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读本-第二章-我国传统语义研究鸟瞰
2022-01-21 13:19:37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许威汉 训诂学读本 第二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二章我国传统语义研究鸟瞰
中国、希腊和印度
是世界古代语言学的三个中心
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学的起始点或侧重点有所不同
古印度佛教颂歌,对梵语语音准确性、纯洁性要求
古希腊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涉及语法问题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明确提出词的分类和性、格等语法范畴问题
我国早期的语义研究,是从解经开始的
第一节 萌芽时期
汉字是音意文字,也称词符文字,一个字,特别是早期的字,一般相当于一个词。因此,汉字的字形,既表音,又表意,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一、利用字形
汉字的字形有独体、合体两种
独体的称为字
合体的称为文
二、利用字音
汉语中有一种同源字,即音义俱近的字
如训诂的训与顺同源,诂与古同源,所以训诂连用,有解释古语使语句通顺的意思
三、利用字义
直接利用词义或词组义说明自己对待某个词语所特有的见解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还产生了有关词义的一些理论
荀子关于名实的一些提法,直接接触到语言中的词和词义的产生问题
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第一,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名无固宜,一个词的命名,不是先验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
第二,词的名称和词的意义,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也是由社会成员所共同约定的
第二节 兴起时期
汉语训诂学的兴起,约在战国末期或稍后的西汉时期
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也称为语言文字之学,主要是正字破音,训释词语,解决阅读古籍中的语言障碍
早期的传统训诂学对语义的研究有着非常实用的目的,即为解经服务
研究方法的特点
1、所研究的对象局限于书面语言,着重对词语的考释
2、着眼于微观世界,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
研究领域的局限
1、一个领域是对经书的注释,后来扩大到对子书、史书、辞赋等的注释
2、一个领域是汇集众家注释或众多词语而编成的词书或字书
第三节 词书和字书
一、训诂学的奠基著作《尔雅》《方言》《说文》《释名》,都产生在两汉
一、《尔雅》
传统训诂学中占非常重要地位,被奉为训诂学的鼻祖
现存《尔雅》最早注本,是晋人郭璞(276-324)历时十八年完成的
语义学价值
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辩同实而异号者
即解决古今异言、方俗殊语和辨析同义词的
《尔雅》还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性质的词典
社会价值(实用价值)
历代研究者大都认为是为解经服务的
作者不详
现存《尔雅》结构完整,编排合理,可以明显看出,在成书前是经过作者缜密设计,系统安排,整个框架在成书之初已定
训释同义词时所用的训释用语特点
1、用来解释的词,是从几个或十几个同义词中提取代表共同性义素的词
2、用来解释的词语,是从同义词中提取的区别性义素
二、《方言》
现存《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绝代是远古年代,绝代语即古语,反映所收词语的时间关系(12、13两卷)
别国方言,即各地方言,反映所收词语的空间关系(1-12卷)
所收方言词汇分类
1、发生音变的方言词
2、具有地方色彩的方言词
语义学方面看《方言》参考价值
1、《方言》是把各方言区同物异名的词收集在一起,然后指出不同方言区的不同名称,实际上是一部方言同义词词典
2、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方言词,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词义特点,有的正好是构成该词的义素,也就是说,方言词的词义特点分别表示该词的一个义素
3、分析方言词词义的形成,有助于理解汉语词义的引申途径
4、从《方言》所收的方言词和通语的关系,看汉语基础方言的转义和汉语词义系统的发展变化
三、《说文》
全名《说文解字》,作者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语义研究角度的价值
1、《说文》所收集整理的字(词),全面地反映了汉语先秦时期的词汇面貌
2、《说文》中所反映的词义系统很值得深入研究
形容词中的同义词,至约占同义词中的17%
1)这有可能反映早期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类中,形容词的实际比例确实不大
2)《说文》中互训递训的字所反映的是先秦时期的同义词,秦汉时期的同义词,作者一般不予考虑
3)《说文》互训递训所反映的同义词,是从子的本义考虑的,不包括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同义词
4)《说文》作者许慎与段玉裁,在确定同义词的标准方面,不尽相同
3、《说文》的解释用语研究
1)解释用语中有而被解释字(即字目)中却没有的字(词)
2)解释用语中的字,在被解释字中虽有,但意义却不同
3)解释用语中有一些先秦时期所没有的复音词
