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经济师]
2019-12-09 10:35:13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考试书籍的考点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四部分 统计
第二十二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统计学
描述统计
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
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
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性特征
推断统计
参数估计
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假设检验
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的假设是否成立
变量和数据
变量
研究对象的属性或特征
定量变量/数量变量
取值为数量
定性变量
取值表现为类别(分类变量)
取值表现为有序类别(顺序变量)
数据
对变量进行测量、观测的结果
数值/文字/图像
数据的来源
按收集方法分类
观测数据
没有对事物施加任何人为控制因素而得到的数据
实验数据
按使用者的角度分类
一手数据
二手数据
统计调查
概念
有计划、有方法、有程序的活动
调查结果表现为搜集到的数据
分类
按调查范围分类
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按连续性分类
连续调查
不连续调查
方式
统计报表
普查
一次性或周期性
适用范围较窄
每隔5/10年一次
抽样调查【最广泛】
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重点调查
抽查重点单位
典型调查
全面分析典型单位
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第二十三章 描述统计
集中趋势的测度
均值【最主要】
数值型数据
中位数
数值型数据
尤其适合收入这类【偏斜分布】的数值型数据
顺序数据
众数
顺序数据
分类数据
离散程度的测度
方差【最广泛】
方差越小,均值代表性越好,集中趋势越强
计算公式
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对极端值很敏感
标准差
计算公式
方差的平方根
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对极端值很敏感
【不能】直接用于比较不同变量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CV)
又称:变异系数或标准差系数
计算公式
离散系数=标准差/均值
【能】直接用于比较不同变量的离散程度
分布形态的测度
偏态系数(SK)
数据分布对称的程度
计算公式
SK=0 对称
SK>0 右偏
[0,0.5] 轻度右偏
[0.5,1] 中度右偏
[1,+) 严重右偏
SK<0 左偏
[-0.5,0] 轻度左偏
[-1,-0.5] 中度左偏
(-,-1] 严重左偏
标准分数(Z分数)
数值距离均值的相对位置
计算公式
标准分数=(数值-均值)/标准差
【常用】的标准化方法
根据经验法则
68%的标准分数在 [-1,+1] 个标准差范围内
95%的标准分数在 [-2,+2] 个标准差范围内
99%的标准分数在 [-3,+3] 个标准差范围内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按相关的程度划分
完全相关
不完全相关
不相关
按相关的方向划分
正相关
负相关
按相关的形式划分
线性相关
非线性相关
散点图
展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相关系数
度量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Pearson相关系数r【最常用】
只适用于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
计算公式
-1≤r≤1
0<r≤1
正线性相关
-1≤r<0
负线性相关
r=1
完全正线性相关
r=-1
完全负线性相关
r=0
不存在线性相关
实际 一般-1<r<1
| r | ≥0.8
高度相关
0.5≤ | r | <0.8
中度相关
0.3≤ | r | <0.5
低度相关
| r | <0.3
无线性相关
第二十四章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基本概念
抽样调查基本概念
总体
样本
入样单位
样本量
抽样框
所有抽样单元的名单
是抽样总体的具体表现
总体参数
总体总量
总体均值
总体比例
总体方差
样本统计量(估计量)
样本均值
样本比例
样本方差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根据抽样方法的不同划分
概率抽样(随机抽样)
非概率抽样(非随机抽样)
判断抽样
方便抽样
自愿样本
配额抽样
抽样调查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问题
调查方案设计
实施调查过程
数据处理分析
撰写调查报告
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误差:样本估计值和总体参数真值之间的差异
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
抽样框误差
无回答误差
计量误差
几种基本概率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系统抽样
整群抽样
多阶段抽样
估计量和样本量
估计量的性质
无偏性
有效性
一致性
抽样误差的估计
估计量方差
【计算公式】
抽样误差来源
总体分布
样本量
抽样方式
估计量的选择
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调查的精度
总体的离散程度
总体的规模
无回答情况
经费的制约
第二十五章 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的概念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
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
Y=β0+β1X+ε
回归方程
E(Y)=β0+β1X
最小二乘法
线性回归模型【最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
对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假设可得到X和Y的n组观测值
得到估计的回归方程
概念:实际观测点和直线间的距离最小
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残差)平方和【最小】
模型的检验和预测
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分析
① 结合经济理论和经验分析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否合理
② 分析估计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如何
③ 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决定系数R²
测度回归直线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
0≤R²≤1,R²越接近1,拟合效果越好
模型预测
回归分析的重要应用之一
概念:利用估计的回归模型预估因变量数值
第二十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时间序列(动态数列)
统计对事物进行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
构成因素
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
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
分类
按指标值的表现形式
绝对数时间序列
时期序列
时点序列
相对数时间序列
平均数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Level)
发展水平
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
平均发展水平
又称
序时平均数
动态平均数
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
平均增长量
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Speed)
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
几何平均法(水平法)
原理:一定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速度=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计算公式
平均增长速度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
计算公式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平滑预测法
移动平均法
概念
使用时间数列中最近k期数据值的平均数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计算公式
指数平滑法
概念
利用过去时间序列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预测值
计算公式
第t+1期的预测值=第t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期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论
会计基本概念
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
对外提供决策所需信息
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管理会计
对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
内容
预测分析
决策分析
全面预算
成本控制
责任会计
会计的基本职能
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两项基本职能
核算【最基本职能】
完整性
连续性
系统性
监督
事前监督
事中监督
事后监督
会计的对象
即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上述经济活动又称:价值运动、资金运用、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完整资金循环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
生产资金
成品资金
货币资金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①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② 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③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④ 资本的增减
⑤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⑥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⑦ 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
提供对决策有用的……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会计信息的内容
有关财务状况的信息
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
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外部利益关系人
投资者
债权人
政府及有关部门
社会公众
其他使用者
监管部门
企业职工
会计要素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资产
特征
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必须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
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
确认条件
与该项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分类
流动资产(1年)
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预付账款
应收利息
应收股利
其他应收款
