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tcp/ip》总结
2019-09-03 10:05:56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图解tcp/ip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与网络发展的7个阶段
批处理
指事先将用户程序和数据装入卡带或磁带,并由计算机按照一定的顺序读取,使用户所执行这些程序和数据能够一并批量得到处理的方式。
分时系统时代
指多个终端与同一个计算机相连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间通信时代
在分时系统中,计算机与每个终端之间用通信线路连接,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与计算之间已相互连接。
计算机网络时代
人们开始实验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并着手研究不同厂商的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技术
互联网普及时代
“瘦身”与“多供应商连接”,构建更低成本的网络环境,连接异构型计算机的通信网络技术就是现在我们所看的互联网技术。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时代
许多发展道路各不相同的网络技术正在向互联网靠拢。
无论何时何地一切皆TCP/IP的网络时代
TCP/IP是通信协议的统称
协议
简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将这些网络协议进行了系统归纳,TCP/IP就是IP、TCP、HTTP等协议的集合。
分组交换协议
分组交换是指将大数据分割成一个个叫做包(Packet)的较小单位进行传输的方法。
标准化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个国际标准OSI
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规定应用程序中通信相关细节。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虚拟终端)等协议。
表示层:将应用处理的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格式,或将来自下一层的数据转换为上层能够处理的格式。因此它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具体来说,就是将设置固有的数据格式转换为网络标准传输格式。不同设备对同一比特流解释可能会不同。主要作用格式保持一致。
会话层: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数据流动的逻辑通路),以及数据的分割等数据传输相关的管理。
传输层:起着可靠传输的作用。只在通信双方节点上进行处理,而无需在路由器上处理。
网络层:将数据传输到目标地址。目标地址可以是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而成某一个地址。因此这一层主要负责寻址和路由选择。
数据链路层:负责物理层面上互联的、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例如与1个以太网相连2个节点之间的通信。将0、1序列划分具有意义的数据帧传送给对端(数据帧的生成与接收)。
物理层:负责0、1比特流(0、1序列)与电压高低、光的闪灭之间的互换。
通信处理
网络通信
单播:1对1通信
广播:消息从1台主机发送给与之相连的所有其他主机。(所有主机限同一个数据链路内)。典型例子电视播放。
多播:多播与广播相似,将消息发给多个接收主机。不同之处在于多播要限定某一组主机作为接收端。例子:电视会议
任播:在特定的多台主机中选出一台作为接收端的一种通信方式。
网络构成元素
网卡
网络接口卡(NIC),网络适配器、网卡、LAN卡
中继器
识别0、1序列调整波形进行相应放大与转发。可以在双绞线电缆与光纤电缆之间转换。
网桥/2层交换机
数据链路层面上连接两个网络设备。它能够识别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帧,数据链路的数据帧中有一个数据位叫做FCS,检验数据。
有些网桥能够判断是否将数据报文转发给相邻的网段,这种网桥叫做自学网桥。会记住曾经通过自己转发的所有数据帧的MAC地址,并保存到自己的内存表中
交换集线器(Hub)属于网桥的一种
路由器/3层交换机