4)解释用语中有一些新的词义结构
四、《释名》
明人郎奎金曾汇刻《尔雅》《小尔雅》《释名》《广雅》《埤雅》合成五雅,因《释名》中不带雅字,故而改为《逸雅》
《释名》的编撰,意在探求词源
《释名》是对先秦以来声训方法的总结。产生于汉末,决非偶然
首先是社会原因,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其次是对语言音理认识的渐趋自觉。这是词源研究必须具备的条件。
《释名》并非对前人声训的简单收集整理,而是有意识地自觉地从词源学的角度,『论叙(名之)指归』,探寻声与义的联系,以求『其所以之意』。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在开始的时候一般是任意的,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释名》语义学方面的价值
1、音义并重的研究方法
2、注意到同源词的形成与方言有关
3、在探求某一同源词时,连类而及,带出一组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4、注意词义的时间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二、雅书和字书系统
(一)《广雅》
《广雅》是《尔雅》系统研究汉语词义的重要著作
1、经师之训
2、子书之注
3、楚辞汉赋之解
4、谶纬之记
(二)《玉篇》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以小篆为标准字体的字典
编著者为南朝陈梁之间的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人
针对当时『五典三坟,竞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同训,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的混乱状况
经『总会众篇,校雠群籍』而成
《玉篇》原本在宋代已失佚。清代黎庶昌出使日本,得唐传写本,但为残卷
在部首的编排次序上,《玉篇》作了较大的调整
词义的发展体现
第一,重视书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二,认识到词的多义性,关注并吸收词在应用中新产生且已为社会所习用的意义
第三,注意到不同的词同用一个书写形式
第四,关注一些词语的虚词用法
第四节 注家蜂起辈出
一、两汉所创的注释体例
(一)以字为训
从字的本字、本音以求本义
(二)依文立解
根据字(词)的上下文训释词义
(三)释古今,辨异同
(四)正字注音
传统训诂学的两个显著特点
一、研究对象是书面语言,而且是历史,主要为经典著作,也兼及子书
二、研究方法是从零散的词语入手,注重故训的探求
因此,必须从文字入手,首先要确定文字没有错误和读音没有疑问
(五)解释词组
古汉语音词占优势,古注所训释的也多为单音词
有时一些单词看起来虽很好懂,但所构成的词组却难以理解
(六)串讲文意
汉人的注释,除释词正字外,因去古渐远,语言产生隔阂,已经感到仅仅解释单词或词组已不足以释疑
因此还常常在解释词或词组的基础上串讲整个句子的语意
(七)考辨明物
汉人的注释,主要是训释词语,但有时也考辨名物典故
二、唐代的注疏
唐人师承汉学,重视经学和古籍的训释和疏解,在词义研究方面形成一个小高潮
唐初,孔颖达奉诏组织了一批训诂学者,参考汉魏人的注释,对《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氏传》等进行疏解,撰定《五经正义》,共180卷。初名『义赞』,后又改为『正义』
唐代的训诂学家,在汉魏训释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理。……
唐人在训诂实践中,除逐渐明确互文这一术语的内涵外,还首创了对文、散文这一对训诂术语。这一对训诂术语也是用于辨析词义相近的词
三、清代的总结提高
清代是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总结提高的时期
(一)观点方面
1、发展的观点
训诂学所说的古今字,是反映文字为适应词义发展而产生的文字现象
2、系统的观点
关于词义是否存在系统,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
段玉裁为《说文》作注,认为有许多词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1)他用系统的观点研究《说文》,认为说文从部首的排列到每部字目的编次都存在着井然有序的词义脉络
2)段氏在自己的注解实践中看到了《说文》所收的字(词)中还存在着远比《尔雅》丰富的同义词系统
3)段氏认为,词义之间存在着互相补充的关系
4)段氏认为,词汇中存在音义互有联系的同源词系统
(二)理论方面
1、提出字(词)的形、音、义是处于三个不同层面,字形和字音是义的载体,研究词义必须从字的形体和字音入手
2、认为字有表意和不表意的区别
(三)研究方面
1、明通假
2、求同源
结尾
鸟瞰我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从先秦、两代到清代,语义始终是贯穿在语言研究中的一条主线。语音和语法研究,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语义研究服务的
随着佛教东传,大约在汉末,开始关注语音的研究,出现反语、反切等术语,把汉字的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
隋唐以还,产生了韵书,如《广韵》《集韵》等
在汉语语言学史上,语法研究长期缺位
大约从汉代开始,一些字书和注释注意涉及某些词语的语法范畴
训诂学从以往的只关注实词的训释,进而延伸到表示语法范畴的虚词领域,从而使训诂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由此可见,汉语初期的语法研究,也是为解经,也即为语义服务的。------洪成玉《汉语词义散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