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查
2018-09-13 21:39:34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血液一般检查参数整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全血细胞分类计数(CBC)
(自动血液分析仪,电阻抗法/光散射法)
(自动血液分析仪,电阻抗法/光散射法)
白细胞参数
leukocyte count
leukocyte count
( 3.5~9.5 )×109/L
白细胞增高
暂时性:严寒暴热,边缘池释放
持续性: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暂时性:严寒暴热,边缘池释放
持续性: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降低:
暂时性:伤寒可能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
持续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破坏过多
暂时性:伤寒可能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
持续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破坏过多
血小板参数
platelet count
platelet count
(125~350)×109/L
减少: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在(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症状;
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有较严重出血;当血小板低于5×109/L时常严重出血。
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有较严重出血;当血小板低于5×109/L时常严重出血。
增多:
1)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
3)近期外科手术、尤其是脾切除手术后患者
4)其他疾病:心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烧伤、肾功能衰竭等
5)在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高标本中,约有50%来自恶性疾病患者。
1)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
3)近期外科手术、尤其是脾切除手术后患者
4)其他疾病:心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烧伤、肾功能衰竭等
5)在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高标本中,约有50%来自恶性疾病患者。
红细胞参数
erythrocyte count
erythrocyte count
女(3.8~5.1)×1012/L
男 (4.3~5.8 )×1012/L
男 (4.3~5.8 )×1012/L
下降: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在临床最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anemia。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2)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
3)造血原料不足
4)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在临床最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anemia。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2)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
3)造血原料不足
4)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增多: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
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
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RET)
定义: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
残存非变性嗜碱性物质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凝聚成蓝黑色颗粒
残存非变性嗜碱性物质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凝聚成蓝黑色颗粒
相关参数:
成人:0.008~0.02或(25~75)×109/L。
新生儿:0.02~0.06。
网织红细胞校正指数
=网织红细胞×患者红细胞比容/健康人红细胞
相对值 比容(0.45)
成人:0.008~0.02或(25~75)×109/L。
新生儿:0.02~0.06。
网织红细胞校正指数
=网织红细胞×患者红细胞比容/健康人红细胞
相对值 比容(0.45)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正常周围血Ⅲ型网织红细胞约为0.2~0.3,IV型约0.7~0.8,
但骨髓红系明显增生时,可出现I型和II型网织红细胞。
正常周围血Ⅲ型网织红细胞约为0.2~0.3,IV型约0.7~0.8,
但骨髓红系明显增生时,可出现I型和II型网织红细胞。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造血恢复时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
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检查表现红系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2)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造血恢复时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
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检查表现红系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2)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过程中,如Ret增高,
表明治疗有效,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表明治疗有效,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检测骨髓造血恢复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血沉分期: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分钟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
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分钟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
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影响因素: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与总蛋白浓度无关。
白蛋白带负电荷,细胞相互排斥,不利于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使红细胞沉降速度减缓;
而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巨球蛋白等
以及胆固醇、甘油三酯,能促进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加快红细胞的沉降。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3.血沉管与血沉架
4.抽血:持续时间、抗凝浓度等,避免溶血、脂肪血
5.温度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与总蛋白浓度无关。
白蛋白带负电荷,细胞相互排斥,不利于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使红细胞沉降速度减缓;
而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巨球蛋白等
以及胆固醇、甘油三酯,能促进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加快红细胞的沉降。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3.血沉管与血沉架
4.抽血:持续时间、抗凝浓度等,避免溶血、脂肪血
5.温度
参考范围:
魏氏法:
<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
>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h。儿童:0~10mm/h
魏氏法:
<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
>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h。儿童:0~10mm/h
血细胞形态检查
大小:
(1)小红细胞(microcyte):<6μm
(2)大红细胞(macrocyte):>10μ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3)巨红细胞(megalocyte):>15μm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同一患者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如大达12μm,
小仅2.5μm。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1)小红细胞(microcyte):<6μm
(2)大红细胞(macrocyte):>10μ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3)巨红细胞(megalocyte):>15μm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同一患者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如大达12μm,
小仅2.5μm。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Hb含量改变:
(1)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低色素性(hypochromic):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3)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多色性(polychromatic):刚脱核而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大。正常人外周血占1%左右。尤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5)细胞着色不一(anisochromia):双形性贫血(dimorphic anemia),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1)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低色素性(hypochromic):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3)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多色性(polychromatic):刚脱核而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大。正常人外周血占1%左右。尤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5)细胞着色不一(anisochromia):双形性贫血(dimorphic anemia),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形状改变:
(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或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
(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大细胞性贫血;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
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血液约占1%。
(3)靶形细胞(target cell):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
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及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
(4)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及酒清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
(5)镰形红细胞(sickle cell):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
在缺氧的条件下,可有大量镰状红细胞。
(6) 棘红细胞(acanthocyte):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
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
棘红细胞应与皱缩红细胞(也称锯齿状红细胞)区别(crenated cell, echinocyte)。
(7)泪滴形红细胞(tear drop cell):可能是细胞内含有Heinz小体或
包涵体所致。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症,偶见正常人。
(8) 缗钱状红细胞(rouleaux formation):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增高性等疾病。
(10)裂红细胞(schistocyte):红细胞碎片(cell fragments),
有各种形态如刺形(burr)、盔形(helmet)等。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严重烧伤。正常人<2%。
(11)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 在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时多见,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或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
(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大细胞性贫血;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
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血液约占1%。
(3)靶形细胞(target cell):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
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及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
(4)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及酒清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
(5)镰形红细胞(sickle cell):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
在缺氧的条件下,可有大量镰状红细胞。
(6) 棘红细胞(acanthocyte):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
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
棘红细胞应与皱缩红细胞(也称锯齿状红细胞)区别(crenated cell, echinocyte)。
(7)泪滴形红细胞(tear drop cell):可能是细胞内含有Heinz小体或
包涵体所致。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症,偶见正常人。
(8) 缗钱状红细胞(rouleaux formation):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增高性等疾病。
(10)裂红细胞(schistocyte):红细胞碎片(cell fragments),
有各种形态如刺形(burr)、盔形(helmet)等。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严重烧伤。正常人<2%。
(11)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 在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时多见,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铅中毒诊断的筛选指标
(2)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 即幼稚红细胞。
1)溶血性贫血:最常见。表明骨髓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2)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见于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
3)脾切除后
(3) 豪焦小体(Howell–Jollyˊs body):又称为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
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4) 卡波环(Cabot ring):现认为可能是胞质脂蛋白变性,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
(5) 寄生虫: 疟原虫、微丝蚴、
杜利什曼原虫感染时可见红细胞质内相应病原体。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铅中毒诊断的筛选指标
(2) 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 即幼稚红细胞。
1)溶血性贫血:最常见。表明骨髓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2)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见于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
3)脾切除后
(3) 豪焦小体(Howell–Jollyˊs body):又称为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
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4) 卡波环(Cabot ring):现认为可能是胞质脂蛋白变性,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
(5) 寄生虫: 疟原虫、微丝蚴、
杜利什曼原虫感染时可见红细胞质内相应病原体。
血红蛋白测定
hemoglobin
hemoglobin
成年:男性120~160g /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老年(70岁以上):
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L
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对贫血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优于红细胞计数。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老年(70岁以上):
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L
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对贫血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优于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比容测定
hematocrit(packed cell volume)
hematocrit(packed cell volume)
参考范围:
Wintrobe法:男性0.4~0.54
女性0.37~0.47
微量法:男性0.47±0.04
女性0.42±0.05
Wintrobe法:男性0.4~0.54
女性0.37~0.47
微量法:男性0.47±0.04
女性0.42±0.05
临床意义:
1.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
2.评估血浆容量稀释浓缩程度
1.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
2.评估血浆容量稀释浓缩程度
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
erythrocyte indices
erythrocyte indices
MCVMean corpuscular volume
: 80~90fL
: 80~90fL
MCH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27~32Pg
:27~32Pg
MCHC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320~360g/L
:320~360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
表示。它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为客观和准确。
表示。它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为客观和准确。
参考范围: 成人:11.6%~14.6%
临床意义:
1.进行贫血形态学新的分类 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 作为贫血
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如果配合红细胞直方图,则更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病情和疗效。
2.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
RDW增大: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5%以上,但特异性不强。
3.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RDW一般增高,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一般正常。
1.进行贫血形态学新的分类 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 作为贫血
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如果配合红细胞直方图,则更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病情和疗效。
2.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
RDW增大: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5%以上,但特异性不强。
3.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RDW一般增高,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一般正常。
白细胞形态
异常:
1)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5%)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1)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5%)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核左移时常伴中毒性改变。核左移程度:①轻度左移(>5%)。
②中度左移(>10%)。③重度左移(>25%)。
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核左移时常伴中毒性改变。核左移程度:①轻度左移(>5%)。
②中度左移(>10%)。③重度左移(>25%)。
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嗜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 ,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
1)嗜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空泡 Döhle体 退行性变
2)巨多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 body):急性白血病的诊断鉴别
4)其他异常形态粒细胞: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Pelger-Huet畸形:常为杆状或分2叶(其间难成细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
Chediak-Higashi畸形: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有数个至数10个直径约2~5μm的包涵体,
即异常巨大紫蓝或紫红色颗粒,为异常溶酶体。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lder-Reilly畸形:在嗜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常伴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与Dö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其他粒细胞、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Pelger-Huet畸形:常为杆状或分2叶(其间难成细丝),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
Chediak-Higashi畸形: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有数个至数10个直径约2~5μm的包涵体,
即异常巨大紫蓝或紫红色颗粒,为异常溶酶体。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lder-Reilly畸形:在嗜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常伴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与Dö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其他粒细胞、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淋巴细胞(T细胞多见)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最多见
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
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
浆细胞plasma cell
外周血出现浆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梅毒和结核病等。
1)Mott细胞(Mott cell):桑椹样,为核蛋白体凝集物被溶解后形成空泡状。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多发性骨髓瘤等。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多发性骨髓瘤等。
2)火焰状浆细胞(flame cell):内质网充满球蛋白所致。可发生于IgA型骨髓瘤中。
3)Russell小体 (Russell body) :胞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小圆球。
可能是粘蛋白凝集物或是内质网分泌球蛋白受阻。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可能是粘蛋白凝集物或是内质网分泌球蛋白受阻。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白细胞参数异常
(1)嗜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①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
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急性胰腺炎、肠缺血、坏死破裂。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
(如心肌梗死、肺梗死)。在较大的手术后12~36h ,白细胞常达10×l09/L以上,
急性心肌梗死1~2d内常见白细胞明显增多,可持续1周,与心绞痛鉴别。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
可达(10~20) ×l09/L。
内出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仍可暂时保持正常范围,
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有时可出现
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急性感染或炎症: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
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急性胰腺炎、肠缺血、坏死破裂。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
(如心肌梗死、肺梗死)。在较大的手术后12~36h ,白细胞常达10×l09/L以上,
急性心肌梗死1~2d内常见白细胞明显增多,可持续1周,与心绞痛鉴别。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
可达(10~20) ×l09/L。
内出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仍可暂时保持正常范围,
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有时可出现
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②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目前,白血病的分型依据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四类(
MICM)检查。其中,细胞形态学(第一个:M)是基础。
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
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骨髓中,一般增至(10~50) ×l09/L(超过100×l09/L者较少)。
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
超过10%。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达(100~600) ×l09/L ,
早期无症状患者可在50×l09/L以下。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白细胞数中度增高
(大多<100×l09/L),多以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少见(<10%),常伴较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其他细胞均无明显变化。
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
骨髓纤维化症(也可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白血病:目前,白血病的分型依据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四类(
MICM)检查。其中,细胞形态学(第一个:M)是基础。
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
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骨髓中,一般增至(10~50) ×l09/L(超过100×l09/L者较少)。
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
超过10%。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达(100~600) ×l09/L ,
早期无症状患者可在50×l09/L以下。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白细胞数中度增高
(大多<100×l09/L),多以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少见(<10%),常伴较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其他细胞均无明显变化。
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
骨髓纤维化症(也可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2)嗜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
白细胞减低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减低。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l09/L,
称为粒细胞减低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l09/L时,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白细胞减低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减低。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l09/L,
称为粒细胞减低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l09/L时,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一些病毒感染
2)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低)
表现。少数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
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
3)慢性理化损伤:有药物过敏史者比无药敏史者易受累;女性比男性易发病。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5)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
2)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低)
表现。少数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
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
3)慢性理化损伤:有药物过敏史者比无药敏史者易受累;女性比男性易发病。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5)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
自由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