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__有机化学丨各类有机物的性质
2018-05-30 14:49:24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有机化学中各类有机物(烃、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一览,已缩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烃类
烷烃
一、氧化反应
1、燃烧 产物:CO2、H2O
2、非燃烧的氧化反应 (条件:MnO2/110℃)
R-R'+O2→R-OH+R‘-OH
R-CH2-CH2-R'+O2→RCOOH+R'COOH
R-R'+O2→R-OH+R‘-OH
R-CH2-CH2-R'+O2→RCOOH+R'COOH
二、烷烃的裂解
条件:没有02存在下的热分解反应
产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烷烃和烯烃的复杂混合物
产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烷烃和烯烃的复杂混合物
三、异构化反应
概念:由化合物的一种异构体转变为另一种异构体的反应
【如:直链烷烃--直链烷烃【条件适当】
【如:直链烷烃--直链烷烃【条件适当】
四、取代反应
(卤代反应)
(卤代反应)
【适当条件下,烷烃分子的H原子也能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条件:光照/加热、引发剂
产物:卤代烷、卤化氢
条件:光照/加热、引发剂
产物:卤代烷、卤化氢
五、烷烃的取代、磺化及氯磺化
环烷烃
大环、中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链烷烃相似。
小环和普通环化合物的性质:
①加氢【开环加成】
②与溴和氯反应
光照:取代
FeCl3:开环加成
环越大越难开,基本只有三圆环能开
光照:取代
FeCl3:开环加成
环越大越难开,基本只有三圆环能开
③与氢碘酸反应
离子型机理,极性大的键易打开,三元环比四圆环更容易发生此反应,其他环不发生【符合马氏规则
离子型机理,极性大的键易打开,三元环比四圆环更容易发生此反应,其他环不发生【符合马氏规则
④氧化反应(小环对氧化剂相当稳定
常温下,饱和的环对氧化剂稳定
双键对氧化剂不稳定
常温下,饱和的环对氧化剂稳定
双键对氧化剂不稳定
烯烃
1、加成【碳碳双键
【不对称的烯烃加成产物遵循马氏规则:H(带正电)加在含H多的双键碳原子上(本质:形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①催化加氢
②亲电加成
a、与HX
b、与H2SO4【加酸制碱,直接水合
HO-SO3H
c、与卤素
d、与卤水(次卤酸)【此时卤素带正电】
e、与烯烃的加成【聚合】 f、硼氢化反应【反马产物】
H2O2、OH-反应下水解,OH也加在含H多的C上
a、与HX
b、与H2SO4【加酸制碱,直接水合
HO-SO3H
c、与卤素
d、与卤水(次卤酸)【此时卤素带正电】
e、与烯烃的加成【聚合】 f、硼氢化反应【反马产物】
H2O2、OH-反应下水解,OH也加在含H多的C上
2、氧化反应
①KMnO4/OsO4
a、用稀的碱性高锰酸钾氧化,烯烃→邻二醇
3RCH=CH2+2KMnO4+4H20→3RCH(OH)-CH2OH+2Mn02↓+2KOH
【顺式加成】
b、酸性KMnO4
R-CH=CH2→R-COOH+HCOOH[CO2+H20]
双键碳如果还有其他取代基,产物就是酮
双键碳-有H-生成羧酸/无H-生成酮
a、用稀的碱性高锰酸钾氧化,烯烃→邻二醇
3RCH=CH2+2KMnO4+4H20→3RCH(OH)-CH2OH+2Mn02↓+2KOH
【顺式加成】
b、酸性KMnO4
R-CH=CH2→R-COOH+HCOOH[CO2+H20]
双键碳如果还有其他取代基,产物就是酮
双键碳-有H-生成羧酸/无H-生成酮
②臭氧化反应
【断开C=C,以O代替原来C的位置】
反应条件:1)O3、2)Zn/H20
【断开C=C,以O代替原来C的位置】
反应条件:1)O3、2)Zn/H20
③催化氧化(环氧化)
特定:乙烯和氧气在Ag作为催化剂,250℃条件下生成环氧乙烷
其他:用过氧酸氧化,产物:环氧烷烃
特定:乙烯和氧气在Ag作为催化剂,250℃条件下生成环氧乙烷
其他:用过氧酸氧化,产物:环氧烷烃
3、聚合反应
4、αH(烯丙氢)的卤代反应
【αH活性强于叔氢
条件:氯、溴,高温下(500-600℃)
条件:氯、溴,高温下(500-600℃)
炔烃
1、亲电加成
①加X2和HX 【符合马氏规则【较烯烃困难
②水合反应
炔烃+水→烯醇(不稳定)→羰基化合物【非乙炔加成时,变成酮。
②水合反应
炔烃+水→烯醇(不稳定)→羰基化合物【非乙炔加成时,变成酮。
2、亲核加成
3、氧化反应
①酸性KMnO4氧化【产物为羧酸+甲酸(或CO2)
②O3氧化:羧酸+CO2
②O3氧化:羧酸+CO2
4、炔化物的生成
三键碳上的氢原子(三键C位于端基)具有微弱酸性(Pka=25),可被金属取代,生成炔化物。
H-C≡C-H+2AgNO3+2NH4OH=Ag-C≡C-Ag↓+2NH4NO3+2H20
【乙炔银:白色、沉淀
H-C≡C-H+2Cu2Cl2+2NH4OH=Cu-C≡C-Cu↓+2NH4Cl+2H20
【乙炔亚铜:棕红色、沉淀
R-C≡CH+Ag(NH3)2+→R-C≡C-Ag 炔银(白↓)
R-C≡CH+Cu(NH3)2+→R-C≡C-Cu 炔铜(棕红↓)
作用:鉴定“乙炔和端基炔烃”
【乙炔银:白色、沉淀
H-C≡C-H+2Cu2Cl2+2NH4OH=Cu-C≡C-Cu↓+2NH4Cl+2H20
【乙炔亚铜:棕红色、沉淀
R-C≡CH+Ag(NH3)2+→R-C≡C-Ag 炔银(白↓)
R-C≡CH+Cu(NH3)2+→R-C≡C-Cu 炔铜(棕红↓)
作用:鉴定“乙炔和端基炔烃”
乙炔和R-C≡CH在液态氨与氨基钠作用生成炔化钠
炔化钠与伯卤代烃反应,延长碳链
R-C≡CH+NaNH2→RC≡CNa+NH3【条件:液氨
