建设
公共责任
公共组织在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其实施公共管理行为引起的必然结果
表现为违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时必须承担的责任
特征
是普遍义务
是公共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职责
可以以外在力量为支持的约束方式
作用
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基础
基础
完整的公共责任体系,赋予了社会和谐治理的可能性
社会和谐治理
确保整个社会有效约束公共权力、确保社会进入良性运行状态的可靠工具
约束
公共责任的具体性,使公共管理人员与其管理职业完整的交融于一体,激发了公共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事业责任
类型
道德责任
政治责任
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
体系内容
公共责任意识
公共责任意识的价值
公共责任体系中的道德责任
公共责任意识的具体内容
仁爱、公正、求实、宽容、节制
公共责任制度
基本类型
无限责任制
无责任制
有限责任制
我国责任制度的内容
宪政责任制
政党责任制
公仆责任制
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
公共责任意识向公共责任制度的转化
公共责任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服务、公正、效率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公共管理者在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
本质
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一般作用
经济基础发展巩固
文化促进
社会教育示范
道德维护
法律补充
对管理公共管理人员的作用
行为导向
行为规范
行为调整
内容
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主要内容
依法执行公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两个方面内容
政治要求
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清正廉洁 艰苦朴素
顾全大局 团结协作
忠诚老实 实事求是
工作方面要求
遵纪守法 依法管理
忠于职守 勤奋工作
刻苦学习 精通业务
谦虚谨慎 文明礼貌
清忠顾忠 遵忠刻谦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考察和审视的基础上,对组织的目的、长远发展目标、政策策略、实施步骤进行的谋划和安排
是对组织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行的定位
特点
是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管理
未来
着重于较长远、总体的谋略
总体
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过程
持续循环
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直觉分析
是组织寻求成长的发展机会及辨识威胁的过程
机会威胁
功能
公共部门的战略导向,关系到公共组织的兴衰存亡
关系兴亡
有助于应对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环境变化
有助于应对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
角色变化
有助于应对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国际挑战
应对公共利益的挑战
公共利益挑战
核心内容
环境动态分析的重点
服务项目和市场选择
中短期的经营方针
重大资源的配置
组织结构调整
构成要素
战略思想
战略目标
战略重点
战略阶段
战略对策
规划制定
是组织高层管理者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努力与过程
目的
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和获取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结果
形成组织的战略计划
战略范围
资源部署
战略说明
最佳协调作用
应用
涉及全国(省)战略规划的应用
以部门为基础的策略性长期规划
以部门为主的战略议题管理
步骤-布莱森战略规划模式
启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
确认组织的权限与使命
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
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市场自然环境
内部环境 组织自身的组织状况、运行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财务状况、信息系统状况
SWOT分析
提出组织面临的战略问题
制定与选择战略方案
实施
建立和发展公共组织的行动能力和机制,将战略构想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
编制战略实施的计划
编制战略实施计划的要求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
美国管理学家 彼得斯&沃特曼
履行基本职能的效率要求
不断创新的要求
确保面临重大威胁时能作出起码程度的反应,以避免僵化的要求
抓住战略实施的关键
灌输战略观念
建设管理团队
领导人
战略管理小组
组织成员文化
组织成员相信目标有用且会长期受益
关注利害关系人
控制战略实施过程
关键
建立一个灵敏有效的反馈控制机制
过程
建立控制系统,确定控制关键因素和控制标准
监测战略实施环境和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找出原因
研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战略方针实施和目标实现
有助管理者从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思考组织生存和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
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以及公共企业(有人称第四部门)等特定的社会组织
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
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
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的评审界定
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手段工具
有利于监督公共部门的行为,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
行为形象
有利于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
理念绩效
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效率质量
有助于改进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公共关系
有助于落实和实现公共部门的责任
责任
内容方面
经济测定
效率测定
效益测定
要素方面
绩效评估系统包括的要素
确定目标
拟定评估指标
选择评估方法
安排适当的评估时间和评估步骤
调配资源
识别管理哲学或管理文化
程序方面
动态过程
确定绩效目标、架构绩效指标体系、收集资料和评价绩效等一整套操作程序
指标体系
构建原则
简公客稳广全
适用宽广
操作简便
客观科学
连续稳定
系统全面
构建步骤
明确目标
设计结构
拟定指标
设定权重
程序与评估方法
评估机构的设立
组建评估管理机构
设立专家咨询机构
选聘评价中介机构
评估主体的选择
直管领导
自我评估主体
公众或行政相对人
综合评估组织
特定评估主体
具体的评估操作
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时机
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具体方案
设计评估调查内容,下达评估通知书
收集基础资料,确定评估记分标准
评估工作小组的评议
评估结果的形成,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评估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法
培训观测者的方法
工作标准方法
公众/顾客意见调查
平衡计分卡方法
源自企业
中国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操作方法
人与事相结合
前与后相结合
内与外相结合
公共管理改革
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
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
目的是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
适应
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节能
促使公共部门更具有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增效能
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提效率
促使公共部门更负责
负责
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
创新
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
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
公共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
背景和动因
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英美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也被称为“政府再造运动”或“新公共管理运动”
动因
社会和人口因素的变化
传统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政府职能膨胀引起的财政危机
经济全球化
工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改革
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改革
以公共服务取向为目标的改革
以小型与分权为目标的改革
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探索“企业型政府”
广泛推行合同制,实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
分散公共管理职能,实施分权改革
