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
2018-11-09 21:35:4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山水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朝代
隋唐
手法:泼墨
目的: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表达思想
画派
青山绿水派
代表画家及作品
(隋)展子虞(约550-617)
北周末隋初杰出画家
(隋)《游春图》
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 纵43厘米
展画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势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青绿填色,有勾无皴,人物与枝干直接用粉点染,全画以青绿作主调
青绿山水(中国最早的青绿山水)
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
后人称展子虞为“唐画之祖”
(唐)李思训(651——716)
唐代书画家,字建睍,世称“大李将军”
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
(唐)《江帆楼阁图》
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
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品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
(唐)李昭道(未详)
字希俊,唐代画家,李思训之子,世称小李将军
(传)《明皇幸蜀
图》
图》
《明皇幸蜀图》并非李昭道的原作,是接近二李风格的唐画宋摹本。
时代特征明显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擅长青绿山水,画风巧赡精致
水墨山水
代表画家及作品
(唐)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唐)《雪溪图》
绢本 纵36.6厘米,横30厘米
是一幅表现乡村雪景的小品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是唐代禅宗思维方式日益与士大夫知识分子结合的结果,也是“安史之乱”后世事多变,良萎难辨,政治斗争日益残酷而觅趣于自然的结果
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
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很少用皴法,而善用“渲染”的水墨来表现山水的明暗、远近,深浅和各种色彩
受其清高幽雅的文学思想影响,因此,无论在意境、构图、笔墨诸方面,都从诗的角度去着意表现
青绿与在盛中唐际出现的水墨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两种主要形式,为此后山水史中的“南北宗”论埋下了伏笔
发展阶段
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
位于发展期,自然景物从“应物象形”到“表意写心”这一质的飞跃
意义:从隋入唐,从展子遇到李思训,这是山水画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在美术史上确立了青山绿水画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样式
五代
处于发展期,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标志:五代四大家的出现,画分南北
南派
代表画家及作品
荆浩(约850-?)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
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
《匡庐图》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
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
关仝(约907-960年间)
五代后梁画家
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是第一个把皴法作为山水画的主要造型语汇的画家
《关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山水画被后世称为“关家山水”
与荆浩、董源、巨然合成“荆关董巨”
与荆浩、董源、巨然合成“荆关董巨”
北派
代表画家及作品
董源(934-约 962年 )
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潇湘图》
绢本设色 纵50.2厘米 横140厘米
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巨然(生卒年不详)
五代南唐画家,著名僧人
擅长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鲜明、疏朗,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
《秋山问道图》
绢本墨笔 纵165.2厘米 横77.2厘米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对后世江南山水派很有贡献,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宋代
特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是我国 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北宋:全景山水
代表画家及作品
李成(?-967)
字咸熙,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
《读碑窠石图》
是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创作的绢本墨色画
这幅合作画也成为了王晓留下来的唯一一幅画,对考证王晓这个人物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坡石为侧笔所绘的圆润而少有皴擦的线条构成,此为后世称之的“卷云皴”
范宽(950—1032)
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溪山行旅图》
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
绢本水墨画,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
构图是一幅“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的偏局式典型巨制
“天人合一”
现存于天津美术博物馆
中国绘画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对宋代以后的山水画的发展也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绘画大师 ,入选世界“第二千年百大人物” ,创造雨点皴和积墨法
郭熙(约1000-约1090年)
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
“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
“卷云皴”,水墨山水宗师
《早春图》
绢本水墨 纵158.3厘米 横108.6厘米
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绘画和艺术理论在中国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山水画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希孟,北宋(1096 —?)
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千里江山图》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虽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
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为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十八岁时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
南宋:残山剩水
北宋进入南宋,政治格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宫廷书画珍品尽掳。宫廷画家流离失所,失去了可供借鉴和学习重要因素
由北宋大气磅礴的全景式演化为精致简雅的小景描写,风格由工笔或半工笔逐步转变为写意
代表画家及作品
李唐(1066—1150)
南宋画家。字晞古
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万壑松风图》
绢本,浅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
为简括画的表现开了先河,对南宋初期的山水画具有开派作用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其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合称为“宋画之三大精品”
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刘松年 (约1131-1218)
号清波,南宋时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宫廷画家
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
《四景山水图》
绢本,每段纵40cm,横69cm,共4段,均无款印
《春》
《夏》
《秋》
《冬》
分别绘有当时杭州春、夏、秋、冬四时景象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南宋中晚期尤其南宋晚期社会生活及其审美价值趋向的新转变
工人物、山水、界画,是“南宋四家”中画风最为精致细微的一家
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马远(1140-1225年或1227年)
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
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
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踏歌图》
绢本淡设色 纵191.8厘米 横111厘米
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山水、人物、花鸟,创立边角式构图
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
夏圭,生卒年不详
南宋画家。字禹玉
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泥里拔钉皴”
《溪山清远图》
是南宋表现水这一主题的佳品
纸本,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图中无款印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25cm外,后九段均96cm左右
全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整个画面从右往左可分三段
山水画取边角式构图,意境幽远,被称为“夏半边”
促进了日本画的发展
南宋四大家刘、李、马、夏以南方山水为主的半工写山水体现了“水墨苍劲”这一特点
南宋山水画处于北宋向元代山水画变革的过渡时期
笔墨开始有独立的审视价值取向
元
抒写隐逸之情的文人画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
代表画家及作品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鹊华秋色图》
更初步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创元代新画风;创“赵体”书,“楷书四大家”之一
“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黄公望(1269-1354年)
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
五十岁左右才从事 山水画创造
《富春山居图》
“一分为二”
前半卷:剩山图:纵31.8cm,横51.4cm
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纵33cm,横636.9cm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元朝著名画家,元四家之首
王蒙(1308-1385年)
字叔明,号黄鹤山樵
元朝画家,赵孟頫外孙
《青卞隐居图》
140cm*42.2cm 纸本,墨笔
被董其昌认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画,历代许多画家也被这幅画的气势和笔墨所折服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创牛毛皴、解索皴,为“元四家”之一
吴镇(1280—1354年)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
擅画山水、墨竹
《渔父图》