CH3CH2C≡CNa+CH3CH2Br→NaBr+CH3CH2C≡CCH2CH3
炔化钠与伯卤代烃反应,延长碳链
R-C≡CH+NaNH2→RC≡CNa+NH3【条件:液氨
CH3CH2C≡CNa+CH3CH2Br→NaBr+CH3CH2C≡CCH2CH3
5、还原(加氢)反应
①、催化加氢
②林德拉(Lindlar)作催化剂,使炔烃只加一分子氢而停留在烯烃阶段,且得顺式烯烃。【顺式加成】
③、在液氨中用钠或锂还原炔烃,主要得到反式烯烃
④聚合反应
2CH≡CH→CH2=CH-C≡CH(条件:Cu2Cl2、NH4Cl
②林德拉(Lindlar)作催化剂,使炔烃只加一分子氢而停留在烯烃阶段,且得顺式烯烃。【顺式加成】
③、在液氨中用钠或锂还原炔烃,主要得到反式烯烃
④聚合反应
2CH≡CH→CH2=CH-C≡CH(条件:Cu2Cl2、NH4Cl
共轭二烯烃
1、1,4-加成反应与1,2-加成反应
极性溶剂、较高温度、有利于1,4-加成
非极性溶剂、较低温度、有利于1,2-加成
非极性溶剂、较低温度、有利于1,2-加成
2、D-A反应
双烯合成
共轭二烯烃和某些具有碳碳双键、三键的不饱和化合物进行1,4-加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反应。
注:①双烯体是以s-顺式进行反应的,反应条件为光照或加热
②亲双烯体的双键碳原子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反应易进行。
③强的区域选择性:当双烯体的亲双烯体上均有取代基时,可产生两种不同的产物,实验证明:邻或对位的产物占有优势。
④立体专一的顺式加成:参与反应的双烯体顺反关系不变。
⑤D-A反应是可逆的,高温利于逆反应进行。
【注意C数】
⑥绿色反应
共轭二烯烃和某些具有碳碳双键、三键的不饱和化合物进行1,4-加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反应。
注:①双烯体是以s-顺式进行反应的,反应条件为光照或加热
②亲双烯体的双键碳原子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反应易进行。
③强的区域选择性:当双烯体的亲双烯体上均有取代基时,可产生两种不同的产物,实验证明:邻或对位的产物占有优势。
④立体专一的顺式加成:参与反应的双烯体顺反关系不变。
⑤D-A反应是可逆的,高温利于逆反应进行。
【注意C数】
⑥绿色反应
单环芳烃
1、亲电取代
①卤代【反应条件:FeX3或Fe】
②硝化【浓硝酸、浓硫酸、加热】
③磺化【参与反应的硫酸浓度越低,反应温度要求越高
C6H6+H2SO4(浓)→H20+C6H5-SO3H 反应条件:(110℃)
H20+C6H5-SO3H→C6H6+H2SO4
反应条件:(稀H2SO4,100-170℃)
④傅-克烷基化反应【苯环上的H被烷基取代的反应】
通式:C6H6+RCl→(催化剂)C6H5-R+HCl
芳香化合物+烷基化试剂=产物
烷基化试剂:烯烃、伯卤代烃、醇
最常用催化剂:无水AlCl3
特点:a、碳正离子会重排;b、致钝基团存在,不反应
⑤傅-克酰基化
C6H6+RCOCl→(催化剂)C6H5-COR+HCl
例:正丁基苯的合成:
C6H6→(CH3CH2CH2COCl、无水AlCl3)C6H5-COCH2CH2CH3 →(Zn/Hg 浓盐酸)C6H5-CH2CH2CH2CH3
②硝化【浓硝酸、浓硫酸、加热】
③磺化【参与反应的硫酸浓度越低,反应温度要求越高
C6H6+H2SO4(浓)→H20+C6H5-SO3H 反应条件:(110℃)
H20+C6H5-SO3H→C6H6+H2SO4
反应条件:(稀H2SO4,100-170℃)
④傅-克烷基化反应【苯环上的H被烷基取代的反应】
通式:C6H6+RCl→(催化剂)C6H5-R+HCl
芳香化合物+烷基化试剂=产物
烷基化试剂:烯烃、伯卤代烃、醇
最常用催化剂:无水AlCl3
特点:a、碳正离子会重排;b、致钝基团存在,不反应
⑤傅-克酰基化
C6H6+RCOCl→(催化剂)C6H5-COR+HCl
例:正丁基苯的合成:
C6H6→(CH3CH2CH2COCl、无水AlCl3)C6H5-COCH2CH2CH3 →(Zn/Hg 浓盐酸)C6H5-CH2CH2CH2CH3
2、加成反应
①加氢 ②加氯(紫外线-6,6,6)
3、氧化反应
用V2O5催化剂和高温(400-500℃)条件下--顺丁烯二酸酐
4、还原反应
①C6H6-催化剂、高温高压→C6H12(环己烷)
②C6H5-CH2CH3+3H2(NI 175℃ 180atm) →C6H11-CH2CH3
③Birch还原 条件:Na NH3(l) C2H5OH 产物:二烯
如果有取代基,双键与取代基相连
注:若取代基有与苯环共轭的双键,Birch还原先发生与双键
不与苯环共轭的双键不能发生Birch还原
②C6H5-CH2CH3+3H2(NI 175℃ 180atm) →C6H11-CH2CH3
③Birch还原 条件:Na NH3(l) C2H5OH 产物:二烯
如果有取代基,双键与取代基相连
注:若取代基有与苯环共轭的双键,Birch还原先发生与双键
不与苯环共轭的双键不能发生Birch还原
芳烃侧链上的反应
1、侧链上αH的卤代
条件:光照
NBS:N-溴代丁二酰亚胺
C6H5-CH2CH3+NBS→C6H5-CHBrCH3
【烯丙型卤代烃】
2、侧链氧化
存在αH,被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H+),形成羧酸苯。
条件:光照
NBS:N-溴代丁二酰亚胺
C6H5-CH2CH3+NBS→C6H5-CHBrCH3
【烯丙型卤代烃】
2、侧链氧化
存在αH,被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H+),形成羧酸苯。
卤代烃
一、亲核取代反应
RX+:Nu→RNu+X-
RX+:Nu→RNu+X-
亲核取代历程
SN1
单分子亲核取代
常见
3°RX、CH2=CHCH2X、苄基的水解
反应速率仅与卤代烷的浓度有关,与亲核试剂无关
机理
两步反应
卤代烃电离--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产物
C+会重排,会有重排产物生成
立体化学
