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2018-06-28 16:53:17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包括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这些流派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其中,新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政府干预应尽量减少;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将两者融合,既强调市场机制,又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新剑桥学派关注收入分配问题,主张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实现公平;货币主义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供给学派认为减税能刺激经济增长;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人们会对政策作出理性反应,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失效。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2015级考题
一、名词解释
① 奥肯差距
② 恒久性收入
③ 自然率
④ 菜单成本
⑤ 理性预期
⑥ 古典二分法
二、 简答
① 卢卡斯批评
② 两个剑桥之争
三、 论述
试论述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中间供应
学派、新兴新古典综合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看法。
学派、新兴新古典综合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看法。
第一篇 导论篇
一、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对象和流派划分
1. 研究对象
2. 划分标准
① 流行的两种
干预&自由
理论观点、分析方法、政策主张
② 本课程的划分:三篇,结合时间顺序
二、 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及发展
1. 史前时期(公元前5世纪-16世纪)
零碎思想、依附其他学科
2. 近代产生(16世纪-17世纪)
① 历史背景
经济生活的市场化
作坊手工->工场手工
农业的商业化
大规模贸易(远洋)
② 表现形式
重商主义
重金主义
重农主义
3. 近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三次革命
① 古典革命
结果:古典主义经济学诞生
代表作:《国富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意义
经济人假设
自私自利
看不见的手,社会福利和资源利用最大化
首次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分流:马尔萨斯、萨伊、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各分支综合: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
衰落:供给无需求(自身)、边际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② 边际革命
结果: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产生
代表作&代表人物: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
意义:主观价值(边际效用),需求因素引入;数学方法
再次大综合:马歇尔
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的综合:
均衡价值(价格)论为价格分析提供了有用工具
均衡价值(价格)论为价格分析提供了有用工具
构建了新古典的分析框架,
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信条危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
③ 凯恩斯革命
结果: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代表人物:凯恩斯
代表作:《通论》
意义
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
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4. 战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对立
① 凯恩斯主义的全盛(50年代-70年代)
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形成
经济社会背景:战后恢复时期经济高速增长
表现:凯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同作用下,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结果:很大程度解决了“市场失灵”的问题,
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西方 黄金时期,德日“经济奇迹”
福利国家
② 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70年代初-80年代)
理论背景:3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调整和发展
经济社会背景:70年代“滞胀”
表现:经济自由化
结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失灵”
③ 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抬头(90年代以来)
理论背景: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经济社会背景:经济自由化的负面影响显现
表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系诶啊哦
新世纪之交的新动向: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崭露头角
5. 战后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变革
新自由主义的先河:货币主义
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斯拉法变革
理论重大创新:理性预期
经济学新研究领域的开辟:非价格体系研究领域的复兴
三、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
① 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新古典综合(美)
新剑桥(英)
新凯恩斯主义I(1960'):非均衡
新凯恩斯主义II(1980中期以来):凯主义主流经济学
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世纪之交)
② 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货币主义
理性预期学派
供应学派
新奥地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伦敦学派
③ 其他学派
新制度学派(非自由)
新制度(自由主义)
德国、瑞典、希克斯、罗斯托、熊彼特、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激进经济学思潮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激进经济学思潮
四、 讲授概要
第一篇 导论
第二篇 1950-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新古典综合
新剑桥
新凯恩斯主义(非均衡)
第三篇 19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
货币主义
理性预期
供应学派
第四篇 1980年代以来的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新凯恩斯主义(当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新兴新古典综合派
第二篇 战后初期凯恩斯
主义主要流派
主义主要流派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
一、 概论
(1)产生
(2) 主要特点
①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综合
理论体系: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综合
分析方法: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综合
政策主张:“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综合
② 理论观点的折中主义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不断吸收各个理论来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
③ 理论与政策主张的灵活多变
随着理论与经济背景变化,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建议
(3)主要代表人物
萨缪尔森、汉森、索罗、托宾...
二、 主要理论
① 双重(混合)经济论
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施控制,
政府私人共存、垄断竞争共存的混合经济制度
政府私人共存、垄断竞争共存的混合经济制度
② IS-LM
由来
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理论(三个动机),国民收入与储蓄投资
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函数、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四个概念;
投资、储蓄、货币量、货币需求量、国民收入、利率,六个的关系。
投资、储蓄、货币量、货币需求量、国民收入、利率,六个的关系。
争议
IS流量(时期概念),LM存量(时点概念),观点矛盾
存量维持均衡,时点均衡才可维持;
流动偏好,每个时点都被维持就无灵活性可言。
流动偏好,每个时点都被维持就无灵活性可言。
同时排除了不确定性,说明时期内预期全部实现,矛盾。
③ 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标准凯恩斯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
相比凯恩斯:排斥->替代;供给->需求
对滞胀的解释
个体微观部门供给异常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托宾)
劳工市场供求的影响因素,总量平衡,结构失衡,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
失业与工资上升,刚性,工会,失业丧失了促使工资、物价↓功能;
空位的存在加剧了物价和工资的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
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但通胀不是由于需求不足造成的,加剧。
失业与工资上升,刚性,工会,失业丧失了促使工资、物价↓功能;
空位的存在加剧了物价和工资的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
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但通胀不是由于需求不足造成的,加剧。
④ 效率和公平
三、 政策主张
① 50年代
审慎的补偿性宏观经济政策
② 60年代
充分就业政策
背景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
潜在的国民收入总值与奥肯定律
充分就业下,
“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只要实际产出量低于充分就业,即使经济上升,也应该。
顺经济风向
顺经济风向
意义:消灭差距,突出经济增长问题,
“潜在..”为目的扩张是为了防止经济退缩的最好方法
“潜在..”为目的扩张是为了防止经济退缩的最好方法
③ 70年代
政策主张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多重调节经济目标的提出及相互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
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调节范围扩大
④ 80年代
进一步发展
四、 简要评价
克服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的分裂局面,
建立起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为西方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建立起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为西方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构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粗陋的。
探索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
其政策主张为战后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政策主张为战后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一政策主张体系存在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
对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英美国家为背景,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
一、 概况
① 产生
② 主要代表人物
二、 主要理论观点
① 对新古典综合的批判
(1)对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反对把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与新古典主义经
结合,主张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主义。
(2)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不是收入支出模型,而是收入分配不平等
(3)均衡非均衡:反对用均衡观替代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强调非均衡是凯恩斯革命的要旨。
(4)经济分析方法:反对强调数量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5)分配理论:反对建立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上的分配理论,主张回到劳资利益对立的古典
学分配理论。
(6)关于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前提:新古典综合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到充分就业,
实际上新综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主张回到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假设。
(7)投资与储蓄的关系:投资支配储蓄,而非储蓄支配投资。
(8)政策有效性:反对滥用,效果有限。
结合,主张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主义。
(2)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不是收入支出模型,而是收入分配不平等
(3)均衡非均衡:反对用均衡观替代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强调非均衡是凯恩斯革命的要旨。
(4)经济分析方法:反对强调数量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5)分配理论:反对建立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上的分配理论,主张回到劳资利益对立的古典
学分配理论。
(6)关于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前提:新古典综合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到充分就业,
实际上新综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主张回到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假设。
(7)投资与储蓄的关系:投资支配储蓄,而非储蓄支配投资。
(8)政策有效性:反对滥用,效果有限。
② 价值理论
在标准体系中,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间的分配不会影响商品价值。
③ 分配理论
r=R(1-w),工资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与利润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
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对斯拉法体系的评价
研究思路
秉承,为李嘉图和马克思继承和发展,生产看做循环的再生产过程,
批评主流经济学从...到....结束的“单行道”。
批评主流经济学从...到....结束的“单行道”。
价值和国民收入源头
恢复客观价值,批评主观的效用论、主客观结合的供求论
工资和利润分配
恢复了古典主义经济学两者此消彼长对立的关系,抛弃了主流坚持的互不相干、边际生产力...。
在增长理论中进一步论证,长期来看向利润倾斜,而不利于工资。
在增长理论中进一步论证,长期来看向利润倾斜,而不利于工资。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摒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的、技术性数量关系的分析,把制度、结构因素引入..
认为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
既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制度、又与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
认为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
既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制度、又与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
资本收入(不创造价值,财产制度)
实际工资和货币收入(前者取决于利润率、价格、商品与货币流量等因素;
后者外生,不依赖于前者变动,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能力....)