纵84.7cm,横29.7cm 墨笔画,立轴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
倪瓒(1301-1374年)
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
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元代四大家"之一
《渔庄秋霁图》
纸本水墨 96.1x46.1cm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完全摆脱了宋人院体画的束缚,为元以后的山水绘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明
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在形象描绘上,明朝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
代表画家及作品
明四家(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
沈周(1427—1509)
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世代隐居吴门,人称石田先生,创建吴门画派
其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皆能,尤以山水画的创作最负盛名
《庐山高图》
浅设色画,纸本,立轴,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
该画取法于宋、元文人画传统,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两大贡献:1.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2.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
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大器晚成”
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真赏斋图》
纸本绘画,纵36厘米,横107.8厘米
“规矩中绳而不为所窘”的委婉折中法,创制一种以文人山水为主的山水环境
有两副传世,一幅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幅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善于把各家的笔墨、构图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粗文”和“细文”
仇英(约1498-1552)
字实父,号十洲,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
《桃源仙境图》
绢本,纵175厘米,横66.7厘米
描绘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
现存于天津博物馆
明四家之一;将“人迹于山”山水画形式推向顶峰;全能绘画大师
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
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
《山路松声图》
绢本设色画,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
是唐寅山水画的代表作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明代绘画大师 ,明四家之一 ,吴门四家之一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董其昌(1555—1636)
南北宗论
指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
为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一书中提出
是不科学的,自相矛盾的理论
《秋兴八景图》
纸本,设色画,每段均纵53.8 厘米,横31.7 厘米
画册共8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册为董其昌至精之作,对于研究他的绘画风格、笔墨技巧、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反映了理论的混乱,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
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画派林立,画人无数
清
四僧
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由于画派四成员皆为僧侣
代表画家
原济(石涛)(1642-1707)
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一代宗师
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采菊图》
立轴,纸本,水墨。纵112.5厘米。横47.2厘米
此图中意思是“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耷(八大山人)(1626—约1705年)
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
《幽溪泛舟图轴》
画的清代一幅纸本浅绛山水,纵172.3厘米,横53厘米
现存于八大山人馆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髡残(石溪)(1612-1673)
与石涛合称“二石”
《清髡残苍翠凌天图》
山水水墨画,纵85 厘米,横40.5 厘米
该作品是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作
现存于南京博物馆
山石树木用赭石勾染,焦墨点苔,浓墨描写。用笔放纵洒脱
融禅机与画理于一炉,是石溪画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渐江(法名弘仁 )(1610-1664)
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
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
《黄山真景册》五十幅(局部)
构图新奇,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善写黄山真景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四僧借画抒发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之情
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振兴了画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王
共同特点: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西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画使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
即清初画坛的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因四人皆姓王,故称四王
代表画家及作品
王时敏(1592-1680年)
本名王赞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四王”第一代人
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
在中国画海中是一朵瑰丽的奇葩,永不凋谢。同时以他为首的娄东画派声势浩大、左右艺林
《南山积翠图》
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
晚年创作的一副中国画,为人贺寿之作
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
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其“一意摹古,反对创新”的思想对清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鉴(1598-1677年)
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人,明末清初画家
《梦境图》
纸本设色,纵162.8厘米,横68厘米,作于顺治丙申(1656年)
这是王鉴一幅最著名的代表作,图上有王鉴近五百余字长跋,历来是研究王鉴生平和绘画的重要参考资料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吴伟业将王时敏与董其昌、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并作《画中九友歌》
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独创,并具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和形式主义画风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
《秋树昏鸦图》
纸本画,设色画,纵118cm,横74cm
此图作为王翚晚年的代表作,不仅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还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清淡质朴的文人画风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
王原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
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
《仿黄公望山水图》
纸本,水墨,纵66.7cm,横46cm
应是作者融元人画格的贯通之作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形成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后世娄东画派,大都一味摹古,笔墨贫弱,格局平庸,千篇一律,无复清新气象,乃至晚清民国时期,遭遇被西化主张者全面否定之命运
,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
“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代表画家及作品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创“漆书”
《人物山水图册》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郑板桥/郑燮(1693-1765)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竹石图》
黄慎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五月五日——乾隆三十五年,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
《湖亭秋兴图》
现存于南京博物馆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
《菊石图》
现存于安徽博物馆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山水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
《竹溪山居》
高翔(1688--1753)清代画家,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
《溪山游艇图》
李鱓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代著名画家,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
《清李鱓溪山烟雨图》
现存于南京博物馆
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海派
海上画派,又称“海派”,或“沪派”。以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人为代表,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
代表画家及作品
“清末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和蒲华
虚谷(1823~1896),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松荫观瀑图》
任颐(1840年-1895年),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
《山雨欲来风满楼》
现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蒲华(1832—1911)字作英,晚清著名书画家
《春山幽居图》
吴昌硕(1844.8.1—1927.11.29),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秋钓图》
“海上画派”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画家们的创作仍具有益的启迪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