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学的趣味
2018-09-04 10:39:16 15 举报
AI智能生成
翻转电台: 古典哲学的趣味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人与兽: 认识我们自己
几重隐喻
我们如何与兽类进行区分
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如何来理解动物这个词汇
包括 "人与兽", 我们身上有人性也有兽性
从人性论的角度, 这句话是什么意义, 在我们身上有什么反映
这本书选择了一个有趣的切点
美第亚的复仇
欧里庇德斯悲剧名剧
是一个经典的美术题材
因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悲剧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生解读的方式
欧里庇德斯的悲剧悲在何处
悲在无论有多厉害, 终究逃不过命运对你的规定
其实描述的是一种英雄的无力感
在这里是一个二元的决裂
个人的意志与命运决裂的过程
但在美第亚的复仇是另一个
"我知道我做的是一件坏事, 但愤怒主宰了我的计划, 它是人类最大灾难之源"
几个关键词
我
愤怒
我的计划
这里边
"我的计划" 的主体是 "我"
在美第亚的描述里, "愤怒" 并不属于 "我"
"我知道我做的是坏事" 是说, 我知道这是坏的, 也就是说我不应该做
"它" 隐喻, 愤怒是另一个主体, 而且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在美第亚看来, "愤怒" 与 "我" 无关, "它主宰了我"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愤怒是我的一部分么
两个例子
当我愤怒时, 我就不是我了
刑事责任能力
当人的精神状态处于某一状态时, 他并不是他
他是别的东西, 或, 他进入一种别的状态
在这种时候, 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心理学或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 这个问题是: "愤怒是不是自我的一部分"
斯多葛学派
概要
斯多葛一词的原意是画廊
创始人是芝诺
斯多葛学派是希腊哲学中很标新立意的一支
他们为了显得自己的观点和大家都不一样, 所以他们的观点会自相矛盾
但斯多葛学派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主张
对于美第亚的复仇, 他的看法和主流古希腊哲学不一样
他们主张一种朴素的一元论
从这种角度来看, 你的愤怒当然是你自己
在斯多葛学派看来, 人只有一个, 就是你自己
愤怒也是你自己的一个部分
他有一种很符合我们直觉的观念
其实本质上美第亚是在权衡是否杀自己的孩子, 最后杀的动机占了上风
这就是你自己的决定
"她认为杀死自己的孩子, 报复自己的丈夫更可取, 因此做这个事情"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斯多葛学派的这个观点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还是社话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可以真诚的相信自己身体住着好几个灵魂, 互相决裂
当时并不知道神经科学和心理学
我们仅仅假设人有一个自我存在
当然知道是一个
如果你真有一个稳定自我的话, 自我一定是一个, 愤怒是你的一部分
我们也确实知道人脑有这种权衡的机制
人的前额叶专门有一个脑区负责把各各部分的决策汇总到一起进入决策
在这点上斯多葛学派可能说对了这一点
一个对应的观点
我们的理解都是在拿我们今天的理解去套到他们的观点里边去
但实际上, 我们在没有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年代, 我们可不就是在拿古希腊的方法 (思辩的方法) 在研究这些问题么
这样的研究其实背后有很重要的观点
第二点就是认为愤怒也是一种理性
这个对于理性的概念有一个很大冲击
因为今天理性是指我在冷静的推演和决策
类似愤怒, 恐惧我们都认为他们是非理性状态
在福柯《疯颠与文明》中, 虽然最终人的行为是疯狂的, 但是从底层逻辑上, 大家还都是理性的
也就是说再疯颠的人, 背后也有其理性
也就是说, 我们深挖愤怒的情绪的话, 我们的愤怒背后也会有一种理性
我的丈夫离开了我
我爱他
所以我必须要让他知道代价
从这三个表述上讲, 其实非常的理性
今天有种理性中心主义 -- 理性是最伟大的东西
从古希腊的时代说, 所谓逻格斯中心主义, 就是从他们几个人开始的
从这几个人开始理性成为最宝贵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对于理性有其它的解读, 不认为理性是柏拉图讲的那样
认为愤怒其实也是一种理性的方式
这个对于我们重新反思理性, 其实也有很大价值
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有一个今天感觉上荒谬的观点: 人不是一个统一体
人是三个部分: 理性, 欲望和精神, 构成的
古代人分析世界一定要进行分类
比如
五行
四大元素
说到人, 和说世界是一样的, 是由三个元素组成的
所以在柏拉图看来, 美第亚的愤怒当然不是她的一部分
美第亚认为不要害孩子是他理性的部分
美第亚愤怒的部分来源于其精神的部分
这里我们要介绍柏拉图的另外一个比喻
这是柏拉图理性驾马车的比喻
柏拉图认为决策过程就好像理性在驾驭两匹马, 欲望和精神
精神驯服, 而欲望暴烈
有新柏拉图主义评价美第亚的复仇时说
"她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恐怖而邪恶的事情, 但是愤怒又一次像一匹烈马一样挣脱了控制, 用强力牵着她奔向孩子, 理性拖着她回来, 然后又是愤怒, 然后又是理性"
这个其实也非常贴近我们直觉的反应
当我们真的愤怒时, 我们真的可以感觉到我们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说控制情绪的过程和驾驭野马的过程是很像的
