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上)
2021-07-12 12:08:41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学教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育知识与能力(上)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述
教育由来
由来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
概念
广义
狭义
基本要素
教育者
主导作用 教的主体
被教育者
学的主体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根本特征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2018上)
(说法一)永恒历史民族独立生产
(说法二)永恒历史社会目的独立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对象:个体与社会
按作用方向:正向与负向(2018下)
正向功能
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显性与隐性
按性质: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
社会实践起源说:毛礼锐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
原始社会
劳动低下无阶级
古代社会
总体特征:劳教脱离有阶级
夏商:庠、序、校
最早 奴隶社会
西周: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私学 稷下学宫
两汉:太学、郡国学
文翁兴学
隋唐:六学、二馆、科举制
宋:国子学、书院
清:学堂
补充知识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西方
古印度:宗教教育
婆罗门、佛教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尚武、雅典崇文(和谐)
中世纪:教会、骑士
近代社会
特点:公立、义务教育、世俗化、依法治教
现代教育
特点:全民多现身
终身化: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提出
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定义
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任务:教育规律
教学现象:外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萌芽阶段
儒墨教育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仁”、六艺、学思行并重
孟子: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
荀子:性恶论、尊师、化性起伪
墨子:兼爱、非攻、文史逻辑实用 “三表法”,亲知、闻知、说知、“人性素丝说”
道家:绝学、愚民、辩证法
法家、性恶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记》
地位:我国乃至世界最早
思想
教育与政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启发式:道而弗牵
循序渐进
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尊师重道
古希腊罗马
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
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柏拉图:《理想国》、男女平等、寄学于乐
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遵循自然、分阶段、和谐全面发展
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问题、教学法 《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 班级授课萌芽
创立阶段
培根首提出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纽斯来实现
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之父
教育思想
“泛智”教育,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制,最早,学年制度、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
教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教学方法: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
康德首教授
巴特来规范
赫尔巴特
1806年《普通教育学》,规范独立学科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传统“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中心
教学四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
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来改变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论
儿童、活动、经验
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
卢梭的爱弥儿很自然
最早发现了儿童,1762年《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绅士的洛克在白板画漫话
斯宾塞教育预备、实科教育 《教育论》
发展阶段
现代教育学派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美国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最早)克鲁普斯卡娅、凯洛夫、马卡连柯、杨贤江(我国最早)
深化阶段
姆有掌握目标,纳来发现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好斯基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发现学习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高难度、高速度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赞可夫、布鲁纳、瓦根舍因:三大流派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尚自然,展个性,教育独立思想
黄炎培: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敬业乐群
晏阳初: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四大问题与四大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学前儿童教育,活教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017上)
生产力与教育(直接、决定因素)
制约作用
规模和速度
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内(人)结手(真)规速
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
1.潜在-现实 2.质量和素质 3.简单-复杂 4.全面发展
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性质、方向、为谁服务)
领导权
受教育权
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
政治功能(2018下)
培养人才
促进民主
舆论力量
人口与教育
制约
教育规模、质量、结构
人口功能
控制增长、改善结构、提高质量
文化与教育(2015下)
价值取向、目的确立、内容选择、方法使用
文化功能
传递保存
传播交流
选择提升
更新创造
科学技术和教育
教育者观念、受教育者数量和教学质量,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技功能
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研究的功能
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念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
人的发展规律
顺序性
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阶段性
针对性 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
关键期
互补性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整体性
和谐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
遗梦俘获高威哥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本能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优生学
威尔逊:“基因复制”决定一切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
外铄论
外出寻找落花生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一打婴儿培养成领袖到小偷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生理前提,提供可能
环境
客观条件,现实条件
主观能动性
内在动力,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2016上)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2.专业的教师
3.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各因素
4.影响全面、系统和深刻
主导作用的表现
社会性规范
加速个体发展
开发特殊和发展个性才能
即时和延时价值
教育目的
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质量规格
方向,出发点与归宿,主导地位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质量规格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总方向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与教育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
1.导向 2.激励 3.选择 4.调控 5.评价
确立依据
主观依据:制定者教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出发点和落脚点)
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论(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潜能和个性需要无关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纳托普
主要观点
1.一切发展赖与社会
2.除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别无目的
3.结果靠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衡量
个人本位论
充分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与社会要求无关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马斯洛、康德、裴斯泰洛齐
1.根据人的发展需要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本能,教育是使其不受影响发展
生活本位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
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文化本位论:李特、斯普拉格
价值取向需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坚持适应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坚持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人的价值取向
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与统一
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
认清和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方针
教育方针
现代化服务,生产与实践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
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求
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劳
美育对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2016上)
促进智力发展,加深世界的认识
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素质
体育的发展,健身怡情
教育制度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影响因素(建立依据)(2015上)
生产力、科技发展
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入学机会、学校规模和结构
政治经济制度
反映性质、为统治阶级服务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旧学制和国外学制
学制分类
国外
建立
双轨制:欧洲(最早学制)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苏联
改革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
近代
人颁布,鬼实施,子资本,633戌美国
最早清朝末年
建国后
基本教育制度,九年义务
当前
各级: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4个层次
各类:基础、职业、高等、成人、特殊
形态:分支制
义务教育
定义
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各界保障
特点
强制(最本质)、普及、免费、公共、基础
确立
资本主义,德国最早
我国相关法律政策
义务教育法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核心任务
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生,均衡分配义务教育资源
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历史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最早:唐 朱熹
斯宾塞 专门术语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 研究领域 《课程》