1.外消旋化(构型翻转+构型保持)
2.部分外消旋化(构型翻转>构型保持)--反面进攻的概率更大--产物具有旋光性
3.构型完全保持--邻近基团的参与(两次翻转)
2.部分外消旋化(构型翻转>构型保持)--反面进攻的概率更大--产物具有旋光性
3.构型完全保持--邻近基团的参与(两次翻转)
SN2
双分子亲核取代
反应速率与卤代烃、亲核试剂的浓度有关
机理
1.一步完成,无中间体形成,经过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态
立体化学
1.异面进攻、Nu-从离去基团L的背面进攻反应中心
2.构型翻转--瓦尔登Walden翻转
2.构型翻转--瓦尔登Walden翻转
常见
1°RX
判断
1.形成C+离子与过渡态的难易或稳定,形成C+离子简单(稳定)--SN1,SN2同理
2.无论是SN1或者SN2,离去基团的碱性越弱,越易离去
3.亲核试剂的强弱和浓度的大小对SN1反应无明显影响,亲核试剂浓度↑,亲核能力↑,有利于SN2反应进行
4.溶剂的极性增加对SN1历程有利,对SN2历程不利
2.无论是SN1或者SN2,离去基团的碱性越弱,越易离去
3.亲核试剂的强弱和浓度的大小对SN1反应无明显影响,亲核试剂浓度↑,亲核能力↑,有利于SN2反应进行
4.溶剂的极性增加对SN1历程有利,对SN2历程不利
试剂的亲核性影响因素
1.试剂所带电荷的性质【负>中性】
2.碱性【与质子结合】↑ 亲核性【与C+结合】↑
3.可极化性 碱性相近,可极化性↑ 亲核能力↑【原子半径大的原子的可极化性大】OH-<SH-
2.碱性【与质子结合】↑ 亲核性【与C+结合】↑
3.可极化性 碱性相近,可极化性↑ 亲核能力↑【原子半径大的原子的可极化性大】OH-<SH-
1、水解反应
反应物:卤代烃+氢氧化钠
条件:水
产物:醇+卤化钠
条件:水
产物:醇+卤化钠
(1)加氢氧化钠是为了加快反应的进行,使反应完全
(2)此反应是制备醇的一种方法,但制一般醇无合成价值,可用于制备引入OH比引入卤素困难的醇
(2)此反应是制备醇的一种方法,但制一般醇无合成价值,可用于制备引入OH比引入卤素困难的醇
2、与氰化钠反应
反应物:卤代烃+氰化钠【有碱性】
条件:醇
产物:多了一个碳的腈、卤化钠
条件:醇
产物:多了一个碳的腈、卤化钠
(1)增长碳链的方法之一
(2)-CN可进一步转化为-COOH、-CONH2等集团
(3)此反应一般不用叔型卤代烃【消去】
(2)-CN可进一步转化为-COOH、-CONH2等集团
(3)此反应一般不用叔型卤代烃【消去】
3、与氨(NH3)反应
反应物:氨过量
产物:R-NH2(胺)+NH4X
产物:R-NH2(胺)+NH4X
4、与醇钠(RONa)反应
【Williamso合成法】
【Williamso合成法】
产物:醚、卤化钠
R-X一般为1°R-X(伯型)
5、与AgNO3-醇溶液反应
条件:醇
产物:硝酸酯(R-NO3)+AgX沉淀
产物:硝酸酯(R-NO3)+AgX沉淀
此反应可用于鉴别卤化物,因卤原子不同,或烃基不同的卤代烃,其亲核取代反应活性均有差异
6、与卤离子作用
RX+NaI→RI+NaX↓
X=Cl、Br
反应条件:丙酮:有机溶剂,NaX才能沉淀
叔卤代烃、R-I 室温下沉淀
伯仲卤代烃 加热才能沉淀
伯仲卤代烃 加热才能沉淀
二、消除(消去)反应
消除反应历程
消除反应
从反应物的相邻C上消除两个原子或基团,形成一个π键的过程
产物取向
1.E1主要、E2大部分生成扎伊切夫(Saytzeff)烯--链中烯,双键碳上连的基团多
2.E2反应生成霍夫曼(Hofmann)烯的情况有
1.βH的空间位阻增加,则生成霍夫曼烯增多
2.进攻试剂的体积↑,则生成霍夫曼烯增多
2.进攻试剂的体积↑,则生成霍夫曼烯增多
E1
特点
1.反应速率仅与卤代烃浓度有关
2.两步反应,生成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
3.与SN1反应不同在于第二步,与SN1互为竞争反应
4.反应要在浓碱条件下进行
5.有重排产物
2.两步反应,生成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
3.与SN1反应不同在于第二步,与SN1互为竞争反应
4.反应要在浓碱条件下进行
5.有重排产物
E2
特点
1.1步反应,与SN2的不同在于B:(碱、亲核试剂)进攻βH,与SN2是竞争反应
2.反应要在弄的强碱条件下进行
3.通过过渡态形成产物,无重排产物。
2.反应要在弄的强碱条件下进行
3.通过过渡态形成产物,无重排产物。
立体化学
大多E2是反式消除(同平面,反式消除)
反应特点
反应物:含有βH的卤代烃+NaOH(KOH)
反应条件:碱
产物:脱去卤原子,和βH HX+不饱和烃(一般烯烃)
反应条件:碱
产物:脱去卤原子,和βH HX+不饱和烃(一般烯烃)
反应活性
1.3°>2°>1°
2.2°、1°脱卤代氢时,遵守扎伊切夫规则--双键碳上连接烃基最多【链中烯】
三、与金属反应
1.与Mg
R-X+Mg→RMgX(格氏试剂)
条件:无水乙醚,X=Cl、Br
乙醚作用
1溶剂、稳定剂
2与格氏试剂络合成稳定的溶剂化合物
2与格氏试剂络合成稳定的溶剂化合物
格氏试剂非常活泼,能起多种反应,其中,Mg带+,相连的C带-
格氏试剂反应(RMgX)
1与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反应
【水、醇、羧酸、卤化氢、端基炔】
【水、醇、羧酸、卤化氢、端基炔】
格氏试剂断C-MgX键
化合物断H-L键,L可以是O、X、C等
产物:格氏试剂对应的烃 RMgX--RH
2.与醛、酮、酯、二氧化碳反应【亲核加成】
格氏试剂断C-MgX键
C加在羰基上的+C上,MgX加在-O上,水解后得醇
CO2 产物为增加一个C的羧酸
3.用于合成其他金属化合物
2.与Na
(wuttz武慈反应)
(wuttz武慈反应)
2R-X+2Na→R-R+2NaX
从卤代烷制取含偶数C、对称结构的烷烃,只适用于同一伯卤代烃
3.与Li
C4H9X+2Li→C4H9Li+LiX
要求:非极性溶剂(无水乙醚、石油醚、苯)
1.有机锂的性质与格氏试剂很相似,更活泼,遇水、醇、酸等即分解,故制备和使用时都应注意
2.有机锂可以与金属卤化物作用生成各种有机金属化合物
