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宗教的兴起与衰落
2018-09-09 13:18:55 22 举报
AI智能生成
翻转电台: 神话与宗教的兴起与衰落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前言
和其它讲神话的方式不一样: 不是知识性的
为什么要讲神话和宗教
翻转电台 1.0 的结尾有一个巨大的话题, 就是个人主义和平民社会
整体来讲, 翻转电台是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从解决现代性源发出的一些问题为基础来讲的
不论是讲思想家还是讲历史, 其指向都要去破解和解释当代问题的根源, 以便找到解决的方法
个人主义和平民社会算是直接说明当代问题是什么, 怎以来的
现代社会的反思
上帝死了
首先, 有人认为尼采所说 "上帝死了" 所表述的这种状态预示着现代社会的开端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和《查拉图特斯拉》中都讲过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 这个表述其实出自于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非常重要, 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思想的密秘花园
黑格尔有所谓的 "苦恼意识", 痛苦可以残酷的表达为上帝死了
在黑格尔的主奴二无说中, 主人意识到主奴地位的转变后, 产生了苦恼意识, 苦恼意识的本质是意识到内在和外在超越的不相符
我们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对 "上帝死了" 的解释
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知道在现代之前我人们是怎么想的, 以及我们今天讲神话思维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点, 我们经常误解尼采或黑格尔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是乐观的, 激昂的. 但其实他们说这些话时, 是忧心忡忡的.
从他们的时代到我现在, 上帝死了的深远影响, 我们都可以感觉的到
这个影响不是一个好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在讲个人主义和平民社会前用一个系列来回溯
上帝死之前
是什么社会
人们是什么心智状态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帝死了
所以我们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会说明神话思维是什么样的, 与我们现代的思维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不会讲很多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
事实上, 我们在第二期会讲一些更久远的, 新石器时代的源初神化
我们会看到, 直正的区别不是今天的信徒和非信徒之间的区别, 而是今天信徒和以前信徒的区别
我们会认为今天的信徒和非信徒的区别不大, 真正的区别在今天的信徒和过去的信徒之间的区别
今天的信徒是在用新的, 现代的认识方式来认识神话和宗教
我们在福柯那里讲了认识型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是用现代认识型在接触宗教
宗教就是系统化的神话
所以在今天, 寻找到另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不论是被我们遮蔽了还放弃了, 都是另一种特别重要的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宗教的方式
所以我们整个这个系列, 就是通过神话和宗教讲一种已经失落的理解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今天认识神话, 已经不可能通过阅读神话来实现了, 因为我们现在的神话已经是知识化后的神话了
比如
我们在用今时今日的分类方式对神话进行分类, 那个是谱系, 通过功能对神进行分类
我们在改造神话, 让其具有叙事的色彩, 这让所有的神话都成为了极端的日神艺术
简单说来
日神艺术是一种轮廓分明, 叙事清晰, 内涵清楚明的的艺术形式
酒神艺术是一种融合的, 混合的, 整全的, 神秘主义的艺术开式
神话的认识方式是一种非常酒神式的认识方式
但今天我们讲神话的方式是以日神式的方式进行的, 如果我们还以讲述神话的方式来讲, 那我们就会远离神话的本源和可以理解的内涵
我们可以想想神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在我们的教能中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素材
寓言要包含一个道理, 要么是一个品质, 要么是一个教训
但是神话, 我们想想俄狄浦斯王的神话, 讲了个什么道理么
并没有讲什么道理, 而是呈现出一个整全性的, 复杂性的世界
寓言是单一的, 而神话是丰沛的
神话的结局不是盖棺定论的说一个道理, 而是要呈现一个多丰沛的, 多样的原因世界
尼采认为,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对古希腊悲剧的降格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悲剧降格为卡塔西斯, 也即宣泄, 对人的负面情绪的宣泄.
因为要进行宣泄, 它要对现实世界有一个整全的映照关系
而现在的神话叙事, 是对于卡塔西斯的进一步降格
降格为一种主题或道理
不管是前期肤浅的爱情的道理
还是后期的英雄复归的道理
都是对于神化的再次降格, 对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的降格
这源于我们现在对于叙事的要求
现在我们需要叙事要有一个目的, 要有主轴, 要有便于理解, 要凝结成一种表述
这也是我们不能专接讲神话的原因
我们要回到更本源的地方
这也是我们在当动态的神话被降格成静态的道理的时候, 要复归的东西
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会反反复复的出现在这一个系列中, 以后的系列中
如何使用动态的方式认知神话, 认知自我和世界, 是我们在这个系列的一个主题
这要比看起来的难的多
因为基本的现代型认识是对于知识的认识是原则性的, 实证性的, 表态性的
从静态的认识到动态的认识看起来没有那么难
可能会被简单的认为只要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静态的认识就会在自我否定中动起来
但实际远没有这么简单
如何学会用动态方式思维是一个持续性的话题
甚至我们不能说从静态认识向动态认识转换, 而应该说是从静态认识不断加速, 不断流变, 从而获得动态, 变得更加动态的认识方式
因此我们相当 strong 的将其比喻为知识和神话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场战争
翻转电台经历了从知识盲信脑离出来的过程
正是有这种经历, 回头看, 才更加象一场知识和神话的战争
从启蒙时代到现在, 知识大获全胜
我们能够相信, 也愿意相信, 任何事情, 不论是我们生活, 还是我们的做的事
知识是一切的动力, 是我们达成目的的根本原因
当然, 更复杂的事情是, 我们经常不并使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填充, 而是对于知识盲信, 产生出某种专家崇拜
我们相信有些知识并不需要被我们自己所知道, 而只需要被专家所精通就可以, 我们可以通过专家掌握知识而形成某种技术, 通过技术性思维进行操作即可
但从本质上讲还是知识和神话的战争
这里明确对应了福柯的《词与物》中所说的现代认识型语词超越实在的现象
福柯认为有三种认 识型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复兴认识型
文艺复兴认识型是物为主, 词为輔的. 这里的物不仅指实在, 也指客观存在的精神. 这里物为主的, 词是用来对应物和描述物的
启蒙时代的古典认识型
古典认识型是通过一系列思想, 产生同概念, 这此概念可以与实在分离分化, 与实在的联接不那么紧密了
现代认识型
现代认识型, 词语守完全与实在分离, 成为了独立的实存物. 存在于我们精神之中
如断舍离, 这样一个词汇变成了真实, 为此编造出无数的实在之物, 变成书藉, 课程和生活方式
所以可以看作, 现代认识型的根本问题在于, 我们可以发明知识
我们可以发明知识这一点与技术结合, 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使知识成为一种动力
对于现代认识型福柯从社会的角度进行了很多批判
而我们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观念中进行反思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发现知识在某些领域是有问题的, 并不是对于我们所有的目的都有用, 对于我们的某些目的甚至是有害的
以此破除我们对于知识和专系统的盲信
因为除了知识之外我们还有传统, 本能, 习俗, 如果相信神密, 还有另外一整套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不只是知识在驱动我们
例如
我们在做事, 在处理自己的感情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是靠知识还是本能, 习惯和经验在处理
第二个问题是, 是不是存在虚假的知识路径
当然是存在的
我们认识发展难道没有走过弯路么
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和经济学以百年为计的知识范式转化
由此可见, 知识是有可能发生路径错误的, 而期周期之长已经超过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
那么是不是神话式的思维在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消失不见了呢
其实感应思维和类比思维还是我们很底层的思维方式, 我们不可能摆脱它们
因此我们可以说, 神话并没有消失, 而更加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我们可以使用圣经上敌基督的范式来说, 我们现代社会存在敌神话
比如经常批判的 know you self 公众号
这些文章甚至在末尾列举引用的论文, 看起来好象很科学的样子, 但是我们从其标题就可以看出来它在其中使用了大量感应思维
比如标题中有 "牺牲" , 我们知道 "牺牲" 这样的词汇是典型的伽利略所谓第二性质, 是感应思维的对象而不是科学的对象.