实际工资和货币收入(前者取决于利润率、价格、商品与货币流量等因素;
后者外生,不依赖于前者变动,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能力....)
④ 失业通胀理论
市场操纵论
三个部门(服务业无关),市场(初级产品)部门&计划(垄断、制成品)部门,
市场:变化敏感
计划:价格由成本+利润决定;市场需求变化,库存;成本直接反应在价格
市场:变化敏感
计划:价格由成本+利润决定;市场需求变化,库存;成本直接反应在价格
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降,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需求↑,但不发弥补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
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经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
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经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
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升,收入和需求↑,扩大总需求一定作用;但价格上升,工会要求提高工资,物价↑,
工资-物价轮番上涨,通胀。(成本↑,需求↓;政府紧缩;家庭收入↓,劳动供给↑,失业↑。)
工资-物价轮番上涨,通胀。(成本↑,需求↓;政府紧缩;家庭收入↓,劳动供给↑,失业↑。)
分配结构论
商业的政治循环论
三、政策主张
① 特点
重视收入分配不平等
财政政策
对凯恩斯对付危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
批评新古典综合频繁使用“相机抉择”来干预经济
批评新古典综合频繁使用“相机抉择”来干预经济
② 抑富济贫的收入分配政策
抑富
累进税
带有没收性质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防止代际累积
济贫
经济增长率制定工资增长政策,改变或遏止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利于劳动者的趋势
实行广泛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失业、低收入
③ 财产(资本)形成政策(投资社会管制政策)
财政盈余购买私人股票,防止
职工持股
政府支持下的经济合作政策
有利于低收入者的财产积累政策
④ 充分就业政策
培训,提高收入
进出口管制,...,国内就业岗位
四、 简要评价
① 斯拉法体系的变革,解决了古典的内在矛盾,为复兴做出了贡献
② 作为当时可以与新古综抗衡的,揭示了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的一些内在矛盾,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的一些内在矛盾,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③ 福利国家,负有一定责任
④ 1980后,逝世,影响↓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I)
一、 概况
① 形成和发展
② 主要代表人物:克洛委尔、莱荣霍夫....
二、 关于均衡和失衡的问题
① 关于凯恩斯体系与瓦尔拉斯体系的根本分歧
古典认为对于未来只是是非常清楚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
被动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在货币和利率理论上发生了错误。
被动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在货币和利率理论上发生了错误。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社会的总供求可以自动均衡。
但实际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
但实际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
克氏和莱氏的分析进一步分析:
否定了总需求平衡等于总供给假定。供求方程不是独立的,意味着总需求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等于总供给,超额需求为0.
拍卖人,“喊价”的方式传递信息,不存在虚假,价格没达到均衡时不发生交易。这一假定存在以下问题:
瓦尔拉斯体系无时间概念的体系;未考虑货币因素的物物交换体系,只存在经济学家的理论中,与现实市场不符合。
否定了总需求平衡等于总供给假定。供求方程不是独立的,意味着总需求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等于总供给,超额需求为0.
拍卖人,“喊价”的方式传递信息,不存在虚假,价格没达到均衡时不发生交易。这一假定存在以下问题:
瓦尔拉斯体系无时间概念的体系;未考虑货币因素的物物交换体系,只存在经济学家的理论中,与现实市场不符合。
② 克洛委尔与莱荣霍夫的进一步评析
克氏:名义需求与有效需求、单一决策假说与双重决策假说:
· 瓦氏体系建立在只考虑名义需求的单一决策假说基础上。
· 凯氏既考虑了名义需求又考虑了有效需求的双重决策假说。
· 瓦氏体系建立在只考虑名义需求的单一决策假说基础上。
· 凯氏既考虑了名义需求又考虑了有效需求的双重决策假说。
莱氏:忽视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批评一般均衡理论。
认为在市场不完全或存在信息成本的条件下,市场对需求变化的最初和最直接的反应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调整。
· 瓦氏体系中所有市场调整都是价格调整,及时传递所以均衡。
· 凯氏体系考虑到数量调整问题,无法及时传递,只有在市场主体获得充分信息后才进行价格调整,
这种推迟价格调整的方式会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认为在市场不完全或存在信息成本的条件下,市场对需求变化的最初和最直接的反应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调整。
· 瓦氏体系中所有市场调整都是价格调整,及时传递所以均衡。
· 凯氏体系考虑到数量调整问题,无法及时传递,只有在市场主体获得充分信息后才进行价格调整,
这种推迟价格调整的方式会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三、 其他问题上的分歧
① 宏观 微观
② 动态 静态
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四、 简要评价
对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区分,澄清了战后经济学界对两者的混淆,对促进凯恩斯
思想的研究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思想的研究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新古典的均衡和非均衡之间差异的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迄今未有共识
上述引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裂至今仍未弥合,使宏观经济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两种取向:
新古典主义取向:为理论逻辑的完美而从微观经济学演绎出来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取向: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构建的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取向:为理论逻辑的完美而从微观经济学演绎出来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取向: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构建的宏观经济学。
第三篇 新自由主义篇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
一、 新自由主义的形成
① 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冲击下,认识到传统的自由主义教条不能适应情况,
主动对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进行修正。
主动对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进行修正。
② 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兴起后,为了维护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教条,不得不对传统理论进行改造。
③ 在....仍然坚持传统自由主义信条,并致力于修补旧自由主义教条。
二、 早期的新自由主义
特点:在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的挑战面前,完成从旧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
芝加哥学派,伦敦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奥尔多自由主义,哈耶克
三、 第二代新自由主义
前者注重变化了的条件下重新阐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
后者不满足于自由主义教条的研究。
后者不满足于自由主义教条的研究。
① 注重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针对凯恩斯主义的责难,发展和完善了传统理论。
· 货币主义对货币数量论的表述,使货币数量论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
· 理性预期学派在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发展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相抗衡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供应学派通过“萨伊定律”现代化,在“需求决定论”盛行时期,在经济学中重新给“供给决定论”争得一席之地。
② 重视将自由主义原则的具体化、实用化,使自由主义可以在政策领域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
·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提出并坚持以“简单规则”为核心的货币政策主张。
· 供应学派提出的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帮助美国走出滞胀,与空谈、脱离实际不同。
· 货币主义对货币数量论的表述,使货币数量论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
· 理性预期学派在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发展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相抗衡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供应学派通过“萨伊定律”现代化,在“需求决定论”盛行时期,在经济学中重新给“供给决定论”争得一席之地。
② 重视将自由主义原则的具体化、实用化,使自由主义可以在政策领域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
·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提出并坚持以“简单规则”为核心的货币政策主张。
· 供应学派提出的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帮助美国走出滞胀,与空谈、脱离实际不同。
四、 简要评价
通过两代自由主义者的努力,建立起比旧自由主义更完善的理论体系,
并影响到其他学科,首先表现出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
并影响到其他学科,首先表现出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
重新阐发自由主义经济原则的基础上,重构了能与凯恩斯主义与计划经济理论
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
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
政策层面,构建一套与国家干预主义抗衡的政策主张,对尊重市场规则,
制衡政府过度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
制衡政府过度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章 货币主义
一、 概述
① 基本特点
货币最重要
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经济政策已经失效
② 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③ 形成与发展
50年代:弗里德曼发表....
