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2018-09-05 15:46:34 13 举报
AI智能生成
翻转电台:罗兰巴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多面手
因为其涉及领域之广, 反而在论文引用上不是非常多
但是他各各方面的思想者非常具有代表性
维基百科上的解释
文学批评家
文学家
社会学家
哲学家
符号学家
结构主义
先锋派文学家
在他所处的年代, 他进入了一个非常火的领域: 文学批评
为什么今天, 罗兰巴特散去, 是因为今天文学批判已经散去
或者今天我们都可以说, 文学已经散去
现在文学奖已经颁给歌手了
在人们的生活中, 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很不重要的部分
因为从居伊写了景观社会之后,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视觉社会
所以大家看的影评要比书评多的多
我们平时看书评也是看书值不值得读
是工具理性的
真正的文本分析, 已经是很早以前的故事了
现在如果再出一个罗兰巴特, 他很可能是在评论影视而不是评论文学
但必竟二战之后, 文学在我们的心灵上占据了很大位置
在那个年代, 精神世界主要是用文学填充的
在罗兰巴特逝世前, 他是最火的文学评论家
在互联网之后, 言论权被分散了, 变得草根化
所以现在出了非常多的影评人
但是当时文学评论是一枝独秀的
罗兰巴特几乎评论当时所有作品
对所有作品发表他的意见
而这些作品又透过中心化的媒介传播和发展
所以当时罗兰巴特是当时的巨星
虽然他是巨星, 但他很低调
除了讲学之外, 他一直生活在巴黎
当时如此之火的罗兰巴特现今也很少有人知道, 更说明, 现在文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罗兰巴特自己选择了遗忘
他有一部作品叫 《作者之死》, 他认为作者在写完一部作品的时候, 这个作者就死了
剩下完全不需要作者, 只需要读者对其进行评价
罗兰巴特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讲
"我承诺负载所有生命者承诺的力量, 就是遗忘"
也就是他在自己学术登峰造极时就预言自己被遗忘
今天所讲述的一切都是在讲述一个遗忘的过程
"消除所有知识, 顺从不可预见的变化, 遗忘将这些变化强加给人们积淀的知识文化和信仰"
这句话很难理解
关于主体性
很抽象
没有举例子
他虽然写的是文学评论, 但他写的很深
他进入到一种非常抽象的地步
他的东西都是二次, 三次抽象形成的
他很多的理论我们都会觉得非常奇怪
但其实他里边有很强的脉落在里边
所以我们必须从罗兰巴特这些抽象的观点中找到我们熟悉的课题
一但知道他其实是在回应这样的课题, 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
"没有权力, 些许知识, 些放智慧, 还有尽可能多的情调"
这反应了罗兰巴特的偏好
福柯是权力中心主义
世界的中心是权力
权力的核心是知识
权力通过知识统治世界
我们知道这都是理性中心主义带来的变化
罗兰巴特也一样
没有权力
因此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知识
知识也不是万能的
情调这里是享乐主义, 罗兰巴特其实是享乐主义的
这个我们看起来是有点离经叛道的
结构主义者
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可能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结构主义, 但我们的观念都是结构主义的观念
福柯前期是结构主义者, 后期不是了
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者, 也是开创后结构主义的人
后结构主义更接近我们今天对很多问题的看法
"在我的人生中, 最吸引我的是, 人们如何将他们的世界变得可以理解"
不是如何构造世界, 也不是如何决策
而是人们如何将他们的世界变得可以理解
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和理解世界是两回事
如果真的理解世界
古典哲学, 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己
第一, 认为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的本质存在
你在尝试理解这个本质
什么叫让世界变得可理解
前提是, 这个是世界能不能被理解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的努不是去理解这个世界真相
而是歪曲这个世界促使他能够被我理解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歪曲这个世界使其能理解的话, 知识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前边那句话, 为什么只需要一点点知识和智慧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是在歪曲这个世界的话, 知到的越多, 歪曲的越多