3.重要的有机锂试剂(二烷基铜锂:很好的烷基化试剂)
2.有机锂可以与金属卤化物作用生成各种有机金属化合物
3.重要的有机锂试剂(二烷基铜锂:很好的烷基化试剂)
2RLi+CuI→R2CuLi+LiI
条件:无水乙醚
产物:二烷基铜锂
条件:无水乙醚
产物:二烷基铜锂
用途:制备更复杂的烷烃
R2CuLi+R`X→R-R`+RCu+LiX
R2CuLi+R`X→R-R`+RCu+LiX
R可是1°、2°、3°
R`X最好是1°,也可是不活泼的卤代烃如RCH=CHX
R`X最好是1°,也可是不活泼的卤代烃如RCH=CHX
四、还原反应
R-X+LiAlH4→RH
反应物:卤代烃、还原剂氢化锂铝(这里是四氢化锂铝)
反应条件:无水介质(如THF)
产物:对应的烷烃
反应条件:无水介质(如THF)
产物:对应的烷烃
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试剂的碱性↑,体积大,浓度↑,越有利于E2反应进行
试剂的亲核性强,碱性↓,体积小,浓度↓,则有利于SN2反应
试剂的亲核性强,碱性↓,体积小,浓度↓,则有利于SN2反应
溶剂的极性↑,有利于S,不利于E
卤代烃(1)醇-极性小-烯烃
(2)水-极性大-醇
(2)水-极性大-醇
升高温度有利于E,因为E的活化过程要拉成C-H,所以E的活化能比S的大
酚醇醚
醇
1.酸性
1.2ROH+2Na→2RONa(醇钠)+H2
酸性:甲醇>叔醇>仲醇>伯醇
2.RONa+H20→NaOH+ROH
醇钠水解,生成氢氧化钠和醇
3.RONa+R`CH2X→RO-CH2R`+NaX
Wwlliaamson醚合成法:醇钠+卤代烃--醚
4.金属镁、铝也可与醇作用生成醇镁、醇铝
2.碱性
与质子或者lewis酸结合生成yang(金羊)盐--质子化醇或烷氧鎓离子
对于醇的进一步反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脱去一个水
与酸反应-成酯反应
1.与含量无机酸
硫酸、硝酸、磷酸
无机酸酯
2.有机羧酸
3.与氢卤酸反应
亲核取代
亲核取代
ROH+HX→RX+H20
卢卡斯试剂:浓盐酸+无水ZnCl2
产物:卤代烷(先浑浊,后放置分层)
活性越大,浑浊和分层所用时间越短,从而起到鉴别的作用
卢卡斯(Lucas)试剂可用于区分伯仲叔醇,但一般只适用于3-6个碳原子的醇
原因:①1-2个碳的产物(卤代烷)的沸点低,易挥发
②大于6个碳的醇(卞醇除外)不溶于卢卡斯试剂,易混淆实验现象
原因:①1-2个碳的产物(卤代烷)的沸点低,易挥发
②大于6个碳的醇(卞醇除外)不溶于卢卡斯试剂,易混淆实验现象
醇与HX的反应为亲核取代反应,伯醇为SN2,叔醇、烯丙醇为SN1,仲醇多为SN1
βC上有支链的伯醇、叔醇,一般也为SN1反应,常有重排产物(C+离子重排)
βC上有支链的伯醇、叔醇,一般也为SN1反应,常有重排产物(C+离子重排)
4.与卤化磷和亚硫酰氯
3ROH+PX3→3R-X+P(OH)3 X=Br,I
ROH+PCl5→R-Cl+POCl3+HCl↑
ROH+SOCl2→R-Cl+SO2↑+Cl↑【反应物纯净】
ROH+SOCl2→R-Cl+SO2↑+Cl↑【反应物纯净】
5.脱水反应
分子内
消去反应
消去反应
条件
硫酸,较高温(170℃);三氧化二铝 360℃
产物
烯烃【主要是扎伊切夫烯】
用硫酸催化脱水时,有重排产物生成【H重排】
分子间脱水
条件
硫酸,较低温(140℃);三氧化二铝 240-260℃
产物
简单醚
6.氧化和脱氢
1.氧化
伯醇--羧酸;仲醇--酮;脂环醇--二元酸
条件
硫酸酸化的重铬酸;高锰酸钾(H+)
脂环醇:50%HNO3,V2O5 50-60℃
叔醇一般难氧化,在剧烈条件下氧化则碳链断裂生成小分子氧化物
2.脱氢
反应物:伯、仲醇的蒸气
条件:高温(325℃) 催化活性铜 (Cu)
产物:醛或酮
条件:高温(325℃) 催化活性铜 (Cu)
产物:醛或酮
7.多元醇的反应
1.螯合物的生成
反应物:甘油、新鲜的Cu(OH)2
产物:甘油铜,蓝色可溶
产物:甘油铜,蓝色可溶
此反应可用来区别一元醇和邻位多元醇
2.与过碘酸(HI04)反应
反应物:邻位二醇+HIO4
产物:具有羟基的两个C原子的C-C键断裂,并将C-OH转化为-C=O,生成醛、酮、羧酸等产物
产物:具有羟基的两个C原子的C-C键断裂,并将C-OH转化为-C=O,生成醛、酮、羧酸等产物
用途:可用来测定1,2-二醇的含量
3.频哪醇(四烃基乙二醇)
(邻二叔醇)重排
(邻二叔醇)重排
反应条件:硫酸
产物:酮(羰基类化合物)
可以看成是两个-OH转移到同一个C上,脱水-羰基
产物:酮(羰基类化合物)
可以看成是两个-OH转移到同一个C上,脱水-羰基
酚
酚羟基
酸性:强于醇,弱于碳酸
酚可溶于NaOH,但不溶于NaHCO3,不能与Na2CO3、NaHCO3作用放出CO2
反之将CO2通入酚钠水溶液中,酚即游离出来
反之将CO2通入酚钠水溶液中,酚即游离出来
利用醇、酚与NaOH和NaHCO3反应性的不同,可鉴别分离酚和醇
连有吸电子基团时,苯上电荷越少,O与苯环间的共轭越多,O越拉不住H,酸性越强
与FeCl3的显色反应
烯醇式
鉴定酚
酚醚的形成
酚不能分子间脱水成醚,一般是由酚在碱性溶液中与烃基化作用而成
先生成酚钠,酚钠与烷基化试剂作用,生成酚醚
酚也可以被卤素取代,但不像醇那样顺利(乙烯式),酚也可以生成酯,但比醇困难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
酚羟基是强的邻对位定位基
卤代反应
C6H5OH+Br2(H20)→2,4,6-三溴苯酚↓+3HBr
反应灵敏,可用于苯酚的鉴定和定量测定
制取一溴苯酚,条件:非极性溶剂(CCl4,CS2)、低温
硝化反应
条件:稀硝酸,20℃ 产物:邻硝基苯酚【沸点低】,对硝基苯酚,两者可用水蒸气蒸馏分开
氧化反应
酚--醌
无色--粉红色
条件
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
多元酚更易被氧化
对二苯酚,在AgBr作用下,即可被氧化
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常用作抗氧剂和除氧剂
醚
生成yang(金羊)盐
酚的氧原子上有共用电子对,能接受强酸中的H+生成yang盐