60年代不断扩大
70-80年代极盛时期:
弗里德曼获得诺奖;撒切尔夫人公开支持
弗里德曼获得诺奖;撒切尔夫人公开支持
二、 主要理论观点
① 货币需求理论和恒久性收入
(1)货币需求函数
既不是关于产量或货币收入的函数(凯),也不是关于物价水平的(旧货币数量)
财产数量决定,可用收入来表示->多元的收入函数。
实际货币需求,实际收入,w非人力资本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率,预期货币名义报酬率、
r 预期债券名义报酬率、预期股票名义报酬率、预期价格变动率、其他变量
既不是关于产量或货币收入的函数(凯),也不是关于物价水平的(旧货币数量)
财产数量决定,可用收入来表示->多元的收入函数。
实际货币需求,实际收入,w非人力资本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率,预期货币名义报酬率、
r 预期债券名义报酬率、预期股票名义报酬率、预期价格变动率、其他变量
(2)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决定
收入:恒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
· 前者依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长期中获得的经常性、有规则的收入流量。
· 后者是人们在短期中获得的非连续性和偶然的收入。
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
1. 收入恒定,货币需求稳定。凯恩斯主义企图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产量和就业量的理论值得怀疑;
不仅如此,还会破坏经济体系的稳定性,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就应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一致。
2. 从恒收和暂收中引申出恒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概念。在这四个变量中只有恒久性收入与恒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因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恒久性消费也是稳定的。凯恩斯主义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规律值得怀疑,进而他对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消
费理论,以及建立在其消费理论基础上的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提出质疑。
收入:恒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
· 前者依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长期中获得的经常性、有规则的收入流量。
· 后者是人们在短期中获得的非连续性和偶然的收入。
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
1. 收入恒定,货币需求稳定。凯恩斯主义企图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产量和就业量的理论值得怀疑;
不仅如此,还会破坏经济体系的稳定性,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就应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一致。
2. 从恒收和暂收中引申出恒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概念。在这四个变量中只有恒久性收入与恒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因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恒久性消费也是稳定的。凯恩斯主义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规律值得怀疑,进而他对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消
费理论,以及建立在其消费理论基础上的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提出质疑。
② 货币供给的传递机制和名义收入
供给机制:央行增减货币供应量而对经济发生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方式
货币供给变化引起名义收入变化,然后逐步传导到产量。
货币供给为外生,对货币需求影响不大,进而对经济影响很小。
货币供给变化引起名义收入变化,然后逐步传导到产量。
货币供给为外生,对货币需求影响不大,进而对经济影响很小。
与旧货币数量、凯主义:
前者认为货币只有物价效应,严格的古典二分法;
后者认为只有产量效应,完全否定“二分法”;
货币主义:认为既有产量效应又有货币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温和或经过修正的“古典二分法”;
只是从短期(5-10年)来看,长期来看,只有物价效应,无产量效应。
扩大货币供应,虽然会↓利率刺激投资,但物价也会慢慢上升,货币供应要求更高的利率抵消通胀,
随之而来,扩大货币供应量降息的效应就会消失,只剩下物价效应。
前者认为货币只有物价效应,严格的古典二分法;
后者认为只有产量效应,完全否定“二分法”;
货币主义:认为既有产量效应又有货币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温和或经过修正的“古典二分法”;
只是从短期(5-10年)来看,长期来看,只有物价效应,无产量效应。
扩大货币供应,虽然会↓利率刺激投资,但物价也会慢慢上升,货币供应要求更高的利率抵消通胀,
随之而来,扩大货币供应量降息的效应就会消失,只剩下物价效应。
进一步:凯恩斯主义犯错的原因
只考虑了货币和债券两种金融资产,货币增加,人们只会去买债券。
事实上,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不仅是债券,还有股票、房地产、耐用消费品等多种资产。
这样,名义收入的降息作用就远不及凯恩斯说的那么大。
此外,还研究了传导的“时滞”
只考虑了货币和债券两种金融资产,货币增加,人们只会去买债券。
事实上,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不仅是债券,还有股票、房地产、耐用消费品等多种资产。
这样,名义收入的降息作用就远不及凯恩斯说的那么大。
此外,还研究了传导的“时滞”
③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理论
含义: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升
大公司对市场的垄断、工会对劳工市场的垄断、财政赤字会引起物价↑
没有引起货币供给↑,物价↑只是个别,不是普遍。
货币量↑才会导致通胀。
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胀。
根本原因:货币供应增长超过了产量增长,货币不能被货币需求(收入或产量)吸收所致。
大公司对市场的垄断、工会对劳工市场的垄断、财政赤字会引起物价↑
没有引起货币供给↑,物价↑只是个别,不是普遍。
货币量↑才会导致通胀。
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胀。
根本原因:货币供应增长超过了产量增长,货币不能被货币需求(收入或产量)吸收所致。
(2)自然失业率(失业理论)
自然失业: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情况下,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中所必然存在的失业,
零通胀或稳定的通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胀由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自然失业率强调的是没有干
预情况下的失业率。
由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组成
自然失业: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情况下,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中所必然存在的失业,
零通胀或稳定的通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胀由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自然失业率强调的是没有干
预情况下的失业率。
由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组成
结构性失业:商品和劳工市场不完全,需求与供给的随机异变性,劳工市场信息不通畅,
劳工市场信息成本和劳动力流动费用造成的失业。
劳工市场信息成本和劳动力流动费用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就业条件造成的失业。
(3)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滞胀理论)
第一个时期(50-60年代)
菲利普斯曲线;但关系不稳定,因这与经验方法测算的结果不完全一致;
降低失业率的代价是通胀率的提高
降低失业率的代价是通胀率的提高
第二个时期(60-70年代)
通胀预期和自然失业率概念,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直线,短期可能替代
通胀会改变人们的预期,防范性措施,失业率回到自然水平,但通胀已经造成:
央行扩张性政策,失业减少,物价上升,工资上升,失业,失业回到自然率水平。
央行扩张性政策,失业减少,物价上升,工资上升,失业,失业回到自然率水平。
短期VS长期,不否认短期的替代,长期不存在。
同样,批判了凯主义通过↓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
同样,批判了凯主义通过↓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
第三个时期(70年代中期以来)
通胀率与失业率同一方向发展,“滞胀”出现。
滞胀是政府旁大化的产物,且滞胀与政府旁大化间有相互强化的作用。
1. 政府旁大化推进了通胀。发行货币的捷径
2. 政府庞大化引起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造成经济滞胀。
(税负过重,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通胀加剧市场失衡,经济效率↓;减少通胀的损失,投机行为替代;
制止通胀采取物价工资管制政策,导致价格体系不能工作,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创造更多的失业)
滞胀是政府旁大化的产物,且滞胀与政府旁大化间有相互强化的作用。
1. 政府旁大化推进了通胀。发行货币的捷径
2. 政府庞大化引起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造成经济滞胀。
(税负过重,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通胀加剧市场失衡,经济效率↓;减少通胀的损失,投机行为替代;
制止通胀采取物价工资管制政策,导致价格体系不能工作,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创造更多的失业)
三、 主要政策主张
① “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公开宣布一个与预期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并按这一要求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
反对凯主义政策主张的中间目标(盯住利率),主张盯住货币供应量。
并按这一要求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
反对凯主义政策主张的中间目标(盯住利率),主张盯住货币供应量。
② 收入指数化政策
工资、债券等收入与生活费用指数挂钩,使其随物价变化进行调整的反通胀政策。
(针对美国实施的管制工资-物价的反通胀政策提出。通胀是流通中货币过多造成,管制无用,降低市场效率。)
优点:缓解通胀引起的不公;剥夺政府和投机者在通胀中获得的一部分非法收益;削弱政府通胀动机
局限性:作用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契约都同物价联系;只可减轻,不可消除,控制货币供应量才可以。
