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
2019-10-10 09:31:3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产品思维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五大思维
本质思维:第一性原理
定义
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然后再层层推导,得出结论
路径依赖
错误做法的核心依据:别人/过去 都是这么做的
解决办法
只有抛开“别人怎么做”“过去怎么做”的参考,直接回归初始问题去进行推导,才有可能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角
连环追问法:实践第一性原理的最佳方式
第一类:对问题的连环追问;分组追问
例子
1、他们当时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2、这种设计基于当时何种前提条件
3、所有前提条件直至现在都还保持不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
4、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吗?
第二类:对人的追问
前提
我们需要发自内心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提问的方法,也被称为“助产式”提问法
方法
完全顺着对方的想法步步深入下去。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肯定——“YES”和询问“Why”,不断探询、确认对方的观点,进而了解到那些隐于源头的想法
局限性
我们往往无法通过连环追问法直接确认用户最本质的需求,这就像马车时代的用户不可能提出想要一辆汽车的诉求,而是会表达为需要一匹更快的马——事实上用户想要的无疑是更快的到达目的地
注意
要特别珍视“无法理解用户动机”的情况,因为这往往藏着被我们忽略掉的某种使用场景
总结
在全面了解用户需求时,运用第一性原理,站在用户立场上进行追问,往往能获得比较深入的洞察。
我们只有先足够全面的“看到”用户的各种需求,才有可能在此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取舍
全面“看到”,是通往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相对思维:日光和阴影
定义
“主与次”、“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都是暂时、相对的概念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时间带来的变化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事物
比方说,在完全相同的一片市场领域中,往往是你的对手和你选择的用户群体共同决定了你的位置,但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你的位置也需要随之调整
认知影响设计水平
认知心理学
人们喜欢给事物“贴标签”“下定义”
对比几个名词的感受
创新 VS 抄袭
刚需 VS 伪需求
高效 VS 冗余
合格的产品设计者一定是个思考者,而思考者不会是二元论者
万事万物都在“相对”中寻求一种平衡
一个产品设计者首先要抱持“不下定义”的觉悟,才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而不是只瞧见那些暂时悬挂在事物身上的标签
相对思维的运用
微信的两大优势
产品渗透力强,用户体量巨大,横跨多个年龄层
产品策略聚焦移动端,目标定位是还用户身体和大脑的延伸
微信的劣势
用户体量巨大决定了微信在设计时必须以通用性和兼容性为主要考量,不能向某一特定群体过度倾斜
聚焦移动端意味着PC端相对弱势,不能为某些PC场景联动的需求提供深度服务
根据以上分析,手机QQ制定了自己的差异化产品战略
聚焦年轻群体,以个性化、趣味化为主升级手机QQ
凭借QQ在PC端多年的积累优势,在移动端推出满足PC场景联动需求的全新产品
抽象思维:大圣的火眼金睛
白痴与上帝
成为一名卓越产品设计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训练自己眼里的过程
从最初只能看到一个产品的色彩形状、交互样式,感受它用起来是不是流畅自然、充满乐趣,到进一步察觉产品背后的隐形框架、交互路径,分析它是不是合理,直至最终抵达高度抽象猴的产品骨骼、设计理念,看懂它切入的格局
不过透视力过度,退不回来,也就意味着没法用普通用户的观感看问题,也就把握不住用户本能层级的感受了
最好的状态大概是
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骼,也能切换到“肉眼”模式看体验
拥有能在“设计专家型“视角和”白痴级用户“视角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具象与抽象
如何理解具象(即表象)和抽象间的区别,进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看产品的眼力呢?