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在建工程
工程物资
开发支出等
负债
特征
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时义务
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
必须是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确认条件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分类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y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交税费
应付职工工资
应付利息
应付股利
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
`又称:股东权益、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特征
是一种剩余权益,债权人的利益优先于所有者的权益
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
确认条件
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所有者权益金额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分类
实收资本或服本
资本公积
留存收益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收入
特征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确认条件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费用
特征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确认条件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利润
利润=收入-费用
确认条件
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
利润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的变动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基础】
又称:应计制
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
配比原则
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
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直接成本 相配比
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收入项目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相配比
历史成本原则
又称:实际成本原则、原始成本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目的
在于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
在本期发生的
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
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
当期发生的
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
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会计基本前提
又称:会计基本假设
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
会计主体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持续经营
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不考虑企业停业或破产清算
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
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
所富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会计分期
又称:会计期间
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
以便分期结算账目、计算盈亏、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货币计量
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假定货币的币值保持不变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
如实反映
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内容染整
相关性
又称:有用性
与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清晰性
又称:可理解性
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可比性
同一企业:一致的会计政策
不同企业:会计信息口径一致
实质重于形式
经济实质
重要性
区别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谨慎性
又称:稳健性
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例】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及时性
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法规
会计法【核心】
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
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
是指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
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主要内容
会计准则
又称:会计标准
是制定会计核算制度和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
包括
基本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
财务规则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第二十八章 会计循环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的概念
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确认
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
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会计确认的标准
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活动所发生的
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地评估
该项目应有可以计量的属性并能可靠地进行计量
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的概念
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要素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
【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
计量单位(计量尺度)
货币量度+实物量度
计量属性(计量基础)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的属性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的概念
载体
通过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
手段
运用复式记账等
会计记录的方法
设置账户
账户分类
按照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类
资产类
负债类
所有者权益类
成本类
费用类
损益类
按照账户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总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
账户结构
左方,记账符号为借
右方,记账符号为贷
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
资产、成本、费用类
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
账户的基本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复式记账
同时计入两个及以上的账户
分类
借贷记账法
理论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记账符号
“借”“贷”
试算平衡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法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金额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收付记账法
增减记账法
填制和审核凭证
是会计工作的开始
按程序和用途划分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登记账簿
按用途划分
序时账簿
分类账簿
备查账簿
账务处理程序
又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主要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出纳业务处理程序
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的概念
对账簿记录资料的再加工
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
账证、账账、账实相符
会计报告的内容
会计报表
对外提供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利润分配表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分布报表
其他附表
会计报表附注
其他应当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会计报告的分类
按照 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划分
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
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
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
按照 会计报表报送对象 划分
对外会计报表
对内会计报表
按照 会计报表编报主体 划分
个别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
按照 会计报表编制的时间范围 划分
年度会计报表
季度会计报表
月份会计报表
第二十九章 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概念
会计报表的概念
会计报表的目标和作用
目标
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作用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依法……审核
符合……编制要求……规定
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便于理解
会计报表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全面财产清查
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结果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
是月度报表