推动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逐步推行电子政务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的,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体制改革仍将是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
包含
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
包括
对国家基本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宏观经济规范和监督等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当前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深入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改革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就业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土地资源等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健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各项政策、法规。
政府对公共经济管理的体制
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公共财政和政府内部经济事务的管理
工作重点
完善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和国家财政预算体系,改革税收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和公共资金使用的监管,完善政府审计制度,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从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转变为职能有限的责任政府,明确政府主要职能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职能
二是从以“官本位为中心”的官僚型政府转变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多元化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格局
服务
三是从官僚型的低效率政府转变为“企业家型的高效率政府,节约行政成本,使政府真正成为廉价政府
节能高效
四是从以“增长速度”为中心的形象政府转变为“执行为民,统筹规划”的务实政府,使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心社会公平公正,协调好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
五是从人治型的权治政府转变为依法执政的法治政府,将政府的管理转到依法管理上来,严格按法律办事,杜绝人治,实现法治
法制
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的事业单位绝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顽症,不但对政府的依赖性强,而且内容管理机制如行政机构一样僵化,由于改革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甚至存在着比行政机构更加僵化的现象,因此,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事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是我国当前公共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管理体制中,关键是培养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机制,为此要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规范非政府或营利组织的活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公司自治组织的建设,努力完成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作用。
发展趋势
法制化
民主化
责任化
服务化
信息化
高效化
公共管理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
整合社会的力量
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
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
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
一种管理活动
特性
公共性
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公共参与性
服务性
公共管理所有活动的价值取向
服务于整合和优化一个社会中的资源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服务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和平、安全、稳定、有序、能实现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
合作共治性
公共事务管理中必须通过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来进行治理
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时效救治的需要
是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要求
是对有效的民主政府和良性运转的市场体系有必要的
经济功能-基本功能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确保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限制垄断 促进竞争
界定和维护财产权 克服外部性
提供公共物品
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化
调控宏观经济
政治功能
对内维持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安全
民主建设
社会治安
国家安全
社会功能
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水平与生活秩序,增进国民福利而生产或供应社会福利性产品与服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提供社会服务
维护社会稳定
提供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
理论发展
公共行政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 90年
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1887-1960 73年
政治行政两分法/韦伯官僚制
多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
主张政治与行政分开
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的一般性原理
强调以效率为最高标准
新公共行政时期
1960-1980 20年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
摒弃政治行政两分法
关心社会公平有关价值问题
关注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行政过程动态层面
新公共管理时期
1980-至今
关注公共管理主体活动及其外部环境关系
关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及工商管理经验引进
实践
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
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准则
以人为本
合理利用公共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福利
公共利益至上
方式
致力于实现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是一种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
公众参与
参与者
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及公民的广泛参与,政府及时对需求回应
公共组织
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实体
基本工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组织宗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的社会事务的公共性
社会性
根本属性
产生于社会并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合法性
通过合法注册而设立并按法律的规定开展活动
基本属性
将集体和他人利益摆在核心地位,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非营利性
是否谋取自身经济利益是划分营利与非营利组织,存在价值为公共利益提供服务
民众参与性
民主化的管理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公开性
民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服务功能
政府
为经济基础、国民经济稳定服务
公务人员-为人民、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创办社会服务事业及对公共服务业管理
非政府
服务有普遍性、大众化
为日常生活基本需求服务
服务内容广泛
经济功能
提供社会公共产品
建立和保持市场竞争制度
调节经济运行过程
收入再分配
弥补政府资源的欠缺
弥补欠缺
倡导竞争与合作,促进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提高
供给效率
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服务领域
提供大量再就业岗位
再就业岗位
社会保障功能
生存与安全保障
社会稳定保障
发展保障
政策与法律功能
政策作用
导向
调控
法律
行政立法、司法、执法
政策
监督
传达
公证
政府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
基本职能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事务
手段是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
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