打开地图工具,把缩放比例调到不同的级别上
当地图比例尺为1:2000万时,城市看起来只是一个点,但在采用1:10万的比例尺时,城市是一个有着清晰边界的区域
随着你比例不断的放大,原本清晰的楼栋会在放大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小、消失,逐渐融为一体
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先分类,再提升视角的过程
考虑新元素而非新功能
常常会面临的困惑
一方面知道版本迭代升级、新增功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为”新增功能“而苦恼
原因是有些功能加在现有架构上总像是硬生生加装了一个义肢似的多余
可行的建议
不要考虑添加的新功能是什么
而去考虑添加的新能力(元素)是什么
例子
微信4.5版本的摇一摇听歌识曲功能,所需要的”语音识别“能力、”曲库检索“能力和”音乐播放“能力,在之前的微信版本中已经开发完成了。是前几个版本中语音搜索以及分享QQ音乐功能的聚合以及重新包装
高度抽象带来产品设计的高度简洁
利用这些不同的”能力元素“,一个产品可以架构出丰富多样的功能形态
多多使用抽象思维思考你的产品,想明白它用到的能力元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慎重考虑要不要引入一些全新的”能力元素
这比起只考虑要做些什么“新功能”,或许会更接近产品设计的本质
系统思维:镜中变色龙
反馈的地位
例子:婴儿不会说话时是如何与妈妈交流的
婴儿是靠着识别妈妈的表情、动作等动态反馈与妈妈进行交流的
婴儿的表情、动作被妈妈接收后再做出回应的过程,就是一个良好的反馈过程
当用户直接接触一件产品时,产品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非常重要
不要忘记把条件反射变成路径依赖的重要因素——时间,一旦把时间变量放到事件中,很多设计者就容易忽视“反馈(延时/历史)”的存在
反馈系统:镜中变色龙
谜题:放在镜子上的变色龙时什么颜色的
观点一:由于变色龙看到颜色再做出调节需要一定的事件,所以它的颜色会不停变化,永远不可能停在某种固定的颜色上
观点二:变色龙的颜色会定格在放进镜箱环境的那一瞬间
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恐怕没那么理想化,因为变色龙的颜色往往取决于它当时的情绪状态——它很可能被自己的镜像吓坏而呈现出惊恐状态的颜色
事实上,变色龙和镜子组成了一个关于“反馈”的系统
“反馈”模型正是自然界和现实商业世界中无处不在的抽象模型
定义
反馈系统是所有产品最基础的抽象模型
演化思维:自下而上的设计
无处不在的演化
进化论
由老天选择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而真正的演化、真正高明的设计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它有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的产品为何脆弱
产品和生命体、组织、制度一样,也在不断调整、试错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路活下来
因为不能百分百确定存活条件是什么,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数量积极是错——这样的系统就是类生命特性的系统,这样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产品才不会轻易死掉
产品从最开始第一个版本发布,到后面不断地更新迭代,每次迭代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寻找最佳存活路径的结果
比如微信采用插件功能的设计方案,除了尊重用户的选择权外,正式基于演化考虑
极简方能演化
定义
怎样的产品框架结构才具有扩展性,符合演化(即产品迭代)的目标?
答案是极简,极简是演化的基础,极简可以最大限度地兼容变化
极简并不是指“越简单越好“,而是”当前没有什么可以拿掉了“。
它是设计最终呈现的结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标,它来自对产品元素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芜存菁
什么是好框架?
好框架在每个阶段体现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选出那个最重要的任务,聚焦再聚焦,利用产品框架去放大他,完成任务后再把它收纳起来。可以支撑上述这些行为的框架才算得上是好框架
糟糕的框架设计会让用户感觉“每次改版都在推倒重来”,而好的框架给用户感觉是“没怎么变,但功能推陈出新,很有节奏感”
微观视角
同理心
用户体验
感知层
角色框架层
资源结构层
人的能力圈
存在感定义
愉悦和不爽
满足就是愉悦,压抑了很久的需求被满足就是爽,没有被满足就是不爽
愤怒和恐惧
愤怒是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恐惧是自己的边界被侵犯后而又无能为力。
直面恐惧,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好的产品经理是顺应用户的潜意识,不会让用户主动的去思考,让用户放下他的防御机制
所谓的用户研究,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教育的过程
确定目标
建立恐惧的边界
放入清晰的标的
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不断重复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知、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自我与自律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中观视角
机会判断
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他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
若想成为富人,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
富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怎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
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顺势而为
痛点、痒点和爽点
痛点就是恐惧,害怕
爽点:人在满足时的状态叫愉悦,人不被满足就会难受,就会开始寻求。如果这个人在寻求中,能立刻得到及时的满足,这种感觉就是爽
痒点就是满足虚拟的自我
用户画像
产品是你的草场,第一个用户是第一只羊,只有第一只羊能在草地上吃的满足,才能引入更多的羊
羊群中有不同的偏好,需求明确,对价格敏感的是大明羊 ,不知道买什么,闲逛的是笨笨羊,不想买东西,就想打发时间的是小闲羊