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静态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提供……经济资源及其分布和构成情况的信息……
……反映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
……判断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
……对比分析……了解资金结构的变化情况……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
格式
账户式
报告式
我国:账户式
内容
分别以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列示
资产类项目按照流动性排序,即变现速度
负债类项目按照到期日的远近排序,先到期的在前
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在表上的排序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直接填列法
概念
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
适用范围
大部分项目
分析计算填列法
概念
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分析,计算后填列期末数
适用范围
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如:货币资金
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与其备抵科目相抵消后的数据填列
如:固定资产,需要有备抵科目(减值准备)
根据有关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如: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
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如:长期债权投资,部分列入“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
利润表
利润表的概念
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
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基本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动态会计报表
是月度报表
利润表的作用
……了解利润的形成情况……
……据以评价经济效益、盈利能力……
利润表的格式、内容和计算公式
格式
单步式
收入合计-费用合计=本期净利润
多步式
多项分类
主营业务收入等
我国采用多步式
内容
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则记-号)】+投资收益(损失则记-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亏损则记-号)】-所得税
内容
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项要素
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
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
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本月数
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
本年累计数
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的概念
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流动
现金等价物
持有期限短
流动性强
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
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格式
内容
是年度报表
格式
正表
报告式
补充资料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流量)
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各项税费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投资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
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
进一步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
未在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附注的内容
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
第三十章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
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
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比率分析法
相关比率
反映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结构比率(构成比率)
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效率比率
反应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比较分析法【最基本】
按照比较对象的不同
绝对数比较分析
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
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按照比较标准的不同
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
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
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趋势分析法
定基动态比率
定基比率=分析其数额/固定基期数额
环比动态比率
环比比率=分析其数额/前期数额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偿债能力分析
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
短期偿债能力
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
长期偿债能力
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
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应维持在2:1左右
速动比率
又称:酸性实验比率
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一般应维持在1:1左右
现金比率
反映企业的即刻变现能力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
又称: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
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
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反映企业有所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营运能力分析
是衡量企业整体经营能力高低的重要方面
反映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天数
流动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盈利能力分析
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营业利润率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
从主营业务中获取利润的能力
资本收益率
企业资本的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
投资者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
资产净利润率
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
普通股每股收益
市盈率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无优先股
5-20 之间是正常的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全状况
第三十一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和核算特点
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
会计核算目标不同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
记账基础不同
在具体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上有所区别
收付实现制
实际收付时确认
会计要素不同
反映财务状况
资产
负债
净资产
反映活动成果
成本
支出(费用)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
行政单位
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购建的,按发生的实际成本入账
受赠的,按同类市场价入账
盘盈的,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
租入的,按实际支付的租金入账
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
事业单位
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负债
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包括
应缴款项
应付及预收款项
应交税费
借入款项
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
行政单位
行政单位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行政事业单位收入
行政单位
非偿还性资金
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事业单位
非偿还性资金
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事业收入
经营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其他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支出
行政单位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事业单位
事业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
经营支出
其他支出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
国库单一账户
在商业银行开设的
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使用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中使用
一个基层预算单位原则上只能开设一个
预算外资金专户
在财政部门设立和使用
特设专户
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准
支付程序
财政直接支付
财政部门签发支付指令
财政授权支付
财政部门授权预算单位签发支付指令
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核算
财政直接支付的核算
收入确认和计量
财务处理
财政授权支付的核算
收入确认和计量
财务处理
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
财政直接支付年终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
财政授权支付年终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
行政单位
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月度、季度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年度会计报表(年度决算)