yang盐是一种弱碱强酸盐,仅在浓酸中才稳定,遇水很快分解为原来的醚,
利用此性质可以将醚从烷烃或卤代烃中分离出来
利用此性质可以将醚从烷烃或卤代烃中分离出来
醚键的断裂
较高温度下,强酸能使醚键断裂,最有效试剂是浓的氢碘酸(HI)
CH3CH2OCH2CH3+HI(可逆=)CH3CH2I+CH3CH2OH
HI过量,产物是2CH3CH2I+H2O
醚键断裂时往往较小的烃基生成碘代烷
芳香混醚与浓HI作用时,总是断裂烷氧键,生成酚和碘代烷
过氧化物的生成
醚长期与空气接触下,会慢慢生成不易挥发的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稳定,加热时易分解而发生爆炸,因此,醚类应见尽量避免暴露在空气中,一般应放在棕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蒸馏放置过久的乙醚时,要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生成,且不要蒸干
检验方法:硫酸亚铁和KSCN混合液与醚振荡,有过氧化物则显红色
或者加KI的酸性溶液,溶液变黄-I2
或者加KI的酸性溶液,溶液变黄-I2
除去过氧化物的方法
1.加入还原剂5%的硫酸亚铁于醚中振荡后蒸馏
2.贮藏时在醚中加少量金属钠
克莱森(Claisen)重排反应
3,3迁移:
环内,靠近0,从环内数,0为1,数1,2,3
环外,靠近0的第一个C为α,第二C位β,以此类推
3,3迁移,即为γC,会迁移到3位上,即3,3C互相连接,αC甩出
邻位有取代基,两次重排
环内,靠近0,从环内数,0为1,数1,2,3
环外,靠近0的第一个C为α,第二C位β,以此类推
3,3迁移,即为γC,会迁移到3位上,即3,3C互相连接,αC甩出
邻位有取代基,两次重排
醛、酮
1.亲核加成反应
反应历程
实验证明与CN-反应:中性条件,3-4h,一半原料起反应;
一滴KOH到反应体系:两分钟内反应即完成
大量酸滴加到反应体系:几星期不起反应
一滴KOH到反应体系:两分钟内反应即完成
大量酸滴加到反应体系:几星期不起反应
影响因素
1.空间因素:体积↑,位阻↑,平衡常数↓
2.电负性,①诱导效应,羰基连有吸电子基团,C正电性↑,有利于亲核加成,反之成立
②共轭效应,共轭作用使C=O稳定化,不利于亲核加成
3.试剂的亲核性↑,反应V↑
2.电负性,①诱导效应,羰基连有吸电子基团,C正电性↑,有利于亲核加成,反之成立
②共轭效应,共轭作用使C=O稳定化,不利于亲核加成
3.试剂的亲核性↑,反应V↑
部位:羰基,C+,O-,因此,反应物的正性部分加在O上,负性部分加在C上
1.与氢氰酸【HCN】
产物:α羟基腈【C上同时有OH和CN】
很有用的中间体,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
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
加成反应影响
1.空间效应
2.电子效应【羰基与吸电子基团相连更有助于加成】
2.电子效应【羰基与吸电子基团相连更有助于加成】
2.与格氏试剂加成
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
1.伯醇--甲醛加成/环氧乙烷【加2个C】
2.叔醇--酮
3.其他醇--其他醛
2.叔醇--酮
3.其他醇--其他醛
原理:见卤代烃
Br--芳基-干乙醚;脂肪链--THF
Cl--干乙醚/THF皆可
Cl--干乙醚/THF皆可
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40%)的加成
反应范围:醛、甲基酮、七元环以下的脂环酮
反应产物:α-羟基磺酸盐【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
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
反应应用:
1.鉴别化合物
2.分离和提纯醛、酮
3.用于制备羟基腈【与NaCN反应】,是避免使用挥发性的剧毒物HCN而合成羟基腈的好办法
反应产物:α-羟基磺酸盐【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
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
反应应用:
1.鉴别化合物
2.分离和提纯醛、酮
3.用于制备羟基腈【与NaCN反应】,是避免使用挥发性的剧毒物HCN而合成羟基腈的好办法
4.与醇的加成反应
条件:无水HCl
对于醇,断的是O-H键,H加在醛、酮羰基O上
第一步反应先生成半缩醛【酮】,C上同时有羟基和醚键;
第二步半缩醛继续反应生成缩醛【酮】--双醚结构
第一步反应先生成半缩醛【酮】,C上同时有羟基和醚键;
第二步半缩醛继续反应生成缩醛【酮】--双醚结构
缩醛【酮】,对碱、氧化物、还原剂稳定,在H+条件下易水解,返回到原来的醛【酮】
反应作用
在合成中保护羰基
也可以在分子内形成缩醛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
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
特点
本质:亲核加成 羰基C+,羰基O-,离子反应,异性相互吸引
氨及其衍生物断N-H键,N-【加到C+】,H+【加到O-】
脱水时,一个是断C-OH,一个是断C-H(αH)
先加成,后消去【脱水】【含αH的话】
氨及其衍生物断N-H键,N-【加到C+】,H+【加到O-】
脱水时,一个是断C-OH,一个是断C-H(αH)
先加成,后消去【脱水】【含αH的话】
反应物:仲胺,产物【脱水后】烯胺
反应物:羟胺,产物【脱水后】肟【白↓,有固定熔点】
反应物:肼,产物【脱水后】腙【白↓,有固定熔点】
反应物:苯肼,产物【脱水后】苯腙【黄↓,有固定熔点】
反应物:氨基脲,产物【脱水后】缩氨脲【白↓,有固定熔点】
反应物:羟胺,产物【脱水后】肟【白↓,有固定熔点】
反应物:肼,产物【脱水后】腙【白↓,有固定熔点】
反应物:苯肼,产物【脱水后】苯腙【黄↓,有固定熔点】
反应物:氨基脲,产物【脱水后】缩氨脲【白↓,有固定熔点】
固定熔点:鉴别使用