二战之后, 人们对理性主义进行反思, 认为理性不是万能的, 在这个基础上, 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是罗兰巴特究其一生追求的
就是人们如何让他们的世界变得可以理解
而罗兰巴特的一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公共实验
他用他的写作在实验如何歪曲这个世界使它变得可以被理解的
什么样的观念可促使人们理解这个世界
虽然这个公共实验被一次车祸粗暴的打断了
如果罗兰巴特活的更久的话, 还可能带来更多的改变
他说, "写作是在建构我们世界的可理解性"
这里的写作不是说每个人要成为作家去写作
罗兰巴特如何看待写作
读者阅读一本书是重新建构一本书的过程
我们试图从阅读中找出某种意义的时候, 我们都是在对作品进行再建构的过程
这就是建构我们自己世界的可理解性
罗兰巴特就是对这个现象进深入解析
罗兰巴特关注我们对于文本, 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所以虽然罗兰巴特是个多面手, 但最后我们发现, 罗兰巴特关注的是一个问题
文学史的研究者
罗兰巴特的第一个面相, 他是一个文学史研究者
对法国文学史的研究
福柯是一个研究精神病史的人
罗兰巴特对于历史的看法与福柯很象
他们关注边缘的历史, 小写的历史
"历史遭到否认的时候, 正好是它发挥作用的时候, 重点关注它的世界与我们世界的距离, 以及距离交给我们的东西"
主流文学史尝试对法国文学史进行描述
用现代观点描述出它的规律, 和发展
《零度写作》
背景
对萨特《什么是文学》的模仿与反对
模仿结构而反对观点
萨特强调文学的斗争性
他认为当时法国的文学界已经不关注社会了, 因此他强调一种介入文学
也就是说, 文学是要介入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当中
为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写作
写作的零度是介入文学的反面
萨特如果写介入文学, 那么他应该介入什么
萨特宣扬一种普世精神, 人文价值
法国的权利法案写了关于自由民主一整套价值
当时反对的是一种独断专行的政治, 并要推行一种自由民主的价值
但是罗兰巴特的批判比萨特更深
在罗兰巴特看来, 独断专行的政治是意识形态, 自由民主的价值也是意识形态
早期兰法政治学者把自由平等看作是一种自然权利
而罗兰巴特意识到这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
这依然是现代性对于人的建构
也就是说当任何人采用萨特的介入式写作的时候, 他不过是把自己当作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符号
而这种符号进入市场依然是意识形态
而他把自己打造成自然的符号
这在罗兰巴特看来是不能被接受的
罗兰巴特更倾向于符号学创始人索绪尔说的符号的任意性
在这里符号应该能够自然而自由的发挥它的作用, 而不必带有任何先验的色彩
不必将自由平等民主打造成某种自然的天然的属性
也就是说, 零度写作就是没有任何介入, 没有什么写作大纲的写作
零度写作的代表就是加谬
《局外人》
平谈无奇, 没有波澜, 没有严酷的冲突, 主人公在里边如游荡一样
罗兰巴特看来这是一种不以意识形态为先导的某种零度写作
而这种零度写作是当时需要的写作方式
在这里可以看到作者死了的影子
当作者的意识形态者无法加注到作品里, 而要采用第三者, 把所有的对立, 冲突悬置起来的时候, 其实作者本身的主体性渐渐的湮灭掉
不仅是这样的批判, 还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文学体裁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 罗兰巴特特别反对诗这种体裁
就是因为诗歌天然的带有某种意识形态
当我们读一首诗的时候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诗歌一定不是它表面的意思
表面全是比喻
比喻背后在讲别的东西
这在罗兰巴特看来是不好的东西
在罗兰巴特看来所有的写作者是符号
不仅是在说, 写作本身, 还是在说写作体裁都是符号
诗歌就是一种过强的符号
这是他与萨特的一个差异
这是对应萨特的观点
萨特当时在力推散文这种文体
萨特认为散文是最没有沾染意识形态的, 透明的文体
罗兰巴特认为没有语言是透明的语言
所有文体者带有之前人们赋予它的先验的东西在里边
没有文体是透明的文体
所以对于写作和符号的关系
符号带有先验的, 意识形态的色彩与特征
古典写作与现代写作
从古典写作和现代写作的划分来看, 罗兰巴特所认可文学形式
这种划分具有结构主义的色彩
东西方的写作有类似的东西
用典
为什么古典写作要形成用典的秩序
而且每个典故者是符号
典故可能本身是两个字, 但在这两个字之后是一个两千字的故事, 我们使用两个字来引用两千字的故事的道理
符号大体是能指, 所指, 意指系统
能指就是这两个字, 所指就是两千字的故事, 意诣是两千字故事的意思
为什么自古士大夫传承下来的典故, 我们今天全都忘掉了呢