他们用片断式的知识结合感应思维, 来加深偏见
在我们今天这是更加麻烦的事情, 他们使用片断式的感应思维加上知识强化了偏见
而真正的神话思维决不片断的感就思维, 而是整全的感应与象征物的对应
他们应用这种感应思维, 加上一点点知识进行佐证, 真接跳到结论
更糟糕的是, 这些偏见的结论是并于我们至关重要的事情
这些文章是从一个充满偏见的感应式思维, 通过一点知识, 跳到一个与我们攸关的结论中云
我们这些神话思维的残余被另外一些技术利用, 成为塑造我们的工具, 引起恶劣的结果
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是完全抛弃感应思维和类比思维, 但这是不可能的
另一条是合出一个更深的决断, 来看我们的神话思维
我们回到德尔菲神庙的那句 "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原初来自于古埃及神庙, 这个神庙分为外殿和内殿, 外殿写着身体神的宫殿
内殿里写着这句话: "人啊, 你要了解你自己, 这样你就可以了解神"
我们知道这句话, 是来源于苏格拉底, 以及他得到这句话后所做在雅典做的一系列事情
其实这句话是来自于神话思维的, 通过这句话, 我们可以看到认识你传统的神话思维与认识你自己的关系
在我们今天知识论的框架下, 我们不认为通过神话思维可以认识我自己
我们认为认识我自己可以是人生哲学或者心理学的课题
而实际上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认识我自己决不是仅仅认识我自己, 而是认识在世界或社会中的自己
在佛教社话中, 佛陀不是在宫庭闭的环境中认识自己, 是走出宫庭, 走出苦修, 走进社会后的认识自己
在基督教中也是如此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 认识自己要在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自己
我们再回到个人主义上来, 个人主义认为认识自己完全是我的事, 对于独立的我的天赋和独特性的认识, 其实是非常狭隘的一种认识
我们可以从认识我自己的源渊中, 看到我们认识自己与外部的关联, 与神, 社会和世界的关系
从这一期认识自己的战争就开始了
真正持存的, 是路本身
我们认识我自己不是毕其功与一役,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正如海德格尔痴迷于各种路的隐喻一样, 我们也要理解过程本身对于认识我自己的意义
为何抛弃神化
第一个问题是, 你相信神话么
答案当然是不信
但这是个不好的问题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们是在把神话类比为典型的亚伯拉罕诸教
但其实我们不会这样问
你相信孔子么
你相信亚里士多德么
你相信佛陀么
因为当我们问你相信什么的时候, 通常不是在问你相信它存在么
如果我们是在问是不是相信存在, 那么我们可以问是否相信孔子, 亚里士多德或佛陀
当我们在宗教语境下问是否相信的时候, 我们问的是对其整体的相信
是否相信其存在, 其主张, 对世界的描述, 对伦理的观点
所以并不是所有宗教都可以冠以相信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问 "你相信神话"
相反我们可以问我们相信科学么
例如
你是相信神创还是相信进化论
你是否相信广义相对论
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基督教类似的地方
科学是对世界的整全性解释
进化论不仅仅是生物的进化, 还可以是宇宙的进化
物理是从整体上给出世界物理动力的决定论
任何学说, 理论, 系统, 提供世界方方面面整体的动力学意义的决定论才可以用相不相信来表述
现在我们所有知识都具有这种特征, 因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往后推导都能推导到物理知识
因为基督教具有这样的特征, 我们的科学是在在启蒙时代对就当时的唯命论宗教产生的, 它要找到另一个替代唯命论宗教的对世界的整全性解释
但是我们对于神话不能问相不相信
神话本身不对世界进行整全性的解释
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某种解角度的又有遮蔽的解释
而神话欠缺这样的假设和以观测为主的验证方式, 因此我们不认为他是真的
对于神话, 我们该问的是 "神话是真的么"
当然是假的, 难道奥丁和宙斯是真的么
但这个假是符合论的假
符合论
真理的符合论是指, 将真假的判断标准设为是否符合客观, 如果符合就为真, 否则就为假
这套符合论的观, 是其于我们的实证体系科学, 它来源于
数学的必然性
温合的观测结果的吻合
例
广义相对论就是从数学的通过数学进行了证明, 又与引力波的观测结果所吻合
伽利略的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区分是重要而有用的, 它建立了建筑式的深度和真感, 从而在科学领域排除了人的直观感受,
因此, 神话的, 宗教的或其它的认识方式, 就变得不为真了.
当然, 这些认识方式也不是建筑式的, 而是网状的
在这里我们面对一个决断, 我们是不是要寻回或重新训练我们的直观之真
其实在历史上就有对于寻回直观之真的尝试
瓦格那试图通过整体艺术或通感艺术来寻回德意志民族的直观之真
瓦格那通过这种整体艺术和通感艺术来反对启蒙时代对于知识的分辨, 并以意志作为其替代
尼采就是被瓦格那的这一点所吸引
其实我们很早之前就在试图复兴直观之真
但其实我们直到现在还并没有成功过
我们可以称这种真理观为 "建筑术之真"
它是依次向上构建的真
如
我们认为内燃机为真, 它是建力在物理学之真之上的
从建筑术之真的角度出发, 荣格所说的, "潜意识是人格的展现和现象" 这句话就不是真的
因为, 人格这个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没有被实证
但是如果说, 潜意识是指的 "自动意识" 我们就可以判断潜意识为真, 因为 "自动意识" 是被实证了的
自动意识是指
我们一边和别人说话, 一边爬坡的时候, 我们不用去思考如何爬坡, 就可以很好的完成爬坡的动作
但由于人格不能被实证, 所以荣格的这句话依然为假
从这个角度上讲, 神话当然是假的, 因为不能被实证
当然我们不是要说知识无用论, 我们认为知识, 科学, 系统说理很有用, 但是对于知识的滥用和盲信可能导致一些不好的效果
由于人的直观感受被排除于科学的对象外, 因此导致我们现在认为意识可能也不是真的
现在有一种大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只是一个副产品
这是现代科学荒唐
我们对自我意识有强列的真观感受
但我们的科学就是能证明其是假的
正是因为科学获得建筑式的深度和真感
神经科学与生物学的对就
生物科学与化学的对应
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的对就
意识被还原为决定论意义上的物理基础
而我们又认为意识有自由
所以我们才觉得意识是错觉
这是因为我们把意识还原为电化学信号
说到这里可以看一个巨大的冲突
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知识系统, 系统说理, 科学系统对于主观直感真感的拒斥和排除是非常非常强烈的
爱因斯坦
像我们这样的人, 只要相信物理, 就会知道现在, 过去, 未来是一种非常顽固的幻觉而已
时间感对于常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真感, 但是对于爱因斯坦, 时间只是空间弯区的一种现象而已
由此可见现代科学对于主观真感的拒斥
在这种对真观真感的拒斥, 不但使神话和意识变成假的, 还使一切直接构筑主观真感的东西都被认为是假的
爱情可以被说成是荷尔蒙
神圣体验可以被说成是毒品反应
共时性可以说是幸存者偏误
集体共识可以说成是乌合之众
从荷尔蒙到乌合之众是远离科学系统的过程
幸存者偏误只是一种统计学现象
乌合之众甚至不是数理系统
现代知识形成一种否定直观真感的氛围
在任何地方, 只要是得出肯定直观真感的结论就显得非常肤浅, 只要得出否定直观真感的结论, 就会显得非常科学
也就是说神话的丧失不仅仅是科学对于第二性质的拒斥, 而是现代社会形成一种否定主观真感的文化
为什么我们认为人格不为真
我们对于 "人格" 也就是自我的连贯和一至性有明确的真感
我们痴迷于星座, 心理量表, 人格测试
但我们依然可以得出 "人格" 不为真的结论
这是因为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以来, 人的直观感受就不为真
人的直观感受不应当作为真的素材
伽利略区分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性
第一性质
温度
质量
光谱
第二性质
冷热
轻重
色彩
第一性质可以成为科学的对象, 从而可以用 "真假" 来判断. 第二性质不能成为科学的对象
如此一来, 科学获得了建筑式的深度和真感
医学之为真建筑在生物学之上
生物学之真建构在化学的基础上
化学之为真建筑在物理学的基础上
康德对于符号合的批判
在广义相对论的例子里, 公式是他提的, 方法是通过公式推导出来的, 而要证明的结论是公式
在实证的科学中, 往往是通过自己提出的方法, 来论证自己得出结论
实证科学真的基础是人数学的实在性
实证科学认为完备的数学论证是真的
可以提供完备数学证明的东西是真的
就好数学好象又是裁判又是运动员
正是实证科学有这样的偏见
所以实证科学把一切东西放到这个框架下看
如果符合这个框架就认为是真, 否则就认为是假
所以在实证科学看来, 神话是假的, 意识是假的, 一切依赖真观之真的东西都是假的
所以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 什么是真
但其实, 真理除了 "符合论" 还有其它标准
什么是真
只有回答了什么是真的问题, 关于我们是否应当相信直观之真和我们对于实证科学的判断才有坚实的基础
真的其它来源
当然真的标准不只有符合论一种
在柏拉图的《智者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中, 探讨了真的标准
这里引用布伦塔诺《要据亚里士多德"是者"的多重含义》
布伦塔诺是影响胡塞尔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人
真的另一个重要的来源是 "是其所是"
真与以下三个概念相关
父亲, 来源, 渊源
打球带来合同和财富, 因此打球的快乐是真的
本源, 使其成为,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橡树的种子是包含橡树的原因
自我实现, 荣格的自性, 亚士多德的潜能
两个例子
梵高作品的颜色配比和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配比
当代科学的定量研究的例子
从科学的意义上我们洞悉了梵高的艺术
但梵高的作品的是其所是真是这样的颜色配比么
我们按照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配比就写作就可以创作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么
这种定量研究就如同在爱情中寻找荷尔蒙的多少是一样的
并以荷尔蒙来解释爱情
故然, 这种定量研究的结果是符合现实的, 但是它不为真
这是因为切入点偏离了使梵高的画成为梵高的画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找到一个比符合论更本源的真: 梵高的画之所以为梵高的画的原因
这与符合论并不是并列的真的根源, 而是更本源的真的根源
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梵高画之所以为梵高的画的原因, 我们找到再多符合客观现实的结论也不能因此认为而得到真的洞察
真正的源泉是将对象放入是其所是的场合, 而实证科学仅仅是某些场合下以是否符合客观对象为判断真的标准
而我们的问题在于, 我们将任何真假的判断都以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
这使我们丧失了对于很多问题真的源泉, 而这大多数发生在对于自我认识和意识相关
进一步的问题
丢失了是其所是的真有什么不好
神话的场合
我们打交道的场合是可以划分领域的, 不同的领域可以被不同的东西所占据
一切物质的 非人的, 具有广延性的领域都是被物理学占据
整体社会的, 经济的, 复杂的群体的场合, 过去是让社会学所占据, 现在是用复杂科学
但我们还有更小的群体, 比如社区, 家庭
物的和大型社会领域的一个问题
问题
这里有一个问题, 对于大型社会, 股票, 金融市场, 我们有各种建模的工具和尝试, 但是对于小型社会, 却没有数学建模, 难道小型社区要比大型社区更加复杂
一种不成立的解答
从科学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 小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因此不可能有建模
便是这个解释是不成立的, 因为任何大型社群都是由小社群组成的
真正的答案
真正的原因是, 我们对更大社群进 行建模, 基实是对里边的小群体取均值进行数学拟合得到的, 而这些均值其实是和真实的小社群没有关系, 也并不反映这些真正决策主体决策的原因
所以这些模型其实并不反映真实世界
正是因为如此, 在金融市场如此发达今天, 还经常出现各种股灾, 就是因为这此建模没有还原真实的市场
因此塔勒布说, 对宏观观象胡说八道要比对微观现象胡说八道更容易
所以我们的理论大多数是对宏观现象进行胡说八道的
因为我们对于微观现象, 如家庭, 有直观真感, 如果对其胡说八道, 我们可以进行真观的判断
我们对于宏观现象进行数学建模, 但是并不是对于它是对的, 它是好的, 而仅仅是因为这种现象因为其规模起来了, 所以导致它产生可以对其胡说八道的空间而已
我们可以从前边金融风暴的例子可以看到, 这种胡说八道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还有可能会积累起来变成系统性风险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角度来理解福柯所谓 "必须保卫社会"
只有当保持直观真感的小型社会被保卫的时候, 社会整体才会被保卫
真的问题得到一个解答
如果我们放弃这种主观真感, 而仅采用这种符合论的, 基于均值的, 描述大型社会的认知方式, 会出现很重要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认知上的问题, 还可能是更复杂的问题
当然这还只是在物的领域或社会的领域, 其它的领域就更有意思了
比如历史领域
历史领域
一样存在基于数据的认识和类似于神话的认识的区分
计量历史学就是基于数据研究历史的方法
如果只是要了解历史的话, 计量历史学可以包含大量的历史的 "事实"
但是如果我们要理解历史, 那就还要回到黑格尔, 斯宾格勒, 汤因比的蓍作中
他们的著作可能没有数据, 并不实证, 甚至可能还有神话的色彩
通过这种思路, 我们可以理解历史
那么理解历史和了解历史哪个更重要呢
如果你只是象海格德尔所说的闲谈一样, 满足好奇, 那么了解历史就够了
但是如果你想经从历史中得到点什么, 那么就需要理解历史
我们可以想一下, 计量历史学和黑格尔, 斯宾格勒, 汤因比的著作, 哪个更接近我们所谓历史是其所是的原因
倒底是这种逻辑的, 启发的方式更能接近历史的是其所是呢, 还是把历史分割成产量, 人口等数据更接近历史的是其所是
当然问题还有更深的一层: 历史是不是客观叙事?