反应特点
反应现象明显,产物为固定,具有固定的晶形和熔点
常用来分离、提纯和鉴别酮、醛
常用来分离、提纯和鉴别酮、醛
2,4-二硝基苯肼与醛酮加成反应的现象非常明显,故常用来检验羰基,称为羰基试剂
6.与魏悌希(Witting)试剂反应
魏悌希(Witting)试剂
物质:磷的内鎓盐,音译为叶立德(Ylide)
生成:三苯基磷+1°RX或2°RX反应得磷盐,再与强碱(加Li-C4H9)作用【P与αC相连】
生成:三苯基磷+1°RX或2°RX反应得磷盐,再与强碱(加Li-C4H9)作用【P与αC相连】
反应特点
1.可用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
2.醛酮分子中的C=C,C≡C对反应物影响,分子中的COOH也对反应无影响
3.Witting反应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
2.醛酮分子中的C=C,C≡C对反应物影响,分子中的COOH也对反应无影响
3.Witting反应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
2.还原反应
利用不同的条件,可将醛酮还原为醇、烃或胺
1.还原成醇
C=O -- CH-OH
C=O -- CH-OH
1.催化氢化
条件:Ni,加热,加压
2.用还原剂
金属氢化物还原
金属氢化物还原
1.LiAlH4还原
条件:1、干乙醚 2、水
特点
1.选择性差,除不还原碳碳双键、三键外,其他不饱和键都可被还原
2.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指能在无水醚或THF中使用
2.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指能在无水醚或THF中使用
2.NaBH4还原
特点
1.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不还原其他基团
2.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
2.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
2.还原为烃
C=O CH2
C=O CH2
1.吉尔聂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法
条件
1.水合肼:NH2NH2·H2O
2.碱:NaOH
3.缩乙二醇:(HOCH2CH2)2O
4.加热(约3-5h)
2.碱:NaOH
3.缩乙二醇:(HOCH2CH2)2O
4.加热(约3-5h)
产物
对应的烷烃、N2
2.克莱门森(Clemmensen)还原
酸性还原
酸性还原
条件
Zn-Hg,浓盐酸 加热
产物
对应的烷烃
此法适用于还原芳香酮(FK酰基化),是间接在芳环上引入直链烃基的方法
对酸敏感的底物(醛酮)不能使用此法还原(如醇羟基,C=C等)
3.双分子还原
Mg或镁汞齐可以使酮还原,产物水解后生成邻二叔醇
特点
1.两个羰基的C-C相连,羰基O各加一个H,
2.条件:镁、C6H6
2.条件:镁、C6H6
4.缩硫酮脱硫加氧反应
特点
1.变成亚甲基 2.类似缩醛反应
条件:1)HSCH2CH2SH,H+ (产物硫酮) 2)H2,Raney,Ni
条件:1)HSCH2CH2SH,H+ (产物硫酮) 2)H2,Raney,Ni
3.氧化反应
1.土伦试剂
[Ag(NH3)2]+
[Ag(NH3)2]+
使用范围
弱氧化剂,只氧化醛,不氧化酮和C=C
用途
可用来鉴别醛和酮
2.酮难被氧化,使用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和浓硫酸等氧化酮,则发生碳链的断裂而生成复杂的氧化产物。
只有个别实例,如环己酮氧化成己二酸等具有合成意义
只有个别实例,如环己酮氧化成己二酸等具有合成意义
3.酮被过氧酸氧化生成酯
(拜尔-魏利格反应)
(拜尔-魏利格反应)
RCOR`+R``COOOH→RCOOR`+R``COOH
不对称酮,基团迁移顺序【0加在哪边】
H>芳基>叔烷基>仲烷基>伯烷基>甲基
H>芳基>叔烷基>仲烷基>伯烷基>甲基
4.歧化反应
(康尼查罗反应)
(康尼查罗反应)
反应特点
1.分子间氧化还原
2.反应物:没有αH的醛【甲醛、苯甲醛等】
3.反应条件:浓碱
4.产物:等摩尔的醇和酸
2.反应物:没有αH的醛【甲醛、苯甲醛等】
3.反应条件:浓碱
4.产物:等摩尔的醇和酸
交叉康尼查罗反应
1.反应物:甲醛与另一种无αH的醛在强的浓碱催化下加热,主要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
2.提现甲醛的还原性,甲醛:还原剂
3.制备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
2.提现甲醛的还原性,甲醛:还原剂
3.制备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
5.αH的反应
αH的性质:具有酸性
1.互变异构:酮式--烯醇式
简单脂肪醛在平衡体系中的烯醇式含量极少
酮或二酮,烯醇式能被其他基团稳定化,烯醇式含量会增多
酮或二酮,烯醇式能被其他基团稳定化,烯醇式含量会增多
1.烯醇式中存在C=C双键,可用溴滴定其含量
2.也会让FeCl3显色(酚-烯醇式)
33两个羟基之间的亚甲基--活性亚甲基,上的H有酸性 H被夺走,C-
2.也会让FeCl3显色(酚-烯醇式)
33两个羟基之间的亚甲基--活性亚甲基,上的H有酸性 H被夺走,C-
2.αH的卤代反应
原理:醛、酮的αH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
酸性条件(常用乙酸):一卤产物
碱性条件:多卤代产物
碱性条件:多卤代产物
卤仿反应
含有α-甲基的醛酮在碱性溶液中与卤素反应,生成卤仿
1.反应物:含有α-甲基的醛酮、卤素
2.条件:碱(NaOH,实际是NaOX)
3.产物:卤仿(CHX3),少一个C的羧酸钠
2.条件:碱(NaOH,实际是NaOX)
3.产物:卤仿(CHX3),少一个C的羧酸钠
