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设计模式》读书笔记
2019-02-27 14:07:55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刚读完《大话设计模式》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因此花了点时间将其中的知识点总结出来,以备以后查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16章 状态模式
状态模式(State),当一个对象的内在状态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这个对象看起来像是改变了其类。
结构图
状态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当控制一个对象状态转换的条件表达式过于复杂时的情况。把状态的判断逻辑转移到表示不同状态的一系列类当中,可以把复杂的判断逻辑简化。
状态模式好处与用处
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并且将不同状态的行为分割开来。
将特定的状态相关的行为都放入一个对象中,由于所有与状态相关的代码都存在于某个ConcreteState中,所以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
消除庞大的条件分支语句。状态模式通过把各种状态转移逻辑分布到State的子类之间,来减少相互间的依赖。
当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并且它必须在运行时刻根据状态改变它的行为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了。
第17章 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结构图
系统的数据和行为都正确,但接口不符时,我们应该考虑用适配器,目的是使控制范围之外的一个原有对象与某个接口匹配。适配器模式主要应用于希望复用一些现存的类,但是接口又与复用环境要求不一致的情况。
何时使用适配器模式
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但如果它的接口,也就是它的方法和你的要求不相同时,就应该考虑用适配器模式。
两个类所做的事情相同或相似,但是具有不同的接口时要使用它。客户代码可以统一调用同一接口,可以更简单、更直接、更紧凑。
在双方都不太容易修改的时候再使用适配器模式适配。
适配器模式的.NET应用
DataAdapter用作 DataSet和数据源之间的适配器以便检索和保存数据。DataAdapter通过映射Fill(这更改了DataDet中的数据以便与数据源中的数据相匹配)和Update(这更改了数据源中的数据以便与DataSet中的数据相匹配)来提供这一适配器。
第18章 备忘录模式
备忘录(Memento):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结构图
备忘录模式解析
要保存的细节封装在Memento中,需要更改保存的细节也不影响客户端。
Memento模式比较适用于功能比较复杂的,但需要维护或记录属性历史的类,需要保存的属性只是众多属性中的一小部分时,Originator可以根据保存的Memento信息还原到前一状态。
如果在某个系统中使用命令模式时,需要实现命令的撤销功能,那么命令模式可以使用备忘录模式来存储可撤销操作的状态。
使用备忘录可以把复杂的对象内部信息对其他的对象屏蔽起来。
当角色的状态改变的时候,有可能这个状态无效,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暂时存储起来的备忘录将状态复原。
第19章 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结构图
透明方式与安全方式
透明方式,也就是说在Component中声明所有用来管理子对象的方法,起哄包括Add、Remove等。这样实现Component接口的所有子类都具备了Add和Remove。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叶节点和枝节点对于外界没有区别,它们具有完全一致的行为接口。但问题也很明显,因为Leaf类本身不具备Add()、Remove()方法的功能,所以实现它是没有意义的。
安全方法,就是在Component接口中不去声明Add和Remove方法,那么子类的Leaf也就不需要去实现它,而是在Composite声明所有用来管理子类对象的方法,不过由于不够透明,所以树叶和树枝类将不具有相同的接口,客户端的调用需要做相应的判断,带来了不便。
何时使用组合模式
需求中是体现部分与整体层次的结构时,希望用户可以忽略组合对象与单个对象的不同,统一地使用组合结构中地所有对象时,就应该考虑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好处
组合模式定义了包含基本对象和组合对象的层次结构。基本对象可以被组合成更复杂的组合对象,而这个组合对象又可以被组合,这样不断地递归下去,客户代码中,任何用到基本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组合对象。
用户是不用关心到底是处理一个叶节点还是处理一个组合组件,也就用不着为定义组合而写一些选择判断语句了。
组合模式让客户可以一致地使用组合结构和单个对象。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结构图
当你需要访问一个聚集对象,而且不管这些对象是什么都需要遍历的时候,你就应该考虑用迭代器模式。你需要对聚集有多种方式遍历时,可以考虑用迭代器模式。为遍历不同的聚集结构提供如开始、下一个、是否结束、当前哪一项等统一的接口。
迭代器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以让外部代码透明地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第21章 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Singleton),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结构图
所有的类都有构造方法,不编码则系统默认生成空的构造方法,若有显示定义的构造方法,默认的构造方法就会失败。
通常我们可以让一个全局变量使得一个对象被访问,但它不能防止你实例化多个对象。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类自身负责保存它的唯一实例。这个类可以保证没有其他实例可以被创建,并且它可以提供一个访问该实例的方法。
