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4.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2019-01-13 09:48:56 99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4章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错题集
商品的本质因素: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简单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本质:交换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越高,单位产品的价值量越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是使用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来实现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资本有机构成学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方式:竞争和信用
资本主义地租是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产业资本划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在循环中的职能
加快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的根本原因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最鲜明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政治职能
最鲜明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政府职能
价值也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规律的有: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比如说空气和水),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价值形式中,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相当于可变资本
资本的有机构成决定了资本的周转速度
剩余价值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反应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主导作用
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反应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主导作用
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不能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为比值的结果是年剩余价值率,表示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机构,但是不包括资产阶级政党
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分权制衡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适应低生产力的社会)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本质:交换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对比
自然经济
基本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特征:自给自足,满足本经济单位的需要
基础:家庭生产
表现: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
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商品经济
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
特征:以交换为目的,满足他人的需要
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表现:生产规模大、社会分工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存在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的自身需求的,而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和价值不存在矛盾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对立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就必须舍弃两者剩下的一个)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本质因素: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抛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脑力和体力劳动),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简单劳动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部门劳动生产率——同类劳动者平均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没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之上,则该个体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会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价值量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
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变化过程: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货币出现后,表现为价格
价值经过了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程,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货币
概念: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是特殊的商品
价值: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货币的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最基本的两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货币解决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价格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可能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社会分工决定劳动的社会性: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劳动的私人性: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经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交换的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商品经济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交换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亚当斯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劳动创造价值
大卫李嘉图: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研究:创造价值的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剩余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
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但并不一定都是用货币来表现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若货币购买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则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
概念: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资本的形式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
资本的属性
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物和物质形态
社会属性:体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货币(商品流通媒介)的流通形式:商品(W)—货币(G)—商品(W)
资本的流通形式:货币(G)—商品(W)—货币(G)
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是:G — W — G′
这里G′= G +△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这里G′= G +△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G — W — G′称为资本总公式
区别
流通形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起点、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的起点、终点都是货币
流通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增殖,获得更多的货币
流通运动限度不同:简单商品流通一次停止,资本流通连续运动
在商品流通里,货币是交换的媒介,是购买手段,它仍然是货币
在资本流通里,货币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此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G—W—G’,其中G′= G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但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因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使用价值,能创造出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的概念
经济上: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些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获得剩余价值
法律上: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所有权)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所有制概念: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创造使用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用于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例子:
生产一件衣服,布料、辅料等生产要素一共24元,工人12小时的劳动力价值3元,最后衣服卖成30元。那么工人的具体劳动是将生产资料24元转化为衣服,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24元,工人的抽象劳动是12小时,创造了新的价值6元。工人的抽象劳动中,必要劳动是3元,这是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价值是3元
生产一件衣服,布料、辅料等生产要素一共24元,工人12小时的劳动力价值3元,最后衣服卖成30元。那么工人的具体劳动是将生产资料24元转化为衣服,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24元,工人的抽象劳动是12小时,创造了新的价值6元。工人的抽象劳动中,必要劳动是3元,这是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价值是3元
资本的构成: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变资本的原有价值转移,价值量没有变化(类比上面例子中24元的生产衣服的生产资料,这些资料被转化为了衣服,但是价值量没有变化)
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生产的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的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称为可变资本(类比上面的例子,本来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花费3元,即可变资本为3元,但是工人创造的新的价值大于了3元,达到了6元,这部分资本变多了,多出了3元的剩余价值,此时的可变资本还是3元)
剩余价值率m'
概念: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值,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公式:m'=m/v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W=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也算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的结果
为全体资本家所共享
各个行业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个别价值降低的结果
只有个别资本家能够获得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例题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
(1)每月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
(1)每月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商品的社会价值W=C+V+M
(2)超额剩余价值等于社会商品的总价值减去当前商品的总价值
(3)提高个别生产率后,剩余价值的增加量等于超额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等于社会商品的总价值减去当前商品的总价值
(3)提高个别生产率后,剩余价值的增加量等于超额剩余价值
(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1、∵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元=37500元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1、∵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元=37500元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如何反驳当今社会,自动化的生产、机器人的运用、无人工厂的出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还是自动化生产线,它们实质上都是不变资本的物化形式,它们本身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生产的时候,只是把原有的价值(折旧费)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是创造新的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自动化生产的条件下,从事直接劳动的工人减少了,但是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的劳动人员依然存在,这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大,从而形成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总而言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还是自动化生产线,它们实质上都是不变资本的物化形式,它们本身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生产的时候,只是把原有的价值(折旧费)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是创造新的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自动化生产的条件下,从事直接劳动的工人减少了,但是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的劳动人员依然存在,这些劳动者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大,从而形成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总而言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几个总结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标志是能否产生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劳动力成为了商品,才能雇佣劳动力产生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货币到资本的转变)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不具备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