资产-负债=净资产
事业单位
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资料
编报年度决算的要求
清理结算
核对一致
正确截止
预算(外)拨款 12月25日下拨
12月31日前汇达
及时入账
清理往来
银行对账
清理盘点
对各项财产物资
决算调整
第六部分 法律
第三十二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调整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法”的概念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调整经济的法”
民法
商法
经济法
“经济法”
是一个法律部门
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及其他】法律体系
民商法
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制的法律体系里,处于【基本法】的地位
主要调整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
物权法
合同法
知识产权法
民法是市场经济(关系)基本法
经济法
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法
主要调整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经济管理关系
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
市场管理关系
维护公平竞争
产品质量管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
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
直接体现国家意志
其他法律部门
劳动法
环境法
社会保障法
最广泛的意义上,+
宪法
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第三十三章 物权法律制度
物权概述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特定社会人与人之间队伍的战友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物权和债权构成了市场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财产权利
特征
物权是绝对权
物权属于支配权
物权是法定的,物权的设定采用法定主义
物权的客体一般为物
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
种类
内容
效力
变更规则
保护方法
一物一权原则
物权公示原则
物权的种类
按 物权的权利人行使权力的范围
自物权(所有权)
他物权
按 设立目的的角度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按 物权有无从属性
主物权
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采矿权、取水权
从物权
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地役权
按 物权的发生是否基于当事人的意思
法定物权
意定物权
按 物权之存续有无期限
有期限物权
无期限物权
所有权
所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概念/权能
针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法律特征
独占性
全面性
四项权能
单一性
是一个整体,不是四项权能的简单相加
存续性
法律不限制各项所有权的存续期限
弹力性
可以通过法定、合同约定的方式分离各项权能
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合法取得方式
原始取得
首次产生:生产和孳息
公法方式:国有化、税化
其他:先占、添附、发现埋葬物和隐藏物、拾得遗失物、善意取得
继受取得
法律行为:买卖合同、赠与、互易
法律行为以外:继承遗产、接受遗赠
其他:合股集资
消灭
相对消灭
绝对消灭
所有权客体消失
共有
按份共有
共同共有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
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概念
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 占有、使用、收益 的权利
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担保物权制度,构成了物权制度的完整体系
种类
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
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典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
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典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
法律特征
用益物权是具有独立性的他物权
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
用益物权具有使用的目的
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
几种具体的用益物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担保物权
担保物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概念
为确保债务清偿的目的
在债务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物或所属的权利上设定的
以取得担保作用
功能
确保债务履行
促进资本和物资融通
法律特征
价值权性
法定性
从属性
不可分性
物上代位性
几种主要的担保物权
抵押权
不动产要先登记再抵押
质权
留置权
三者同有时,留置权人优先受偿
第三十四章 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概述
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合同是在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关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分类
根据 合同当事人各方权利义务的分担方式
双务合同
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单务合同
租借合同
根据 合同的成立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要件
诺成合同(不要物合同)
实践合同(要物合同)
保管合同、借用合同
根据 法律上是否规定一定的名称
有名合同(典型合同)
无名合同(非典型合同)
根据 合同的成立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
要式合同
不要式合同
根据 有关联的合同之间的主从关系
主合同
从合同(附属合同)
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生效条件
主体合格
内容合法
意思表示真实
合同的形式合法
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
无效合同
不具备合同的生效条件
效力待定合同
不完全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在意思方面存在瑕疵
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
合同的订立
要约(发盘)
一方一订立合同为目的,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向另一方提出建议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要约邀请 ≠ 要约
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
承诺
受要约人同意要约
承诺必须在有效期限内作出
承诺一经作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
缔约过失责任
合同的履行
全面履行原则
主体、标的、期限、地点和方式适当
诚实守信原则
通知、协助、保密
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同时履行、不安、先履行抗辩权
合同的终止(合同的消灭)
合同履行【最正常和最主要的形式】
抵销
提存
免除债务
部分免除
全部免除(才能终止合同)
混同
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
合同的担保和保全
合同的担保
是一项法律制度
法律特征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具有自愿性和平等性
具有从属性(受制于主合同)
担保形式
合同的担保可以由当事人自愿设立,但【担保的方式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
保证
保证人接替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
一般保证
保证人只对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承担补充责任
连带责任保证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
定金
通过定金罚则体现
定金合同是实践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出部分无效
【定金、违约金不能并用】
合同的保全
概念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且因此可能危及债权人的债权
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债务人所为的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危害债权实现
法律特征
是债的对外效力的体现,也是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
主要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期间
基本方法是代位权和撤销权的行使
合同的转让、变更和解除
合同的转让
只改变当事人
合同的转让的形式
合同权利的转让(债权的转让)
转让的权力应具有可转让性
不具有可转让性的情形
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
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合同义务的转让(债务的承担)
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
意定概括转让
法定概括转让
合同的变更
仅指内容的局部变更
法律要件
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
是合同内容的变更
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进行
合同的解除
协议解除
经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解除合同
实际就是通过订立新合同来解除原合同
基于解除权的解除
是一种形成权
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条件解除合同
约定解除
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
法定解除
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的概念
是一种民事法律责任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违约行为
预期违约
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
实际违约
履行期限届满后,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
主观过错
当事人实施了违约行为
通过推定的方法加以认定
表型出故意和过失的心理状态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继续履行
支付违约金
违约损害赔偿
可以单独适用,可以合并适用
违约的免责事由(免责条件)
不可抗力
仅指客观情况,属于事件的范畴,不包括民事主体的行为
不能遇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
受害人的过错
免责条款
在合同中约定的