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
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
分类
行政机关
又叫国家管理机关
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
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段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等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
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
三个标准
法定
习惯
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由民间自愿组织起来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具有非营利性和非政治性的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
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协会、基金会、联合会、商会
专业性
学术性
联合性
行业性
社会中介组织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服务、协调、监督、公证等作用的各类组织
事业单位
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高度
国家财政全额拨付经费
中度
财政拨款和补贴
不享有行政管理权力
弱
不完全依靠国家拨款
享有行使民事权利
民办非企业
非正式组织
未经人为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顺乎自然
内聚性
社会距离感消失
不稳定性
领袖人物作用大
成员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性质
积极型 中间型 消极型
稳定性
稳定型 短暂型 游离型
正功能
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不足
加强组织内部意见沟通
内部凝聚力增强
团结一致
控制规范行为
成员满足感
组织目标实现
负功能
抵制组织变革
可能正式组织任务冲突
传谣
集权与分权
完整制与分离制
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层级制与职能制
结构
层级结构
分部结构
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
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及活动的最终结果
公益性
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大众
不以营利为目的
规模性
共同
范围/投入
阶级性
长期/特定阶段
公共服务
竞争
服务承诺
社会管理
公平、公正
市场规制
体现公共利益
透明性
宏观调控
优化资源配置
公共经济事务
宏观经济调控
总量调控
即通过对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使用
对投资规模、消费规模、财政收支规模、信贷规模以及货币发行量等的调节与控制
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结构调控
即国家通过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如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
以合理调整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规范性调控
国家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确定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
保证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合理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向和目标一致
市场监管
工商登记注册
城乡集市贸易
经济合同
商标注册管理
检查处理经济违法违章
公共财政
政府管理
公共政策
组织管理绩效
社会
为达到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进行资源配置
通过税收和国债筹措政府财政来源
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以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
促使政府机关对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
政府支出具有合法性、确定性、使政府财政运行规范合理,得到广大民众监督,与政府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吻合
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采购
透明
一贯性
公众的信任
公平对待厂商
提升经济与最大化购买价值
促进竞争
国有资产管理
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
国家作为出资人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
事务包括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
公共资源管理事务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事务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事务
公共物质资源管理事务
社会安全事务
社会保障
是通过 立法,国家和社会 采取强制手段 对 国民收入 进行分配,形成 社会消费基金,
对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家人死亡、失业以及其他灾难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基本生活需要
制定社会保障法律与法规
筹措和管理社会保障资金
对社会保障对象进行必要的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span style=\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安全阀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非常重视对人权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公共事业
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卫生事业
含义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主体
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
行动
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
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按政策对社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分配性政策
分配服务、利益
再分配性政策
有意识转移性分配
调节性政策
增加自由、权力
自我调节性政策
保护、促进自我利益
按政策层次
总政策
基本政策
具体政策
按社会生活领域及其问题的不同
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文化政策
政策制定
政策问题的认定
公共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
政策执行
是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
包含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功能环节的一系列活动
影响因素
政策问题的特性
性质、对象行为多样性、人数及行为都需要适量
政策本身的因素
正确性
目标具体明确性
资源充足性
政策以外的因素
目标团体
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态度
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协调
政策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
政策评估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作出判断
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为什么导致失败的
一种政策活动
检视资源分配的适当性
以系统、科学的方法评估公共计划
评估对象足以影响社会发展的政策
政策评估的方法必须采用多元的科学研究方法:量化、质化
政策评估者包括官方与非官方的评估者
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是决定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
政策继续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政策监控
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
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进行监控,
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
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
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
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内涵
具有特定主体
具有特定客体
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
具有目标指向
机制的构成
政党系统
利益集团
公众
保证政策的合法化
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
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促使政策终结
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
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不起作用的
采取措施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
形式
政策使命的结束
失误政策的废止
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
强制性
更替性
公平公正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