(针对美国实施的管制工资-物价的反通胀政策提出。通胀是流通中货币过多造成,管制无用,降低市场效率。)
优点:缓解通胀引起的不公;剥夺政府和投机者在通胀中获得的一部分非法收益;削弱政府通胀动机
局限性:作用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契约都同物价联系;只可减轻,不可消除,控制货币供应量才可以。
③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自动调节,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主维持,避免失衡对经济的不利。
有利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展多边国际贸易。
反驳批评,汇率不稳定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表现,行政办法反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固定汇率引起通胀在国际间的传递。
有利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展多边国际贸易。
反驳批评,汇率不稳定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表现,行政办法反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固定汇率引起通胀在国际间的传递。
④ 负所得税
社会福利政策主张。借鉴所得税的“累进制”原则,拉开享受福利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帮助穷人是职责,但其设计应当有助于消除贫困,又有利于增进效率。
原制度有助于公平实现但不利于激发低收入者的进取心,对政府产生依赖。
方案:补贴与享受福利者的收入挂钩,使原收入高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更高,
原收入较低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较低。拉开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差别,鼓励低收入者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
具体方案: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负所得税=收入保障额(无收入者的补贴)-(实际收入*负税率)
帮助穷人是职责,但其设计应当有助于消除贫困,又有利于增进效率。
原制度有助于公平实现但不利于激发低收入者的进取心,对政府产生依赖。
方案:补贴与享受福利者的收入挂钩,使原收入高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更高,
原收入较低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较低。拉开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差别,鼓励低收入者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
具体方案: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负所得税=收入保障额(无收入者的补贴)-(实际收入*负税率)
四、 简要评价
· 通过重新阐发货币数量论,构建起第一个真正能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 构建理论体系过程中,阐发的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 提出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简单的货币政策,对重新审视战后盛行的凯主义,治理“滞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构建理论体系过程中,阐发的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 提出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简单的货币政策,对重新审视战后盛行的凯主义,治理“滞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
一、 概况
比弗里德曼还要弗里德曼;罗伯特 · 卢卡斯
二、 理论的基本假设
① 理性预期
(1)经济学中的四种预期
预期: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前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估计。
1. 静态预期(经济主体完全依据以前情况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预期价格的价格与前一期价格一致)
2. 非理性预期(预期者根据以前的经济走势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
非理性在于预期者判断以前的经济走势将继续下去,经济形势将发生逆转。
预期是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预期视为一种外生变量。)
3. 适应性预期(预期者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
4. 理性预期(预期者在事前做出的与未来实际情况一致的预期。)
(不排除因随机因素干扰出现偏差,强调理性人的主动性,强调人不会犯系统性错误,会使自己的预期不断趋近实际。
经济人,以使自己的预期与实际一致。经常预期错误的将被市场淘汰,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理性预期者。)
1. 静态预期(经济主体完全依据以前情况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预期价格的价格与前一期价格一致)
2. 非理性预期(预期者根据以前的经济走势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
非理性在于预期者判断以前的经济走势将继续下去,经济形势将发生逆转。
预期是非理性的心理因素,预期视为一种外生变量。)
3. 适应性预期(预期者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
4. 理性预期(预期者在事前做出的与未来实际情况一致的预期。)
(不排除因随机因素干扰出现偏差,强调理性人的主动性,强调人不会犯系统性错误,会使自己的预期不断趋近实际。
经济人,以使自己的预期与实际一致。经常预期错误的将被市场淘汰,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理性预期者。)
(2)符合理性预期的条件
预期者在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的前提下,对未来做出的既符合长期数学平均值,
又与应用理论、模型进行推导和运算出来的结果相一致的判断。
又与应用理论、模型进行推导和运算出来的结果相一致的判断。
对经济变量的估计必须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经济主体主观概率分布与客观概率分布相一致。
充分手机和有效利用一切信息;不仅限于信息,还包括估算未来趋势的理论、模型。
充分手机和有效利用一切信息;不仅限于信息,还包括估算未来趋势的理论、模型。
(3)基于理性预期假说对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批评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
凯主义:替代
弗氏:短期存在,长期不存在
理性预期: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期预期出发,曲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存在。
弗氏:短期存在,长期不存在
理性预期: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期预期出发,曲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存在。
关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
凯主义:货币供应↑,利率↓,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货币主义:货币供应↑,短期内有降低利率的作用,长期内无效。
理性预期:批评货币主义的分析建立在适应性预期上。从理性预期出发,央行采取
扩张性货币政策,公众会马上预期到未来的通胀,并采取防范性措施,要求更高的名义利率。
短期内,降息效应也不会存在。
货币主义:货币供应↑,短期内有降低利率的作用,长期内无效。
理性预期:批评货币主义的分析建立在适应性预期上。从理性预期出发,央行采取
扩张性货币政策,公众会马上预期到未来的通胀,并采取防范性措施,要求更高的名义利率。
短期内,降息效应也不会存在。
② 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各种商品和要素都存在一个价格使供求达到均衡状态,
不存在任何的商品和要素的余留。
不存在任何的商品和要素的余留。
③ 自然率假说
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从长期来看不变的因素,亦称不变率。它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
外界能力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改变它。
外界能力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改变它。
④ 复活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假说
*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数量变化只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货币经济与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在许多重要方面没有区别。
* 经济当事人不存在“货币幻觉”假设,人们只可以透过名义变量变化把握实际变量变化,
经济行为只受实际变量变化影响。
* 该学派把二者与理性预期假说结合起来,认为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是中性的,
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货币经济与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在许多重要方面没有区别。
* 经济当事人不存在“货币幻觉”假设,人们只可以透过名义变量变化把握实际变量变化,
经济行为只受实际变量变化影响。
* 该学派把二者与理性预期假说结合起来,认为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是中性的,
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三、 主要理论观点
① 卢卡斯批评
对凯恩斯
战后凯主义的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参数,都是根据经济数据估计出来,要么忽视预期,要么只是适应性预期。
按经验和当前信息预期到政策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会改变行为。
这将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使预测“牛头不对马嘴”
政府根据菲曲线相机抉择,经济人理性预期会改变曲线的形状或使之发生位移,
根据经验设计的计量模型没有考虑当事人的这种最优化行为过程,使得预测出错。
按经验和当前信息预期到政策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会改变行为。
这将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使预测“牛头不对马嘴”
政府根据菲曲线相机抉择,经济人理性预期会改变曲线的形状或使之发生位移,
根据经验设计的计量模型没有考虑当事人的这种最优化行为过程,使得预测出错。
对货币主义简单规则政策
货币需求是一个由多个变量组成的稳定函数,暗示着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
货币政策从相机决策专项单一规则,人们也会改变其行为,货币流通速度随之变化。
