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2020-05-25 14:00:35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自考近代史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打天下
诞生背景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
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仁政,三纲五常)
社会
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对外关系实行:闭关锁国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世界
经济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形成资本主义制度
殖民
帝国主义瞅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 签《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 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可以对中国政府发号施令。
- 1860年:《北京条约》割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和俄国。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84年
中法战争:
刘铭传击退法舰,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
刘铭传击退法舰,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 签《马关条约》
- 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签《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政治控制
- 领事裁判权
- 扶植收买代理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镇压中国反抗
- 把持中国海关,垄断海关高级官员,掌控海关税务
经济掠夺
- 操纵经济命脉
- 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
- 对华资本输出、对华倾销商品
文化渗透
- 宗教渗透和侵略
- 舆论制造、种族优劣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资产阶级:由买办(依附于国外势力并为其服务)、地主、官僚、商人,主要分为: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消灭
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消灭
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或者保持中立
- 因为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斗争缺乏彻底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操纵中国命脉,奴役中国人民。
经济: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政治: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操纵中国命脉,奴役中国人民。
经济: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新产生了两个阶级:资产阶级VS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领导阶级)特点:
- 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
- 工人阶级人数虽然少却相对集中,易于组织形参革命力量
- 他们大多数来源于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民族矛盾(国仇):帝国主义与中华人民【最主要】
阶级矛盾(家恨):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阶级矛盾(家恨):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名族独立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广州三元里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还有在上面军事侵略中牺牲的爱国将士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 社会制度的腐朽(最根本的原因)
- 经济技术的落后
瓜分中国的图谋
俄国:东北、新疆(领土最大)
德国:山东
英国:长江流域、香港、西藏
日本:福建
法国:云南,广东、广西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大家一起分
德国:山东
英国:长江流域、香港、西藏
日本:福建
法国:云南,广东、广西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大家一起分
列强瓜分图谋失败:
-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日俄战争
- 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如:义和团运动:在反侵略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遏制了列强的图谋,
不过是盲目、笼统的排外注意,迷信、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编写《四洲志》,“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翻译了《天演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翻译了《天演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第一节:农民阶级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
洪秀全宣扬平等创办拜上帝教
洪秀全宣扬平等创办拜上帝教
1851年1月
金田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最高峰
金田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最高峰
1853年3月
攻克南京,改名天京
攻克南京,改名天京
1856年上半年
太平天国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全盛时期
1856年9月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资政新篇》救场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资政新篇》救场
1864年7月太平天国失败
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
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
纲领文件
《天朝田亩制》:1853年提出一个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1859年4月洪仁玕提出的第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与建设方案救场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
经济:发展近代工业,吸收科学技术
文化:设新闻官,改革弊政,新办福利社
外交: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
经济:发展近代工业,吸收科学技术
文化:设新闻官,改革弊政,新办福利社
外交: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内部:
内部:
- 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 批判了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思想
- 打击了外国势力,维护中国主权
- 掀起亚洲反殖民主义的大潮
- 两个文件让中国旧式农民起义达到最高峰
失败原因:
- 领导不先进(根本)
- 思想不科学
- 软弱的称西方人为“洋兄弟”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的“自救”---洋务派
目的: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从近代军工业入手
首领:奕䜣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做出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芬
办事机构:1861年,综合处理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首领:奕䜣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做出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芬
办事机构:1861年,综合处理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事业
“自强”军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
“富强”民用工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性质;方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作
教育:创办形式学堂,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工艺学堂:培养技术人才;军事学堂:培养新式海军
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詹天佑)
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詹天佑)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工业:客观上促进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
文化:传播新知识,打开了人民的眼界
社会: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变化
工业:客观上促进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
文化:传播新知识,打开了人民的眼界
社会: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变化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 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 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 顽固派的阻挠
第三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夭折---维新运动
宣传活动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日本变政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三考一理)
梁启超:《变法通义》上海的《时务报》(梁变,梁报)
严复:翻译《天演伦》在天津主编《国闻报》
谭嗣同:《仁学》成立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 要不要变法
-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对抗维新变法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98年6月11日维新运动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
9月28日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被杀背景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9月28日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被杀背景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维新运动的意义:
-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
-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慈溪太后为首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自身原因: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上不敢否定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主要原因:慈溪太后为首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自身原因: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上不敢否定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托古改制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 首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的第一次表演。
- 软弱:这次失败暴露了这个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改革不行: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理,是行不通的。
- 革命行: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富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
爆发革命的背景
内忧外患
外患: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的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独立”。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外患: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的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独立”。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资产阶级基础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受西方资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受西方资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革命宣传活动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办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办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并且创办民报。
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办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并且创办民报。
著书例说: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华:《革命军》---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抨击列强,揭露清朝的卖国行为。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华:《革命军》---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抨击列强,揭露清朝的卖国行为。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反对阻碍革命的满洲人但并没有明确的反帝。
民权: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明确劳动人民的地位。
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民权: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明确劳动人民的地位。
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时间1905-1907年。革命派VS改良派。阵地:《民报》《新民从报》。
内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
意义:1.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2.使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时间1905-1907年。革命派VS改良派。阵地:《民报》《新民从报》。
内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
意义:1.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2.使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革命斗争开始
1911年,黄兴带带领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筹集借款,并宣布“铁路干线归国所有”,并将铁路的路权卖给帝国主义,引起了
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省的民众强烈反对,四川省尤其强烈。
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省的民众强烈反对,四川省尤其强烈。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第一枪。
武昌起义暴露的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主动把权利让给立宪派或者旧官僚、旧军官。