资本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
可变资本:劳动力
劳动
具体劳动
产生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抽象劳动
产生价值
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包含: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再生产
概念:不断更新、不断重复地生产
分类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例子
例如: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1万元,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8:2,剩余价值率为100%。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的价值是:
8000C + 2000V + 2000M = 12000
留下原有的资本1万元,其余2000(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
8000C + 2000V + 2000M = 12000
留下原有的资本1万元,其余2000(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
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再生产
内涵型: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外延性: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固定和可变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例子
上面那个资本家,假定他从2000元的剩余价值中拿出1000元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率也不变是100%。重新组合后第二年的生产结果是:
(8000c+800△c)+( 2000v+200△v) + 2200m = 13200
(8000c+800△c)+( 2000v+200△v) + 2200m = 13200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聚: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后,而引起的资本总额扩大和生产资料、劳动力的积聚
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方式:竞争和信用
资本的积累必然会导致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积聚和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联系: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扩大,从而促进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为加快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创造条件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财富集中于少数资产阶级手中,而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的社会财富,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化严重,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
资本的构成
从物质看(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P
劳动力A
从价值看(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
资本有机构成学能帮我们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
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增加会导致平均利润下降和资本的周转速度变慢
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会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大批工人失业,造成相对的人口过剩
追求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变资本C的比重愈来愈大,可变资本V的比重愈来愈小(机器,自动化排挤工人)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产业资本: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能够实现价值增殖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职能:货币资本
职能的作用:准备生产剩余价值
公式:G——W
Pm
A
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职能:生产资本
职能的作用:生产剩余价值
公式:W…P…W'
销售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职能:商品资本
职能的作用:实现剩余价值
公式:W'——G'
产业资本的循环:G——W…P…W'——G'——W…P…W'——G
包含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资本运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价值增殖
生产资本的循环:W…P…W'——G'——W:资本的价值增殖发生在生产过程,而不是流通过程
商品资本的循环:P…W'——G'——W…P:揭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产业资本价值增殖运动的实现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资本周转
概念: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
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利润量一定,则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利润总量越多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指产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和流通领域中的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有机构成决定了资本的周转速度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资本周转快慢与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成正比
固定资本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本身的物质形态
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对称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周转速度(n)=一年时间/周转时间
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小结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不变资本C
生产资料
厂房、机器等
价值逐次转移
固定资本
原料、燃料等
价值一次转移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V
劳动力
工资
——
一次收回
流动资本
划分依据
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按照资本周转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
公式:(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例子:预付资本50万元 ,固定资本30万,流动资本20万。厂房15万,年转移1/15;机器10万,年转移1/10;工具5万,年转移1/5;流动资本年周转4次,求一年内的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1+1+1)+80)/50=1.66次
((1+1+1)+80)/50=1.66次
社会再生产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联系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
国家一年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总和,价值为社会总产值
价值形式
不变资本( c )
可变资本( v )
剩余价值( m )
实物形式
生产资料 (第I部类):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消费资料 (第II部类):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实物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形式出售实现货币价值(卖得出去)
实物替换:如何用货币形式购买到消费资料和再生产消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买的回来)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 生产资料的供给 = 生产资料的需求
即: I (c+v+m) = I c + II c
(2)消费资料的供给 = 消费资料的需求
即:II (c+v+m )= I(v+m)+II(v+m)
简化可得:I v+m = II c
即: I (c+v+m) = I c + II c
(2)消费资料的供给 = 消费资料的需求
即:II (c+v+m )= I(v+m)+II(v+m)
简化可得:I v+m = II c
社会再生产理论主要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要顺利实现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各个部类(产业、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发展;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就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
主要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W=c+v+m=K+P
K=c+v
P=m
资本家在计算资本耗费时,并不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家将两者之和视为成本价格K
m转变为全部预付资本(成本价格K)的产物,变成了利润P
商品价值W=c+v+m=K+P
K=c+v
P=m
资本家在计算资本耗费时,并不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家将两者之和视为成本价格K
m转变为全部预付资本(成本价格K)的产物,变成了利润P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m'=m/v
体现了资本家的剥削率
利润率:p'=m/(c+v)
体现了预付资本(c+v)的增值速度
例子: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 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
∴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24元=1,351.58%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 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
∴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24元=1,351.58%
利润平均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同导致即使他们投入等量资本也会获得不等量的利润
例子
食品行业(70:30)
C:V低
利润率高
生产增加
供过于求
利润率下降
机械工业(90:10)
C:V高
利润率低
生产减少
供不应求
利润率提高
利润平均化的发展趋势概念: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平均利润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但是从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的总值相等
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动
例子
生产部门
资本构成
剩余价值率
资本年周转
剩余价值
利润率
利润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差
食品
70c+30v
100%
1
30
30%
30
20%
20
-10
造纸
80c+20v
100%
1
20
20%
20
20%
20
0
化工
90c+10v
100%
1
10
10%
10
20%
20
10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平均利润率也可以影响到商品的价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概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表现、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具体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例子
企业:生产产品多、商品积压、销售停滞、停工、减产、裁员、销毁产品、贷款还不上、信用关系破坏
个人:购买力低、商品积压、销售停滞、工资下降、失业、靠救济、取存款、信用关系破坏
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离,可能发生商品的滞销现象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如果有几个主要债务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实现,从而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过程: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下降,使得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的矛盾又重新激化,再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四个阶段,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其中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是不可以避免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对内职能
政治统治(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职能)
社会管理
对外职能
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产阶级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进步性
经济: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政治: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分权制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资本主义的法制核心是:宪法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评价
进步作用
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在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起着重要作用
使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分封割据状态压迫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享有更多的社会治自由,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
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理论观念:在反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
思想旗帜: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口号: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