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质性规律
2019-01-13 09:47:04 115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错题集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社会历史上是唯心的
旧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前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的《理念论》是唯心主义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定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受到主体状态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意识论的意义是:肯定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僧曰:“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僧侣的关于运动的观点是: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是:归纳与演绎
辨证思维方法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统一”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现实中没有充分的依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时空是相对的,离开了物质的运动就不存在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是说: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具有客观性,是客观世界的本性,而不是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与人的意志无关,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替代旧事物;培育出新优质品种属于体现了发展的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是事物的联系环节、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与哲学
世界观
世界观的定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当世界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就表现为方法论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人具有的、自发的、零乱的、甚至是错误的,哲学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
哲学的概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系统概括总结
哲学和科学的区别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
科学研究部分世界的特殊规律
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依赖性:哲学以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依赖于具体科学
指导性:哲学对各门科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精神谁是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
基本概念: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概念: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
例子:
朱熹认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的“气”是“理”的派生物,主张“理在气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和体现
朱熹认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的“气”是“理”的派生物,主张“理在气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和体现
主观唯心主义
概念:认为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
例子: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也”
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
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也”
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
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唯物主义
基本观念
认为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在人脑中的投影和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
概念:试图在具体的有形物体中或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例子: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中国古代的气元论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中国古代的气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概念: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
例子: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例子:
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不可知论
概念: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例子:
惠施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惠施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物质与意识
物质
物质的定义: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被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特性
物质最本质的特性、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对于意识
独立性
根源性
意识对于物质
依赖性
派生性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定义: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物质运动的两种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得出了世界万物绝对不变的错误结论
相对主义: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时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空是相对的,离开了物质的运动就没有时空的概念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
意识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来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
意识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高度完善的物质)
无论是具体的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对过去的认识:历史材料作用于人脑,经过人脑的加工分析,就形成了对历史物质的反映
对现在的认识:客观物质在人们的实践中作用于人脑,人脑就会形成形象,得出判断,产生认识
对未来的认识:人们对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的反映,它根源于客观事物的现状、过去和发展规律
总结: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客观的规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概念: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
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性质:
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
普遍性: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是联系的,事物都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要素的总和
事物的变化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判断新旧事物的误区
不能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快慢、是否成熟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内容活跃易变)
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
本质与现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相对稳定)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
原因与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必然与偶然
必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的趋势
偶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现实与可能
现实: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包含在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相互对立但又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矛盾的同一性
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子: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武”由“止、弋”组成
黑格尔: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周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
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武”由“止、弋”组成
黑格尔: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周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
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斗争性
概念: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同一性通过斗争来实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形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形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的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为对立面的转化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斗争性是使矛盾双方从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每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两点论
分析事物矛盾的时候,既要看见矛盾的对立,也要看见矛盾的统一
分析事物矛盾的时候,既要看见主要矛盾,也要看见次要矛盾
重点论
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关系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 的概念
质: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
度: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量变和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现象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和肯定的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主要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对旧事物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例子: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太甲》
“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六国论》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太甲》
“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六国论》
事物辨证发展的过程(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
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解释: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初步得到解决,但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需要再次否定(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否定之否定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
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周期
曲折性: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树立辨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也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客观辩证法在人思维中的反映)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内容:唯物辩证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辨证思维方法
概念: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类型
归纳与演绎
概念: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分析与综合
概念:一种更深刻的思维方式
分析: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抽象与具体
概念: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需要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感性的具体:人的感觉器官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人认识的起点)
抽象: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区分开必然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具体认识
从抽象到具体:为了将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统一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逻辑是指关于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
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控制方法
信息方法
系统方法
结构一功能方法
模型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互为前提
相互转化
旧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
区别
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旧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这是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社会的产生是人主导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心主义
斗争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