企业不能引导用户,企业是被用户引导,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只有顺应用户你才能够赚钱
产品场景
场就是时间+空间
景就是情景和互动
场景: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系统能力
怎么用系统能力给人提供确定性
以用户的目的去提供服务,而不是想着我要做一个什么产品,而是想着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人生如此不确定,所以当你看到有一个东西非常确定的时候,是让人留恋的
给予服务创建的流程
战略判断,为什么要提供这个服务?提供这个服务对于企业,对于客户有什么价值
对于产品有没有实现战略诉求来做价值评估
给予战略评估确定产品服务范围
产品维护成本
售后服务成本
系统效率
效率就是要比对手快,要比敌人快,比别人快就能比别人先赢得用户
系统迭代
产品迭代要掌握发展规律,根据产品定位不断迭代产品发展方向
产品迭代应该及时关注用户的反馈。
产品迭代就是按照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产品使命,根据自己的节奏不断自我更新
今天你在什么样的点位上不重要,重要的是朝着既定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进,但是方向一定要对
迭代过程中核心功能最为重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论过去经历了什么,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就可以
生死线
所有容易做成的事情都是红海,在红海里拼的是努力程度,而若想要在红海中胜出,则比拼的是决断能力,在面对生死时刻的抉择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五个层次
战略层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能力圈层
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资源结构层
谁能帮助我们,谁能毁灭我们
框架层
你在感知层感知到的一切内容、功能,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被框定的
感知层
表面所呈现出来的
用户体验地图
用户体验地图就是通画一张地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用户的角度出发,记录下他与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接触、进入、互动的完整过程
按照用户的使用路径来设计产品,产品不能做到全局照顾,一定要有他的重点。
如何画用户体验地图
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
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服务触点
用户使用路径
用户情绪曲线
服务蓝图
目的:服务蓝图则是站在服务提供者的立场,怎么在总体成本控制的范畴内,给这只羊核心体验,并且保证服务不崩溃
结果
一眼:产品第一时间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一条路:就是产品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能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服务,用来打动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标。用户无法走下去,就是服务流程的崩溃点。
三个点:峰值、终值和忍耐线
忍耐线:用户忍耐的底线
峰值:体验最高峰的时候,无论是正向的最高峰还是负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记得住的
终值:结束时的感觉
服务蓝图提升的是资源结构和角色框架
用户激励系统
激励:完成预定动作,得到满足
确定,就是依赖,不确定,就是伤害
如何营造激励场,彼此激励,互相前行
名字就是文化资产
名字:名字是连接人和世界的渠道。我们祖先发明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给万事万物命名的过程,这个命名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祖先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
口碑:只有超预期的把事情做过头,用户才会深刻印象,才会有口碑转化的动力,也就是要从满意变成推荐
名字是给别人使用的,口碑也是替消费者设计一句他要说的话
宏观视角
创新模式
用户价值公式
产品最终竞争是人的时间,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把时间投入到这里就没有时间投入都其他的地方
产品经理定义:产品经理是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乙方有力的新利益链,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同纬度竞争,先发优势是很高的门槛
不同纬度竞争,只有创新才是出路
用“交叉视角”跨界创新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的不均匀
所谓的创新,也许就在你隔壁的行业正在应用的技术
怎样从新要素到新物种
产品的创新可以从产品的某个点出发,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产品的创新也可以是产品的多维度竞争
深度理解互联网降纬打击
你要赚利润的东西,并非是他人要赚钱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竞争者,传统的生意套路会失效。
三级火箭
搭建高频头部流量
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完成商业闭环
颠覆式创新
一个企业是否可以成功,要看他是否选择了正确的价值互联
世界是非连续性的,不要以连续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看产品的微观、中观、与宏观视觉
中观就是产品的套路,做产品的方法论
微观就是产品的细节,要能看出每个产品的不同,不同失败产品的差别,也就是要看出每个鸡蛋不同的能力
宏观就是大局观,能否打胜仗要看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决策
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做你有确定的事情远比做正确的事情总要,心理学也将确定性对于人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产品链接客观世界,过去与将来
产品能力就是发现需求,去满足有需求的人,人的需求一直都有,从经济学角度讲人的需求是一直在变,就看有多少人能不断的发现这些需求。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