卢卡斯批评的基本思路与意义
四点循序渐进的推理思路
宏观经济中的函数关系
技术和偏好一定,个体最优化行为中推导出宏观总量关系
计量模型中的参数一般是政策变量的函数,会随政策变化而变化
影响经济当事人决策序列结构或制度发生变化时,
任何政策变化将系统地改变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结构
任何政策变化将系统地改变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结构
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新思路:按最大化原则,从微观层次入手研究宏观问题
引起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演进,出现宏微一体化趋势。
② 总供给函数
建立在理性预期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假说(
劳动与产量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之上
建立在理性预期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假说(
劳动与产量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之上
产量波动归结为预期和供给冲击,t期产量对自然率的偏离,
源于当事人对价格水平的预期误差和供给冲击
源于当事人对价格水平的预期误差和供给冲击
(1)无供给冲击
波动来自当事人对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偏离做出的反应
波动来自当事人对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偏离做出的反应
实际高于价格
低估了通胀,认为是自己的相对价格的上升,增加就业与产出
低估了通胀,认为是自己的相对价格的上升,增加就业与产出
相反,高估了通胀,产出下降到自然率之下
(2)无预期偏差,预期的与实际的通胀率一致,a=0
当事人具有完全理性,信息完全,曲线垂直,供给冲击是产量波动的唯一原因
当事人具有完全理性,信息完全,曲线垂直,供给冲击是产量波动的唯一原因
(3)无预期误差,无供给冲击,稳定在自然率水平上
③ 经济周期理论
(1)两类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经济周期(卢卡斯)
实际经济周期(基德兰德、普利斯科特)
实际经济周期(基德兰德、普利斯科特)
差别:前者,货币波动/总需求;后者,技术供给
共同:理性预期为假设,当事人对初始冲击信息把握不完全,需从信息噪音中筛选有用信号,
但筛选信息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都把波动视为竞争性均衡过程,随机冲击虽会使产出和就业偏离自然率,但不会积累,趋于收敛
共同:理性预期为假设,当事人对初始冲击信息把握不完全,需从信息噪音中筛选有用信号,
但筛选信息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都把波动视为竞争性均衡过程,随机冲击虽会使产出和就业偏离自然率,但不会积累,趋于收敛
质疑:理论上,批评价格弹性充分(信息不完全、存在噪音信号);经验,许多经验都不支持。
(2)实际经济周期
波动的主因是生产率冲击
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就业和产量增加,提高现行的实际水平。通过劳动者闲暇跨时替代传递到整个经济。
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就业和产量增加,提高现行的实际水平。通过劳动者闲暇跨时替代传递到整个经济。
冲击源:生产率冲击
(技术创新、新生产方法、气候变化等,正向和反向。引起经济的向上或向下波动。)
(技术创新、新生产方法、气候变化等,正向和反向。引起经济的向上或向下波动。)
传递机制:劳动者闲暇跨时替代分为短期和长期讨论。
冲击引起的工资提高是暂时的,劳动替代闲暇的弹性大,更多地减少现期闲暇,增加劳动供给。现期产量↑,经济上升。
(弹性大,微小的冲击也有较大的产出效应)
劳动者认为冲击引起的工资提高是长期的,劳动替代闲暇的弹性小,生产者愿意进行新的资本投资,因“建设需要时间”,
产量会在初次冲击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增加。
(不出现新的冲击,生产者迟早会发现自己的资本存量过多,降低投资率,直到恢复到稳定增长路径。)
冲击引起的工资提高是暂时的,劳动替代闲暇的弹性大,更多地减少现期闲暇,增加劳动供给。现期产量↑,经济上升。
(弹性大,微小的冲击也有较大的产出效应)
劳动者认为冲击引起的工资提高是长期的,劳动替代闲暇的弹性小,生产者愿意进行新的资本投资,因“建设需要时间”,
产量会在初次冲击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增加。
(不出现新的冲击,生产者迟早会发现自己的资本存量过多,降低投资率,直到恢复到稳定增长路径。)
(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革命”
动摇了对经济周期“特性”的传统看法
(传统:规则性重复性;新理论,周期是随机冲击传播到整个经济的结果,
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周期,无规则性和重复性,无法预测周期。)
(传统:规则性重复性;新理论,周期是随机冲击传播到整个经济的结果,
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周期,无规则性和重复性,无法预测周期。)
为西方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 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探寻经济波动的成因,从需求转向供给;
淡化了增长趋势与波动的区别,动摇了宏观经济学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二分法;
跨时期研究(闲暇跨时替代)方法,突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动态特征,使完全静态的IS-LM模型受到了进一步责难。
提供的“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理论”,为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提供的“可计算试验”(“校准”)方法,推进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反对预测)]
[ 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探寻经济波动的成因,从需求转向供给;
淡化了增长趋势与波动的区别,动摇了宏观经济学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二分法;
跨时期研究(闲暇跨时替代)方法,突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动态特征,使完全静态的IS-LM模型受到了进一步责难。
提供的“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理论”,为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提供的“可计算试验”(“校准”)方法,推进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反对预测)]
为更激进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既然产量和就业波动来自供给方引发的自然率水平的波动,政府就不应用稳定性政策来消除或抑制这些波动。)
(既然产量和就业波动来自供给方引发的自然率水平的波动,政府就不应用稳定性政策来消除或抑制这些波动。)
四、 政策主张
① 经济政策基调:政策无效论
反周期政策会因公众的理性预期而失效
(信息不如公众充分,利用不如公众有效,政府总是落在公众后面,反周期政策均能被公众预测到,
相应对策,要么政策落空,要么放弃原来的政策;
最好的政策是没有政策让市场发挥作用;)
如果反周期政策奏效,只有采取突如其来的政策,在公众无法预期时才能有效,但反对。
(后果无法把握,有效果,难判断是否有意,干扰源于供给方自然绿提高所引发的增长过程。)
(信息不如公众充分,利用不如公众有效,政府总是落在公众后面,反周期政策均能被公众预测到,
相应对策,要么政策落空,要么放弃原来的政策;
最好的政策是没有政策让市场发挥作用;)
如果反周期政策奏效,只有采取突如其来的政策,在公众无法预期时才能有效,但反对。
(后果无法把握,有效果,难判断是否有意,干扰源于供给方自然绿提高所引发的增长过程。)
② 巴图-李嘉图等价定理
(新古典主义批评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新古典主义批评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凯主义:举债和征税对总需求的影响不同,主张举债而不是征税来扩大支出,认为赤字政策比平衡预算更有效
征税,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S和C,改变的只是总需求结构,不会扩大总需求;
举债,个人当期储蓄,不会扩大个人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反而扩大支出和总需求。
征税,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S和C,改变的只是总需求结构,不会扩大总需求;
举债,个人当期储蓄,不会扩大个人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反而扩大支出和总需求。
李嘉图等价定理:举债,预期到政府未来会通过征税来还本付息,个人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举债和增税的总需求效应一样。
同理,减税刺激消费的政策也无效,个人会把减税收益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未来。
举债和增税的总需求效应一样。
同理,减税刺激消费的政策也无效,个人会把减税收益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未来。
凯恩斯主义用一部分人会在政府负债前趋势,负担由后代承担,不会减少现期支出来反驳。
巴-李等价定理:凯主义把消费者视为“利己主义者”,而理性消费者却有“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
消费者同等对待自己和子女的负担,预期到子女有更重的税收负担时,减少消费,为后代储蓄
巴-李等价定理:凯主义把消费者视为“利己主义者”,而理性消费者却有“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
消费者同等对待自己和子女的负担,预期到子女有更重的税收负担时,减少消费,为后代储蓄
③ 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
政府在某一时期制定并实施的最优政策,会随时间推移,因环境、形势、政府的政策偏好发生变化,
变得不一定最优,如缺乏约束或政府有权相机抉择,原来政策可能被修改或放弃,转而实施另外最优的政策的现象。
变得不一定最优,如缺乏约束或政府有权相机抉择,原来政策可能被修改或放弃,转而实施另外最优的政策的现象。
实施政策时间不一样->
降低政府信誉,公众对这种不一致性形成理性预期后,
采取对策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损失,政策失效。
频繁变化的政策不仅无效,还会干扰市场功能,降低效率
避免后果,剥夺政府的相机决策权,制定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来约束政府行为。
降低政府信誉,公众对这种不一致性形成理性预期后,
采取对策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损失,政策失效。
频繁变化的政策不仅无效,还会干扰市场功能,降低效率
避免后果,剥夺政府的相机决策权,制定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来约束政府行为。
五、 简要评价
首次在系统梳理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基础上,提出理性预期假设,对推动经济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在理性预期概念及重新阐发的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基础上构建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不仅完善和发展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推动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提出和论证的“政策无效论”、“李嘉图-巴罗定理”、“最优政策的不一致性”等政策理念和主张,对认识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有积极意义。