我们也知道人有很多暴力行为, 这些暴力行为由杏仁核开始, 自下而上控制着我们, 而前额页则在压制这种暴力
从这个解度上讲, 好像柏拉图讲的更对
所以我们今天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答案
讲这个的是为了表明, 古典哲学讨论的问题, 在我们今天依然引起讨论
我到底是一个整体, 还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
大脑当然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 但是把自我加进来之后, 又感受到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以这个问题今天依然在讨论
如果一个哲学提出的问题直到今天还有价值, 那么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体系
它思考的深度是足够的
而这也体现出古希腊哲学的一个特征
争辩
在古希腊各各城邦之间, 产生了很多学派, 他们之间不段争鸣
这个特征生崔生出了逻辑学和认识论
古希腊哲学在这种争鸣中找到了自己的根本话题之所在
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 "从本性上讲, 人都渴望去理解"
因此整个哲学是形而上学为特征的
也就是说古希腊哲学的目标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柏拉图的理想国
典藉的保存对我们观念的景响
我们了解古典哲学必须依靠古典哲学典藉
我们觉得亚里士多德那么厉害,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作品被保留下来了
有其他的流派, 只有只言片语
古希腊典藉几乎都是经由阿拉伯人转译回欧洲文字
所以古希腊文献保存下来有很大的断代
现在这所以三圣哲的传承重要,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典藉大多被保存了下来
而之所以保存下来, 很有可能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亚里山大的老师
但是我们还是要讨论, 我们今天看重的是不是还是这样
我们为什么要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有那么多作品, 之前人们读什么
其实古代人们读的是柏拉图的《第迈欧篇》
在那个时候《理想国》其实是很旁门左道的一篇
而后来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都是主导地位
那为什么后来柏拉图盖过了亚里士多德, 而理想国居于了一个核心地位呢
这里边有两点值得考虑
《理想国》的中文译名
为什么要译作《理想国》
其英文直译当为 "共和国"
其古希腊文有很多意思, 但没有一个是 "理想国" 的意思的
首先, "理想国" 是一个绝佳的译名
第一, 民族国家是一个现代概念
"国" 这个字放在中世纪, 意思和现在是不太一样的
"国" 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 是接近现代的
第二, 理想这个词站在现实的反面具有独特的色彩
所以 "理想国" 看起来有一种让人向往的远方的东西
而且 "理想国" 在今天有乌托邦的色彩
同样也有一个隐喻, "理想国" 是不会存在的
但是如果直译, 就是 "政治" "王治" 的意思
所以如果直译的话, 应该叫 "政治篇"
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里边与灵魂相关
有什么样的灵魂, 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形式
柏拉图认为有四种国家形式
其中最好的是哲人王国
最坏是是僭主政治
倒数第二的是民主
在他那个年代民主是最糟糕的一个
所以透过 《理想国》 这个译名, 可以看到我们有一个天然假设
就是从今天的主体出发, 有很大误读的可能性
而且跳出注释来读理想国, 大多数时候是读不明白的
具说, 柏拉图一直在改理想国的开头, 直到他死之前
"我昨天下到佩来乌港, 同阿里斯通的儿子格劳孔一道去朝拜女神"
整个学术圈就光写这一句的文章卷制浩繁
首先 "我昨天"
昨天蕴含在整个理想国里边, 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的交界, 是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交谈, 直接指向明天, 指向未来的政治走向何处
如果没有注解的话可能理解不到这层
第二 "下到"
这里表示佩来乌港是苏格拉底看不上的一个地方, 因为佩来乌港是雅典民主搞的最好的地方
第三 "女神"
苏格拉底是非常不主张拜神的, 所以这里表示苏格拉底在此表达政治的观点是被逼迫的
所以真正要吃透古典哲学, 是非常困难的, 很容易产生误解
《理想国》看起来是一个讲政治的书, 但是它并不是讲政治的
他讲的其实是什么是美德
伊斯兰文明认为这本书讲的是理想的宗教领袖所具备的精神, 以及宗教领袖和世俗权力结合的方式
所以对于伊斯兰文明根本不是政治学著作, 而是精领袖该如何做好一个精神领袖的书
在以前人们对于理想国最容易感性趣的是, 理想国说的共妻共子的制度
19 世纪国家兴起, 人们开始重新关注政治
在那个时代, 把《理想国》转译为现在的版本: 描述最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虽然书中所写和今天我们采用的完全背道而驰: 他主张精英统治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古典书藉
理解任何一本书无法超出今天所处的框架
如果我们今天的问题就是 "政治如何转型" 那我们读理想国, 当然是当成政治著作来读的
就和现在人有主体性危机, 所以读论语就是读我们要如何做人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阅读态度
但是这一部分是说, 你读古典哲学要先进去, 再出来