如果历史是客观叙事, 当然计量历史学更接近历史的是其所是
但目前很的人研究的结果是, 历史中不可能存在客观叙事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可历史是阐释性的而不是事实性的
历史不是如石头一样摆在那里给人看的
历史的是其所是应该是我们的传统, 我们不可逃离的一部分, 是我们自己在时间上延伸的方式
如果历史的是其所是是与我们关联的, 其方法研究其的方法当然是黑铬尔式的
所以历史是一个判断什么是真的是其所是的例子
而现代个人主义和平民社会, 正是将历史看成是一种叙事, 把我们和历史割裂开来, 认为我们所为一个现代的个人可以和历史不发生任何关系
现在我们回到最关键的问题, 就是对于人的理解和自我的理解
我们通地实证的方式来认识, 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在《自私的基因》中, 人只是基因延续的一个容器和工具
在孟德尔那里, 人只是演化过程中一系列随机性的结果
这导致一个问题: 我们对于自我理解的深度受制于基因科学和生物科学
这在现在已经是一个现实了
在未来简史中提出这通过基因操纵自己的悖论
这个悖论和莱布尼茨的悖论异曲同工
莱布尼茨说: 如果让你成为中国的皇帝, 但是你会忘记你自己是谁, 你会答应么
现代神经科学也有很多类似的思想假设, 如果可以让你怎么样, 但使你不再是你了, 你会答应么
大多数人包括莱布尼茨的答案都是: 不可以
如果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去理解自我, 就陷入这样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与我是我相矛盾
因为这种理解方式强列的指向让我不是我
我们已经知道真的渊源是是其所是, 而实证科学却在研究是其所不是
这是任何物理还原论无法到达人为人, 我之为我的原因
当这种实证科学的认知方式成我们的全部认知方式的, 必然会遗露人之为人, 我之为我的思考
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存在普遍的不幸福的原因, 这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 而和认识论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我们将科学实证认识论推进到对于人和自我的理解上, 在人是之为是的角度上的荒唐性
不可磨灭的真感
我们反过来看, 我们对于星座, 人格测试的性趣, 表明虽然我们认为科学是对的, 科学是好的. 但是我们对于以下的事情有强列的真感
人格的存在
有意义的巧合
历史的传统的联系
特定人物的先在
命运
虽然这种真感被科学压抑的不行, 但是人们还是会有这种不可磨灭的真感
关于这种真感可以有三种解释
沿袭科学的解释
这是意识是假象的象征
表明这种假象是多么的顽固
如果接受这种解释, 那么我们就要接受你不是你的代价
让这种真感消遣在星座, 人格测试这种海格德尔意义上的好奇与闲谈之中
理解和反思来认真的获得一种神话思维的能力
把这种能力获得科学一样的真感
并不断获得真感和深度
并在此之上建构我们对于自我的理解
这个知识分享是强列导向第三种解释的,
这是我们为什么讲神话
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讲神话
为什么要讲原初神话的原因
我们的思路是从人出发, 还原人是其所是的过程
这个思路和海德格尔从此在出发, 构建整个世界的思路是一至的
这个思路的出发点是跳出静态的存在者视角, 向动态存在视角的转变
也是黑格尔的 bing 向 be coming 的转变
也是尼采的永桓轮回的转变
也是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之争核心
对于动态过程的还原
而我们真正看神话, 所有神话, 原初神话, 是对整个动态过程的描述
不是追求结果
而是通过结果揭示出过程
并非物理学的对于动力定律机制的描述
所以我们后面是整个方法是从人是其所是出发, 还原和理解世界
还原为一种过程而非一种定理
透过这个建立神话的认识, 这和很多人的重要思想殊途同归
亚里士多德
良好生活就是良好生活本身
可以增加一个词使它更好理解
良好生活的过程本身, 就是良好生活
熊彼特关于导致社会变化的新颖性的描述
哈耶克关于扩展秩序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的描述
我们都可以找到强列的是过程而非结果的描述
我们通过这种神话思维建立关于自我的认识, 甚至关于物和社会整体的理解
本质上这种还原神话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还原动态思维的过程
这是二十世纪以来, 乃至自古以来思想者关于
存在者和存在之分的思路
主体和客体之辩的思路
我们整个复兴和了解神话的过程会巧合的对我们以前并于认识论的课题进行整合
神话的作用方式
两种神话研究方法
神话学研究的方法有两种方式
演化式的神话观
真的神话观
两种方法区别
这两种方式的的区别有点类似于神学和宗教学的区别
神学是以神真实存在为基础的
宗教学是以神并非真实存在为基础, 把宗教当成是一种社会现象
真的神话观认为神话具有某种真性
这种真性不是符合论的真性
而是是其所是的真性
演化式的神话观是将神话当成人类演化的一个过程进行研究
演化式的神话观
演化论的神话观有一个演化论的道理
人是有意识演化的物种
在有意识演化的基础上, 后来活下来的人是更能掌握演化意识的人
神话作为当时更多影响人意识的认知, 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人对神话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活下来了
汤因比对于神话和历史的关系, 就是从这个角度的研究
因此我们是认识到神话思维长期占据我们的思维
在它转化为系统的宗教之后又进一步塑造着我们的社会
而现在最成功的那些神话 - 就是那些留下来的; 和那些最成功的宗教 - 就是那些还有影响力的, 可以说在演化的意义上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的.
而我们人的演化又具有生物基础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种神话中发现我们思考和思维的方式
在演化的时间历程上可以说, 这种导致我们沿续下来的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还在要根深地固的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因为我们进化不了那么快
所以就可以将其所为我们自我认知的参考
基本上演化式的神话观是这么一个逻辑
也有很多人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神话研究
在这里边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在演化思维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回答
问题
即然是演化式的, 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还要研究神化, 自己琢磨琢磨不就完了么
就是说, 演化思维有一个问题, 就是神话思维为什么会被压抑
为什么这种思路需要重新发觉
回答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里提到了袪魅
祛魅的过程就是神话思维在现代社会被不断压抑的过程
现代神化学研究的列维斯特劳斯也提到现代社会有特殊的逻辑思维方式
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强列的高情境文化
也有人称其为热文化和冷文化
热文化是指持续时间不长, 但在短时间内具有有旺盛的强度
冷文化是指持续时间很长, 但是对现实的影响较小的文化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就热文化已经极度膨胀, 这种情况下, 所有冷文化, 不仅是神话, 还包括传统都长期被压抑着
在现代, 正是因为这种高情境和热文化的原因, 包括神话之内的冷文化持续被压抑
所以在演化论的意义上我们才需要研究神话
当然这种热文化和冷文化的对照关系还能解释其它关系
在这个路线上有两个典型的研究者
罗兰巴特
列维 施特劳斯
这两个是从结构主义和演化论来研究神话的大家
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就是索绪尔的语言学
我们知道的能指意指系统就是从索绪尔开始的
由于这两个大家者从语言学开始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好的切入这种思维的方式, 就是语言学.