- 一些旧官僚省份改头换面维持旧政权。
- 掌握革命党人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1912年1月1日,中华国民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资产阶级: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整个政权。
共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资产阶级: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整个政权。
共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灭了。
1912年3月,临时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具有资产阶级共和过宪法性质的法典。
革命斗争失败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带领的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带领的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再次革命
1913年7月,二次革命。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社会影响弱
1915年12月,护国战争。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7年7月,第一次护法运动。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回复国会。---孙中山被西南军阀排挤
1920年11月,第二次护法运动。捍卫约法,恢复民国。---改组国民党,失败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社会影响弱
1915年12月,护国战争。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7年7月,第一次护法运动。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回复国会。---孙中山被西南军阀排挤
1920年11月,第二次护法运动。捍卫约法,恢复民国。---改组国民党,失败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 思: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 变: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新变化。
- 清: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 帝: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范例,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 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胜利的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 党: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 人:没有充分的发动和依靠民众
- 纲: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我党诞生
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为《新青年》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反思,资产阶级民主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反思,资产阶级民主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沉重打击封建专制主义文化。
它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的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启蒙的潮流。
它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做了准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沉重打击封建专制主义文化。
它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的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启蒙的潮流。
它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做了准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 脱离经济:简单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
- 脱离群众: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
- 脱离实际: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
1840-1919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运动。
1919-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直接导火索: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二十一条”。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学生被北洋政府镇压。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6月10日释放学生,28日没有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学生被北洋政府镇压。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6月10日释放学生,28日没有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最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作品——社团
先驱:老中青
老:一部分原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中: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陈独秀和李大钊)
青: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
作品:陈望道第一个翻译出《共产党宣言》
社团:
李大钊(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陈独秀(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谈政治》
先驱:老中青
老:一部分原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中: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陈独秀和李大钊)
青: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
作品:陈望道第一个翻译出《共产党宣言》
社团:
李大钊(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陈独秀(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谈政治》
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群众:开始提出知识份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理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联系实际: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群众:开始提出知识份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理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联系实际: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共产党诞生
早期活动
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上海)、李大钊(北京)。
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共产党成立。
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上海)、李大钊(北京)。
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领导:它标准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思想: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世界:沟通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相联结成其一部分。
领导:它标准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思想: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世界:沟通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相联结成其一部分。
反帝反封建纲领制定与工农运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明确的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工人运动方面:
香港海员罢工——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终点。
农民运动方面:
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
香港海员罢工——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终点。
农民运动方面:
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
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同苏联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成立联俄政策。
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战线统一形成。
合作基础: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同苏联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成立联俄政策。
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战线统一形成。
合作基础: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
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一阶段:工农运动再次高涨(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胜利,有低潮转高潮)
第二阶段:黄埔军校建立
第三阶段:孙中山逝世
第四阶段:中共四大
第五阶段: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
五卅运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掀起全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高潮
深港大罢工(世界罢工之最):1925年6月起,在广州香港深圳坚持了16个月。收回汉口、九英租界
第一阶段:工农运动再次高涨(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胜利,有低潮转高潮)
第二阶段:黄埔军校建立
第三阶段:孙中山逝世
第四阶段:中共四大
第五阶段: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
五卅运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掀起全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高潮
深港大罢工(世界罢工之最):1925年6月起,在广州香港深圳坚持了16个月。收回汉口、九英租界
北伐战争顺利开展,打倒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的统治。
胜利进军的原因:
党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重要的原因。
人民好: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苏联好: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特别是派出派了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胜利进军的原因:
党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重要的原因。
人民好: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苏联好: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特别是派出派了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国共合作破裂与国民革命失败
国共右派发动反共政变:
1926年5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的力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布“四一二政变”,以“清党”名义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开始大屠杀(七一五政变)
1926年5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的力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布“四一二政变”,以“清党”名义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开始大屠杀(七一五政变)
大革命的意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政治影响,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政治影响,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
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极其独裁统治:(政治上)
宁汉合流(蒋介石和汪精卫合流)东北易帜,北洋不再。(张作霖投降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在全国建立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宁汉合流(蒋介石和汪精卫合流)东北易帜,北洋不再。(张作霖投降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在全国建立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极其独裁统治:(经济上)
帝国主义控制的更紧,封建主义地主经济占优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四大家族”垄断首先从金融业开始
帝国主义控制的更紧,封建主义地主经济占优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四大家族”垄断首先从金融业开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民族资本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工业资本小:民族资本主义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
轻工业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以纺织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
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企业规模狭小。
封建联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族资本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工业资本小:民族资本主义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
轻工业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以纺织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
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企业规模狭小。
封建联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1930年8月,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赖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1930年8月,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赖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建立
第三节:中国革命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守天下
谋出路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
走弯路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富强路
第十章:改革开发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