在理性预期概念及重新阐发的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基础上构建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不仅完善和发展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推动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提出和论证的“政策无效论”、“李嘉图-巴罗定理”、“最优政策的不一致性”等政策理念和主张,对认识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有积极意义。
第七章 供给学派
一、概况
1970年代兴起的经济自由主义流派
货币和预期:货币理论和政策方面批评凯主义,
供应:财政理论和政策方面批评凯主义。
里根,小布什
供应:财政理论和政策方面批评凯主义。
里根,小布什
没有艰深的经济理论和模型,其理论中政治讨论比重很大
激进供应学派(拉弗、蒙代尔等)
温和供应学派(费尔德斯坦)
温和供应学派(费尔德斯坦)
二、 主要理论观点
① 批评凯恩斯主义,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理由:凯主义颠倒了供求关系;
· 凯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造成了大量失业
(刺激需求忽视供给生产力↓,失业↑;过多过滥的福利制造出了大量失业)
· 高失业津贴降低了“失业成本”,演变成了创造失业的制度
(不努力寻找工作或不接受低报酬工作,打消了雇主解雇工人的顾虑,有衰退迹象就随意解雇雇员)
· 最低工资法保护落后,鼓励人们不思上进、不学技术
· 凯主义造成通胀,认为失业是需求不足造成的,主张刺激需求....滞胀
· 不利于储蓄投资,造成投资率下降近而一步劳动生产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鼓励消费、庞大的福利计划、消费信用膨胀和繁多的消费信贷、巨额财政赤字发债)
· 凯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造成了大量失业
(刺激需求忽视供给生产力↓,失业↑;过多过滥的福利制造出了大量失业)
· 高失业津贴降低了“失业成本”,演变成了创造失业的制度
(不努力寻找工作或不接受低报酬工作,打消了雇主解雇工人的顾虑,有衰退迹象就随意解雇雇员)
· 最低工资法保护落后,鼓励人们不思上进、不学技术
· 凯主义造成通胀,认为失业是需求不足造成的,主张刺激需求....滞胀
· 不利于储蓄投资,造成投资率下降近而一步劳动生产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鼓励消费、庞大的福利计划、消费信用膨胀和繁多的消费信贷、巨额财政赤字发债)
② 增加供给的动力来自刺激
美国经济的关键问题,不是通胀也不是失业,是生产率低下
(资本形成率和劳动积极性低下;没有给生产要素所有者足够的刺激)
拉弗:刺激(乐于储蓄投资而不愿消费;喜欢工作而不愿休闲)
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民的精神状态。
(资本形成率和劳动积极性低下;没有给生产要素所有者足够的刺激)
拉弗:刺激(乐于储蓄投资而不愿消费;喜欢工作而不愿休闲)
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民的精神状态。
三、 主要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① 减税
主张大幅度降低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尤其是边际税率
尤其是边际税率
高税收挫伤人们劳动、储蓄投资积极性。相对价格更便宜,劳动、投资和储蓄变得更贵。
减税使得人们乐于劳动而胜于休闲,乐于储蓄投资而胜于消费
减税使得人们乐于劳动而胜于休闲,乐于储蓄投资而胜于消费
减税具有自行增加产量和就业,增加税收和降低通胀的“急速效应”
降低税率虽会减少税收,却刺激劳动、储蓄投资的积极性,产量增加,税基↑,弥补税率下降而减少的税收,税收总量↑。
政府收入↑,财政赤字↓,降低通胀,减少银行透支,减少货币供应量。
(拉弗曲线,劳动资本的锲子模型)
降低税率虽会减少税收,却刺激劳动、储蓄投资的积极性,产量增加,税基↑,弥补税率下降而减少的税收,税收总量↑。
政府收入↑,财政赤字↓,降低通胀,减少银行透支,减少货币供应量。
(拉弗曲线,劳动资本的锲子模型)
减税可抵消通胀的自行增税效应,累进税制,实际工资没有增加,自动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
为抵消战后长期通胀而产生的自行增税后果,必须大幅度减税。
为抵消战后长期通胀而产生的自行增税后果,必须大幅度减税。
经济道德败坏,地下经济盛行,偷逃税普遍化
非生产性投资过度扩张(减免税)
投资外逃
② 削减社会福利
要达到减税的效果,还要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
巨大福利支出是高税收的重要原因;
不减少会有依赖,减税难以发挥作用刺激储蓄投资的作用
巨大福利支出是高税收的重要原因;
不减少会有依赖,减税难以发挥作用刺激储蓄投资的作用
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助长了人们的依赖,扼杀独立性和创造性,
本来是为了消除,却过多过滥的福利扩大贫困,贫困永久化,依赖政府
(高失业津贴、最低工资法,各种福利制度解除了后顾之忧)
本来是为了消除,却过多过滥的福利扩大贫困,贫困永久化,依赖政府
(高失业津贴、最低工资法,各种福利制度解除了后顾之忧)
庞大的公共支出浪费资源。
效率低、浪费大,官僚机构,地下经济,冒领,社会风气
效率低、浪费大,官僚机构,地下经济,冒领,社会风气
庞大福利造成巨额财政赤字,高税收和通胀
干预越来越多,阻碍市场机制
减少社会福利项目;降低补贴标准;提高领受条件;严格发放制度
③ 减少限制性政策和规定
过多的规制限制企业和个人的自由活动空间;
增大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用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费用(反对过高的环保规定)
庞大的官僚机构,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降低个人和企业的创新精神
增大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用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费用(反对过高的环保规定)
庞大的官僚机构,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降低个人和企业的创新精神
④ 货币政策主张
通货稳定,减税难以收到效果,配合减税而主张稳定通货。
金本位,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商品本位制(货币发行和主要商品价格挂钩)
金本位,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商品本位制(货币发行和主要商品价格挂钩)
四、 中间供应学派的理论及政策主张
① 概况 费尔德斯坦
② 异同
同:理论,批评凯主义,重视供给,崇尚市场机制
政策:减税和削减福利,实行鼓励投资储蓄和工作等刺激性政策
政策:减税和削减福利,实行鼓励投资储蓄和工作等刺激性政策
异:不相信减税的“急速效应”
批评把经济看的太简单,美国的经济病不仅仅在于高税收,
而是财政赤字、通胀、税收结构、福利制度共同作用下的并发症。
美国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降低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通胀↓,
有利于投资储蓄的环境,减税才可以做到。
批评把经济看的太简单,美国的经济病不仅仅在于高税收,
而是财政赤字、通胀、税收结构、福利制度共同作用下的并发症。
美国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降低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通胀↓,
有利于投资储蓄的环境,减税才可以做到。
③ 费尔德斯坦曲线
说明财政赤字对通胀、资本形成的影响
说明财政赤字对通胀、资本形成的影响
模型组成:政府发行的货币和债券,
以及私人的有价证券3种资产组成的货币增长模型。
以及私人的有价证券3种资产组成的货币增长模型。
举债或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弥补赤字,或两种并用。
↑货币发行量会加大通胀压力;发行政府债券会对私人有价证券产生挤出效应,
后者代表美国的资本形成水平,举债有降低资本形成率的效应。
↑货币发行量会加大通胀压力;发行政府债券会对私人有价证券产生挤出效应,
后者代表美国的资本形成水平,举债有降低资本形成率的效应。
两个基本思想:
(1)财政赤字,通胀与资本形成率之间正相关。
高形成高通胀,低低。
选择低通胀,发国债,挤出效应,形成低。
选择高形成率,发货币,通胀
(2)财政赤字变化,费氏曲线移动。
赤字增加,曲线从I移动到II(上移),维持K1的形成率,通胀率从W1到W2,
维持原有的形成率要付出更高的通胀代价。
赤字继续增加,与纵轴重合,资本形成率下降为0.
赤字减少,I移动到III,维持K2,较低的通胀代价。
继续减少,资本形成率的通胀代价越来越低,与自然通胀率重合。此时通胀与财政变量无关。
(1)财政赤字,通胀与资本形成率之间正相关。
高形成高通胀,低低。
选择低通胀,发国债,挤出效应,形成低。
选择高形成率,发货币,通胀
(2)财政赤字变化,费氏曲线移动。
赤字增加,曲线从I移动到II(上移),维持K1的形成率,通胀率从W1到W2,
维持原有的形成率要付出更高的通胀代价。
赤字继续增加,与纵轴重合,资本形成率下降为0.
赤字减少,I移动到III,维持K2,较低的通胀代价。
继续减少,资本形成率的通胀代价越来越低,与自然通胀率重合。此时通胀与财政变量无关。
④ 费尔德斯坦对菲利普斯曲线及凯主义的批判
菲曲线反映的失业率和通胀率的交替关系,仅在非充分就业时短期存在。
充分就业时,费氏曲线。
充分就业时,费氏曲线。
此时,经济问题从需求方转向供给方,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随之失灵。
继续推进财政赤字政策,强化通胀压力,资本形成困难。
继续推进财政赤字政策,强化通胀压力,资本形成困难。
与之相应,宏观政策也应从刺激需求转向刺激供给,首要任务是降低财政赤字,
平衡财政预算,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使费氏曲线下移到自然通胀水平。
平衡财政预算,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使费氏曲线下移到自然通胀水平。
五、 简要评价
财政理论和政策角度构建起来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丰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
重视供给、关注储蓄和资本形成、重视基于生产要素供给所有者的刺激。改变了战后....
减税、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主张,对改变战后形成的消费主义、福利主义的政策取向,以及治理滞胀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视供给、关注储蓄和资本形成、重视基于生产要素供给所有者的刺激。改变了战后....
减税、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主张,对改变战后形成的消费主义、福利主义的政策取向,以及治理滞胀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篇 凯恩斯主义复兴篇
第八章 新凯恩斯主义(当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一、 概述
① 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原因:能较好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和解决其他大量的经济问题;
年轻一代凯恩斯主义在反思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基础上的学术工作。
年轻一代凯恩斯主义在反思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基础上的学术工作。
代表人物:曼昆、斯底格里兹、哈伯德...