意思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
第三十五章 公司法律制度
公司法和公司概述
公司法的概念
广义
规定公司的组织和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
以“公司法”命名的立法文件
公司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概念
是一个经济组织
特征
以营利为目的
具备法人资格
以章程为存在和活动的根据
种类
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的企业法人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的企业法人
特殊形式
国有独资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
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的企业法人
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设立与公司法基本制度
公司的设立条件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
股东资格和人数
除国有独资公司外,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成为股东
50个股东以下
股东出资要求
最低注册资本
不要求
出资形式
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2~200个发起人,半数以上在国境内有住所
认购的股本总额或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
公司名称制度
强制注册
公司名称权的取得以设立登记为要件
预先核准:保留期6个月
必须带有“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
公司住所制度
公司章程制度
有限责任公司
修改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股份有限公司
修改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股东的权利与义务
股东和股东身份的取得
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股东身份确认的标准
公司章程、股东出资、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登记机关、股东权利
股东的权利与义务
股东(大)会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议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
组织机构
董事会
业务执行权、日常经营的决策权
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3~13人
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5~19人
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5~19人
经理
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
对董事会负责
监事会
是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机构
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至少3人
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至少3人
职工代表至少占 1/3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职工代表至少占 1/3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别规定
上市公司应当设立独立董事
关联董事的回避制度
上市公司的特别决议事项制度
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义务
每会计年度内半年公布一次
公司的股份(权)转让和股份公司的股份发行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转让
股东之间
全部或部分股份转让
转让给非股东
须半数其他股东同意,若否,由不同意的买下
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股份发行
股票
股份转让
在证交所或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记名股票、不记名股票
持有1年内不得转让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份变动不得超过自身持有的25%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份变动不得超过自身持有的25%
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公司的合并
是一种法律行为
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
承继合并双方的债权、债务
公司的分立
是一种法律行为
不经过清算程序
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的解散
公司的清算
公司解散或被宣告破产后
清算组织(清算机构)
第三十六章 其他法律制度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工业产权概念和特征
概念
应用于智力成果
在我国,工业产权主要是指 专利权 和 商标权
特征
专有性
独占、使用、收益、处分
地域性
该国范围内有效
时间性
专利权
专利权的主体
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
发明人或设计人
受让人
外国人
共同发明人或共同设计人
专利权的客体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发明、实用新型:
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外观设计:
新颖性、实用性、富有美感、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新颖性、实用性、富有美感、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专利权人的权利
人身权利
署名权
财产权利
通过占有而取得物质利益
专利权人的义务
缴纳年费
在职务发明中,专利权人的单位有向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义务
专利权的期限和终止
发明:20年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0年
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0年
自申请之日起计算
正常终止:期限届满
提前终止:未缴纳年费、声明放弃
提前终止:未缴纳年费、声明放弃
专利的强制许可实施
在一定条件下
专利权的保护
专利侵权行为
在有效期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了【生产经营目的】,侵害专利权人的【实施权和标记权】
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专利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诉讼时效:2年
自专利权人货利害关系人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自专利权人货利害关系人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不知是侵权的有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商标权
商标权的取得
原始取得
按照商标注册程序办理
继受取得
按照合同转让和继承注册商标的程序办理
我国: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相结合,以自愿注册为主
必须注册
人用药品和烟草制品等
商标权的内容
专利权
独占、排他使用
续展权
有效期(核准注册起10年)届满时,可申请续展注册
届满前12个月内申请;若否,有6个月宽展期
续展次数不作限制
转让权
使用许可权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标示权
商标权的保护
商标侵权行为
假冒货仿冒他人注册商标
或 从事其他损害商标注册人合法权利益的行为
商标的合理使用
无权禁止他人正当时用
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
赔偿损失,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劳动合同法概述
是全面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合同的类型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届满即告【终止】,劳动关系消灭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协商订立
法定强制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订立
订立的原则
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
合同条款
必要条款
选择性条款
试用期、培训、保密、补充保险、福利待遇等
订立过程中双方的先合同义务
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情形
劳动合同的解除
届满之前依法提前终止
解除类型
协商解除
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支付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过错性解除
非过错性解除
由于主客观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提前30日书面通知 / 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经济性裁员
裁员20人以上或10%以上:提前30日说明情况,报告劳动行政部门
劳动者单方解除
预告解除
提前30日书面通知
试用期:提前3日通知
即时解除
危及劳动者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
不得解除的情形
除过错性解除,用人单位不得解除
劳动合同的终止
不存在约定终止,只有法定终止
法定终止情形
劳动合同期满
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劳动者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失踪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消费者的权利
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
依法结社权、求教获知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依法结社权、求教获知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经营者的义务
争议的解决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请求消费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解决争议的特定规则
其中包括:消协的诉讼资格
中国消费者协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发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反垄断法律制度
反垄断法的概念、立法目的与适用范围
概念
是指通过规范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来
调整经营者相互间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调整经营者相互间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立法目的
适用范围
适用
国境内
国境外对国境内
滥用知识产权
不适用
依法行使知识产权
农业生产者的联合、协同
反垄断机构设置
反垄断机构
国务院规定的
包括
商务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权和措施
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
垄断行为
垄断协议【最常见】与垄断协议的豁免
垄断协议
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最常见、最典型的垄断行为