CH3CHO、CH3CO-、CH3CH2OH、CH3CH(OH)-
NaOX·氧化剂
NaOX·氧化剂
1.卤素为Cl2,则得到CHCl3(氯仿)液体
2.卤素为Br2,则得到CHBr3(溴仿)液体
3.卤素为I2,则得到CHI3(碘仿)黄色固体--碘仿反应
2.卤素为Br2,则得到CHBr3(溴仿)液体
3.卤素为I2,则得到CHI3(碘仿)黄色固体--碘仿反应
1.反应物:含有α-甲基的醛酮、卤素
2.条件:碱(NaOH,实际是NaOX)
3.产物:卤仿(CHX3),少一个C的羧酸钠
2.条件:碱(NaOH,实际是NaOX)
3.产物:卤仿(CHX3),少一个C的羧酸钠
CH3CHO、CH3CO-、CH3CH2OH、CH3CH(OH)-
NaOX·氧化剂
NaOX·氧化剂
1.卤素为Cl2,则得到CHCl3(氯仿)液体
2.卤素为Br2,则得到CHBr3(溴仿)液体
3.卤素为I2,则得到CHI3(碘仿)黄色固体--碘仿反应
2.卤素为Br2,则得到CHBr3(溴仿)液体
3.卤素为I2,则得到CHI3(碘仿)黄色固体--碘仿反应
碘仿反应,常用来鉴定上述反应范围的化合物
3.羟醛缩合反应
反应物:有αH的醛和另一分子醛
条件:10%NaOH(稀碱)
产物:β-羟基醛【加热时,容易失水生成β-不饱和醛】
条件:10%NaOH(稀碱)
产物:β-羟基醛【加热时,容易失水生成β-不饱和醛】
αH加在另一分子醛的羰基O上,C与另一分子醛的羰基C直接相连
加热,αH和羟基一起脱去一份子水,形成一个共轭烯醛
交叉羟醛缩合反应
若用两种不同的有α-H的醛进行羟醛缩合反应,则可能发生交错缩合,最少生成四种产物
若选用一种无αH的醛和另一种有αH的醛进行交错羟醛缩合,则有合成价值
稀碱,△
酮与醛的交叉缩合
酮提供αH
二酮化合物可进行分子内羟酮缩合,是目前合成环状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α,β-不饱和醛酮
结构特点:C=C,C=O共轭
性质:烯烃、醛、酮和共轭二烯烃 亲电试剂加成C=C,亲核试剂加成 C=O
特性加成:共轭加成(1,2-加成或1,4-加成)
性质:烯烃、醛、酮和共轭二烯烃 亲电试剂加成C=C,亲核试剂加成 C=O
特性加成:共轭加成(1,2-加成或1,4-加成)
共轭加成
原因:由于羰基的极化和离域,不仅羰基C上带有部分正电荷,β-C上也有部分正电荷
因此,与亲核试剂加成时就有两种可能
因此,与亲核试剂加成时就有两种可能
决定因素
1.亲核试剂的强弱 弱(1,4)【C=C,βC本来是亲电加成】强(1,2)
2.反应温度 高(1,4) 低(1,2)【C=O更易进行】
3.立体效应 羰基所连的基团大或试剂体积较大时,利于1,4【更分开】
2.反应温度 高(1,4) 低(1,2)【C=O更易进行】
3.立体效应 羰基所连的基团大或试剂体积较大时,利于1,4【更分开】
麦克尔(Michael)反应【有合成价值】
反应物:αβ-不饱和醛酮与羧酸、酯、硝基化合物等含有活泼亚甲基化合物
原理:共轭加成
原理:共轭加成
特点
1.碱性条件(C2H5ONa)
2.活泼亚甲基(酸性)【上的H加在羰基O上】
3.1,4加成,先加成再烯醇重排
4.看起来就像进行了3(α),4(β)加成,H加在3号C上
2.活泼亚甲基(酸性)【上的H加在羰基O上】
3.1,4加成,先加成再烯醇重排
4.看起来就像进行了3(α),4(β)加成,H加在3号C上
用途
1.合成1,5-二羰基化合物
2.用此反应和羟醛缩合成环状化合物
2.用此反应和羟醛缩合成环状化合物
醌
含有共轭环己二烯二酮结构的化合物
性质:烯烃、醛酮类化合物、αβ-不饱和醛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
羧酸的结构
羧基
P-π共轭,当羧基上的H脱去后,形成O-,两个O共轭【O-(P)与羰基共轭】,其性质是一样的
由于共轭作用,使得羧基不是羰基和羟基的简单加和,所以羧基中既不存在典型的羰基,也不存在典型的羟基,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反应总类
1.羧基旁的αH反应
2.羧基上的脱羧(CO2)反应
3.羟基断裂呈酸性
4.羟基被取代的反应
2.羧基上的脱羧(CO2)反应
3.羟基断裂呈酸性
4.羟基被取代的反应
羧酸
1.酸性
其酸性小于无机酸而大于碳酸,甲酸酸性强于乙酸
1.与碱作用成盐
2.分解碳酸盐
2.分解碳酸盐
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
用于醇、酚、酸的鉴定和分离
1.不溶于水的羧酸溶于NaOH和NaHCO3
2.不溶于水的酚能溶于NaOH,不溶于NaHCO3
3.不溶于水的醇两者都不溶
2.不溶于水的酚能溶于NaOH,不溶于NaHCO3
3.不溶于水的醇两者都不溶
影响酸性因素
1.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1.吸电子诱导使酸性增强
2.供电子诱导使酸性减弱
3.吸电子基增多酸性增强
4.取代基的位置距羧基越远,酸性越小
2.供电子诱导使酸性减弱
3.吸电子基增多酸性增强
4.取代基的位置距羧基越远,酸性越小
共轭效应
能与基团共轭时,酸性增强
2.取代基位置
1.邻位取代基(除氨基)都使苯甲酸的酸性增强(位阻作用破坏了羧基与苯环的共轭)
2.间位取代基使酸性增强
3.对位上是第一类定位基时,酸性↓,是第二类取代基时,酸性↑
2.间位取代基使酸性增强
3.对位上是第一类定位基时,酸性↓,是第二类取代基时,酸性↑
原理:羧基负离子电荷越分散,酸性越强
2.羧基上的羟基的取代反应
【产物:羧酸的衍生物】
【产物:羧酸的衍生物】
羧酸分子中消去OH-后,剩下的部分(RCO-)成为酰基
1.酯化反应
1.酯化反应可逆,Kc=4,一般只有2/3的转化率
提高酯化率的方法:
1.增加【便宜】反应物的浓度(一般是加过量的醇)
2.移走低沸点的酯或水
1.增加【便宜】反应物的浓度(一般是加过量的醇)
2.移走低沸点的酯或水
2.酯化反应的活性次序
酸相同时:醇越简单【所连烃基】,活性越高
醇相同时:醇越简单【所连烃基】【或酸性越强】,活性越高
醇相同时:醇越简单【所连烃基】【或酸性越强】,活性越高
3.成酯方式
用018追踪
1.酰氧断裂【羧基脱-OH】 2.烷氧断裂【羧基脱-H】