网络层面上两个网络、并对分组报文进行转发的设备。
网桥是根据MAC地址进行处理。而路由器/3层交换机则根据IP地址进行处理。
路由器还有分担网络负荷的作用。具有一定网络安全作用。
4-7层交换机
负责处理OSI模型中从传输层至应用层的数据。
前端访问分发到后台多个服务器上,前端加一个负载均衡器。这种负载均衡器是4-7层交换机的一种。
通信处理的优先级,带宽控制。
网关
负责将从传输层到应用层的数据进行转换和转发的设备。它与4-7层一样都是处理传输层及以上的数据,但是网关不仅转发数据还负责对数据进行转换,通信协议翻译。
数据传输中,两个设备之间数据流动的物理速度称为传输速率。又称为带宽。衡量带宽,cpu处理能力,网落拥堵状况,
tcp/ip基础知识
背景及历史
军用技术
保证通信不中断,分布式通信诞生,分组交换技术诞生。
容灾性较弱的中央集中式网络
容灾性较强的分组网络
ARPANET诞生
1969年,验证分组交换技术的实用性,搭建一套网络。该网络被称做ARPANET(阿帕网)
TCP/IP的诞生
1982年,TCP/IP具体规范最终定下来,并于1983年成为ARPANET网络唯一指定协议。
UNIX系统普及与互联网的扩张
商用互联网服务
研发互联网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实验和研究,到了1990年逐渐被引入公司企业及一般家庭。也出现专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公司(称作ISP),这些都使互联网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
标准化
简介:TCP/IP 是利用IP进行通信时所必须用到的协议群的统称。
TCP/IP 是先开发程序,后写规格标准
互联网基础
“互联网”是指由ARPANET发展而来、互连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的协议就是TCP/IP。
结构: 互联网中的每个网络都是骨干网(BackBone)和末端网(Stub)组成的。每个网络之间通过NOC(网络操作中心)相连。如果网络运营商不同,它的网络连接方式和使用方法也会不同。连接这种异构网络需要IX的支持。总之,互联网就是众多异构的网络通过IX互连的一个巨型网络。
连接互联网需要向ISP或区域网提出申请。
TCP/IP分层模型
TCP/IP与OSI参考模型
硬件(物理层):TCP/IP最底层负责数据传输的硬件。
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利用以太网中数据链路层进行通信,因此属于接口层。
互联网层(网络层):互联网层使用IP协议,它相当于OSI模型中的第3层网络层。IP协议基于IP地址转发分包数据。
IP:跨越网络传送数据包,使整个互联网都能收到数据的协议。IP还隐含着数据链路的功能。通过IP,相互通信的主机之间不论经过怎样的底层数据链路都能实现通信。虽然IP也是分组交换的一种协议,但是它不具有重发机制。即使分组数据包未能到达对端主机也不会重发。因此属于非可靠性传输协议。
ICMP:IP数据包在发送途中一旦发生异常导致无法到达对端目标地址时,需要给发送一个异常的通知。ICMP就是为这一功能而制定的。诊断网络健康。
ARP:分组数据包的IP地址解析出物理地址(MAC)的一种协议。
传输层:传输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让应用程序之间实现通信。
TCP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它可以保证两端通信主机之间的通信。
TCP能够正确处理在传输过程中丢包、传输顺序乱掉等异常情况。
还能有效利用带宽,缓解网络拥堵。
为了建立与断开连接,有时它需要至少7次的发包收包,导致网络流量浪费
为了提高网络的利用率,TCP协议中定义了各种各样复杂的规范,因此不利于视频会议(音频、视频的数据量既定)等场合使用。
UDP
UDP有别于TCP,它是一种面向无连接传输层协议。UDP不会关注对端是否真的收到了传送过去的数据,如果需要检查对端是否收到分组数据包,或者对端是否连接网络,则需要在应用程序中实现。
UDP常用于分组数据较少或多播、广播通信以及视频通信等多媒体领域。
应用层(会话层以上的分层):TCP/IP的分层中,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都集中到了应用程序中实现。
TCP/IP应用的架构绝大多数属于客户端/服务端模型。
提供服务的程序叫服务端,接受服务的程序叫客户端。
www中文叫万维网,是一种互联网上数据读取的规范。有时也叫Web、WWW或W3。
浏览器与服务端之间通信所用的协议是HTTP。WWW中HTTP属于OSI应用层的协议。WWW中传输数据的主要格式是HTML,属于表示层的协议。