垄断协议的豁免
并非以限制竞争为目的 或 为某种公共利益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经营者集中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概念
狭义
1993.9.2《反不正当竞争法》
广义
是指调整市场竞争过程中
因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因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调整对象
经营者之间
监督检查部门与市场竞争主体之间
立法目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主体:经营者(强调经营性和营利性,不包括政府机关法人)
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即违法性
后果: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假冒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
赔偿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产品质量法的基本概念
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产品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经备案的企业标准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部门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全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本行政区域内
主要内容
产品质量抽查制度
质量状况信息发布制度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社会监督
产品质量监督权
违法检举权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区分生产者和销售者以归责
生产者:严格责任
销售者:过错责任
产品责任
专指因产品存在缺陷引起的民事赔偿责责任
诉讼时效:2年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市场需求
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市场供给
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与变动
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无差异曲线
效用理论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
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企业形成的理论
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生产相关概念及生产函数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规模报酬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成本的含义
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的类型
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一个简单法则
价格歧视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
劳动和闲暇
劳动的供给原则
劳动的供给曲线
第六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的含义
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的原因
垄断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消费、储蓄和投资
消费理论
储蓄函数
投资函数
投资乘数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
总供给
总供求模型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含义和特征
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和主要任务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
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就业和失业
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奥肯定律
就业弹性系数
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国际贸易政策
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目的
倾销的界定和反倾销措施分析
第二部分 财政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
市场和市场效率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财政的基本职能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
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财政支付及其分类
财政支出数据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支出功能分类(政府职能分类)
支出用途分类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绝对规模指标
相对规模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
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水平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即瓦格纳法则)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拷克、魏斯曼)
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
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
公共选择学派
选民
政治家
官僚行为
民主制度
我国的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
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
【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西方国家的绩效评价原则(3E原则)
经济性(Economy)
效率性(Efficiency)
效果性(Effectiveness)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目的
原则
方法
指标选择
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
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国际分类(4类)
税收
社会缴款
赠与收入
其他收入
我国分类(6类)
税收收入(最小口径)
非税收入(+,小口径)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中口径)
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债务收入
转移性收入
财政集中度(宏观税负)
衡量口径(从小到大)
税收收入/GDP
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GDP
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GDP
税收
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制要素
纳税人
课税对象
税率
比例税率
定额税率(固定税额)
累进(退)税率
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
减税和免税
违章处理
纳税地点
税收分类
按课税对象分
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流转税
增值税、消费税、关税
财产税
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资源税
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行为税
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计量课税对象标准分
从价税
增值税、营业税
从量税
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柴油等课税项目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
价内税
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零售环节)
价外税
增值税(零售前环节)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
直接税
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
各种流转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
中央税
消费税、关税
地方税
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描述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税负转嫁
方式
前转(顺转/向前转嫁)
后转(逆转/向后转嫁)
混转(散转)
消转
旁转(侧转)
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
影响因素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
课税商品的性质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课税范围的大小
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
国债
国债的基本含义(金边债券)
自愿性
有偿性
灵活性
国债的种类
国债的政策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
筹集建设资金
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国债的负担
认购者负担
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
纳税人负担
代际负担
国债的限度
绝对规模指标
国债余额
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当年到期需换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相对规模指标
国债负担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
债务依存率
李嘉图等价定理
国债的制度
发行制度
发行条件
发行方式
公募招标
承购报销
直接发行
“随买”
偿还制度
偿还方式
抽签分次偿还
到期一次偿还
转期偿还
提前偿还
市场购销法
市场交易制度
国债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市场)
国债二级市场(国债流通市场)
现货交易(最古老、最普通、最常用))
回购交易
期货交易
期权交易
国债市场的功能
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政府债务
政府或有债务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
政府预算的含义
从技术/政治/本质方面看
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政府预算的职能
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
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的情况
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
政府预算的原则
完整性原则
同一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
年度性原则