单例模式因为Singleton类封装它的唯一实例,这样他可以严格地控制客户增氧访问它以及何时访问它。简单地说就是对唯一实例的受控访问。
多线程时的单例
lock是确保当一个线程位于代码的临界区时,另一个线程不进入临界区。如果其他线程试图计入锁定的代码,则它将一直等待(即被阻止),直到该对象被释放。
静态初始化
C#与公共语言运行库也提供了一种“静态初始化”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开发人员显示地编写线程安全代码,即可解决多线程环境下它是不安全的问题。
这种静态初始化的方式是在自己被加载时就将自己实例化,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饿汉式单例类,要在第一次被引用时,才会将自己实例化,所以就被称为懒汉式单例类。
第22章 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Bridge),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抽象与它的实现分离,并不是说,让抽象类与其派生类分离,因为这没有任何意义。实现指的是抽象类和它的派生类用来实现自己的对象。
结构图
实现系统可能有多角度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有可能变化,那么就把这种多角度分离出来让他们独立变化,减少它们之间的耦合。
只要真正深入地理解了设计原则,很多设计模式就是原则的应用而已,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就在使用设计模式了。
对象的继承关系是在编译时就定义好了,所以无法在运行时改变从父类继承的实现。子类的实现与它的父类有非常紧密的依赖关系,以至于父类实现中的任何变化必然会导致子类发生变化。当你需要复用子类时,如果继承下来的实现不适合解决新的问题,则父类必须重写或被其他更适合的类替换。这种依赖关系限制了灵活性并最终限制了复用性。
合成/聚合复用原则(CARP),尽量使用合成/聚合,尽量不要使用类继承。
聚合表示一种弱的“拥有”关系,体现的是A对象可以包含B对象,但B对象不是A对象的一部分;
合成则是一种强的“拥有”关系,体现了严格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生命周期一样。
合成则是一种强的“拥有”关系,体现了严格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生命周期一样。
优先使用对象的合成/聚合将有助于你保持每个类被封装,并被集中在单个任务上。这样类和类继承层次会保持较小规模,并且不太可能增长为不可控制的庞然大物。
第23章 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Command),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结构图
命令模式作用
第一,它能比较容易地设计一个命令队列;
第二,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较容易地将命令记入日志;
第三,允许接收请求地一方决定是否要否决请求;
第四,可以容易地实现对请求的撤销和重做;
第五,由于加进新的具体命令类不影响其他的类,因此增加新的具体命令类很容易。
命令模式把请求一个操作的对象与知道怎么执行一个操作的对象分割开。
敏捷开发原则告诉我们,不要为代码添加基于猜测的、实际不需要的功能。如果不清楚一个系统是否需要命令模式,一般不要着急去实现它,事实上,在需要的时候通过重构实现这个模式并不困难,只有在真正需要如撤销/恢复操作等功能时,把原来的代码重构为命令模式才有意义。
第24章 指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个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结构图
职责链的好处
当客户提交一个请求时,请求是沿链传递直至有一个ConcreteHandler对象负责处理它。
接收者和发送者都没有对方的明确信息,且链中的对象自己也并不知道链的结构。结果是职责链可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它们仅需要保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而不需要保持它所有的侯选接受者的引用。
随时地增加或修改处理一个请求的结构。增强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
一个请求极有可能到了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或者因为没有正确配置而得不到处理。
第25章 中介者模式
中介者模式(Mediator),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示地相互作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结构图
尽管将一个系统分割成许多对象通常可以增加其可复用性,但是对象间相互连接的激增又会降低其可复用性了。
大量的连接使得一个对象不可能在没有其他对象的支持下工作,系统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系统的行为进行任何较大的改动就十分困难了。
中介者模式优缺点
终结者模式很容易在系统中应用,也很容易在系统中无用。当系统出现了“多对多”交互复杂的对象群时,不要急于使用中介者模式,而要先反思你的系统在设计上是不是合理。
Mediator的出现减少了各个Colleague的耦合,使得可以独立地改变和复用各个Colleague类和Mediator。
由于把对象如何协作进行了抽象,将中介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将其封装在一个对象中,这样关注的对象就从对象各自本身的行为转移到它们之间的交互上来,也就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系统。
由于ConreteMediator控制了集中化,于是就把交互复杂性变为了中介者的复杂性,这就使得中介者会变得比任何一个ConcreteColleague都复杂。
中介者模式一般应用于一组对象以定义良好但是复杂的方式进行通信的场合,以及想定制一个分布在多个类中的行为,而又不想生成太多的子类的场合。
第26章 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Flyweight),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结构图
