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_01
2019-06-25 16:55:2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的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端系统间的通信方式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Client/Server 简称 C/S方式
客户端发送消息到服务器,服务器返回消息到客户端
对等方式 Peer-to-Peer 简称P2P方式
每个主机既是客户优势服务器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的任何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在路由器中输入与输出端口没有直接连线
处理过程
把收到的分组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找出某个目的地应该从哪个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交换方式
分组交换
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
缺点
导致在传送计算机数据时,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计算计数据具有突发性
优点
通信之前必要建立连接,通信完毕后要释放连接,也就是说,通信一定要有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 释放连接
网络分类
按作用域范围划分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局域网(Local Area Netework)
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按使用者划分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
数据的转送速率(数据率 或 比特率)
bit/s
往往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 非实际运行速率
带宽
"带宽"是信号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
单位时间内网络的某信道所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 单位bit/s
在时间轴上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吞吐率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受网络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总时延
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也称延迟或迟延
组成
发送时延
也称传输时延
数据帧节点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 / 发送速率(bit/s)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处理分组所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通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有本质的不同
信号发送速率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排队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时延带宽积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只有代表链路的管道都充满比特时,链路才得到充分利用
往返时间RTT
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个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RTT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利用率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完全空闲的信道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利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令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表示D和D0之间的关系
D = D0 / (1 - U) U是网络的利用率,范围0-1
当信道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迅速增加
TCP/IP
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
OSI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运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TCP/IP体系结构
应用层(各种应用层协议 如 DNS HTTP SMTP)
运输层(TCP 或 UDP)
网际层 IP
网络接口层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传输数据单元称为报文。
运输层
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传输控制协议TCP传输单位报文段,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单位用户数据报。
网络层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数据单元IP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
主要负责两主机之间通信时,在一段段链路中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正确传输。传输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
物理层
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接收方如何识别出发送方所发送的比特。传输的数据单位是比特。
数据的传输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