代表作:曼昆、罗默
② 新凯恩斯主义取代原凯恩斯主义的原因
原凯恩斯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挑战下难以坚持凯恩斯原则(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IS-LM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在理论上不能解释滞胀原因,政策主张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滞胀问题。)
IS-LM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在理论上不能解释滞胀原因,政策主张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滞胀问题。)
原凯主义重视需求忽视供给,尤其是劳动生产率问题。
不仅空白,而且是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不仅空白,而且是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原凯恩斯主义鼓励消费,反对“过度储蓄”的主张受到普遍怀疑。
储蓄不再被看做一种美德,浪费资源不再被视为不道德行为。
同时,这也是造成英美资本形成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储蓄不再被看做一种美德,浪费资源不再被视为不道德行为。
同时,这也是造成英美资本形成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③ 对凯恩斯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
理论前提:
市场非出清,批评自由主义的市场出清假设。
市场出清:市场均衡状态,经济受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物价能否迅速回到均衡状态。
自由主义,认为可以。凯恩斯,不可以。
区别:新凯主义工资物价粘性,原刚性,调整困难。
市场非出清,批评自由主义的市场出清假设。
市场出清:市场均衡状态,经济受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物价能否迅速回到均衡状态。
自由主义,认为可以。凯恩斯,不可以。
区别:新凯主义工资物价粘性,原刚性,调整困难。
分析方法:
否定两分法
经济政策通过改变名义变量而发挥作用。
自由主义坚持实际上,凯恩斯主义否定,实际肯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否定两分法
经济政策通过改变名义变量而发挥作用。
自由主义坚持实际上,凯恩斯主义否定,实际肯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基本命题:
劳工市场非充分就业假设
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失衡常态假设)
经济决策在绝大部分年份有效(政策有效性假设)
劳工市场非充分就业假设
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失衡常态假设)
经济决策在绝大部分年份有效(政策有效性假设)
政策主张:
有效,经济政策效果上,更加审慎,
不再坚持“熨平”,强调“缓解”
有效,经济政策效果上,更加审慎,
不再坚持“熨平”,强调“缓解”
④ 对原凯恩斯主义理论前提的发展和补充
强调“经济人”假设
把“理性预期假设”引入自己理论体系
把2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新进展纳入凯恩斯理论体系。
二、主要理论观点
① 价格粘性理论
(1)菜单成本
厂商调整价格所花费的成本,即研究和确定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
厂商不愿意经常调整价格,价格具有粘性,不能随市场变化及时变化。数量调整...
(2)交错调整价格论
传统中假设所有厂商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同时调整价格的行为方式。与现实情况不吻合。
需求发生变化,不是调整价格而是注意相邻厂商的价格行为,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才调整价格。
价格变动出现交错调整,价格变动落后于需求下降,致使市场失灵。
(3)厂商信誉论
不完全市场,维护信誉,优质高价的策略,价格不能随需求变化而变化,具有粘性。
消费者的选择效应,“便宜无好货”,采取稳定的高价策略。
(4)需求非对称论
价格提高引起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加的幅度,价格变动不对称,价格粘性。
需求扩张,厂商提价行为一致。需求减少,降价从个别厂商开始,购买廉价要付出搜索成本,宁愿高价。
使得厂商在需求减少时降价迟缓。
厂商调整价格所花费的成本,即研究和确定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
厂商不愿意经常调整价格,价格具有粘性,不能随市场变化及时变化。数量调整...
(2)交错调整价格论
传统中假设所有厂商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同时调整价格的行为方式。与现实情况不吻合。
需求发生变化,不是调整价格而是注意相邻厂商的价格行为,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才调整价格。
价格变动出现交错调整,价格变动落后于需求下降,致使市场失灵。
(3)厂商信誉论
不完全市场,维护信誉,优质高价的策略,价格不能随需求变化而变化,具有粘性。
消费者的选择效应,“便宜无好货”,采取稳定的高价策略。
(4)需求非对称论
价格提高引起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加的幅度,价格变动不对称,价格粘性。
需求扩张,厂商提价行为一致。需求减少,降价从个别厂商开始,购买廉价要付出搜索成本,宁愿高价。
使得厂商在需求减少时降价迟缓。
② 工资粘性理论
(1)交错调整工资论
厂商在签订工资合同时获得相邻厂商的信息,使工资水平合理,并使全社会工资水平趋于稳定,社会效果更好。
但社会工资水平的稳定却会造成产出和就业的不稳定,稳定的工资具有粘性,不能反映经常变化的市场。
(2)长期劳动合同论
劳方避免劳动市场风险(失业和工资),希望长期;资方,谈判成本,劳资摩擦,工资难随市场变而变,粘性。
(3)隐含合同论
劳动力市场角度论证市场的失衡。隐含合同是指非正式的劳资协议,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劳动隐含合同论,保险合同(劳动的边际产品加一个净保险值);宏观经济效应,总需求下降,工资不能相应下降,高工资,需求下降,生产萎缩,失业。
非对称,假定存在欺诈条件。景气,相反,低工资;不景气,相反,加班加点;都造成失衡)
(4)效率工资论
厂商出于效率考虑,往往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付给雇员工资,高工资使劳动市场出于失衡状态,造成失业。
所有权经营权分离,高工资成本所有者承担,有利于管理,经理人更愿意...
(怠工模型(机会成本)、劳动技术转换成本模型(稳定职工队伍)、反向选择模型(雇佣要价高的,鼓励雇员显示自己的实力,为履行承诺而展示自己的实力。))
(5)局内人-局外人论
局内人(在职职员和与在职雇员属于同一集团的短期失业者)。局外人(与现行就业集团无关系的就业者)
局内人工会保护,工资谈判能力强,工资水平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易随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调整;
局外人工资要价低,易于调整。按常理,雇主应倾向于雇佣,但相反。工资粘性,经济失衡。
劳动转换成本。(培训成本、工会保护成本、雇佣局外人造成局内人怠工的成本、局内人与局外人摩擦形成的内耗损失等)
厂商在签订工资合同时获得相邻厂商的信息,使工资水平合理,并使全社会工资水平趋于稳定,社会效果更好。
但社会工资水平的稳定却会造成产出和就业的不稳定,稳定的工资具有粘性,不能反映经常变化的市场。
(2)长期劳动合同论
劳方避免劳动市场风险(失业和工资),希望长期;资方,谈判成本,劳资摩擦,工资难随市场变而变,粘性。
(3)隐含合同论
劳动力市场角度论证市场的失衡。隐含合同是指非正式的劳资协议,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劳动隐含合同论,保险合同(劳动的边际产品加一个净保险值);宏观经济效应,总需求下降,工资不能相应下降,高工资,需求下降,生产萎缩,失业。
非对称,假定存在欺诈条件。景气,相反,低工资;不景气,相反,加班加点;都造成失衡)
(4)效率工资论
厂商出于效率考虑,往往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付给雇员工资,高工资使劳动市场出于失衡状态,造成失业。
所有权经营权分离,高工资成本所有者承担,有利于管理,经理人更愿意...
(怠工模型(机会成本)、劳动技术转换成本模型(稳定职工队伍)、反向选择模型(雇佣要价高的,鼓励雇员显示自己的实力,为履行承诺而展示自己的实力。))
(5)局内人-局外人论
局内人(在职职员和与在职雇员属于同一集团的短期失业者)。局外人(与现行就业集团无关系的就业者)
局内人工会保护,工资谈判能力强,工资水平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易随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调整;
局外人工资要价低,易于调整。按常理,雇主应倾向于雇佣,但相反。工资粘性,经济失衡。
劳动转换成本。(培训成本、工会保护成本、雇佣局外人造成局内人怠工的成本、局内人与局外人摩擦形成的内耗损失等)
③ 商品市场失灵论
(1)不完全竞争论
在现代经济中,许多行业的厂商有垄断定价权,价格不能随市场需求变化而迅速调整,
他们经常通过数量调整l来适应市场变化,信息无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传递而失衡。
(2)市场协调失灵论
个别市场主题理性不等于社会行为理性,市场不能协调众多经济人的理性人的行为。
“理性预期”假说基础上的理论提出,新自由主义社会理性。新凯恩斯主义同意,但强调个人理性的有限性,
尤其强调个人理性的集合不一定导致社会理性。
信息不完全,信息成本,理性人在决策时不可能占有充分信息,不一定导致理性的结果。
在现代经济中,许多行业的厂商有垄断定价权,价格不能随市场需求变化而迅速调整,
他们经常通过数量调整l来适应市场变化,信息无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传递而失衡。
(2)市场协调失灵论
个别市场主题理性不等于社会行为理性,市场不能协调众多经济人的理性人的行为。
“理性预期”假说基础上的理论提出,新自由主义社会理性。新凯恩斯主义同意,但强调个人理性的有限性,
尤其强调个人理性的集合不一定导致社会理性。
信息不完全,信息成本,理性人在决策时不可能占有充分信息,不一定导致理性的结果。
④ 金融市场失灵论
(1)信贷配给论
信贷市场角度论证
传统经济学:只存在利率调节机制,利率波动可以自行使信贷市场实现均衡。
新凯恩斯:被认为竞争充分的市场上,也存在市场失灵,除利率机制外,配给机制也发生作用,除了价格调整外,数量调整也发挥作用。
配给机制与正向激励和反向选择效应有关,两者都源于信贷市场风险。
正向激励:高利率促使...