内部状态与外部状态
享元模式可以避免大量非常相似类的开销。在程序设计中,有时需要生成大量细粒度的类实例来表示数据。如果能发现这些实例除了几个参数外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有时就能够受大幅度地减少需要实例化的类的数量。如果能把那些参数移到类实例的外面,在方法调用时将他们传递进来,就可以通过共享大幅度地减少单个实例的数目。
享元模式应用
如果一个应用程序使用了大量的对象,而大量的这些对象造成了很大的存储开销时就应该考虑使用;
还有就是对象的大多数状态可以外部状态,如果删除对象的外部状态,那么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共享对象取代很多组对象,此时可以考虑使用享元模式。
还有就是对象的大多数状态可以外部状态,如果删除对象的外部状态,那么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共享对象取代很多组对象,此时可以考虑使用享元模式。
第27章 解释器模式
解释器模式(interperter),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结构图
如果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可能就值得将该问题的各个实例表述为一个简单语言中的句子。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通过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
解释器模式好处
当有一个语言需要解释执行,并且你可将该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时,可使用解释器模式。
容易地改变和扩展文法,因为该模式使用类来表示文法规则,你可以使用继承来改变或扩展该文法。也比较容易实现文法,因为定义抽象语法树中各个节点的类的实现大体类似,这些类都易于直接编写。
解释器模式的不足:解释器模式为文法中的每一条规则至少定义了一个类,因为包含许多规则的文法可能难以管理和维护。建议当文法非常复杂时,使用其他的技术如语法分析程序或编译器生成器来处理。
第28章 访问者模式
访问者模式(Visitor),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个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结构图
访问者模式解析
访问者模式适用于数据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他把数据结构和作用于结构上的操作之间的耦合解脱开,使得操作集合可以相对自由地演化。
访问者模式地目的是要把处理从数据结构分离出来。有比较稳定的数据结构,又有易于变化的算法的话,使用访问者模式就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访问者模式使得算法操作的增加变得容易。
优点:访问者模式的优点就是增加新的操作很容易,因为增加新的操作就意味着增加一个新的访问者。访问者模式将有关的行为集中到一个访问者对象中。
缺点:使增加新的数据结构变得困难。
第29章 模式总结
模式类别
(--根据特点区分)
(--根据特点区分)
创建型模式
包含模式
单例模式
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结构图
工厂方法模式
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模式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结构图
抽象工厂模式
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或相关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结构图
建造者模式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结构图
原型模式
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结构图
创建型模式的意义
创建行模式隐藏了这些类的实例是如何被创建和放在一起,整个系统关于这些对象所知道的是由抽象类所定义的接口。
这样,创建型模式在创建了什么、谁创建它、它是怎么被创建的,以继何时创建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这样,创建型模式在创建了什么、谁创建它、它是怎么被创建的,以继何时创建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原型模式:建立相应数目的原型并克隆它们通常比每次用合适的状态手工实例化该类更方面一些。
单例模式:对一些类来说,一个实例是很重要的。
让类自身负责保存它的唯一实例。这个类可以保证没有其他实例可以被创建,并且还提供了一个访问该实例的方法。
对唯一的实例可以严格地控制客户怎样以及何时访问它。
让类自身负责保存它的唯一实例。这个类可以保证没有其他实例可以被创建,并且还提供了一个访问该实例的方法。
对唯一的实例可以严格地控制客户怎样以及何时访问它。
创建型模式抽象了实例化的过程。它们帮助一个系统独立于如何创建、组合和表示它的那些对象。创建模式会将关于该系统使用哪些具体的类的信息封装起来。允许客户用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的“产品”对象配置一个系统。配置可以是静态的,即在编译时指定,也可以是动态的,就是运行时再指定。
工厂方法模式:通常设计应该是从工厂方法开始,当设计者发现需要更大的灵活性时,设计便会向其他创建型模式演化。当设计者在设计标准之间进行权衡的时候,了解多个创建型模式可以给设计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内聚性与耦合性
内聚性描述的是一个例程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
耦合性描述的是一个例程与其他例程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软件开发的目标应该是创建这样的例程:内部完整,也就是高内聚,而与其他例程之间的联系则是小巧、直接、可见、灵活的,这就是松耦合。
对松耦合的实践: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用同样的构建过程创建不同的产品给客户。
结构型模式
包含模式
适配器模式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