就是语言和文本研究
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语言是一种非常重点的方法
这个代表就是罗兰巴特和施特劳斯
因为从本质上说, 我们的神话, 尤其是我们接触的神话是一个表述
它首先是个表述, 在这个表述背后, 是这个表述的意思
而这个表述从过去到现在, 已经发生了极大的位移
古希腊听一个古希腊的神话和今天听古希腊的神话, 留下的只是表述而失去当时情境
因此从语言分析这个角度出发, 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构建什么是神话的问题
比如罗兰巴特认为神话是一个二重嵌套结构
用最简单的话说, 罗兰巴特认为什么是神话
神话就是发明的当时, 有很好的语境促使当时的人可以很好的理解他
但是它沿续到现在, 语境已经丧失了
所以意识形态在背后隐隐的控制着人们对于神话的理解
这套具有模糊性, 促使意识形态可以去操纵的, 就是神话
当然罗兰巴特更多的是在批判的角度来讲神话的
所以罗兰巴特就认为神话的思维包含着这种可以被意识形态欺骗和掩盖的思维
其欺骗和掩盖的可能性就来源于语言的这种二重嵌套形式
过去的能指和所指形成今天的符号
而符号在今天被隐性添加新的所指, 来形成一种意指对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典型的使用语言通达神话思维的方式
施特劳斯与罗兰巴特的想法不一样
施特劳斯对于神话更多是从二元对立的角度上讲的
施特劳斯研究了非常多二十纪发现的地球偏远角落依然流传的原始神话
找到所有这些神话背后是二元对立冲突
和使用一种叙述方式使二元对立实现突破的一种格式
而施特劳斯认为这也是现代人思维的一种模式
就是二元对立冲突的克服
人的意意识本质的一种假说
恰恰就是人具有二元对立的冲突
比如又爱又恨, 又喜又怒, 这些表征反应在扣带回上
以冲突的消解形成一种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意识形态
施特劳斯的相对于罗兰巴特的那种批判的角度是一种建构式的
但是通过演化进路寻找神话思维并不是本次知识分享的关键
我们只是介绍一下
语言学演化式路径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这个问题, 不仅仅是语言学切入神话研究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 所以科学范式, 理性范式研究人的意识时的一个问题
我们把它分成三层
人首先有一个主观目的
在主观目的之上有一个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一个意义展示
语言学的研究专注在语言表达和意义展示之上
施特劳斯和罗兰巴特的神研究集中在语言的能指表达和意义的理解之中
这种研究路径包含一种非常强的假设
这个假设是说言说者对自己的目的是自知和明确的
神话的发明和言说者对于神话为什么这么讲, 他自己是自知和明确的
例如列维 施特劳斯指的对立和冲突, 恰恰指的是部落本身在面对他们自知, 明了的二元冲突之上有意识的将神话所为一个对立解决的方式
也就是说, 他假设人总是对自己的主观目的是清晰和明了的
但是我们知道里边包含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佛洛伊德揭示出的潜意识问题
这让我们陷入一个认知的怪圈
我们对社会认知, 对科学认知, 对商业认知一个非常深刻的怪圈
这个怪圈让我们只能从两个极端中选择其一
第一个极端是假设人是完全自知的
比如索绪尔系的神话学
比如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备理性人
比如完备的自由意志理论
那在其反面我们就认为人是完全不自知的
人是完全受其潜意识控制的
比如社会生物学对于道德演化的理论
比如行为经济学, 前景理论对于人损失偏好的说法
包括认为自由意志完全是一种幻象
包括很多商业文化对于真觉性对于商业性的引入
其实都是要假设人对于其动机是完全不自知
完全受其潜意识影响的
所以在这个视域之下
本能和理性从来没有调合过
要么我们假设人是完全自知, 完全理性的
要么我们假设人是完全不自知, 完全受其本能控制的
如果人完全受其本能控制呢
其解决方案就仅仅在于制度及其文化
我们就要完全用制度和文化去规训人
就象纯粹自由主义经济的方法
有对于其自立和本能是不自知的
也不需要让其自私
我们只需要设计一套自由市场
它们以本能的方式在其中运作
就可以维持一个有序
另一个级端, 人要么的控制和了解其本能
解决方法就成了, 完全了解自己的运作机制, 去理性的驾驭自己的本能
这就是所有理性主义的方法
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到康德到黑格尔沿续过来都是这么一个方法
这还是一种知识静态性的怪圈
当我们不能认知知识是一个怪圈
我们会发现, 我们无法构建出一种人不完全自知, 他知道一些, 但是又不知道一些的状态,
在公理化体系之下, 它要么推向完全自知的极端, 要么推向完全不自知的极端
它的核心就是要反对人类的心灵存在未知的部分
它必须让人类的心灵是完全已知的
要么是完全理性的
要么我们知道它们完全受本能控制的
必须以此静态假设为前提
才可以构建认识
因此我们说这种怪圈不仅仅存在于语言学对于神话的理解
他几乎存在于一切对于人类生活的构建之中
当然这也是 "了解你自己" 的难点
就是如果你对你自己的了解也依赖这种静态的假设, 作为先导的话, 一样会陷入这个怪圈
直观之真
哈耶克扩展秩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人的扩展秩序来源于本能和理性的调合
人是在对于本能接纳之中学习到理性的
在通过熊彼特式的新颖性用理性实现对于传统的克服和飞越
这个过程说的是非常好的
但这种过程如何变成一种自我过程的了解呢
就是我们如何跨越级端的自知和极端的不自知
达到一种中间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和我们开头提到的一个词就非常相关了
整个第二期, 可能我们就在讲这个词汇
就是直观之真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在爱情中, 直观真实的知道自己爱这个人, 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 怎么来的
这种直观我们可以称其为狄俄尼索斯式的直观
就是知其为真, 但不知其为何为真的直观
正是在这种不断发的细节直观之中
这种细节直观本身就达到一种无法自知之知的中间状态
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无法以决定论理解的新颖性
以及怀特海所说的, 被主体感受到的重要性
而这就是人, 之所以是其是的原初之真
因为人是其所是的真感
其最核必的真感
就是我, 自我主体的沿续, 一至性, 也就是种知其为真但不知其何以为真的真感
比如说, 我们每个人每天早上醒来, 都是知道我是前天晚上一个人, 睡觉过程中的意识的短暂丧失和停机状态并没有让我成为另一个我, 而是前一天的我
它是极其真实和真观的
这是我们每个人不太去理解和解释的
因此这种直观之真恰恰是我们认识的原初之真
就是通过这种原初之真
靠启发性的方式
促使我们不断对原初之真发生理解
而无法用机械式的科学的方式实现理解
真观之真的可能
另外一个切入神话的方式就是从 "真" 的方式去切入神话
我们留下的问题, 就是什么是人的直观真感
对什么东西具有直观真感
比符合论更真的这些直观真感来源于哪里
为什么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确凿
它们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这里真观真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头脑里不用经过反思, 不用经过分辨, 不用经过知识的推演, 就可以确认的某种感觉
这个确认里边, 某一些是情绪性的
比如我们面对一只恶犬会感到害怕
这种恐惧和害怕就是一种直观之真
这种恐惧和害怕不需要自己去分辨
不需要自己反思
也不用知识去推演
因为恐惧是一种如此真实和源初的感知
我们都知道那个是真的怕
除了这些情绪之外还有更多其它的直观之真来源于我们判断
包括我们对于艺术之美的判断
比如我们看一幅画
如果你判断这幅画真美
或者这画不美
或者这幅画不是艺术作品
你在星空之下, 看着满天星空, 觉得真美
这种时候我们还不好说, 把这种美还原为一种情绪
它不象是一种情绪
甚至有的时候面对画作时, 还没有特殊的情绪
这种时候, 你对它做的更多是一种判断
因为它美
还有例如对于他人道德的猜测
这种真观的判断, 也发生在我们对另外的人产生感情
不管是喜欢还是爱的感情
包括对商业机会的发现
\面试时直观的觉得这个人可用或不可用
在所有这些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直观的判断
平时对于这种真观的存在的感觉
我们还会说: 这个东西太主观了
我们经常认为这样的想法太主观了
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 我们是在压抑其 "真性"
我们认为它不是那么真
"它太主观" 的意思就是说
它并不符合某种客观的标准
他只代表我这个人, 或另外某此人只基于他自己视角的判断
但其实我们知道, 我们大多数时候, 我们说 "我这个想法很主观" "你这个想法太主观了"
更多的并不是怀疑这个想法真不真
而是怀疑一个太主观的想法能不能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我们基于共识的问题提出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而且我们在讲欧洲历史和欧洲思想史联动的时候也说
启蒙思想的发生, 正是一种对于共识的担心
因为当时欧洲无法在宗教问题上太成共识
因此爆发了非常大的宗教战争
而启蒙思想家, 从笛卡尔, 休谟到康德其实是在想办法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这种新的方法可以替代宗教教义分歧带来的纷争
能让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共识
而这个共识找到了
就是伽利略区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之后的共识
我们确实找到一种, 不主观的, 在今天的看法上很客观的达到共识的方法
因此我们做这处分辩是说, "我这个想法太主观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代表它不真, 而代表它难达成共识
对我们自己来讲, 它的真感还是充分的
人类学家格尔茨在 《我所观察到的伊斯兰, 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发展》 说
就是这样一种信念, 人所坚持的价值观是根植于内在实在结构的, 在人生活方式与真正存在方式之间, 存在这样一种不可打断的内在联系
这个内在联系就是宗教带来的直观真感
世界观之所以是可信的, 是因为人们感受到该种气质, 它是从中生长出来的, 是有权威的. 该气质之所以是有道理的, 是因为他所认为的世界观是被认为是真实的
这里已经说到了宗教的世界观的真了
我们知道神话的系统化就成了宗教
所以宗教所立足的也是这种直观之真
这种直观的真感, 所以我们说, 我们会讲它太主观了
在实际上我们支持起生活的这种信念
有时候还就是在这种直观之真上
而今天宗教和神话都丧失之后呢
就是体现出某种支撑生活信念之丧失
就即便是那种极端科学主义
非常相信科学的人
科学并没有解释它生活中的一切
科学恰恰没有解释他生活中最关键, 最重要部分
因此导致他可能并没有获得一种自足的生活方式