通信示例
数据包
首部
包、帧、数据报、段、消息
以上5个术语都用来表述数据单位,大致区分如下:包可以说是全能性术语。帧用于表示数据链路层中包的单位。而数据报IP和UDP等网络层以上的分层中包的单位。段则则表示TCP数据流中的信息。最后,消息是指应用协议中数据的单位。
网络传输的数据包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协议所要用到的首部,另一部分是上层传过来的数据。首部的结构由协议的具体规范详细定义。
发送数据包
示例
应用程序处理
发送请求,编码,会话层管理
TCP模块的处理
TCP根据应用指示(会话层连接),负责建立连接、发送数据以及断开连接。TCP提供将应用层发来的数据顺利发送至对端的可靠传输。
IP模块处理
网络接口(以太网驱动)处理
经过数据链路的包
数据包接收处理
网络接口(以太网驱动)处理
主机收到以太网包以后,首先从以太网的包首部找到MAC地址判断是否为发给自己的包。如果不是发给自己的包则丢弃数据。
IP模块的处理
TCP模块的处理
首先会计算一下校验和,判断数据是否被破坏。然后检查是否在安装序号接收数据。最后检查端口号,确定具体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的处理
数据链路
简介
数据链路,指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有时也指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通信手段。
数据链路的段
数据链路的段是指一个被分割的网络。然而根据使用者不同,其含义不同。例如:引入中继器将两条网线向连组成一个网络
网络拓扑
网络的连接和构成的形态称为网络拓扑(Topology)。
相关技术
MAC地址
简介:MAC地址用于识别数据链路中互连的节点。以太网或FDDI中,根据IEEE802.3的规范使用MAC地址。
MAC地址长48比特,在使用网卡(NIC)的情况下,MAC地址一般会被烧入到ROM中。因此一个网卡的MAC地址都是唯一的,在全世界都不会有重复(有例外)
MAC地址不一定是唯一,只要不是同属于一个数据链路就不会出现问题。
共享介质网络
从通信介质(通信,介质)的使用方法上看,网络可分为共享介质型和非共享介质型。
半双工是指,指发送或只接收的通信方式。它类似于无线电收发器,若两端同时说话,是听不见对方说的话。
全双工,它允许在同一时间既可以发送数据也可以接收数据。类似于电话
共享介质型网络指由多个设备共享一个通信介质的一种网络。最早的以太网和FDDI就是介质共享型网络。在这种方式下,设备之间使用同一个载波信道进行发送和接收。为此基本上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并有必要对介质进行访问控制。
共享介质型网络有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一种是争用方式,另一种是令牌传递方式
争用方式
争用方式是指争夺获取数据传输的权力,也叫CSM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这种方法通常令网络中个站(节点)采用先到先得的方式占用信道发送数据,如果多个站同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也因此会导致网络拥堵与性能下降。
在一部分以太网当中,采用改良CSMA的另一种方式--CSMA/CD方式。CSDMA/CD要求每个站提前检查冲突,一旦冲突发生,则尽早释放信道。
如果载波信道上没有数据流动,则任何站都可以发生数据。
检查是否会发生的冲突。一旦发生冲突时,放弃发送数据,同时立即释放载波信道。
放弃发送以后,随机延时一段时间,再重新争用介质,重新发生帧。
令牌传递方式
令牌传递方式是沿着令牌环发送一种叫做“令牌”的特殊报文,是控制传输的一种方式。只有获得令牌的站才能发送数据。这种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会有冲突,二是每个站都有通过平等循环获得令牌的机会。因此网络拥堵也不会导致性能下降。
非共享介质网络
非共享介质网络是指不共享介质,是对介质采取专用的一种传输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网络中每个站直连交换机,由交换机负责数据帧。此方式下,发送端与接收端并不共享通信介质,因此很多情况下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
通过以太网交换机构建网络,从而使计算机与交换机端口之间形成一对一的连接,即可实现全双工通信。在这种一对一连接全双工通信方式下不会发生冲突,因此不需要CSMA/CD的机制就可以实现更高效的通信。