因为以前的典故与我们今天脱节了, 它所说的道理我们今天不觉得它是我们相信或我们应该相信的
而变动性是前现代性和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差异
古典写作隐喻着存在一个可以被我们理解的世界
古典写作就是尝试描述这样一个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充浪花满了秩序和普遍性, 每一个普遍性都可以被我们用符号表述出来
当然这样一个世界今天完全消亡了
但是普遍性确实越来不普遍
罗兰巴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需要这样的普遍性
因为这种普遍性正是资本主义对人进行异化的根基
罗兰巴特认为现代的写作应该是像加谬的空白的写作
写作之后, 作者应该完全掩盖自己的政治倾向
读者读的时候应该有一种似有又无的感觉
确实有很多这样的现作品有这样的特征
反而是我们的网文有更多的古典写作和特征
古典写作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这个深意是在编织的符号系统中完成的
我们现在依成在符号系统之中
我们的诗歌, 歌词, 类型化的电影, 游戏, 段子
很多东西背后自有一套模式
也就是说, 在这些文本之后有一种文学模式在
比如
超级英雄电影中反派
坏人不是天生的坏, 而是在压力之下没有处理好才变成反派的
这就是一种模式
罗兰巴特的研究就是研究文学模式之后是否存在广大的剌激层面
罗兰巴特的神话研究
上一章所讲的庞大意义的次级层面就是神话
引入一个例子
加谬的西绪福斯的神话
西绪福斯天天推石头的故事
次级层面指的是加谬的存在主义精神
它背后的隐喻是
人生并既没有意义又荒谬
这个与我们内在生活有一种内在关联
这个是这个神话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西绪福斯的神话看, 神话具有什么样的格式
什么是神话
通常的神话
我们指的神话体系指的更多的是超自然的, 超出现实的一套世界观构架
在人类学里, 神话更多的是, 我们的先民在部落中流传的某些神话
而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并不指这个
罗兰巴特研究的是抽象神话
比如
耐克说 just do it
它投射一种勇气在里边
这就是一种神话了 (罗兰巴特意义上的)
拳击运动和摔跤运动的例子
这两种运动中有很大的差异
两者都有很多的规则
拳击运动中规则非常严格, 如果犯规要面临严重的处罚
摔跤运动中规则说是用来践踏的
痛苦
拳击运动中痛苦要被忍耐
而摔跤运动中, 痛苦要被夸张的表现出来
罗兰巴特看来
拳击是一种竞争优势的运动
摔跤更倾向于符号化戏剧表演
现代美国摔跤比赛者是有台本的
所以两种运动蕴含的意义系统是不同的
意义系统在罗兰巴特的语境中被称作神话
所以优伊酷和无良印品背后不同的意义系统也是现代消费神话
为什么要对这种神话进行研究?
在罗兰巴特看来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点是神话的隐藏价值
也就是神话的借口
例
奥运会这样体育竞技的背后国与国的竞争
也就是大家看奥运会, 是在看自己国家的强大
或者变成了偶象祟拜
但是在表述上, 都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 追求和平
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它看起来是全球人类大团结, 但事实上是民族国家的象征
买 lv 实际上是对自我的认可和优势
但却表述为对于时尚的追求
每一个神话都有一个借口
人们在追求神话的过程中, 导向能指符号的另一端
这是这种神话研究的一个方面
第二点是神话之不可消灭
祛魅: 祛除其神秘性
按理说, 现代社会因该消除神话
现在偶象文化在打造神话
这套神话是以包装和宣传方式来构成的
按说, 如果偶象被祛魅了, 他去做公益就会被认为是一个虚伪的事
现在是粉丝会聚集起来帮助偶象去捐款
这么做是清楚的知道是为了让偶象具有一个良好的形象
也就是说, 整个社会知道这个神话的隐喻之后, 不但没有导致这个神话失灵了, 反而导致这个符号可以更自由的运行
这个问题在《抽象社会》一书中有所解释
这种现象来源于抽象社会的本质
而符号是一个抽象性最强的东西
而符号是最好的抽象系统
用的越多, 其符号性越强
所以戳破其神秘性反而会助长其成为一个更强大的符号, 会使它更有生命力
所以对神话的阐释会有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神话是什么
第二个是这样的神话系统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阐释出来
所以当代神话的问题是就是要研究这样两个问题
每个文化符号背后到底具有什么意义
以及, 为何这个时代选择表述这个意义, 为何被赋予这样一种符号
新的批评方式与旧的批评方式论战的过程
当时两个评论文学集
米什莱
米什莱是一个 19 世纪的通俗作家
他是写历史作品的
米什莱是一个爱国者和法国大革命的崇拜者, 他对中世纪也情有独钟
罗兰巴特强调米什莱的存在主义风格
米什莱在描述法国大革命时, 把罗伯茨庇尔描述为冷淡的, 了无生趣的形象
而把暴民描述为某种充满活力的形象