所以从格尔茨这句话我们能看出
对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正是这种直观之真, 在支撑着的宗教的真感, 而宗教的这种真实世界观在支撑着他们的生活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 宗教和神话的时代己经过了
现在还有什么东西和真观之真相关呢
其实不是, 有非常非常多
今天有很多东西也是建立在直观之真的感受上
比如非药物性的心理治疗
以心理分析和疏导为主的
实际上这个治疗的效果就是看这个病人的直观之真
他接受疏导和分析之后有没有好一些
这个时候如果病人的感觉不好, 给他做一套心理量表, 说明他的压力下去了, 没有用
这个时候脑扫描都没有用
这个时候要的就是这个病患疗完之后感觉好一些了
实际上这种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心理状态的愈合和恢复恰恰就是强列的依靠直观之真作为基础的
包括医院的很多疗法, 包括治疗身体病痛的, 是需要利用安慰剂效应的
安慰剂是否发挥作用, 也不是根据什么血液指标, 也是在看病患是不是感觉好一些
尤其是止痛, 就是看人的直观真感, 疼痛感有没有减低
这根人的生理指标, 都不具备还原的关系
而强调在直观真感上
更不用说, 如果开一个餐厅, 就是要依靠好不好吃的直观真感
更不用说, 景点, 电影, 游戏等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说, "太主观了"
但实际上我们回头来看
抛离神话和宗教之外, 我们很多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直观真感上的
理性指标对于真观真感的入侵
当然现在有很多理性指标在侵入这种直观真感
比如米其林餐厅的评星
一个电影得了什么奖
一个游戏是某个著名的制作人开发的
可能在侵入我们的直观真感
因为它是一个米其林餐厅我们带着我们的预期去
觉得这应该好吃吧
类似这样的东西是理性对于直观真感的侵入
其本身其实是一个极其荒唐的事
我们会发现这些理性指标对于直观真感并起不到支撑的作用
任何想要通过理性指标去支撑直观真感的尝试通常也不是很成功
直观真感应对重要事
透过这个例子, 透过理性指标的介入, 即不能支撑直观真感, 也不能否定直观真感的例子
甚至于事情越重要, 我们越要依靠直观真感来判断
一个事情越真实, 越重要, 越以不确定性的方式向我们展开时, 直观真感和直觉越重要
行为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越是认为需要完备理性算出一个最大值的场合人们是依直觉进行判断的
而无关紧要事, 反而易于数据化
比如在饿了么上找最便宜的外卖
不需要依靠直观真感
这个是可以有一个数学系统求到一个最大值的
但是你是一个投资人, 要投一个项目
看起来这是一个需要数学系统进行验证的事情
但实际上这个东西强列的依靠着人们的直观
生活中这些非常重大的事情, 其实依靠的是直觉和直观来进行判断的
恰恰是生活中越真实的场合, 越真正的处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备之中
我们可以掌握完备信息的, 都是那些非常具体的小事
面对重大事情, 都是具有巨大不确定性, 需要依靠直观真感
所以每个人这个时候可以反醒一下了
如果你过去不那么相信直觉和直观
甚至是在用自己的反思和理性去压抑自己的直观
也就是说, 你仅仅用了自己的一点点大脑
相当于关掉了大脑一部分相当重要的功能, 不去打磨它, 训练它
而是用一百年前的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完备理性来应对你的生活
这当然会出现极大问题的
现代社会很多的问题就是来源于这些地方
而确实我们也需要直面这个问题的存在
就是有的时候直观真感是假的
不管我们意识没意识到, 直观感觉并不是直观真感, 而是一种直观错觉
这个东西是非常大量的存在的
有两种这样的直观错觉
第一种, 是我们平时说, 自由意志是虚幻的
或者是人们真的产生幻觉, 不管是幻视还是幻听, 还是幻肢症, 这种时候它确实是种错觉
这种错觉意味着, 你其实没有什么感觉, 但是你以为你产生了某种感觉
而这个感觉本身是不存在的
另一种错觉更像是我们常说, "你以为你爱她, 但只是你的自尊心在膨胀", 或者说 "你喜欢这种事情, 但其实这只是你的一种逃避"
这种直观真感就更频繁或者说更应该被我们所分辨
因此这种直观真感并不是感觉不存在
而是你有感觉, 但并不是你以为的那个
你以为你产生的感觉是一个假感觉
真正的感觉被你自己隐蔽起来了
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讲了直观真感存在且直观真感重要
但我们现在讲, 真观感觉, 有的时候并不真, 它并不是直观真感
而且直观感觉恰恰具有非常高度的欺骗性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了解你自己才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感觉都是直观真感的话, 那了解你自己就会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
但恰恰是直观错觉的产生, 了解你自己获得了深度
也就是说, 什么是了解你自己
不管是德尔菲神庙采用箴言的方式, 还是苏格拉底采用诘问的方式去问出当时的智术师
也就是智术师以为自己了解一个概念
以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有什么价值
其实它不知道
因此了解我自己正是对感觉的自我欺骗的自我发觉
我们要做的是看真以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是错的, 这个于我们的神话式思维有很重要的关系
我们正是要在神话式思维之中, 使用这样的引导和发觉
什么样的直观感觉是真, 什么样的直观感觉是假
所以神话思维并不直接给我们提供一种直观的感觉
它恰恰是一种我们去分别真假的方式
什么是真, 什么是假
恰恰是在神话和类似神话的事物之中与我们所感觉和感知道
所以这个是我们强调这个事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以在面临直观感觉的真假上, 我们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个方法是我们依然相信直觉和直观感觉
采用各种方式去强化和锤炼它
第二中方法是我们不相信直觉和直观感觉
采用理性的方式做所有判断
当然第二种方式是我们所不会采用的
不会采用的根本原因是, 它在逃避不确定性
它固执的认为我们有破除不确定性的方法
这里恰恰要讲到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那么这样的强化和锤练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这里可以引述一个话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之中
良好的直觉必须忽视信息
也就是当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的时候
我们需要的是对环境的洞察
信息和数据
我们需要对环境特征掌握了解描述
因此可以做判断
当我们忽视环境因素, 环境信息的时候
这个直觉到底怎么判断的呢
就是要对环境的整体, 做决策的对象的整体环境, 对整体有直观真感
因此我们的基本态度就可浓缩在怀特海的这句话中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
我们必须臣服于虽遭批判, 却仍被我们用来规范我们生活的那些推断, 那样的推断在经验中决对必要
在这里, 怀特海所谓 "虽遭批判, 却仍被我们用来规范我们生活的那些推断" 就是基于直观之真的推断
这样的推断在经验中是决对必要的
虽遭批判, 我们也要臣服于我们脑子里的这些推断
所以我们抛除那种被我们幼稚的认为理性的色采
重新开始对这种直观之真有发觉
对它的发觉得要是对整体直观的认知
刚才还都是在个体的角度上说这个问题
我们也可以跳出个体角度, 在社会领域来讲
我们当然可以把社会作一个简单的二分法
社会是由秩度和文化构成的
我们知道秩度是设计出来的
是人有意识设计出来的
这种被人为设计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基于反思, 基于理性的后果
但文化本身是自主演化的
在文化过程之中我们更多依赖感受
甚至依赖情绪
达马西奥的新书就讲的这种文化脑和文化思维是如何受到感觉驱动的
而我们上次也说到过一个观念, 制度是热的, 是短时的
而文化是冷的, 文化是持存的
真正影响我们的社会是个良序的社会还是个非良序的社会
我们今天的人老是爱说, 建立良好的制度, 要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 法治等等
我们身体立行的知道, 这个社会是不是个良序的社会在于其文化好不好
那文化我们也可以通过刚才的论述, 提出一个主张
文化更多的受到感受和情绪影响的
所以其实就是直觉和真观真感
在塑造着我们的社会
当然如果大多数人对于直观真感都没有判断力
那大家就是被误解和错误在塑造
今天的社会就是如此
那其实说明一个假设
说明在文化的层面上
大量人们做的事情在当时人们是不自知的
不知道为何这么做
人们也是先做这个事, 然后再想和解释这个原因
这个话决不是动因是无法控制的, 人们的动机和原理是无法控制的
而是说, 他做出决定的当下, 还是有很多他自己所不是很理解的要素在影响他
而恰恰通过对神话思维的复兴和判断
也是体现出每个人, 在凝结出社会文化
如果我们能认可一个观点
就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是一个良序社会的核心
可能还不在于制度, 因为制度是短时的
而在于他所凝结下来的文化
当然有时文化也受到不良制度的冲击和瞬时破坏
假设我们要让社会从中恢复
我们要做的还恰恰不是要去构造一个制度
那即使我们要构造一个制度
我们想的也应该是这个制度在长期塑造一个好的文化
而塑造这个文化究其根本的
是靠人的感觉和真观来塑造的
所以神话性思维我们前边讲的更多是根个体相关的
但即便从社会的角度
我们重新还原直观之真
在真观之真的基础之上
对于整个社会也是大有意义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推到海格德尔说的很关键的问题了
就是本真生活怎么来
即然不管是从社会文化和自我的角度
人们能够以真观之真生活如此重要
那么这个真怎么来呢
伯那德威廉姆斯《真理与真诚》
本真性带来两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政治问题, 即, 找到一种共有的生活的基础, 不能太压迫的强制, 也不能太依赖于神秘的合法化, 另一个问题是个人问题那就要有一种自我观念, 要符合这些政治和社会思想, 但另一方面, 要提供一种对于要反思的个人来说, 值得过的人生, 尤其是要做到这一点
前面的部分已经融合了我们前边要说的方向
就是这种本真生活, 直观真感, 即在社会文化的方向也在个体的方向达成一种统一性
也就是说本真性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公共问题, 一个是个人问题
这两个问题, 在后面的论述中是有共通性和统一性的
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成了有反思的人
而有反思的人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在讲我们的知识, 讲理性
因为理性是平时我们做反思时的工具
那在这个情况下, 他提出问题就是