适配器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适配器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结构图
装饰模式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地职责。就增加功能来说,装饰模式相比较生成子类更加灵活。
结构图
桥接模式
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结构图
组合模式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结构图
享元模式
为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微粒度的对象。
结构图
代理模式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结构图
外观模式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结构图
结构型模式的意义
适配器模式: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而它的接口不符合要求,或者希望创建一个可以复用的类,该类可以与其他不相关的类或不可预见的类协同工作。适配器可以让这些接口不同的类通过适配后,协同工作。
桥接模式:解耦不同方向的变化,通过对象组合的方式,把两个角色之间的继承关系改为了组合的关系,从而使这两者可以应对各自独立的变化。“找出变化并封装之”。
装饰模式:以动态、透明的方式给单个对象添加职责。
组合模式:客户可以一致地使用组合结构和单个对象。任何用到基本对象地地方都可以使用组合对象。
信息地隐藏促进了软件的复用。
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就不要让这两个类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
外观模式:应该让一个软件中的子系统间的通信 和相互依赖关系达到最小,而具体办法就是引入一个外观对象,它为子系统间提供了一个单一而简单的屏障。
对象使得内存占用过多,而且如果都是大量重复的对象,那就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代理与外观的主要区别在于,代理对象代表一个单一对象而外观对象待变一个子系统;
代理的客户对象无法直接访问目标对象,由代理提供对单独的目标对象的访问控制,而外观的客户对象可以直接访问子系统中的各个对象,但通常由外观对象提供对子系统各元件功能的简化的共同层次的调用接口。
代理是一种原来对象的代表,其他需要与这个对象打交道的操作都是和这个代表交涉。而适配器则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代表者,只需要为应付特定目的使用,将原来的类进行一些组合。
代理的客户对象无法直接访问目标对象,由代理提供对单独的目标对象的访问控制,而外观的客户对象可以直接访问子系统中的各个对象,但通常由外观对象提供对子系统各元件功能的简化的共同层次的调用接口。
代理是一种原来对象的代表,其他需要与这个对象打交道的操作都是和这个代表交涉。而适配器则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代表者,只需要为应付特定目的使用,将原来的类进行一些组合。
适配器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已有接口之间不匹配的问题,不需要这些接口是怎样实现的,也不考虑它们各自可能会如何演化。这种方式不需要对两个独立设计的类中任何一个进行重新设计,就能够使它们协同工作。
行为型模式
第一类
包含模式
观察者模式
定义对象将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结构图
模板方法模式
定义一个操作的算法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结构图
命令模式
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可以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结构图
状态模式
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让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
结构图
职责链模式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结构图
行为型模式的意义
代码重复是编程中最常见、最糟糕的“坏味道”,如果我们在一个以上的地方看到相同的程序结构,那么可以肯定,设法将它们合而为一,程序会变得更好。
完全相同的代码当然存在明显的重复,而微妙的重复会出现在表面不同但是本质相同的结构或处理步骤中。
完全相同的代码当然存在明显的重复,而微妙的重复会出现在表面不同但是本质相同的结构或处理步骤中。
模板方法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由一个抽象类组成,这个抽象类定义了需要覆盖的可能有不同实现的模板方法,每个从这个抽象类派生的具体类将为此模板实现新方法。
命令模式:将调用操作的对象与知道如何实现该操作的对象解耦,在不同的时刻指定、排列和执行请求。支持取消/重做的操作,记录整个操作的日志,支持事务。
职责链模式: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事先并不知道,要在运行时刻自动确定,让客户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提交一个请求,然后由所有能处理这请求的对象连城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状态模式:状态模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来组织与特定状态相关的代码,决定状态转移的逻辑不在单块的if或switch中,而是分布在各个状态子类之间,由于所有与状态相关的代码都存在于某个状态子类中,所以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
MVC是包括三类对象,Model是应用对象,View是它在屏幕上的表示,Controller定义用户界面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方式。如果不使用MVC,则用户界面设计往往将这些对象混在一起,而MVC则将它们分离以提高灵活性和复用性。