该方式还可以根据交换机的高级特性构建虚拟局域网(LAN)、进行流量控制等。当然,这种方式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旦交换机发生故障,与之相连的所有计算机之间都将无法通信。
根据MAC地址转发
简介:在使用同轴电缆的以太网(10BASE5、10BASE2)等介质共享网络中,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台主机发送数据。
当连接网的主机数量增加时,通信性能会明显下降。若将集线器或集中器等设备以星型连接,就出现了一款新的网络设备-交换集线器,这是一种将非介质共享型网络所使用的交换机用在以太网中的技术,交换集线器也叫做以太网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就是持有多个端口的网桥。它们根据数据链路层中每个帧的目标MAC地址,决定从哪个网络接口发送数据。这时所参考的、用以记录发送接口的表叫做转发表
转发表:缓存目标地址,内容自动生成
交换机转发方式
存储转发:检查以太网数据帧末尾的FCS位后再进行转发。因此可以避免发送由于冲突而被破坏的帧或噪声导致的错误帧。
直通转发:不需要将整个帧全部接收下来以后再进行转发。只需要得知目标地址即可以开始转发。因此,它具有延迟较短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送错误帧的可能性。
环路检测技术
简介:通过网桥连接网络时,出现环路,因为这与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所使用的网桥种类有直接关系。最坏的情况下,数据帧会在环路中被持续转发。而一旦这种数据帧越积越多将会导致网络瘫痪。
解决环路问题
生成树方式
该方法由IEEE802.1D定义。每个网桥必须在每1~10秒内交换BPDU包,从而判断哪些端口使用哪些端口不使用,消除环路
弊端:发生故障切换网络时需要几十秒的时间。在IEEE802.1W中定义了一个叫RSTP的方法。
源路由
最早由IBM提出,以解决令牌环网络问题。该方式可以判断发送数据的源地址是通过哪个网桥实现传输的,并将帧写入RIF。网桥则根据这个RIF信息发送帧给目标地址。因此,即使网桥中出现环路,数据帧也不会被反复转发,可成功地发送到目标地址。
VLAN
管理网络设备部署,采用VLAN技术的网桥,就不用修改网络布线,只需修改网络结构即可。
以太网
连接形式
开始,一般采用多台终端使用同一根同轴电缆的共享介质型的连接方式。
现在,一般采用终端与交换机独占电缆的方式实现以太网通信。
分类
以太网因通信电缆的不同及通信速度的差异,衍生出与众不同的以太网类型。
传输速度和计算机内部表现值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
1K=1024,1M=1024K,1G=1024M
以太网以时钟频率决定传输速度
1K=1000,1M=1000K ,1G=1000M
帧格式
以太网帧前端有一个叫做前导码的部分,它由0、1数字交替组合而成,表示一个以太网帧的开始,也是对端网卡能够确保与其同步的标志。
以太网帧本体的前端是以太网的首部,它总共14个字节。分别6个字节的目标MAC地址、6个字节的源MAC地址以及2个字节的上层协议类型。
单位:比特(位)二进制中最小的单位。字节通常8个比特构成一个字节。
以太网帧体格式
紧随帧头后面的是数据。一个数据帧所能容纳的最大数据范围46~1500个字节。帧尾FCS(帧校验序列)的4个序列。用它可以检查帧是否有所损坏。在通信传输过程中如果出现电子噪声的干扰,可能会影响发送数据导致乱码位的出现。FCS中保存着整个帧除以生成多项式的余数。在接收端也用同样的方式计算,如果得到FCS的值相同,就判定所接收的帧没有差错。
在目标MAC地址存放了目标工作站的物理地址。源MAC地址中则存放构造以太网帧的发送端工作站的物理地址。
类型通常跟数据一起发送,它包含用以标识协议类型的编号,即表明以太网的再上一层网络协议的类型。在这个字段的后面,则是该类型所标识的协议首部及其数据。
LLC/SNAP表示上一层协议类型字段
分为两层
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将数据链路层分为介质访问控制层和逻辑链路控制层。介质访问控制层根据以太网或FDDI等不太数据链路所特有的首部信息进行控制。与之相比,逻辑链路层则根据以太网或FDDI等不同数据链路所共有帧头信息进行控制。
无线通信
简介:无线通信通常使用电磁波、红外线、激光灯方式进行传播数据。
分类
PPP