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说的)
这也是西方理性一个肇始
在面对现代性反思人公共视角和个人视角上该怎么做呢
尤基是, 要这样做到这一点, 那就是在这个更为反思和袪魅的世界中, 重新发明那些担保, 而这些担保在过去是被当做必然性的, 卢梭也看到这一点, 但在政治层面他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断言, 将其关联于真诚的自我表达, 道德及其政治, 而狄德罗的心灵观和由此而来的诚实观, 更好的理解了个人的特性, 确实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和社会合作
这里有一点要解释
就是卢梭的观点和狄德罗的观念差异在哪里
首先我们说第一句
祛魅是指的以前的神秘性, 神圣性被工具理性和数字理性打破了, 数字理性促使我们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知的, 即使我们自己不知, 也有知识系统和专家系统可以知道
这就是整体世界的袪魅
而伯那德提出的就是复魅的观点, 我们要重新提出这些担保
发明担保为什么是卢梭式的而是狄德罗式的
卢梭式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提到了高贵的野蛮人
我们从高贵的野蛮人走到现在, 要复归高贵的野蛮人的社会
而这种社会建立在完整的公共意志之上
包括对于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破除
所以卢梭提了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 就是人需要复归到高贵的野蛮人那种纯真的状态
这里的纯真也有真感在里边
而这个真感在卢梭看来呢
是每个人需要将自己向他人披露出来
伯那德认为卢梭的这个观点有点幼稚
狄德罗式
他认为狄德罗的观点比较好
那狄德罗是什么观点呢
狄德罗的观点非常的重要
我们先把狄德罗的观点说出来, 再说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观注狄德罗的观点
狄德罗认为诚实和真诚, 也就是说个人的本真性不在于把一个固定不变的真实自我, 就是卢梭式的高贵的野蛮人披露出来, 而在于构建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和态度
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自我构建和创建的计划
也就是说
被给于我们的自我, 也就是社会给于我的感觉中的自我
狄德罗的原话是说: "是为诸多形相和诸多剌激所淹没, 交织着恐惧和幻想, 二者又相互转化的"
为什么卢梭的区分和狄德罗的区分在这里如此重要
原因是这样的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观念
一种自我观念认为
一个人一出生就是纯真的了
他成长的过程就是对这种纯真的抛弃和腐化
卢梭就认为要用制度和文化来保持每个人出生时的纯真
狄德罗认为人出生的时候他什么也不是, 他什么也没有, 他的自己是逐渐构建起来的
他的这个自己是逐渐创造出来的
创造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信念和态度
因此整个社会的本真
就在于能不能使人构建出这么一个相对稳定的信念和态度
当然我们也应该觉得奇怪
如果它是被构建出来的呢
听起来就不太本真
本真这个词怎听着都象是你原来就有并且沿续下来的东西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融合狄德罗和卢梭和观点呢
就是荣格的观点
第一荣格的观点和神话的关系特别大
整个荣格人格和人格发展的观点, 就是在于对人的神话式的思维: 梦, 潜意识, 神话, 象征物的关系之中构建起来的
而荣格的人格的自性化的构建
第一它象狄德罗一样
认为人出生时什么也不是
需要靠后天的活, 慢慢把自己活出来
自我实现出来
但自我实现出来的这个东西呢
又是你生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你已经具有的
很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潜能观
就主说人具有一种潜能, 但在你出生的时候, 这种潜能只是潜能, 什么都不是, 你需要靠后天的活, 把它活出来
所以你出生的状态没什么可保存的
关键就在于你在后天能不能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性
并以此构建稳定的信念和稳定的态度
所以伯那德对于卢梭和狄德罗的路线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荣格, 这种潜能又通过集体潜意识达到了自我和社会的融合
所以我们之前讲的两个视角
神话思维对于自我直观真感的构建
和神话思维对于文化的构建
在荣格和伯那德的视域之中也达到某种融合
我们恰恰是对这种真感的把握和发现
导致自我的本真性和社会的本真性, 就同时实现了
这一段说的比较技术性
但是我们希望这次分享的内容是可以用直观真感把握的
所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种神话思维呢
神话思维是一种调合和中道
他是传统和理性中的中道
这个中道就是中庸之道
但这个中道更岾近于亚士多德的中道
其实神话思维也是一个中道
是本能和纯粹理性之间的中道
如果人完全依靠自己的本能
就是对真观之真的完全接受
不分辨直观的真假
完完全全接受自己的感受
并以此做为自己做决定和决策的标准
那这个当然是有问题的
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对于直观之真的完全拒斥
完全不依赖直观和直觉
完全依赖理性去做
而神话思维正好是两者之间的中道
一种真观之真反思的中道
恰恰是神话思维, 即不拒斥直观感受也不完全接受真观感受
它对于直观感受甚至不去做对错的判断
它把它放在永桓运动的路途之中
神话思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当代知识一定是结果, 而神话思维一定是过程
而重要是神话思维是中道, 是一个过程
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就是讲, 他在中年倦怠之后, 不断把直观感受提纯的过程
一种越来越真的尝试
而在小说里, 浮士德自己就说
起初一切是行为
也就是在浮士德看来, 人是以直觉, 直观的行为为起点, 而不是以反思作为起点的, 因此将一切凝结下来判断真假的是科学, 而将一切还原为过程, 路途的是神话
在浮士德中我们也能看到神话色采和还原为过程的特点
神话与诗
在这一部分, 我们将神话与诗的逻辑进行对比
我们从诗的来切入神话, 看看神话思维是什么样的
我们知道早期人类的文学就是叙事诗
在各各文明里边叙事诗就是神话
所以最早的诗就是说神话
即然神话本身具有过程的特征
而刚才也 讲了, 对于直觉的把握是要忽略信息的
也就是说, 神话思维本身需要整体性的认识
它本身就要展示所有学科的意义
它不是伦理学的, 不是认识论的, 不是实践的, 不是美学的, 不是宗教的, 不是科学的, 它所要展示的是要包括以上一切的一种过程
而这一点也可以从以上学科的错误入手
也就是说, 伦理学, 认识论,科学本身都是一套系统说理
那么系统说理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有
怀特海就说 "哲学上的主要错误就是夸大"
这种 "夸大" 是什么意思呢
怀特海说 "夸大的主要形式是具体性误置谬误"
也就是说 "该方法基于某一有限关注, 关于某物的抽象概念, 误当作具体实在了"
也就是不管上上述什么学科, 都是错误的将某种具体的东西当成是完整的东西说出来
这是它们的谬誤, 夸大和武断的地方
那这个地方就很关键了
确实我们也讲了, 所有系统说理和凝固化的知识都具有这种武断和夸大的倾向
错把某个具体的东西当作是普遍性的东西来看待
那么难道神话本身, 能够超越具体提出普遍性的东西么
当然在说之前呢, 我们再对这种抽象的系统说理知识再进行一个区分
这种抽象的系统说理呢,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就是抽象的目标是啥?
即然你认为你从具体中获得了抽象
抽象知识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是抽象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比如说牛顿力学
当然我们后来发现可补充的点多了
但在牛顿来看, 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整个宇宙的动力因就可以被他的理论完完全全被解释
而任何抽象原理
看起来都是, 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而现代社会恰恰充满了对这种抽象知识的偏执应用
也就是说, 我们误把这种有问题的东西, 当作某种完整的, 没啥可补充的话来用
在最愚蠢的情况下, 甚至不需要论证, 那种鸡汤式的只言片语的抽象的人生哲理的话, 都可以被很多人当做是一个完整的, 没什么可补充的道理来实践
这是它最可怕的部分
而这个过程不可能让本能消失
也就是我们以为我们靠抽象概念过活, 本能被我们压抑住了, 直观感觉被我们压抑住了
但其实直观感觉和本能以其它方式呈现出来了
比如说我们生活中某些意外的遗忘
比如说某种程度上意外的说错话
比如说有一些不可言状的情绪
在现代社会极大以抑郁症和抑郁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我们以这种抽象之物, 没什么可补充的道理统御生活的时候, 本能和直觉就以别的形式发挥出来了
所以荣格说 “神和恶魔没有消失, 只是换了新的名子”
在现代社会, 神和恶魔换的新名字就是神经症
神经症就是我们的直观感觉和本能压抑之后被释放出来的东西
而我们认为, 这种直观感觉并不是对我们失去了影响力
只是需要新的方式去压抑它
\包括药物, 酒精, 食物, 享乐
这个社会对于药物, (这个药物即指兴奋剂之类的药物, 也指精神类药物), 酒精, 食物, 享乐极其旺盛的需求, 恰恰是我们对抽象概念的偏执应用, 压抑着本能和直观感觉, 从另外的部分以我们所不知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次我们会比较细, 把所有的可能性展现出来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神话与诗, 还有另一个办法
而我们通常就是用另一个办法来做的
另一种方法是做认识论的制衡
我们觉得科学有问题, 我们用神学来解决, 神学和科学都有问题, 我们用形而上学去补足神学和科学
我们通过类似三权分立的方式, 让知识形成交叉制衡来解觉上述的问题, 看能不能让他们同时起作用, 似乎我们就可以解决那个问题了
就象我们哲学, 本来可以用形而上学去挑战科学里的原理假设, 科学所不为我们所知的前提假设的半真理性
同时我们用科学来挑战神学的独断论
我们又用科学和神学来挑战形而上学的纯粹形式特征
这三个东西嵌套在一起看起来形成一个挺完美的系统
但是这种相互制衡的思路同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问题
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整体性的问题
其实在这种制衡关系中, 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直觉也没有调动起来, 只是用不同的说理方式来回套
永远没有让我们一窥那个整体的世界长什么样