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的叙事和传统叙事是不一样的
罗兰巴特在米什莱描写法国大革命时, 作了很多身体回归的分析
集中在米什莱作品如何带来愉悦
我们确实可以问,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是一部读起来很有趣味的一本书
这个阅读乐趣从哪里来
这个时候作者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种让我们的愉悦和身体的关系是什么
在论拉辛的时候, 罗兰巴特细毫不考虑拉辛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写
论拉辛
罗兰巴特开始对拉辛笔下的人做精神分析一样的研究
开展了对拉辛笔下人物的类似人类学研究
在罗兰巴特看来, 拉辛写的就是 "儿子们团结起来杀死了不许他们娶妻的父亲, 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来控制儿子们敌对状态" 的过程
米什莱和论拉辛是一内一外
一个是内在身体感受与文本的关系
一个是外在剥离读者和作者本人, 仅仅从书中人物的角度来分析
所以说, 他绕开了文学评论最重要的东西: 作者意图
就如我们语文考试是一直在回答作者意图
其实我们都知道, 我们回答的根本不是作者意图, 而是权力希望你对文本的理解
罗兰巴特是以一种现象学的进入文学批判领域的一个尝试
现象学在二战后的欧洲是一个显学
也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个潮流和研究的核心
现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很多角度来是现象学的角度
现象学的角度是什么样在这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直观的感受和真相是什么
罗兰巴特的态度是
作家假定意义存在
也就是我们假定确实有一个意义存在
因为这是我们阅读的真实感受
这个世界是否真实, 有意义, 可知不重要
在每个人的直观印象中意义是存在的
意义的存在并不代表作家在赋予这个意义
作家只是给予一个形式
读者和评论在填充这个意义
所以文学评论成为了填充意义的方法
因此 "我" 来作文学批判, 就是来为作品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而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的过程中, 罗兰巴特非常在意符号的价值
尤其体现在他的这本书之上《萨德, 傅利叶和罗尤拉》
傅利叶是社会学家, 空想社会主义者
萨德是性虐狂人
罗尤拉是某种信仰符号
这本书就是在讲文学的符号价值
"叙述者根据这些步骤来调用这些词汇的基本单元, 第一条规则是穷尽原则, 在一次操作中, 应该最大程度的实现数量资态; 第二条规则是互惠原则, 所有的功能都可以互换, 每个人都应当轮流充当施虐者和受害者, 轮流充当鞭打者和被打者, 这是一套核心原则, 他让萨德的情欲语言变成了形式语言, 在这种语言中, 只有形式类别, 没有语言分类, 这极大的简化了语法. 另一方面, 它让性语法无法划定萨德的社会"
所以这里的符号是某种抽象的文学形式
在这里边他是把不协调的语言当作符号
在看这种符号相互接触时的描写
例
梨花体的诗本身是一种抽象符号
文学观
布来希特
东德
戏剧家
二战之后
开创辩证戏剧的风格
第一次反叛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叙事戏剧的风格
叙事戏剧指的是戏剧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辩证戏剧是非叙事性的
他是以认知而非情感推动的
把戏剧变成了某种论证过程
而在里边非常在意符号的任意性
也就是说, 里边的符号会因论辩的过程而变得不同
布来希特肯定了意义但并没有加以填充
这就是某种意义的零度写作
"我所以为的文学, 不是一类或一系列的作品, 甚至不是一系列的商业或教育化的过程, 而是对于一种实践痕迹所作的铭刻, 这种实践就是写作"
也就是写作本身是一个独特的过程
整个文学是对写作的铭刻
写作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写作就是不应该赋予其它先验的东西
如果写作是为了什么, 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了
主流学界对罗兰巴特的批评
把印象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教条结合在一起
导致相对主义
注入太多性的色采
宣扬某种神秘的伪学术体系
罗兰巴特是一个非常会搞术语的人
能创造出很多不同的术语体系
所以很多术语他没有解释的太明白
罗兰巴特对于这些批评有这样的看法
整个学院体系伪装了一种意识形态在里边
它认为自己是客观的
他们错误的把意识形态转化为常识
罗兰巴特别反对把意识形态伪装成常识的行为
为什么学院会反对内在阐释
某种工具理性的特征
为了评价一个数量指标
需要一种看起来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