政府预算的分类
key
【经常预算】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
【资本预算】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
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
审计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一般公共预算
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
公报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是就此而言的
政府性基金预算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
无偿征收
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核心:调整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预算编制制度
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基本形式)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预算执行制度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十五章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广义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
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
狭义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中心环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内容
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基础性内容)
受益原则
效率原则
区域原则
技术原则
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集权原则
效率原则
恰当原则
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类型
财政联邦制模式
美、加、德、澳、俄、墨、印度
财政单一制模式
法、英、日、韩、意
我国:1994分税制财政体制(分税制)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支出责任划分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收入划分
中央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所得税:中央60%,地方40%
地方税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质改革的主要成效
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
完整性
对称性(对应性)
科学性
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法制性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了均等化)
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
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支农
税收返还制度
两税返还
增值税
消费税
所得税基数返还
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服的任务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
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功能
导向功能
协调功能
控制功能
稳定功能
目标
促进充分就业
物价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财政政策的工具
预算政策
税收政策
公债/国债政策
公共支出政策
政府投资政策
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的类型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汲水政策
扩大公共投资规模
补偿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双松”
“双紧”
“松紧”
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财政政策乘数
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税收乘数Kt=国民收入变动率/税收变动率<0
b:边际消费倾向
Kt=ΔY/ΔT=-b/(1-b)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国民收入变动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0
Kt=ΔY/ΔG=1/(1-b)
平衡预算乘数Kb=国民收入变动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1
Kt=ΔY/ΔG*ΔT=(1-b)/(1-b)
财政政策时滞
内在时滞,只属于研究过程
认识时滞
行政时滞(行动时滞)
外在时滞,直接影响经济
决策时滞
执行时滞
效果时滞
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经验
历程
1993-1997:适度从紧
1998-2004:具有扩征特征,积极
2005-2008:趋于中性,稳健
2008-:积极(为应对金融危机)
基本经验
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
实现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
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第十七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愿意并能够持有
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传统货币数量说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雪
MV=PT
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庇古
π=KY/M
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
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决定的
交易性需求 L1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
由获得的收入多少决定
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需求 L2
投机动机
由利率的高低决定
利率的减函数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
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
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
其他因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
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提供
货币供给量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层次(根据流动性)
M0=流通中货币: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广义货币供应量
社会融资规模
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包括: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中间业务市场
货币供给机制
现金:中央银行的负债
存款:商业银行的负债
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基础货币B
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扩张倍数K,M=BK
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
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与失衡
货币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长期内大体一致
货币失衡
总量性货币失衡
结构性货币失衡
结构性货币失衡
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将物价自然上升因素考虑进去,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略高于GDP增长
ΔM1=(Y'+P')*M0或M1'=Y'+P'
货币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含义
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物价持续上涨(基本标志)
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成因划分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自发性
诱发性
支持性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
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
输入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现象
结构性通货膨胀
即使供需平衡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性)
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性)
通货膨胀的原因
直接原因
过度的信贷供给
主要原因
财政赤字
信用膨胀
其他原因
投资规模过大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的需求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积极的供给政策
第十八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
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
性质: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 银行
我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金融稳定
提供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制度
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金融业
是一种金融体制
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
职责
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
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
管理、控制和调节金融和经济活动
活动特征
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与非银行金融业务
具有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主要业务】
对银行的业务
集中准备金
最后贷款人
全国清算
对政府的业务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定义
金融政策的一部分
内容
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
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猛药】
再贴现【主动权在商业银行手中】
公开市场操作【最灵活】【需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配合】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意外的耐用消费品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直接信用控制