MVC是多种模式的综合应用,应该算是一种架构模式。
MVC是多种模式的综合应用,应该算是一种架构模式。
第二类
包含模式
解释器模式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结构图
中介者模式
使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示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地交互。
结构图
访问者模式
表示一个总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结构图
策略模式
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本模式使得算法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
结构图
备忘录模式
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以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结构图
迭代器模式
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需要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结构图
行为型模式的意义
解释器模式:如果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就可以考虑将该问题的各个实例表述为一个简单语言中的句子。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
中介者模式:面向对象设计鼓励将行为分布到各个对象中,这种分布可能会导致对象间有许多连接。也就是说,有可能每一个对象都需要知道其他许多对象。对象间的大量相互连接使得一个对象似乎不太可能在没有其他对象的支持下工作,这对于应对变化是不利的,任何较大的改动都很困难。
将集体行为封装一个单独的中介者对象来避免这个问题,中介者负责控制和协调一组对象的交互。中介者充当一个中介以使组中的对象不再相互显示引用。这些对象仅知道中介者,从而减少了相互连接的数目。
最少知识原则,也就是如何减少耦合的问题,类之间的耦合越弱,越有利于复用。
将集体行为封装一个单独的中介者对象来避免这个问题,中介者负责控制和协调一组对象的交互。中介者充当一个中介以使组中的对象不再相互显示引用。这些对象仅知道中介者,从而减少了相互连接的数目。
最少知识原则,也就是如何减少耦合的问题,类之间的耦合越弱,越有利于复用。
访问者模式:访问者增加具体的Element是困难的,但增加依赖于复杂对象结构的操作就变得容易。仅需增加一个新的访问者即可在一个对象结构上定义一个新的操作。
策略模式:继承提供了一种支持多种算法或行为的方法,我们可以直接生成一个类A的子类B、C、D,从而给它以不同的行为。但这样会将行为硬性编制到父类A当中,而将算法的实现与类A的实现混合起来,从而使得类A难以理解、难以维护和难以扩展,而且还不能动态地改变算法。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之间地唯一差别是它们所使用的算法或行为,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策略Strategy类中使得你可以独立于其类A改变它,使它易于切换、易于理解、易于扩展。
备忘录模式:使用备忘录模式可以避免暴露一些只应由对象A管理却又必须存储在对象A之外的信息。备忘录模式把可能很复杂的对象A的内部信息对其他对象屏蔽起来,从而保持了封装边界。
迭代器模式:迭代器模式的关键思想是将对列表的访问和遍历从列表对象中分离出来并放入一个迭代器对象中,迭代器类定义了一个访问该列表元素的接口。迭代器对象负责跟踪当前的元素,并且知道哪些元素已经遍历过了。
总结
只要是在做面向对象的开发,创建对象的工作不可避免。创建对象时,负责创建的实体通常需要了解要创建的是哪个具体的对象,以及何时创建这个而非那个对象的规则。而我们如果希望遵循开放-封闭原则、依赖倒转原则和里氏代换原则,那使用对象时,就不应该知道所使用的是哪一个特选的对象。此时就需要“对象管理者”工厂来负责此事。
在创建对象时,使用抽象工厂、原型、建造者的设计比使用工厂方法要更灵活,但它们也要更加复杂,通常,设计是以使用工厂方法开始,当设计者发现需要更大的灵活性时,设计便会向其他创建型模式演化。
工厂方法的实现并不能减少工作量,但是它能够在必须处理新情况时,避免使已经很复杂的代码更加复杂。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体现的就是抽象的思想,类使对对象的抽象,抽象类是对类的抽象,接口是对行为的抽象。
附录A 面向对象基础
类与实例
对象是一个自包含的实体,用一组可识别的特性和行为来标识。 面向对象编程英文: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类就是具有相同的属性和功能的对象的抽象的集合。
实例,就是一个真实的对象。实例化就是创建对象的过程,使用new关键字来创建。
构造方法
构造方法,又叫构造函数,其实就是对类进行初始化。构造方法与类同名,无返回值,也不需要void,在new时候调用。
所有类都有构造方法,如果你不编码则系统默认生成空的构造方法,若你有定义的构造方法,那么默认的构造方法就会失效了。
方法重载
方法重载提供了创建同名的多个方法的能力,但这些方法需使用不同的参数类型。
方法重载时,两个方法要方法名相同,但参数类型或个数必须要有所不同。
方法重载可在不改变原方法的基础上,新增功能。
属性与修饰符
属性是一个方法或一对方法,但在调用它的代码看来,它是一个字段,即属性适合于以字段的方式使用方法调用的场合。
字段是存储类要满足其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字段是与类相关的变量。
public表示它所修饰的类成员可以允许其他任何类来访问,俗称公有的。而private表示只允许同一个类中的成员访问,其他类包括它的子类无法访问,俗称私有的。
通常字段都是private,即私有的变量,而属性都是public,即公有的变量。
属性有两个方法get和set。get访问器返回与声明的属性相同的数据类型,表示的意思是调用时可以得到内部字段的值或引用;set访问器没有显示参数设置,但它有一个隐式参数,用关键字value表示,它的作用是调用属性时可以给内部的字段或引用赋值。
封装
每个对象都包含它能进行操作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这个特性称为封装,因此对象不必依赖其他对象来完成自己的操作。
封装的好处
第一、良好的封装能够减少耦合。
第二、类内部的实现可以自由地修改。
第三、类具有清晰的对外接口。