产物H2O中无O18,说明反应为酰氧断裂
4.反应历程
1°,2°醇为酰氧断裂历程,3°醇为烷氧断裂历程
5.羧酸与醇的结构对酯化速度的影响
本质:看活性
对酸:甲酸>1°>2°>3°
对醇:1°>2°>3°
对酸:甲酸>1°>2°>3°
对醇:1°>2°>3°
2.酰卤的生成
1.与PX3,PX5,SOCl2作用都可生成酰卤
2.方法3(SOCl2)的产物纯、易分离,产率高。是一种合成酰卤的好方法
2.方法3(SOCl2)的产物纯、易分离,产率高。是一种合成酰卤的好方法
m-NO2C6H4COOH+S0Cl2→m-NO2C6H4COCl(90%)+SO2↑+HCl↑
CH3COOH+SOCl2→CH3COCl(100%)+SO2↑+HCl↑
CH3COOH+SOCl2→CH3COCl(100%)+SO2↑+HCl↑
3.酸酐的生成
羧酸在脱水剂(P2O5、乙酐等)作用下加热,脱水则生成酸酐
条件:脱水剂,△
原理:一个羧基脱H,一个羧基脱-OH,酸酐:一个O连着两个羰基
条件:脱水剂,△
原理:一个羧基脱H,一个羧基脱-OH,酸酐:一个O连着两个羰基
因乙酐能较迅速地与水反应,且价格便宜,生成的乙酸容易除去,因此,常用乙酐作为制备酸酐的脱水剂
1,4和-1,5-二元酸不需要任何脱水剂,加热(△)就能脱水生成环状(五元或六元)酸酐
4.酰胺的生成
在羧酸中通入氨气或加入碳酸铵,可得到碳酸铵盐,铵盐热解失水而生成酰胺
【酰胺再脱水可生成腈】
【酰胺再脱水可生成腈】
CH3COOH+NH3→CH3COONH4→(△)CH3CONH2(+H2O)→(△)CH3CN(腈)+H2O
3.脱羧反应
定义
羧酸在一定条件下受热可发生脱羧反应
应用
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后强热生成甲烷,是实验室制取甲烷的方法
CH3COONa+NaOH(CaO)→(热熔)CH4(99%)+Na2CO3
CH3COONa+NaOH(CaO)→(热熔)CH4(99%)+Na2CO3
其他直链羧酸盐与碱石灰热熔的产物复杂,无制备意义
亨斯狄克(Hunsdiecker)反应
羧酸的银盐在溴或氯存在下脱羧生成卤代烷的反应
【可用来合成比羧酸少一个C的卤代烃:自由基机理】
【可用来合成比羧酸少一个C的卤代烃:自由基机理】
RCOOAg+Br2→(CCl4,△)R-Br+CO2+AgBr
缺点:要求在无水条件下操作,而制备无水银盐较困难,产率也不理想
克里斯托(S.T.Cristol)反应
羧酸在(HgO、Br2、CCl4)条件下,相当于羧基被卤原子取代
一元羧酸的α-C上连有强吸电子基团时,易发生脱羧
CCl3COOH→(△)CHCl3+CO2↑
4.α-H的卤代反应
反应物:含α-H的羧酸,卤素
反应条件:催化剂(少量红磷、硫)、△
产物:卤代酸
反应条件:催化剂(少量红磷、硫)、△
产物:卤代酸
控制条件,反应可停留在一取代阶段【P,70℃】
α-卤代酸和活泼,常用来制备α-羟基酸和α-氨基酸
5.羧酸的还原
条件:强还原剂LiAlH4,还原为相应的伯醇
【H2/Ni、NaBH4都不能】
【H2/Ni、NaBH4都不能】
6.二元羧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
二元羧酸受热(△)
1.己二酸、丙二酸受热脱羧成一元酸
2.丁二酸、戊二酸受热脱水(不脱羧)生成环状酸酐
3.己二酸、庚二酸受热即脱水又脱羧生成环酮
2.丁二酸、戊二酸受热脱水(不脱羧)生成环状酸酐
3.己二酸、庚二酸受热即脱水又脱羧生成环酮
成环的取向是五、六元环
与二元酯反应
生成环酯
仅限于五元环或六元环
生成聚酯
羧酸的衍生物
1.亲核取代
1.水解
断键原理
与酰基相连的基团离去,形成C+离子,水中的OH-与羰基C直接相连
产物
1.酰卤--羧酸+卤化氢
2.酸酐--羧酸+羧酸【两个R不同】
3.酯----羧酸+醇
4.酰胺--羧酸+NH3
2.酸酐--羧酸+羧酸【两个R不同】
3.酯----羧酸+醇
4.酰胺--羧酸+NH3
部分是由羧酸生成衍生物的逆反应
条件:
酯:一般是在酸【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或碱催化下进行【皂化反应】
酯:一般是在酸【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或碱催化下进行【皂化反应】
2.醇解
断键原理
与酰基相连的基团离去,形成C+离子,醇中的OR与羰基C直接相连
产物
1.酰卤--酯+卤化氢
2.酸酐--酯+羧酸【两个R不同】
3.酯----酯+醇【酯交换】
2.酸酐--酯+羧酸【两个R不同】
3.酯----酯+醇【酯交换】
酯交换可用于从低级醇酯制取高级醇酯(反应后蒸出低级醇)
工业上应用:涤纶的合成
工业上应用:涤纶的合成
3.氨解
断键原理
与酰基相连的基团离去,形成C+离子,氨中的-NH2与羰基C直接相连
产物
1.酰卤--酰胺+卤化氢
2.酸酐--酰胺+酯
3.酯----酰胺+醇
2.酸酐--酰胺+酯
3.酯----酰胺+醇
反应活性:酰卤>酸酐>酯>酰胺
与酰基相连的基团,诱导效应增强活性,共轭效应降低活性,稳定性好,活性也高
2.还原反应
1.还原剂一般是LiAlH4
2.通常被还原成RCH2OH或RCH2NH2(R)
2.通常被还原成RCH2OH或RCH2NH2(R)
3.与格氏试剂反应
原理同,正性部分-MgX,加在O上,负性部分R-,加在羰基C上
4.酯缩合反应
克莱森(Claisen)缩合)
克莱森(Claisen)缩合)
反应物:有αH的酯,另一分子酯
条件:强碱(一般用乙醇钠)
产物:一分子醇,β-羰基酯
条件:强碱(一般用乙醇钠)
产物:一分子醇,β-羰基酯
如果是两个一样的酯,当成是其中一个酯水解脱去一个醇,
交叉酯缩合
无αH的酯和有αH的酯
5.酰胺的酸碱性
1.酰胺是中性物质
2.酰亚胺甚至显弱碱性
2.酰亚胺甚至显弱碱性
霍夫曼降解
伯酰胺再次卤酸钠(NaOH/X2)作用下,发生分子内重排水解,
产物:比原料酰胺的碳链少一个碳原子的伯胺
产物:比原料酰胺的碳链少一个碳原子的伯胺
脱水反应
1.酰胺加水为羧酸,失水则为腈【常用脱水剂:P2O5,POCl3,SOCl2】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