你最开始的时候还是要脱离你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你再去找你要的部分
幸福人生
普罗提库斯关于赫剌克勒斯选择的一个故事
普罗提库斯是一个比苏格拉底还早的一个智者
智者是一个职业
游历在各各城邦之间, 以教授知识为生
故事讲的是赫剌克勒斯有一天走到一个路口, 有两个女神代表不同路让他选择
一条路是轻松的路, 要做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去做
一条是有价值的路, 但曲折困难
这个故事讲的是, 你要先择快乐还是选择价值
这里边有个天然的二元对立
在听这个故事时, 我们天然的倾向于后者
但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是, 我们认为应该是对的和我们实际认为是对的可能是有差异的
当我们认为应该去做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不会去做
从密尔写了功利主义到现在, 功利主义是主轴
不但今天的人这么想, 古希腊人也这么想
伊壁鸠鲁学派就是享乐主义学派
快乐就是最正当的
在伊壁鸠鲁学派之前还有一个享乐主义学派
叫做西兰尼学派
他们认为人就是要追求快乐, 而这个快乐就是感观的快乐
快不快乐就要看身体感观快不快乐
这个学派在当时很不受重视
伊壁鸠鲁开创性的提出了快乐可能还不是快感
快乐是平衡
他说有四条追求快乐的途径
勿惧神诣
追求美善
忍受恶
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神的, 但是他人为神不会在乎我们的世界
他认为人死后人身体的原子会打散, 所以人也不必担心死后的事情
所以你就是在这个世界追求美善就行了
他认为快乐是平衡
既然既不怕神, 又不怕死, 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如果你也不觉得真理很重要, 你就可以吃吃好的, 快快乐乐的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伊壁鸠鲁学派确实认为人生是一个连续性的整体
西兰尼学派主为人生是没有整体可言的, 只要追求每一刻的快乐就好了
伊壁鸠鲁学派认为我们的快乐可以导向人生整体的快乐
在这一方面伊壁鸠鲁学派可能探索的更深一点
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起来了
在中世纪人们关心是我们与神的关系
而文艺复兴找到了人们对人的关心
伊壁鲁学派是一个人文主义很浓的学派
这个学派不关心神, 不关心死亡, 只关心人. 但他们还不象西兰尼学派, 只关心当下身体的快乐, 他还是在找幸福与快乐的某种方式
所以伊壁鸠鲁学派关心的和现在心灵鸡汤和心理学关心的是一个话题
就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 人是否可以过的更幸福
而且还是从人的本性出发
这个穿越时空来到今天, 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的超越性
当然古希腊还是有人认为幸福与美德相关
古典时期的美德与当今的美德还不太一样
今天的美德更多是一种行为
如, 助人为乐, 无私
古典时期的美德管的更宽
它要求你达到一个知行合一的概念
如果你仅仅因为你应该帮助他人而帮助他人才是美德
只有帮助别人而没有什何心理负担才是真的美德
在有美德的价值观下, 他与享乐形成一种悖论
如果美德和快乐是一至的话, 美德就成了享乐主义的一种手段
就是我人通过道德来获得快乐
与是引出一个问题
身体痛苦时, 你快乐么
如果道德要求你痛苦, 你会快乐么
在这一点上,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有不同的观点
外在物品是你维系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
柏拉图认为美德可以成为幸福的充分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 "幸福需要外在的物资" 为的是不受迁制
斯多葛学派
在他们看来美德与金钱是两个东西
拥有美德的人和不拥有美德的人的金钱观就是不同的
所以美德是一个人的背景
一但拥有美德, 看待所有问题的观点都不一样了
斯多葛学派认为, 美德超越了与金钱的关系, 而是一个人的根本禀赋和属性
如果美德与金钱冲突, 一个有美德的人不会让自己有钱的
理性知识和怀疑论
认识论问题
有真理么
知识是可以被认识的么
智慧到底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就为知识划定了边界
认为有的知识是可以认识的, 有的知识是不可以知晓的
无知即智慧
苏格拉底与德尔菲神庙的故事
苏格拉底到处找人问, 想证明有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 苏格拉底发现, 这些人看起来对自己的领域很了解, 但其实一无所知
所以苏格拉底就认为智慧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克里希那幕提的一句话
智慧可以在已知之上运行, 也可以在无知之上运行
因为我们有以已知为基础的科学, 所以我们特别在意建立在己知之上的知识, 而很难想象什么是无知的知识
但在神学的语境里, 有很多无知的知识
比如
基督教神学中, 有很多关于神的知识就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对于这此无法认识的东西敬畏的态度, 并以态度生活在生活之中, 对一系列事情构成禁忌等构成知识甚至智慧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很难理解什么是无知的智慧
但是对于过去一些残留的禁忌与残留传统的看法我们能够理解无知的智慧是什么
最后苏格拉底为此而死
苏格拉底之死, 在古希腊哲学中是一个核心事件
对于苏格拉底死亡的看法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
密尔就对苏格拉底有很高的评价
芝诺就认为苏格拉底是雅典的小丑