继承
对象的继承代表了一种“is-a”的关系,如果两个对象A和B,可以描述为‘B是A’,则表明B是可以继承A。
继承者还可以理解为是对被继承者的特殊化,因为它除了具备被继承者的特性外,还具备自己独有的个性。
继承定义了类如何相互关联,共享特性。继承的工作方式是,定义父类和子类,或叫做基类和派生类,其中子类继承父类的所有特性。子类不但继承了父类的所有特性,还可以定义新的特性。
子类继承于父类
第一、子类拥有父类非private的属性和功能;
第二、子类具有自己的属性和功能,即子类可以扩展父类没有的属性和功能;
第三、子类还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父类的功能(方法重写)。
protected表示继承时子类可以对基类有完全访问权。
子类从它的父类中继承的成员有方法、域、属性、事件、索引指示器,但对于构造方法,它不能被继承,只能被调用。对于调用父类的成员,可以用base关键字。
不用继承的话,如果要修改功能,就必须在所有重复的方法中修改,代码越多,出错的可能就越大,而继承的优点是,继承使得所有子类公共的部分都放在了父类,使得代码得到了共享,这就避免了重复。另外,继承可使得修改或扩展继承而来的实现都较为容易。
继承是有缺点的,那就是父类变,则子类不得不变。
继承会破坏包装,父类实现细节暴露给子类。
继承显然是一种类与类之间强耦合的关系。
当两个类之间具备‘is-a’的关系时,就可以考虑用继承了。
多态
多态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执行相同的动做,但要通过它们自己的实现代码来执行。
注意
第一、子类以父类的身份出现。
第二、子类在工作时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
第三、子类以父类的身份出现时,子类特有的属性和方法不可以使用。
为使子类的实例完全接替来自父类的类成员,父类必须将该成员声明为虚拟的。这是通过在该成员的返回类型之前添加virtual关键字来实现。
子类可以选择使用override关键字,将父类实现替换为它自己的实现,这就是方法重写Override,或者叫做方法覆写。
不同的对象可以执行相同的动作,但要通过它们自己的实现代码来执行。
多态的原理是当方法被调用时,无论对象是否被转换为其父类,都只有位于对象继承链最末端的方法实现会被调用。也就是说,虚方法是按照其运行时类型而非编译时类型进行动态绑定调用的。
没有学过设计模式,那么对多态、乃至面向对象的理解多半都是肤浅和片面的。
重构
抽象类
C#允许把类和方法声明为abstract,即抽象类和抽象方法。
注意
第一,抽象类不能实例化。
第二,抽象方法是必须被子类重写的方法。
第三,如果类中包含抽象方法,那么类就必须定义为抽象类,不论是否还包含其他一般方法。
抽象类应拥有尽可能多的共同代码,拥有尽可能少的数据。
抽象类通常代表一个抽象概念,它提供一个继承的出发点,当设计一个新的抽象类时,一定是用来继承的,所以,在一个以继承关系形成的等级结构里面,树叶节点应当是具体类,而树枝节点均应当是抽象类。
接口
接口是把隐式公共方法和属性组合起来,以封装特定功能的一个集合。一旦类实现了接口,类就可以支持接口所指定的所有属性和成员。声明接口在语法上与声明抽象类完全相同,但不允许提供接口中任何成员的执行方式。
实现接口的类就必须要实现接口中的所有方法和属性。
一个类可以支持多个接口,多个类也可以支持相同的接口。
接口的命名,前面要加一个大写字母‘I’。
接口用interface声明,而不是class,接口名称前面要加‘I’,接口中的方法或属性前面不能有修饰符、方法没有方法体。
抽象类可以给出一些成员的实现,接口却不包含成员的实现,抽象类的抽象成员可被子类部分实现,接口的成员需要实现类完全实现,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但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抽象类和接口的区别
第一,类是对对象的抽象;抽象类是对类的抽象;接口是对行为的抽象。
第二,如果行为跨越不同类的对象,可使用接口;对于一些相似的类对象,用继承抽象类。
第三,从设计角度讲,抽象类是从子类中发现了公共的东西,泛化出父类,然后子类继承父类,而接口是根本不知子类的存在,方法如何实现还不确认,预先定义。
实现接口和继承抽象类并不冲突。
敏捷开发的思想:通过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集合
数组有点,比如说数组在内存中连续存储,因此可以快速而容易地从头到尾遍历元素,可以快速修改元素等等。
缺点,是创建时必须要指定数组变量的大小,还有在两个元素之间添加元素也比较困难。
缺点,是创建时必须要指定数组变量的大小,还有在两个元素之间添加元素也比较困难。
.NET Framework提供了用于数据存储和检索的专用类,这些类统称集合。这些类提供对堆栈、队列、列表和哈希表的支持。大多数集合类实现相同的接口。
ArrayList是命名空间System.Collections下的一部分,它是使用大小可按需动态增加的数组实现IList接口。
ArrayList的容量是ArrayList可以保存的元素数。ArrayList的默认初始容量为0。随着元素添加到ArrayList中,容量会根据需要通过重新分配自动增加。使用整数索引可以访问此集合中的元素。此集合中的索引从零开始。
ArrayList不是类型安全的。
装箱就是把值类型打包到Object引用类型的一个实例中。
拆箱就是指从对象中提取值类型。
相对于简单的赋值而言,装箱和拆箱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对值类型进行装箱时,必须分配并构造一个全新的对象。其次,拆箱所需的强制转换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
泛型
泛型是具有占位符(类型参数)的类、结构、接口和方法,这些占位符是类、结构、接口和方法所存储或使用的一个或多个类型的占位符。
泛型集合类可以将类型参数用作它所存储的对象的类型的占位符;
类型参数作为其字段的类型和其方法的参数类型出现。
泛型集合类可以将类型参数用作它所存储的对象的类型的占位符;
类型参数作为其字段的类型和其方法的参数类型出现。
通常情况下,都建议使用泛型集合,因为这样可以获得类型安全的直接优点而不需要从基集合类型派生并实现类型特定的成员。
此外,如果集合元素为值类型,泛型集合类型的性能通常优于对应的非泛型集合类型(并优于从非泛型基集合类型派生的类型),因为使用泛型时不必对元素进行装箱。
此外,如果集合元素为值类型,泛型集合类型的性能通常优于对应的非泛型集合类型(并优于从非泛型基集合类型派生的类型),因为使用泛型时不必对元素进行装箱。
委托与事件
委托是对函数的封装,可以当作给方法的特征指定一个名称。而事件则是委托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发生有意义的事情时,事件对象处理通知过程。