广义: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文化知识为基础,按价值标准,从不同领域选内容,按逻辑体系组织成学科的课程
主导价值:传承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知识文化遗产
活动课程(2016下)
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代表人物:杜威
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出发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从活动中探索
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知识中心(2013上)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基础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代表理论
结构主义:布鲁纳
要素主义:巴格莱
永恒主义:赫钦斯
活动中心/儿童中心
围绕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展
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习方法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
围绕重大社会问题展开教育
布拉梅尔德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
概念: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确定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
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构成(2018下)
间接经验
系统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主要来源
直接经验
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补充和完善
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文本表现形式(2012下)
课程计划(2012上)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
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意义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对教师的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材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主体部分
编写方式:直线式和螺旋式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018上,2014下)
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保证科学性的前提,考虑现状适用性
编排要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相统一
兼顾科学思想,基础内容考虑现状,逻辑教学利于学习
编排形式有利于学习
编写要兼顾各学科内容和各年级教材的衔接
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设计
概念:课程观,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预设过程
课程开发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知识:学科特征和性质
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情景模式:劳顿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
概念:把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三种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创生取向
课程评价
目的评价模式:泰勒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CIPP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2017上)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施现状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观
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关注人而不止是学科
教师观
角色转变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行为转变
师生:尊重,赞赏
教学:帮助,引导
自身: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合作
课程结构
不同学段
小学:综合课程
初中: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高中:分科
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2017下,2013下)
性质:必修课程
实施阶段: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评价观:学生发展、教师提供和改进教学实践
中学教学
教学概述
教学概念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意义
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018上,2014下)
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智体美等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我国教学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智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体力,健康水平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教育过程的本质
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
引导性
简捷性
教学过程的规律(2012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2015上)(2018上、2017上、2012上)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两者辩证统一,教学相长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2017下)
知识是思想教育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两者要有机结合
防止脱离知识进行思想教育
防止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直接动力,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
领悟知识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014上)
备课(2015下)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体现
课的类型
按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一节课完成的任务类型数:单一课和综合课
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上课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作业是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布置要求
要符合教学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分量适当,难度适中
与教科书有内在联系,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与生活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课外辅导
在课堂规定时间之外,对学生进行辅导
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检查方式
考察
考试
评价方法
测验法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效度:有效性,是一个测验能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难度: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自我评价法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概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感知,丰富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重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和教学方法;
直观教具的使用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概念:承认学生是主体,注意调动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提取运用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上积极巩固知识
循序渐进原则
概念: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系统掌握,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按照学科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注重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问题;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使学生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善于发现学生兴趣爱好,创造条件让其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概念: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和实际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018下,2013下)
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传授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品质素质
量力性原则
概念: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了解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
西方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法;纲要画图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
我国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
优缺点
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运用的基本要求
注意启发诱导学生
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讲究语言艺术
组织学生听讲
谈话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引导获得或巩固知识
运用基本要求
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善于诱导学生思考
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以探究为主
发现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选择依据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和个性特点
运用要求:1.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2.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做到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个别教学法
现代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概念及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我国最早,清政府,京师同文馆
优越性与局限性
优越性
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留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局限性
理论与实际脱节
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偏远山区、农村
其他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指定自学参考书自学
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结合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新型教学形式
小班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微格教学、慕课
教学策略
分类
以教师为主导
直接教学
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基础上提出
短时间掌握大量系统化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合年龄较大的学习者
以学生为中心: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
按照逻辑顺序,分成细小单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
掌握学习
教学评价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活动
功能
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等
基本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
种类
评价的功能
诊断性评价:学期开始或单元开始
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经常而及时的
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
总结性评价: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
评价的标准
相对性评价:排名
绝对性评价:试题测量
个体内差异评价:过去和现在,侧面对比
评价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