伊壁鸠鲁也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些小把戏
理性中心主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传承的是另一种观点
这个观点构成我们现代认识论的核心, 就是逻格斯中心主义
逻格斯是一个很普遍的词, 意思就是理性
因此也可以叫理性中心主义
社科是扯淡的
毕达哥拉斯,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都是这个观点
毕棕哥拉斯学派认为数字中蕴涵了宇宙的奥密
柏拉图也有一样的看法
古希腊对很多观点都有争议, 但是他们对于一种东西是没有争议的, 就是数字
数学代表某种确定性的知识
在柏拉图学院里, 任何人要学习哲学, 先要去学习很长时间的数学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也是超越语言, 使用抽象符号来描述的一套系统
因此可以抽象的描述事物, 这此都是与数学相关的
因此古希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促使启蒙时代的到来
促使了理性中心主义
它既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也带来了马科斯韦伯所谓的理性铁笼
现代社会的很多焦虑都是理性中心主义带来的
所以我们发现认识还真不是一个很虚的东西
就是认识论本身会带来很大很大的改变
像理性中心主义, 会变成我们思维的底层逻辑, 以至于我们现在的迷信, 都要披上科学的外衣才行
学科分科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学书式的学者, 他认为学科是有分科的
他不仅开发了学科分科, 还开发了学科积累体系
在他看来, 学科是要不断积累向前进的
不是每个人进来都要从头开始学, 后来的人应该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
学科分科在工业革命是又重新被捡起来
形成我们所有抽象系统划分基础
而这个基础直接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分科系统
怀疑论
古代的怀疑论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
皮浪
最初是个画家
跟亚里山大远征
在印度寻访了各地
他深受印度哲学影响
这是印度哲学开始影响西方的发源
皮浪认为知识可知或不可知不重要, 我们应该去探索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自己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即不为知识不可知而焦虑, 也不为知识可知而我不知而焦虑
怀疑论也是知识论中一个很重要流派
按照物质的外表来生活
知识可不可知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们无法探知事物的本源
因为我们如果认为不可知, 我们会敬畏本源
如果我们认为是可知的, 我们会为本源下一个定义
所有这样做都是太草率了
所以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表象或外表来生活
这个非常象我们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的或好或坏, 要在具体的情况下来淡
按照具体来淡就是按照表象来生活一样
所以皮浪的怀疑主义也启发现代的相对主义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划分认识论
是否可知
可知的
不可知的
相信
可知而信
不可知而信
怀疑论
不知而不信
认识方式
感观的
思辩的
逻辑与现实
逻辑学的鼻祖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发明的三段论真到康德都还被认为是完美的
这套系统到罗素才开始继续往前推进
亚里士多德发挥了两千年的作用
为什么发明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创立逻辑学, 就是逻辑学可以为哲学去伪存真
因为当时有很多哲学观点, 有哪些是真的, 哪些是假的, 需要有一个工具来分辩
我们以前的逻辑论者来源于数学
逻辑可以依靠一套符号系统来进行论述
这一切是从亚里士多德创立图解式字符
这也是选择字母文字的民族的特点
物理学
在那个年代, 物理和哲学是一个东西
或者说, 物理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院里物理是重要的一科
当时的物理和我们现在的物理当然不是一套系统
但是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有朴素的自然主义观点
分类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因说
形式因
质科因
动力因
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源发于他的分类理论的
而这个思维也是东方哲学比较欠缺的一点
分类是不是真实展示世界的原貌是认识论的问题, 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 分类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通过分类, 我们可以快速的把这个世界的东西划分为几个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发源
神话
埃及
诸城邦
特点
理性中心主义
影响巨大
起源与诸多哲学派别的争辩
形而上学传统与人本主义传统
哲学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存在
翻转电台
点击链接进入目录
点击链接进入目录
我个人的公众号
张启震
张启震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