(事件其实就是设计模式中观察者模式在.NET中的一种实现方式。)
(事件其实就是设计模式中观察者模式在.NET中的一种实现方式。)
委托是一种引用方法的类型。一旦为委托分配了方法,委托将与该方法具有完全相同的行为。
事件是在发生其他类或对象关注的事情时,类或对象可通过事件通知它们。
EventArgs是包含事件数据的类的基类。
第1章 简单工厂模式
面向对象的好处
通过封装、继承、多态把程序的耦合度降低,用设计模式使得程序更加灵活,容易修改,并且易于复用。
UML类图
样例
类图标记介绍
矩形框代表一个类(Class)。
类图分三层,第一层显示类的名称,如果使抽象类,则就用斜体显示。
第二层是类的特性,通常就是字段和属性。
第三层是类的操作,通常是方法或行为。注意前面的符号,“+”表示public,“-”表示private,"#"表示protected。
类图分三层,第一层显示类的名称,如果使抽象类,则就用斜体显示。
第二层是类的特性,通常就是字段和属性。
第三层是类的操作,通常是方法或行为。注意前面的符号,“+”表示public,“-”表示private,"#"表示protected。
接口图与类图的区别主要是顶端又<<interface>>显示。第一行是接口名称,第二行是接口方法。接口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俗称棒棒糖表示法。
继承关系用空心三角形+实线来表示。
实现接口用空心三角形+虚线来表示。
关联关系用实线箭头来表示。
聚合关系用空心的菱形+实线箭头来表示。
合成关系用实心的菱形+实线箭头来表示。
依赖关系用虚线箭头来表示。
第2章 策略模式
知识点
面向对象的编程,并不是类越多越好,类的划分是为了封装,但分类的基础是抽象,具有相同属性和功能的对象的抽象集合才是类。
策略模式(Strategy):它定义了算法家族,分别分装起来,让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使用算法的客户。
结构图
策略模式解析
策略模式是一种定义一系列算法的方法,从概念上来看,所有这些算法完成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只是实现不同,他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调用所有的算法,减少了各种算法类与使用算法类之间的耦合。
策略模式的Strategy类层次为Context定义了一系列的可供重用的算法或行为。继承有助于析取出这些算法中的公共功能。
策略模式的优点是简化了单元测试,因为每个算法都有自己的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接口单独测试。
当不同的行为堆砌在一个类中时,就很难避免使用条件语句来选择合适的行为。将这些行为封装在一个个独立的Strategy类中,可以在使用这些行为的类中消除条件语句。
策略模式就是用来封装算法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用它来封装几乎任何类型的规则,只要在分析过程中听到需要在不同时间应用不同的业务规则,就可以考虑使用策略模式处理这种变化的可能性。
在基本的策略模式中,选择所用具体实现的职责由客户端对象承担,并转给策略模式的Context对象。
任何需求的变更都是需要成本的。
第3章 单一职责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SRP),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如果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过多,就等于把这些职责耦合在一起,一个职责的变化可能会削弱或者抑制这个类完成其他职责的能力。这种耦合会导致脆弱的设计,当变化发生时,设计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破坏。
软件设计真正要做的许多内容,就是发现职责并把那些职责相互分离。
如果你能够想到多于一个的动机去改变一个类,那么这个类就具有多于一个的职责。
第4章 开放-封闭原则
开放-封闭原则,是说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等)应该可以扩展,但是不可修改。
对于扩展是开放的(Open for extension),对于更改是封闭的(Closed for modification)。
无论模块是多么的“封闭”,都会存在一些无法对之封闭的变化。既然不可能完全封闭,设计人员碧血对于他设计的模块应该对哪种变化封闭做出选择。他必须先猜测出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种类,然后构造抽象来隔离那些变化。
等到变化发生时立即采取行动。
在我们最初编写代码时,假设变化不会发生。当变化发生时,我们就创建抽象来隔离以后发生的同类变化。
面对需求,对程序的改动是通过增加新代码进行的,而不是更改现有的代码。
我们希望的是在开发工作展开不久就知道可能发生的变化。查明可能发生的变化所等待的时间越长,要创建正确的抽象就越困难。
开放-封闭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所在。遵循这个原则可以带来面向对象技术所声称的巨大好处,也就是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灵活性好。开发人员应该仅对程序中呈现出频繁变化的那些部分做出抽象,然而,对于应用程序中的每个部分都刻意地进行抽象同样不是一个好主意。拒绝不成熟地抽象和抽象本身一样重要。
开放-封闭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所在。遵循这个原则可以带来面向对象技术所声称的巨大好处,也就是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灵活性好。开发人员应该仅对程序中呈现出频繁变化的那些部分做出抽象,然而,对于应用程序中的每个部分都刻意地进行抽象同样不是一个好主意。拒绝不成熟地抽象和抽象本身一样重要。
第5章 依赖倒转原则
依赖倒转原则
A.高层模块不因该依赖低层模块。另个都应该依赖抽象。
B.抽象不应该依赖
A.高层模块不因该依赖低层模块。另个都应该依赖抽象。
B.抽象不应该依赖
里氏代换原则(LSP):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地夫类型。
一个软件实体如果使用地是一个父类地话,那么一定适用于其子类,而且它察觉不出父类对象和子类对象地区别。也就是说,在软件里面,把父类都替换成它地子类,程序的行为没有变化。