简介:指点对点,即1对1连接计算机协议。PPP相相当于位于OSI参考模型第2层的数据链路层。PPP不像以太网和FDDI。后两者不仅与OSI参考模型得数据链路层有关,还与第1层的物理层有关。具体来讲,以太网使用同轴电缆或双绞线电缆,它可以决定其中的0、1该被为何种电子信号。与之相比,PPP属于纯粹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没有任何关系。
PPPoE是在以太网的数据中加入PPP帧进行传输的一种方式。PPP可以使用电话线或ISDN、专线、ATM线路。
LCP与NCP
LCP
一个是不依赖上层LCP协议
LCP主要负责建立和断开连接、设置最大接收单元(MRU)、设置验证协议(PAP或CHAP)以及设置是否进行通信质量的监控。
通过PPP连接时,通常需要进行用户名密码验证,并且对通信两端进行双方向验证。其中验证协议两种,分别PAP和CHAP
PAP是PPP连接建立时,通过两次握手进行用户名和密码验证。其中密码以明文方式传输。因此一般用于安全要求不是很高的环境,否则会有窃听或盗用连接危险。
CHAP则使用一次性密码OTP,可以有效防止窃听。此外,在建立连接后还可以进行定期的密码交换,用来检验对端是否中途替换。
NCP
依赖上层的NCP协议,如果上层为IP,此时的NCP也叫做IPCP。
IPCP则负责IP地址设置以及是否进行TCP/IP首部压缩等设备。
PPP帧的格式
HDLC就是在每个帧的前后加上一个8位字节“011111110“用来区分帧。这一个8位字节叫做标志码。在两个标志码中间不允许出现连续6个以上的"1"。因此,在发送帧的时候,当出现连续5个"1"时后面必须插入一个0。而当接收端时,如果收到连续5个"1"且后面跟着0时,就必须删除。由于最多只会出现5个连续的"1",就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标志码区分帧的起始于终止。而PPP标准帧格式与此完全相同。
在通过电脑进行拨号时,PPP已在软件中实现。因此那些插入或删除"0"的操作或FCS计算都交由电脑的CPU去处理。
PPPoE
有些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在以太网利用PPPoE提供PPP功能。
其他数据链路
ATM
POS
FDDI
Token Ring
100VG-AnyLAN
光纤通道
HIPPI
IEEE1394
HDMI
iSCSI
InfiniBand
DOCSIS
高速PLC
公共网络
模拟电话线路
移动通信服务
ADSL
FTTH
有线电视
专线
VPN
公共无线LAN
其他公共无线通信服务
ip协议
IP即网际协议
TCP/IP的心脏是互联网层(网络层),这一层主要由IP和ICMP两个协议组成。
主要作用:实现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在互连同一种数据链路的节点之间进行包传递。而一旦跨越多种数据链路,就需要借助网络层。网络层可以跨越不同的数据链路,即使在不同的数据链路也可以两端节点数据包传输。
IP基础知识
简介:三大作用模块,IP寻址,路由(最终节点为止的转发)以及IP分包与组包。
路由控制
将分组数据发送到最终目标地址的功能。
"跳"(Hop)指网络中的一个区间。IP包正是在网络中一个跳间被转发。因此IP路由也叫做多跳路由。
路由控制表
为了将数据包发送给目标主机,所有主机都维护着一张路由控制表
数据链路的抽象化
IP是实现多个数据链路之间通信的协议。数据链路根据种类的不同各有特点。数据链路地址可以被抽象化为IP地址。
不同数据链路有最大区别,各自的最大传输单位(MTU)不同。
分片处理,将较大的IP包分成多个较小的IP包。
IP属于面向无连接型,原因为了简化和提速
IP地址的基础知识
IP地址(IPv4地址)由32位正整数来表示。
IP地址由"网络标识(网络地址)"和"主机标识(主机地址)"两部分组成
例:192.168.128.10/24中"/24"表示从第一位开始到24位为网络标识。
IP地址分类
分别为A类,B类,C类,D类
用比特位表示主机地址时,不可以全部为0或全部为1。因此全部为0表示对应地址不可获知情况下。而全部为1的主机地址通常作为广播地址。
广播地址用于在同一链路中相互连接的主机之间发送数据。
IP地址中主机地址部分全部设置为1,就成为广播地址。
广播分为本地广播和直接广播两种。
IP多播
多播用于将包发送给特定组内的所有主机。
多播使用D类地址。因此从首位开始到第四位是"1110",就可以认为是多播地址。而剩下的28位可以成为多播组编号。
子网掩码
直接使用A类等等地址分类,浪费资源。为此,新的组合方式减少消耗。
引入了子网以后,一个IP地址就有了两种识别码。一是IP地址本身,另一个是表示网络部的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用二进制表示的话,也是一个32位的数字。它对应IP地址网络标识部分的位全部为"1",对应IP地址主机标识部分则全部"0".