反向选择:高利率使得资信好的借款者退出...
低资信贷者增加,增大银行呆坏账。
信息不完全,银行不可能...降低风险,采取低利率政策,鼓励资信好的信贷者,把差的驱逐出市场->借贷的配给制。
多重均衡。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信贷市场非最优,失衡。
信贷市场角度论证
传统经济学:只存在利率调节机制,利率波动可以自行使信贷市场实现均衡。
新凯恩斯:被认为竞争充分的市场上,也存在市场失灵,除利率机制外,配给机制也发生作用,除了价格调整外,数量调整也发挥作用。
配给机制与正向激励和反向选择效应有关,两者都源于信贷市场风险。
正向激励:高利率促使...
反向选择:高利率使得资信好的借款者退出...
低资信贷者增加,增大银行呆坏账。
信息不完全,银行不可能...降低风险,采取低利率政策,鼓励资信好的信贷者,把差的驱逐出市场->借贷的配给制。
多重均衡。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信贷市场非最优,失衡。
三、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1)政策基调:“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承认“政府失灵”,在批评“市场万能”的同时注意“政策万能”的错误:
没有扩张性。。经济衰退更严重。没有紧缩性,通胀更严重。
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不干预,是怎么干预。
没有扩张性。。经济衰退更严重。没有紧缩性,通胀更严重。
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不干预,是怎么干预。
(2)价格政策:通过种种政策提高价格变动的灵活性,减少交错调整价格比率。强化竞争,反对垄断。
(3)就业政策: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使工资和就业更灵活反映劳动市场的变化,提高局外人市场地位,鼓励他们参与竞争,降低工资粘性。
(4)金融市场政策:金融体系多元化和提高信贷政策的灵活性,削弱配给机制作用,提高利率机制调节作用。
四、 简要评价
遭受新自由主义冲击后,审视了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吸纳自由主义理论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
恢复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
探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对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过程的分析以及信贷配给等现象的研究,推进经济理论的进展。
反思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政府干预可能失灵的政策主张理念,对完善政府干预体系及实施
措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政策主张实践助推了1990年代西方国家“新经济”的形成。
恢复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
探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对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过程的分析以及信贷配给等现象的研究,推进经济理论的进展。
反思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政府干预可能失灵的政策主张理念,对完善政府干预体系及实施
措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政策主张实践助推了1990年代西方国家“新经济”的形成。
第九章 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萌芽)
一、 概括
① 新综合派含义及由来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综合一起
② 代表人物
二、 新综合派理论体系
① 新综合派基本假设和理论观点(三学派比较)
(1)理论假设
市场环境假设
新古典宏观:完全竞争市场
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假设,企业可选择价格,不能控制销售量,不能根据供求情况及时调整价格
新综合:接受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假设,企业不能随时调整价格,但垄断竞争企业不仅可以调整价格,
也可以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假设,企业可选择价格,不能控制销售量,不能根据供求情况及时调整价格
新综合:接受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假设,企业不能随时调整价格,但垄断竞争企业不仅可以调整价格,
也可以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产量
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工资和价格充分灵活,市场连续出清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价格粘性,市场不能持续出清,但在其原因上没有形成统一观点,尤其是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上..
新综合:继承新凯恩斯主义工资-价格粘性,市场不能持续出清的观点,却没有陷入粘性是名义还是实际的这个可能歧途..,
用有成本的调价决策过程揭示工资-价格粘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机理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价格粘性,市场不能持续出清,但在其原因上没有形成统一观点,尤其是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上..
新综合:继承新凯恩斯主义工资-价格粘性,市场不能持续出清的观点,却没有陷入粘性是名义还是实际的这个可能歧途..,
用有成本的调价决策过程揭示工资-价格粘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机理
(2)经济波动的根源和机制上的差异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货币是根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供给因素,尤其是生产率的冲击
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经济不能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市场失灵所致。非瓦尔拉斯
新综合派: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瓦尔拉斯经济学一定程度,经济增长本身是一条波动的曲线,
不是经济围绕趋势波动,而是经济趋势自身的波动。但其认为,供给方的生产率变动不是经济波动的唯一因素,
家庭预期的变化和垄断竞争企业的调价行为也是...
新古典主义强调的实际因素和凯恩斯主义关注的名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理论上实现了综合。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供给因素,尤其是生产率的冲击
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经济不能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市场失灵所致。非瓦尔拉斯
新综合派: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瓦尔拉斯经济学一定程度,经济增长本身是一条波动的曲线,
不是经济围绕趋势波动,而是经济趋势自身的波动。但其认为,供给方的生产率变动不是经济波动的唯一因素,
家庭预期的变化和垄断竞争企业的调价行为也是...
新古典主义强调的实际因素和凯恩斯主义关注的名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理论上实现了综合。
(3)政策主张理念的差异
新古典宏观:政策无效论,反对采用“相机决策”
90年代前早期的新凯恩斯主义:实际上依然是“相机决策”,只是温和,没有紧缩/扩张
90年代后新近的新凯恩斯主义:从“相机”转为“规则”不是不干预,但·干预不能随机“抉择”,应受“规则”
新综合采取新近的凯恩斯主义,反对“相机”,主张“规则”
90年代前早期的新凯恩斯主义:实际上依然是“相机决策”,只是温和,没有紧缩/扩张
90年代后新近的新凯恩斯主义:从“相机”转为“规则”不是不干预,但·干预不能随机“抉择”,应受“规则”
新综合采取新近的凯恩斯主义,反对“相机”,主张“规则”
② 新综合派的理论模型
(1)微观基础:“核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2)宏观分析:新IS-LM模型
三、 政策主张
① 政策理念:从完全理性到近似理性
近似理性:人们往往忽视通胀后果,其行为只是近似理性的
失业与通胀的争论关键不在通胀预期的形成,而在如何使用预期
自然率模型和理性预期模型将完全并入工资和物价决策中,与事实不符。
(个人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充分利用信息,常常简化,可能误导甚至错误;
经济学家有认知错误,模型未必与公众的模型温和)
(个人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充分利用信息,常常简化,可能误导甚至错误;
经济学家有认知错误,模型未必与公众的模型温和)
近似理性的三种可能:
信息编辑行为
工资制定者行为
工人行为
信息编辑行为
工资制定者行为
工人行为
近似理性行为模型讨论:通胀-失业替代过程存在两种相反的效应
低通胀,厂商忽略不计,与完全理性相比产出就业增加
高通胀,完全理性,完全考虑通胀,工资和价格上升。失业↑,产出↓
低通胀到温和,第一种效应主导;
超过阀值,第二种主导;
两种抵消,失业率与通胀率最有匹配,
即最低失业率条件下的通胀率,可以使长期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水平。
超过阀值,第二种主导;
两种抵消,失业率与通胀率最有匹配,
即最低失业率条件下的通胀率,可以使长期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水平。
政策含义:零通胀不是货币当局追求的目标,适度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降低失业,增加产出,增进社会福利。
② 政策主张:中性货币政策
(1)来源(大综合)
(2)中性货币政策内容
短期内因垄断竞争企业调整工资和价格缓慢,价格存在粘性,货币非中性。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实现货币在短期中近似中性的状态,总需求随生产率波动变化,以消除就业和产出缺口。
“没有货币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实际利率目标,阻止通胀或紧缩;
就业稳定在自然率水平,实际产出达到潜在水平;有利于降低名义利率和货币使用成本)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实现货币在短期中近似中性的状态,总需求随生产率波动变化,以消除就业和产出缺口。
“没有货币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实际利率目标,阻止通胀或紧缩;
就业稳定在自然率水平,实际产出达到潜在水平;有利于降低名义利率和货币使用成本)
(3)实施措施:通胀定标。
央行公布一个能消除产出缺口又能使公众不形成通胀预期的通胀率目标
运用货币政策及时调整实际通胀与目标之间的偏差
不增大通胀压力前提下,实现就业和产出最大化
(4)通胀定标制度的评价
新古典政策无效和时间不一致的回应
对原凯主义和早期新凯主义“相机决策”的约束
四、 结论与评价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