所以整个工具理性倾向于给出一个客观的答案
罗兰巴特对于学院的批判和马克斯韦伯对于理性官僚是一样的
所以意义一定是确定的, 历史一定是有一个真相的
质疑艺术家的掌控和忽视作者意图就挑战主体本身把握世界的能力
而我们知道人有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可以把握世界这也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弥天大谎
而罗兰巴特对此的看法正好相反
很有后现代打破元叙事的论调
语言的确定性, 人心理的统合力, 问题类型的结构绝对要求是不一致的
语言是非确定的
内心和心理也不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问题类型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罗兰巴特还认为应该周期性把过去当成评论对象
就是每个新的周期可以对过去的事物从新的视角进行阐释
因此它也不可能得出某个确定的答案
陌生化主不是诗化陈述
再次批判了诗这种形态
诗这个阐述不作阐释只是描述这个结构和观点本身
符号学
索绪尔开创符号不之后语言学才成为一个重要学科
索绪尔之后对于文本的语言学研究成为一个很大的话题
而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其实是索绪尔符号学的第二重
他把索绪尔的能指包装成新的能指
索绪乐在做符号学研究的时候对象还主要是语言
在罗兰巴特这里, 他已经把人类所有行为看作是语言了
肢体动作是语言, 文学描述是语言, 所有的人类行为者可以当作语言, 它有自己的语法
那么文学符号学教授是什么地位呢
一把轮椅
一直持续的移动
变成当代知识通配符
对于所有的知识, 文化符号学的教授都应该能够进行解释
尤其重要的是, 你分析的不是这个问题的表象
而是要汇集语言中的杂质
这里讲的语言学里的废弃物而不是语言本身
每天都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读出里边进步的特质
这里边时间性与自己并不重要
进步的隐喻背后实际上是现代性一个巨大符号
事物有一个恒定的发展方向
这个恒定的方向可以促使自己更好
这里边大多数时候是以工具理性的更多, 更高效来指代的
而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里边语言的重构是很重要的
在索绪尔的语言学里, 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分的
语言指的是这套语言系统, 语法规则
而言语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
重构的是言语
言语会由各各重构的部分体系
让这些区分和惯例具有新的意义
例
编织袋成为新的时尚
从最低劣的包装用具变为了新的时尚
通过这种重构和重新阐释的过程
可以体现了作者已死了的特点
读者和使用者在赋予新的价值
而作者给的只是一个构架
罗兰巴特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时尚的研究
时尚销售的其实是意义
销售的是神话系统背后的意义
罗兰巴特研究符号学确拒绝符号
罗兰巴特自述
弃绝一切符号
不使用符号进行零度写作
在当代符号系统中, 符号的意指会大于符号的意义
在就是说在对于符号的阐述过程盖过了意义
这个意指行为超过其意义
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被破坏的特别厉害
任何时尚的过程都在破坏意义
工业生产的过程已经把匠人精神这个意义透支完了
在当代意指过程优先于意指对象
"我经历过对科学的美好梦想"
符号过程和符号的阐述最开始可能带有某种科学性
但社会现实, 符号过程其实是在驱逐意义的
所以罗兰巴特作为一个符号学者却拒绝符号
结构主义
罗兰巴特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是要界定一些非文字语言
文字的语言千变万化
可以变成各种东西
可以发明新词汇
但如果再抽象就可以发现更多共通的部分
所谓结构主义
例
黑白
上下
大小
这者是二元对立的结构
结构主义的开创者列维施特劳斯认为
世界光怪陆离
但在这背后能够被概括为几种特定的结构
一个二元结构主义者就会认为一切都可以被概括为两个相反的对立结构
一个三元主结构主义者就会认为一切者可以被概括为正反合的三元结构
如果这样想政治就自然被分为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三元结构
结构主义就是一种分类和概括的方式
一个结构主义者主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被概括进几种或变动的分类之中
列维施特劳斯其实是一个四元主义者
罗兰巴特是从文学角度来研究结构主义
罗兰巴特如何看待现象
潜在规则和区分体系的产生
潜在的有一个区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形成了现象
这套区分体系就是结构
而罗兰巴特就是要找出这样一个区分体系
罗兰巴特是从文学史出发, 找到文字背后的符号, 以及所有符号背后的结构