我们只有看到整体的世界长什么样, 我们才能知道这种相互嵌套的知识有什么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现在谈一谈神话与诗的思路
当然谈神话与诗的思路, 谈诗跟真的关系, 不可不谈到海德格尔的《论艺术作品的本源》, 即海德格尔的艺术之真
海德格尔《论艺术的作品的本源》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不论艺术的美, 而论艺术的真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 尤其是诗, 在展示着真
诗的方式让真理被自行设置进艺术作品中
也就是说, 当我们以诗的方式言说的时候, 真理就自动置入其中了, 都不需要我们去额外作什么
而这回答了我们刚才的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不是何学科的方式, 因为这此学科对于对于具体的概括, 我们把一个具体的东西抽象当做它是普遍的, 就是怀特海所谓 "夸大与武断"
海德格尔的真之中, 词源学的意义是解蔽, 而海格德尔认为遮蔽就是解蔽
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比喻
过去认识论的方式是把具体的东西当作普遍的, 这看起来是解蔽, 但实际是遮蔽
我们以为找到了普遍性, 揭开了道理, 但其实不是, 而是把道理掩盖的越来越厉害了
那神话思维有何魔力可以通那种真的完整性呢
恰恰神话思维是对具体东西的描述
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 "将其还原为是其所是"
当神话对生活具有揭示作用的时候, 他怎样把生活还原为是其所是呢, 当然就是描述另一个人的生活
难道还有比生活本身更是其所是的生活么
生活就是生活, 我们就是听一个神话故事中的生活来洞查我们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把生活还原为某种典范的, 他人的, 象征意味的生活的时候
我们真正获得对于生活的解蔽
它看起来是个遮蔽, 并没有提出生活的任何道理
而恰恰在说一种特别具体的, 别人的, 甚至在神话中是一种越自然意味的生活
看起来对于生活是一种极大的遮蔽, 但本身却通达了真
詩就是这样的, 诗本身甚至不在说那个事物本身, 它在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说它, 这是很大的遮蔽
但恰恰透过那个象征和比喻, 我们将那个事物还原到其之中
在这里神话与诗获得了同一种能力
它展示了一个非常片面的, 片断的, 他人的生活
这里边充满着比喻和象征的意味
但恰恰是在这种比喻和象征意味之中
我们感觉到旺盛的与自我相关的关系
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 可能会觉得太虚了
但其实我们想想, 我们对于人生的关键启示, 倒底是读哲学书获得的, 还是从电影和文学作品中获得的
实际上很多人生道理的懂得和理解, 是在读文学作品和看电影中获得的
而不是读康德和黑格尔之中获得的
当然从文学作品和电影中获得人生启示这事, 决不是那么简单
不是说谁想获得就能获得的, 这恰恰需要神话思维
这种思维越强, 就越能从好电影中获得好的比喻和象征, 并将其与自己生活关联的能力
这里想举的神话的例子是俄底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评价俄底浦斯王为十全十美
俄底浦斯王决没有讲一个道理, 一个事情
整个俄底浦斯王在它的情节设计之中有整全性的直观感觉
俄底浦斯王的情节在讲一个整体的世界和生活
并没有象寓言故事一样得出一个道理
甚至于你读完俄底浦斯王之后说不出来获得了哪一个道理
你一个道理也获得不了
你脑子里留下的只是一堆混沌的疑惑, 而得不出任何道理
但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混沌的疑惑之中
你从俄底浦斯王中获得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整全性的理解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评价它为十全十㺯的作品的原因
就不说亚里士多德, 就说俄底浦斯情结从佛洛伊德, 荣格, 施特劳斯, 拉康的体系之中是个多么核心的对于人心理的洞杳
俄底浦斯情节不仅于男性人格人性发展的关系
还是俄底清斯情结在佛洛伊德的图腾和禁忌之中对于社会制度的影响
整个俄底浦斯情结是个多么重要的东西
你就会发现俄底浦斯王这个故事有多大的启发性意味
可以说, 俄底浦斯情结在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融合, 是直到今天为止, 心理学历史上最具理论性, 最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一套理论
而这正是在俄底浦斯王这个神话的启发下得出的
就可见, 一个神话对于整体性有多么强的洞查能力
在这里为什么强调诗呢
就是强调诗在海德格尔这里强大的象征和解蔽的作用
而且这种象征还不仅是对于今时今日, 在这个神话创造的时候就已经具有象征和解蔽的色彩了
对诗歌就是构建出一个象征的源泉
用象征的方式比喻着我们自己生活中的冲突
我们自己生活中于它类比, 典型和源泉的意味
而这种源泉恰恰是不能用系统说理和数学还原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诗的源泉是不确定的
它来源于我们的感觉直观
而且诗来源于我们对于不确定的世界的整体把握
因此它不能用哲学系统说理或者用数学本身做还原, 它是一种极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而刚才我们也特别明确的说了, 神话思维本身是中道, 它体现出我们对于最直观的反对和反思
所以说, 我们说神话是直观的, 但是神话的直观不是我们感觉的直观
神话的直观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将我们的直观分成两种
感观直观和非感观直观
感观直观是我们看到星空感觉到的美
但同时我们存有非感观的直观
在神经科学之上我们就很难相信我们有非感观直观
认为人有非感观直观是一个有神秘色采的东西
记忆是非常好的非感观直观的例子
这个记忆还是对于昨天前天的记忆
而是说现在你能听懂这句说, 是因为你有近三十秒到一分钟的记忆
也就是人的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就是将近三十秒到几分钟的记忆在大脑里以直观呈现的方式
而就是这种直观使你可以理解这样两小时的知识分享
而工作记忆向我们呈现的方式, 不是感观的, 不是思辩的, 而这种直观就是非感观直观非常直接的例子
所以我们仅仅相信我们有感观直观是有问题的
而我们这里恰恰要了解, 神话思维是直观的, 但是是非感观直观
这种直观可以称为多阶, 高阶直观
这种直观是对于初级直观的直观
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
这种感观方式, 并不提供过去或将来的信息, 视觉, 嗅觉, 味觉提供的只是当下的信息
那个根本瞬间的自我, 把正在惊艳的眼睛当作了自己的语料
也就是说, 非感观直观的对象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 而是眼睛看到东西的过程
就和工作记忆一样, 它是将你感受感观的过程作为材料输入形成的一种直观
感观直观是光线对于视网膜的剌激形成的直观, 非感观直观是把形成这种直观的过程当作对象形成的直观
所以这种非感观直观本身就是一种多阶和高阶的直观
这种高阶直观可能是人的意识非常特别的地方
这种高阶直观甚至与我们智商非常相近的动物都不具备
甚至这种高阶直观是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得的能力
人之所以记不住不时候发生的太多事情, 恰恰是因为当时人的脑子还不具备高阶直观的能力, 而被我们记住的就是高阶直观本身
纯粹用眼睛感觉到的东西是记不住的
而只有我们慢慢获得这种高阶真观的能力之后, 我们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记忆
所以诗于神话所依赖的就是这种高级的高阶直观, 而不是我们的感观直观
而这种感观形成的过程我们就能意识到它是具有整全性的, 它不来源于某一个感观, 不来源于某一种剌激, 它来源于某一个时段我们对于整体性整全性的把握
上面说的是我们通过五感产生高阶直观的能力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 绕开感观, 直接给予高阶直观呢
有, 这个方式恰恰就是神话和诗
神话和诗直接提供一种高阶直观
神话和诗就是提供我们不能感知到的东西
它是我们决不可能用直观方式感知的
比如说以下几个东西
通感
听到的颜色, 看到的声音, 嗅到的形状
这是诗非常常用的手法
诗的通感可以让我们立马知道它要给予的直观是什么
这种直观是绕开我们的感观的
他人的高阶直观
我们在诗中直接读到他人的高阶直观
对于象征物的感受
巨人
泰坦
这样的直观还可以不断的升高
不断的象征物的象征
这种直观给予我们神话思维的深度, 就是在这种高阶直观之上搭建起来的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直观, 就丧失了内在的深度
丧失了我们内感观直观感受的直觉
这种感观就是内感观的直观
这种内感观的直观的培养, 磨练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内感观的直观怎么可以去培养
它有什么样的结构
它大概是内感观进入主观的形式
怀特海
《观念的冒险》
主观形式就是主体摄入语料的方式, 换言之, 每次摄入都包含语料, 其被摄入的东西和主观形式, 即被摄入语料的方式, 如如某人踢我, 我以愤怒的形式摄入, 因为我认为他要为这一事实负责, 或者我以痛这一主观形式摄入, 保留主观形式对客体的领悟的这两重意义
内感观的深度是两个东西的结合
一个东西是你直观感知的东西
第二, 你是以什么视角, 什么主观形式摄入它的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
当你拥有这个主观形式, 你就拥用一种高阶直观的方式
因此在俄底浦斯, 奥德修斯, 佛陀的身上我们东能看到这种对于世界的把握形式
这三个神话一个非常重要的共通点就是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方式
这三个英雄人物对于他人都有一种主观的接受形式
意思是说, 当他们看到他人痛苦的时候, 他人的痛苦与我有关, 对于解决他人的痛苦我负有责任
这么一种主观形式的摄入, 是这三段神话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特征
而反过来讲, 所有科学和类科学的方法的前提假都是在说, 这种内感观形式没有深意甚至虚假
伽利略会认为这种形式太虚了, 太没法儿验证了, 不应该作为科学验证的对象来看待
从这一点可以看到科学不是中立的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科学是中立的, 但科学不是中立的, 科学是极端的
科学极端的认为人只接受语料, 而应该排除这种主观形式
而我们现在知道这种主观形式才是提供这种高阶直观的东西, 恰恰是不应该被排除的
而神话和诗就是提供事情, 情绪和我们的初级情绪, 象是悲伤, 恐惧, 恶心, 快乐初级事态和主观情绪
而神话的主观形式更好
例如浮士德的故事
浮士德正是展示的是主观形式的变化和动态
能够看到浮士德博士主观形式变化的过程
因此他不断丰富着我们的思维, 深入理解的方法
佛陀也是一样
重新融入社会, 苦修, 脱离苦修, 对弟子的引导
