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读本-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2022-01-21 13:19:10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许威汉 训诂学读本第一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
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书籍也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 => 语言学在先秦还没有产生
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已经在萌芽
首先是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声训:采用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其次是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辨别同义词
对古书的字义解释
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
荀子《正名篇》中所叙述的第一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事物的命名,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只要人们共同约定就行了。
『约定俗成是为宜』
荀子《正名篇》中所叙述的第二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而思维则具有人类的共性
荀子第三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具有稳固性的,同时又是发展的
此外,荀子对于概念的形成,认为是由于感觉,这也是对的
第二节 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
『小学』的最初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
如春秋战国《史籀篇》,籀文,古字体,大篆,秦国流行
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力篇》、胡母敬《博学篇》 合成三仓
汉代: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等
汉和帝时代(89-105),贾鲂写了《滂喜篇》
后人以《仓颉篇》为上篇,《训纂篇》为中篇,《滂喜篇》为下篇,也合称《三仓》
上述八部书,除了《急就篇》留传下来,《仓颉篇》还有残简,都已亡佚。
汉代学习文字,实际上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要求,而一切以古为准
『试八体』:要求懂得字形
『讽书』:要求懂得字音
『籀书』:要求懂得字义
所谓『正读』,就是以古为准的字形、字音、字义。这就非有专门学问不可。
《说文解字》问世后,这些童蒙识字课本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
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
《尔雅》
成书年代当在汉武帝时代以前,因为汉武帝时代已有犍为文学的《尔雅注》(今亡佚)
分十九卷
释诂、言、训、亲、宫、器、乐、天、地、丘、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畜
以当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来作解释,王国维说它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这样才能起训诂的作用。假使以僻词僻义作为解释,那就不合适了
缺点
1、当解释的字是一个多义词时,用的是哪一种意义,不明确
2、简单地汇集故训,容易令人误会,以为摆在一起的都是同义词,可以互相转注
3、有时候,解释的字和被解释的字根本不是同义词,它们之间只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甚至是很勉强的牵合
《尔雅》以后,有魏张揖的《广雅》和托名孔鲋的《小尔雅》
现存《小尔雅》是把《孔丛子》第十一篇抽出单行的。《孔丛子》是伪书,因此《小尔雅》也是伪书
第三节 方言学的兴起
上古中国幅员虽然没有今天这么广阔,但是交通不便,方言可能比今天还要复杂
楚令尹子文叫『斗谷於菟(鬭榖於菟)』,楚国人把哺乳叫做榖,老虎叫做於菟,子文是老虎哺乳过的,鬭是姓,所以名榖於菟。这更证明,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但词汇不同,连语法也有所不同了(『虎乳』不说『於菟榖』,而说『榖於菟』
《说文解字·序》说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国统一文字的一个巨大意义便在于降低了交流沟通成本)
扬雄《方言》是汉代方言学的第一步著作
所指称的方言区域相当复杂
1、古国名
晋国和韩魏赵三国是重叠了的;大约在指较大区域是说晋,较小区域说韩魏赵。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疆域时常变化,只能得其大概
2、州名
如幽、冀、并、豫、青、兖、徐、扬、荆、雍、凉、梁、益等
其中雍与凉,梁与益是重叠了的;汉代雍州改为凉州,梁州改为益州。书中所谓雍凉之间、梁益之间,应作为一个区域对待
3、郡名
如代、汝南、沛、平原、临淄、会稽、广汉、蜀、巴等
4、县名和地名
如曲阜、巨野、郢等
5、水名
如江(长江)、河(黄河)、汾、济、汝、颖、淮、泗、湘、沅、洌水等
6、山名
如岱(泰山)、衡、蒿、九嶷等
7、其他国名和民族名
如朝鲜、瓯等
此外一个最大的划分,就是以函谷关为界
函谷关之东叫做关东或自关以东
函谷关之西叫做关系或自关以西
启示
第一,方言的分歧不妨碍民族共同语的存在
第二,方言可以发展为共同语
第三,方言区域虽然可以按照某种标准来划分,但是方言词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错现象
第四,在许多情况下,方言词汇的差异实际上只是语音的对应关系
第五,从《方言》可以证明汉代已经存在大量的双音词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是一个凝固结构,是一个语素,不是一个词)
双音词:在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如师、石等(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
古代单音词居多,现代双音词居多。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饥->饥饿,邦->国家等等
由于时代局限,缺乏音标是《方言》不可避免的缺点
第四节 字书的兴起
汉字的形体和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不用说都是用字形来表示意义;即以谐声而论,一边是意符,一边是声符,可见仍有一半形体和字义有关
许慎《说文解字》
体例是用小篆写一个字下来,先讲字义,其次讲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
1、谐声字公式
如 X,X也。从X,X声。
从X,表示这是意符,被解说的字和它属于同一意义范畴,或者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
X声表示这是声符,被解说的字和它同音,或读音相近
2、会意字公式
如 X,X也。从X,从X
或 X,X也。从XX。
3、象形字公式
X,X也。象形
或 X,X也。……象形
或 X,X也。象……之形。等等
4、指事字公式
虽然有时候也说明是指事,但一般也都说成是象形
《说文解字》没有反切
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重大创造
《说文解字》部首一共是五百四十部,其中虽然还有可以合并的或重新调整的,那只是个别的地方
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首,一种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另一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字义解释上的重大创造
第一,许慎抓住字的本义,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训诂的问题
第二,许慎不满足于单词释义,他在许多地方加上了描写和叙述
1、对字形有所误解
字义没有弄错,但是字形弄错了
不但字形认错,连字的本义也弄错
2、拘泥字形以讲字义,不免牵强附会
3、采用声训之类不科学的解释
4、《说文解字》最大的错误时以后起字为本字
一个字往往有两个以上的意义,除了本义之外,有引申义、假借义等。引申义,例如取得的取,引申为取妇的取,后来写作娶;假借义,例如房舍的舍,后来写作捨。这类字叫做区别字。区别字都是后起的,而《说文解字》作为本字收入正篆里,则是错误的。
第五节 声训
声训在汉代成为一种风尚,值得叙述;声训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的范围,而进入了语言学的范围,更值得我们重视
原始意义应该是『真诠学』(希腊语etymon,真的;logos,话)
西洋上古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探讨过语词的真正意义
柏拉图《Cratyle对话集》。与孟子同时
汉代人们大量应用声训,越来越明显地寻求『真诠』,即追究事物之所以得名的真正解释。与荀子『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
声训家是依照时令来解释干支的意义的
天文律历有关的
1、四时
冬夏秋春
2、四方
北南西东
3、五行
水木火金土
4、五声
宫角徵商羽
刘熙《释名》
本章的结语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训诂学最先出现,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
训诂学之所以到汉代才产生,跟汉族的文化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方言学的兴起,与国家的长期统一有关
字书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高峰
声训也是时代的反应
我们可以说,荀子是规定论者,声训家是本质论者
引自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