利率最高限
信用配额
流动比率
直接干预
间接信用指导
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
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
选择原则
可控性
可测性
相关性
变量指标有
利率
短期的市场利率
货币供应量
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不易测度和控制
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政策目标
传导体系: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
间接传导机制: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2011-2015: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的内涵、职能与组织形式
定义
又称:存款货币银行
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性质
金融企业
唯一能够面向公众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主要职能
信用中介【最基本的职能】
存款&放款
支付中介
信用创造
组织形式
按机构设置分
单一银行制
总分行制
按业务经营范围分
专业化银行制
综合化银行制(全能银行制)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借入款项)
吸收存款
借款业务
资产业务
票据贴现
实际上是信用业务
贷款业务
投资业务
中间业务(无风险业务)
结算业务
信托业务
租赁业务
代理业务
咨询业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盈利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
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或易变现资产
取得现款的能力
安全性原则
按期收回本息
存款保险制度
又称:存款保障制度
存款类金融机构 向 存款保险机构 投保
偿付限额
50万元
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
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原则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
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原则
偿付情形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金融市场
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客观需求背景
时间差、空间差
金融交易
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
金融市场效率
定义
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
内容
以最低交易成本……的能力
……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有效市场理论
美国 · 法玛
定义
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利用的信息
证券价格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
根据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程度
弱型效率
【历史资料】的影响为零
半强型效率
【公开发表资料】的影响为零
强型效率
【所有信息】的影响为零
金融市场的结构
根据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分类
货币市场【短期】
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利率【高敏感指标】
代表:伦敦银行
票据市场
短期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长期】
长期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一级市场:发行
二级市场:流通
投资基金市场
主要优势:专家理财
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
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
外汇市场
第二十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
特征
不确定性
相关性
高杠杆性
传染性
类型
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操作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含义
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
金融危机的类型
债务危机
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其国家特征
出口不断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
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
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
货币危机
盯住汇率制度
通常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
流动性危机
国内流动性危机
国际流动性危机
综合性金融危机
外部综合
内部综合
次贷危机
发生时间
2007
发生地点
美国
起因
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动
三个阶段
债务危机
流动性危机
信用危机
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管理部门
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
依法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处罚
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
一般性理论
公共利益论
回应公众要求
保护债权论
保护债权人利益
实践形式: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风险控制论
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
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
多边基础上的合作
金融监管→金融监控
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的含义与分类
含义
金融管理部门的构成及其分工
分类
按监管主体分类
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
美、法、印、巴
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
德、英、日、韩
按监管客体分类
综合监管体制
英、瑞、日、韩
分业监管体制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背景
1974年美、英、德、阿根廷的国际性银行先后倒闭/国际贷款违约
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
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
1988 年巴塞尔报告
主要内容
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适用于
所有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机构
报告
资本组成
风险资产权重
资本标准
8%,4%
过渡期安排
2003 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推出监督银行的“三大支柱”理论
最低资本要求【最重要的支柱】
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市场约束
2010 年巴塞尔协议Ⅲ
基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
重大改革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7%、8.5%、10.5%
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基于规模、与具体资产风险无关
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
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
2011-2018
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施
2011《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第二十一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含义与划分
固定汇率制度
受汇率平价制约
浮动汇率制度
随外汇供求状况变动
各国自行安排其汇率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
经济开放程度
越高
经济规模
越小
市场发达程度、一体化程度
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
越集中
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银行间外汇市场
人民币:美元
市场交易中间价±5‰
人民币:非美元
市场交易中间价±3%
银行挂牌汇价
美元现汇卖出-买入
交易中间价±1%
现钞卖出-买入
交易中间价±4%
国际储备
目的
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稳定本币汇率
应付紧急支付
类型
货币性黄金
外汇储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银行存款
国库券
IMF的储备头寸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普通账户中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
储备档头寸
超储备档头寸
特别提款权
IMF按缴纳份额无偿分配的
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
作用
目的1
目的2
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管理
总量管理
结构管理
货币种类
资产流动性结构
积极管理
以多余外汇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又称:国际货币制度
内容
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确定汇率制度
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国际金本位制
固定汇率制度
自发的
1880-1914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
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固定汇率制度
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收支的调节
牙买加体系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主要金融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核心机构
1945.11成立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1945.12成立
国际清算银行
1930成立
人民币跨境使用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
进口贸易融资
进口信用证
海外代付
进口押汇
出口贸易融资
打包带宽
出口信用证押汇
出口托收押汇
付费听
出口信贷
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
双边货币合作
货币互换协议
本币结算协议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