CIDR与VLSM
地址缺乏。放弃IP地址分类,采用任意长度分割IP地址的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这种方式CIDR。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全局地址与私有地址
私有地址
10.0.0.0~10.255.255.255(10/8) A类
172.16.0.0~172.31.255.255 (172.16/12) B类
192.168.0.0 ~ 192.168.255.255 (192.168/16) C类
此地址之外为全局IP。
全局地址
私有地址和全局IP通信,用NAT
路由控制
发送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到达目标地址。
路由控制表
记录着网络地址与下一步应该发送至路由的地址。
默认路由
路由表中任何一个地址都能与之匹配记录。
标记0.0.0.0/0或default。并不是指IP地址0.0.0.0
主机路由
IP地址/32
主机路由,会使路由表膨大,负荷增加。
环回地址
同一台计算机上的程序之间进行网络通信所使用的一个默认地址。
路由控制表聚合
利用网路地址的比特分布可以有效地进行分层配置。对内即使有多个子网掩码,对外呈现出也是同一个网络地址。
IP分割处理与再构成处理
数据链路不同,最大传输单元(MTU)则相异。
任何一台主机都有必要对IP分片进行相应的处理。分片往往在网络上遇到比较大的报文无法一下子发送出去时才会进行处理。
路径MTU发现
弥补分片机制不足
IPv6
简介
为了根本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而被标准化的网际协议。IPv4的地址长度为4个8位字节,即32比特。而IPv6地址长度则是原来的4倍,即128比特,一般写成8个16位字节。
特点
IP地址的扩大与路由控制表聚合
性能提升
包首部长度采用固定的值(40字节),不再采用首部检验码。
路由器不再做分片处理(通过路径MTU发现只由发送端主机进行分片处理)
支持即插即用功能
即使没有DHCP服务器也可以实现自动分配IP地址
采用认证与加密功能
应对伪造IP地址的网络安全功能以及防止线路窃听功能(IPsec)
多播、Mobile IP成为扩展功能
地址
举例
连续0,用两个冒号(::)隔开
结构
全局单播地址
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地址
链路本地单播地址
同一个数据链路内唯一的地址,它用于不经过路由器,在同一个链路中通信。通常接口ID保存64比特版的MAC地址。
唯一本地地址
唯一本地地址是不进行互联网通信时所使用的地址。
IPv6分段处理
IPv6的分片处理只在作为起点的发送端主机上进行,路由器不参与分片。
IPv4首部
版本
4比特构成,表示标识IP首部的版本号
首部长度
4比特构成,表示IP首部大小
区分服务(TOS:Type Of Service)
8比特构成,用来表明服务质量,这个值通常由应用指定。
DSCP段与ECN段
DSCP(差分服务代码点)是TOS的一部分,进行质量控制
3~5位的值为0,0~2位则被称作类别选择代码点。
ECN(显示拥塞通告)用来报告网络拥堵情况,由两个比特构成
第6位的ECT用以通告上层TCP层协议是否处理ECN.
如果出现网络拥堵的情况,将CE位设置为1.
总长度
IP首部与数据部分合起来的总字节数。该字段长16比特
标识
由16比特构成,用于分片重组。同一个分片的标识值相同,不同分片的标识值不同。
标志
有3比特构成,表示包被分片的相关信息。
片偏移
由13比特构成,用来标识被分片的每一个分段相对于原始数据的位置。
生存时间
8比特构成,以秒为单位记录当前包在网络上应该生存的期限。实际中它是指可以中转多少个路由器。
协议
由8比特构成,表示IP首部的下一个首部隶属于哪个协议。
首部校验和
由16比特(2个字节)构成,主要用来确保IP数据报不被破坏。
源地址
32比特(4个字节)构成,发送端ip地址
目的地址
32比特(4个字节)构成,接收端ip地址
可选项
长度可变,通常只在进行实验或诊断时使用。(安全级别,源路径,路径记录,时间戳)
填充
填充物。在有可选项的情况下,首部长度可能不是32比特的整数倍。通过向字段填充0,调整为32比特的整数倍。
数据
存入数据,将IP上层协议的首部也作为数据进行处理。
IPv6首部格式
IPv6中为了减轻路由器的负担,省略了首部校验和字段。因此路由器不再需要计算校验和,从而也提高了包的转发率。
版本
与IPv4一样,由4比特构成。IPv6其版本号为6,因此在这个字段上的值为"6"
通信量类
相当于IPv4的TOS字段,也有8比特构成。
流标号
20比特构成,准备用于服务质量(QoS)控制。
只有流标号、源地址以及目标地址三项完全一致时,才被认为是一个流。
有效载荷长度
包的数据部分。IPv4的TL(Total Length)指包括首部在内所有长度。然而IPv6中的这个不包括首部,只表示数据部分的长度。
下一个首部
相当于IPv4中的协议字段。由8比特构成
跳数限制
由8比特构成。与IPv4中的TTL意思相同。
源地址
128比特构成。表示发送端IP地址。
目标地址
128比特构成。表示接收端IP地址。
IPv6扩展首部
IPv6的首部长度固定,无法将可选项加加入其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扩展首部对功能进行了有效扩展。
扩展首部通常介于IPv6首部与TCP/UDP首部中间。在IPv4中可选项长度固定为40字节,但是在IPv6中没有这样的限制。
ip协议相关技术
tcp与udp
路由协议
应用协议
网络安全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