罗兰巴特是要重构文学
首先用语言学重构文学
其次是发展一种叙事学
叙事的语法
比如
电影
动作片有一个类似的结构
打斗引入
1/3 处进入第一个挫折
第一个挫折地入第一个成果
但第一个成果竹蓝打水一场空, 其实是一个反派的阴谋
进入第二重危机
进入电影的生 1/4
进入电影的三重高潮
三重高潮到一个结尾
这就是叙事的结构
现在所有主流超级英雄电影完全符合这样一个特征
重构客体可以去除它的所有客体来研究叙事结构
而叙事结构本身也是可以用结构主义来分析的
第三是 文学产生前的意义和代码
就是读者的预期是什么
韩剧背后就是一套文化代码
这套文化代码就是女性的幻想
所以罗兰巴特是就通过这三重来重构文学客体以达到对其背后文化的洞察
所以文学可以取得一种新形式
不是一种表征和交流
而是文学秩序和文化话语的一整套系统
所以在罗兰巴特的系统下写一个影评
不会写电影演的好不好, 节奏好不好
而是会批判这个电影背后包含着什么隐喻
他的叙事存在什么样的结构
为什么要创作这个电影
大家是在什么要先验的假设下去看这个电影的
而整个结构主义登峰造极的作品
《S - Z》
对巴尔扎克的萨拉辛逐行进行讨论
分解成了五种结构
以及 150 个中篇小说模式
享乐主义者
罗兰巴特认为所有这一切符号都没有意义, 有意义的是享乐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愉悦的回归
这是一种声名狼藉的哲学压抑了数个世纪后的回归
这种回归就是伊壁鸠鲁派哲学的回归
第一个是对于元叙事的否定
"愉悦来自漂移, 每回我不在乎整体的时候就会出现"
当不在意整体元叙事的时候, 愉悦就会出现
在这个时候主体性是完整的
主体是稳定的, 主体是连续的
但是身体可以是不一样的
你都不知道其间的断裂点在哪里, 但是你知道它是不一样的
所以主体是一个竭力维持稳定性的东西
而身体是很本源的, 可以漂忽不定的东西
所以身体与愉悦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一种身体回归的哲学
他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
当然自我确实不存在
而回归愉悦和享乐就是要超越对这个主体的执着回归到身体的愉悦上来
在这个描述中, 罗兰巴特是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的
他用了一个词叫做自然力量
这是这个词的正面
他说这个词具有热情, 复杂, 难以形容, 甚至有种神圣意志的效果
他造成幻觉, 让人觉得它可以解释一切
反面
我的欲望是一个不完美的中介
主体一旦沦为享乐主义者, 就不可能成为整体性
在追求享乐主义的时候, 不用论证享乐主义就是根本
享乐主义就是终极
我们要是享乐主义就要跳出这些讨论
它就一个接受不了普遍性的东西
它就是一个短暂的东西
这当然具有很强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罗兰巴特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复兴
但他的享乐主义不是纵欲
"文化的产生和文化的毁坏都不会引起欲望, 真正引发冲动的它们的缺口, 给愉悦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暴力, 破坏不会让他感兴趣, 他渴望得到的是失落"
例
为什么会有丝袜控
享乐主义是他弃绝符号的一个出口
文人和作家
罗兰巴特自述
不是他的思想之书
是他对自己思想抵抗之书
大量第三人称描述自己的话与第一人称夹杂在一起的
看起来像是其他人写的罗兰巴特的传记
而且是完全片断化的
特别像罗兰巴特朋友圈
这是他自己贯彻零度写作
写作不用附带任何东西在里边
写作就是纯粹的写作
因此写作的时候, 用了非常多多向度的方法写
因此零度写作是一个多向度的写作
在这本书中, 大量使用格言写作方法
在这本书之中, 他还对这种格言式的写作作了反思
所以这自述包含了对这个自述的文学批判
用知识建构的方式找到自己写作背后的原因
恋人叙语
缠绕在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中的
在这个符号系统中, 符号与情感是处在一种非常混杂的状态之中的
互相玩弄的关系
并不是一个描述性的书藉
是他在模拟两个恋人之间的对话
以及对这些对话的评价
预言文学必然的丧失
希望以某种方式延续文学的价值
他认为写作主体是丧失的, 但这是好事
作者的死亡是一个必然的步骤
价值如何在文字中浮现
文学价值体现为某种符号的品质
晚年对于照片很有兴趣
明事
照片并不是传达某种意义
认可它所代表的形象
照片所代表的就是它所代表这种品质
因此照片中应当传达某种文学的价值
文学应该表达人们心中难以启及的现实
这种价值在非常快速的退却
当然今天文学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完全丧失了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希望生活中保有文学性
而留下文学正是罗兰巴特所不喜欢的满了主体性的文学
翻转电台
点击链接进入目录
点击链接进入目录
我个人的公众号
张启震
张启震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