他也是一个主观形式动态变化的过程
神话恰恰就是展示这种变化的形态和深度
因此我们在阅读神话和诗的时候, 我们的感受是非常直观的, 他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就是 "同情"
我们于他们共享的一种情绪
共享的一种高阶直观
如果你真的读民懂了浮士德的故事
读懂了佛陀的故事
你感受到了浮士德, 贾宝玉和佛陀的那种情感, 那种高阶直观
这个高阶直观一旦被你摄入
你的世界当然因此改变
如果真读懂红楼梦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没有改变是不可能的
就是这个共情, 这个同情所起的作用
而透过这个我们还可以产生一个很深的洞察
这样的主观形式很多时候是动机, 展示的是人的动机和一个事的原因, 而不是一个事的结果
它是人对于事情的原因和动机的理解, 而不是对事的结果的理解
科学观注一个东西的结果, 生成的状态, 它的形态, 而不关心动力因之外的其它原因
而通过神话和诗, 我们恰恰发现, 结果的世界是很贫瘠的, 这个世界存在很少的结果, 但是这个世界存在丰富的原因
即使是同一个结果, 也可以有不同的主观形式摄入, 产生不同的高阶直观, 每一个主观形式都展示一个丰富的世界
因此以科学的方式将世界凝结为某种固态的结果, 是非常贫乏和贫瘠的
透过神话与诗感受到这个结果背后丰富的原因和主观形式才让我们真正了解和理解这个事界的丰沛性
而这本身对于每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帮我们摄取这种主观语料的呢, 就是靠这以下四个东西 (不是穷举)
神话
诗
梦
潜意识
这四个东西有的偏向神话与叙事, 有的偏向心理学, 但基本上都是在神话思维这个大框架下的, 是神话思维的核心
其中神话与诗, 中从外部给于我们深度
这种深度己蕴含在叙事之中了
另外两个是我们内部支展示的深度
就是梦于潜意识
而为什么它们四者可以并置呢
是因为它们四者都采取了同一种结构, 就是象征和遮蔽的结构
这些者不是直观直给的
它们都是以某种象征物符号被我们感受的
而对于真正它的动因和动机是遮蔽状态
都是以一种诗化的状态去遮蔽他
而这样的洞察本身是有科学的解释方法的
也就是说, 我们即使使用这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使用科学进行一定把握的
直觉本身是可以与演化论本身共存的
比如说一个非常直观的观点就会认为
直觉是苦练练出来的
是我们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的
直觉是就从反复练习和反复重现中由意识慢慢进入潜意识的一些东西, 这个当然是对直觉的一种科学化的解释
在这个状态之下, 我们认为梦是可以研究的 潜意识也是可以有作为科学对象的价值的
它被还原为生活经历和社会要素
就是我们过去生活经历的复现和社会要素的影响
能够解释梦与潜意识中的象征物和各各对象
能够让我们得以把所握它
这是一种以科学的方式切入的方法
但我们要解释的还恰恰不是这样一种方法
心灵根意识是两回事
意思是, 荣格提出一个当然不被科学所接受的对象: 心灵
荣格《人类及象征物》
人类意识的发展从远古到现在是缓慢和坚难的
这一进化决非完善
因为人类精神的大部分领域, 任在黑暗之下
我们所谓的心灵, 与我们所谓的意识及其内容决不是统一的
科学只研究意识, 科学不研究心灵
而荣格揭示出了一点,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研究意识, 但意识却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下
心灵有远比生活经历和社会要素深记刻的多的的渊源
比如荣格说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类在狩猎和采集过程中, 和不同文化形成的集体潜意识不能作为科学对象, 但是极大的加深了我们对于心灵认识的深度
也就是说, 决不是一个人现在生活的几十年的经历, 和社会环境在塑造他
塑造他更深的渊源来源于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在塑造其心灵, 而不塑造其意识
我们要意识到心灵与意识的不同和复杂的一面
而我们通过神话, 诗, 梦, 潜意识所去切进的正是我们的心灵, 而非我们简单的意识, 才能达到更好的对自我的理解和得到这种高阶的直观真感
当然我们还在说, 心灵的来源是几百万年的, 我们已经丧失的整体把握能力的进化历程
心灵还有其更根本的灵性来源
就是心灵的来源还不仅仅是我们的进化史
心灵在不同的当然有不同的展示形式
在斯宾诺莎, 心灵的来源当然是宇宙整体神
这种自然整体神是构成我们心灵的基础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物理定理的把握是对这种自然神把握的方式
再比如怀特海
他就有万物有灵论的色彩
我们的心灵, 与万物附属的灵是有联接的
你可能听到这里觉得有点虚乎, 神秘主义了
怀特海是罗素的老师
他于罗素合作数学原理
他是一个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非常高的人
并不是一个神棍
但怀特海相信万物有灵
《宗教的形成》
宇宙包含一种永恒正义的特征
这一真理的主要证据就是对直接事态的直觉
根据与这些事态的理想, 来判断他们失败了, 还是成功了
在这一直觉过程中, 或说会获得某种正义
这种直觉是一种对某种特性的暗示
我们理解它犹如我们理解我们朋友的特征
但在这种情况之下
这是一种对于永桓的天性中的理解
我们对于道德正义的把握, 不是对我们的把握, 而是对于宇宙永恒正义的把握
对于这种正义的把握, 是对于真接事态的直觉
就象是我们对朋友的特性的直接把握一样
怀特海即认为心灵的来源是永恒正义, 也认为对这个东西的把握是通过直觉把握的, 而不是通过思辩把握的, 这是两个重要的特征
而这个直通德尔菲神庙的渊源, 卢克索神庙神谕的特点, 他说 "了解你自己, 你便了解了神"
这句话怀特海一定非常认可
因此, 人啊你透过直观了解了你自己, 你就也解你心灵背后深刻的渊源,
不管是在斯宾诺莎的意义上, 在怀特海的意义上, 还是在任何宗教的意义之上, 这种灵性的要本渊源
在这里为什么引入这个话题, 而不停留在潜意识之上, 而要引到灵性呢
就是因为大多数神话, 大多数诗大多数是有有神论的观念作为其基础的
不引到这, 可能就会缺乏对它的完整理解
而再科学主义的人也很难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唯物主义者
所以以后讲到整全性把握的时候, 讲神话和宗教, 要讲到对于灵性的理解和对于灵性的把握
而对于这种灵性的理解还有一种很深的假设在里边
当灵性来源于整体宇宙或只能直观把握的时候
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没有道理可讲
这东西不能更深的用理论于认识
这东西不能用语言去描述, 用语言去分析
因此如果心灵来源于更深层次的灵性来源的话
我们对于心灵的掌握是不可能完全的
我们只能对心灵有模模糊糊直观认识
而不可能获得系统说理和分析之上的系统认识
荣格《人类于象征物》里说
反对人类心灵是有历史原由的
比如我们说从伽利略开始的科学革命的原由啊
当代科学当然是反对心灵的, 它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认识的
意识是最新的自然获得物, 它依然属于 "实验" 状态
这是一种象征, 受到特殊的威胁, 而且易受损害, 正象人类学家指出普遍的精神错乱被他们称为丧失灵魂
正如这个词的意义所示, 他意味着严重的意识崩溃与意识分裂
荣格说这句的话的意思是话, 当我们反对心灵的时候, 即我们反对人类心灵有越出人类的灵性来源的时候, 我们就会进入到原始人称为丧失心灵, 或意识崩溃, 或意识分裂的状态
而这是一种荣格的警示, 就是科学革命以来, 我们对于心灵的了解, 对于心灵的分析所达成的一个很坏的结果
就是丧失神话渊源和人类联接的人类正在经历丧失心灵, 意识崩溃, 意识分裂的状态
当代社会不断高发的经神病和不断高发和自杀率,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用数据证明这个问题了
理解神话与诗的思想
为什么今天遇到这么严重的意识崩溃和意识分裂
恰恰是因为统一
恰恰是因为在当代的心理学, 物理学, 生物学的基础上我们的意识不存在冲突
我们的意识是一个可以被完全还原的过程
我们的意识是确定的, 不矛盾的, 对它的解释系统是完备的
这里还原了海德格尔对于解蔽和遮蔽的辩证关系
恰恰因为当代科学对于心理进行统一的解释, 导致了心灵的分裂
而恰恰是因为神话思维保留了心灵的冲突, 而维护着心灵的完全
这个时候想到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就更好理解了
恰恰因着我们知道心灵完全的需求, 我们保留着心灵的外在冲突, 而不必考虑着给它一完整的解释
神话思维就是还原这种冲突
俄底浦斯靠剌瞎自己双眼的方式, 意味着他真正看见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神话中的冲突思维
他双眼能看的时候是盲目的, 他剌瞎自己双眼之后他就可以看见了
而恰恰是这种冲突的持续存在, 矛盾的持续存在, 保留着心灵的完整
因此神话与诗还原冲突,将我们重新置于冲突之中
就象海格德尔所说 "真理被自动的置入作品之中"
而恰恰这个时候真理被还原为冲突的结构
冲突有很多可能
我们身上的传统与我们直观感受之间的部突
比如说, 一个直观之真和另一个真观之直的冲突
比如, 我们的直观之真和他人直观之真的冲突
所有这此冲突在神话和诗中还原, 被我们意识到, 从而维护我们意识的完整
我们再引一句荣格《人类与象征之物》中的话
可以想象, 人类早期的反醒是面对强列的情感冲突的结果, 为此举个事例说明, 有一个住在丛林中的人, 因为捕不到鱼, 在失望和愤怒的作用之下勒死自己的爱子, 当他抱着他的尸体时, 又感到悔恨交加, 痛苦异常, 这个人永远会记得这惨痛的一刻
在我们看来, 这个人就是疯了, 我们认为理性的当代人不会面临这样的愚蠢
其实不然, 当代人依然在做自我毁灭, 尤其是对亲密关系的主动毁灭, 在后面悔恨不以的事情
正形如这个渔夫
但当代人在自我毁灭之后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还会将此自我毁灭的结果迁怒于他人, 迁怒于社会, 迁怒于亲密关系的对方, 因而根本感受不到这种冲突
一个人的成长, 恰恰是在即好又坏, 即悔又恨的激列冲突中成长起来的
而不是在鸡汤式的, 断言式的道理之下维持表面的一致性
表面上的一致性恰恰是走向精神不完整路径
所以如果过去没有这样的冲突, 才是需要反思和警醒的部分
这个观点是有神精科学的还原的
神精科学已经找到了激列情感冲突的脑区
就是前扣带回
而我们渐渐意识到, 人类的意识之迷, 与前扣带回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人类的意识正在解决激列冲突之中, 表征在前扣带回, 以这此冲突在前扣带回的监控和解决的机制上产生的
当然现代神经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前扣带回很重要
但神经科学不会告诉你该如何面对这种冲突, 并且体验这样的冲突
所以具体的启示还是回到神话与诗中去获得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神话与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就是将这样的冲突和对于冲突的直观感知 还原到我们思维之中
促使我们走在不断经历这种冲突的过程之中
因而实现某种心灵上的成长和认识
我个人的公众号
张启震
张启震
翻转电台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