只有当子类可以替换掉父类,软件单位的功能不受到影响时,父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子类也能够在父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
由于子类型的可替换性才使得使用父类类型的模块在无需修改的情况下就可以扩展。
依赖倒转其实可以说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标志,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如果编写时考虑的都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而不是针对细节编程,即程序中所有的依赖关系都是终止于抽象类或者接口,那就是面向对象的设计,反之那就是过程化的设计。
第6章 装饰模式
装饰模式(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功能来说,装饰模式比生成子类更为灵活。
结构图
装饰模式解析
Component是定义一个对象接口,可以给这些对象动态地添加职责。ConcreteComponent是定义了一个具体的对象,也就可以给这个对象添加一些职责。
Decorator,装饰抽象类,继承了Component,从外类来扩展Component类的功能,但对于Component来说,是无需知道Decorator的存在的。
至于ConcreteDecorator就是具体的封装对象,起到给Component添加职责的功能。
Decorator,装饰抽象类,继承了Component,从外类来扩展Component类的功能,但对于Component来说,是无需知道Decorator的存在的。
至于ConcreteDecorator就是具体的封装对象,起到给Component添加职责的功能。
装饰模式是利用SetComponent来对对象进行包装。每个装饰对象的实现就和如何使用这个对象分离开了,每个装饰对象只关心自己的功能,不需要关心如何被添加到对象链当中。
如果只有一个ConcerteComponent类而没有抽象的Component类,那么Decorator类可以是ConcreteComponent的一个子类。同样道理,如果只有一个ConcreteDecorator类,那么就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单独的Decorator类,而可以把Decorator和ConcreteDecorator的责任合并成一个类。
装饰模式总结
装饰模式是为已有功能动态地添加更多功能的一种方式。
当系统需要新功能的时候,是向旧的类中添加新的代码。这些新加的代码通常装饰了原有类的核心职责或主要行为,在主类中加入了新的字段,新的方法和新的逻辑,从而增加了主类的复杂度,而这些新加入的东西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些只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才会执行的特殊行为的需要。
装饰模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它把每个要装饰的功能放在单独的类中,并让这个类包装它所要装饰的对象,因此,当需要执行特殊行为时,客户代码就可以在运行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按顺序地使用装饰功能包装对象了。
装饰模式地优点:把类中的装饰功能从类中搬移去除,这样可以简化原有的类。
有效地把类的核心职责和装饰功能区分开了。而且可以去除相关类中重复的装饰逻辑。
有效地把类的核心职责和装饰功能区分开了。而且可以去除相关类中重复的装饰逻辑。
第7章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结构图
代理模式解析
Subject类,定义了RealSubject和Porxy的共用接口,这样就在任何使用RealSubject的地方都可以使用Proxy。
RealSubject类,定义Proxy所代表的真实实体。
Proxy类,保存一个引用使得代理可以访问实体,并提供一个与Subject的接口相同的接口,这样代理就可以用来代替实体。
代理模式应用
第一种,远程代理,也就是为一个对象在不同的地址空间提供局部代表。这样可以隐藏一个对象存在于不同地址空间的事实。
第二种,虚拟代理,是根据需要创建开销很大的对象。通过它来存放实例化需要很长时间的真实对象。
第三种,安全代理,用来控制真实对象访问时的权限。
第四种,智能指引,是指当调用真实的对象时,代理处理另外一些事。
第8章 工厂方法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方法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结构图
简单工厂vs.工厂方法
简单工厂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工厂类中包含了必要的逻辑判断,根据客户端的选择条件动态实例化相关的类,对于客户端来说,去除了与具体产品的依赖。
工厂方法模式实现时,客户端需要决定实例化哪一个工厂来实现运算类,选择判断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工厂方法把简单工厂的内部逻辑判断移到了客户端代码来进行。你想要加功能,本来是改工厂类的,而现在是修改客户端!
第9章 原型模式
原型模式(Prototype),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结构图
原型模式解析
原型模式其实就是从一个对象再创建另外一个可定制的对象,而且不需知道任何创建的细节。
.NET再System命名空间中提供了ICloneable接口,方法Clone(),实现这个接口就可以完成原型模式了。
一般在初始化的信息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克隆是最好的办法。既隐藏了对象创建的细节,又对性能是大大的提高。
不用重新初始化对象,而是动态地获得对象运行时的状态。
浅复制和深复制
MemberwiseClone()方法是这样,如果字段是值类型的,则对该字段执行逐位复制,如果字段是引用类型,则复制引用但不复制引用的对象;因此,原始对象及其复本引用同一对象。
“浅复制”,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而所有的对其他对象的引用都仍然指向原来的对象。
“深复制”,把引用对象的变量指向复制过的新对象,而不是原有的被引用的对象。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结构图
模板方法模式解析
AbstractClass是抽象类,其实也就是一个抽象模板,定义并实现了一个模板方法。这个模板方法一般是一个具体方法,他给出了一个顶级逻辑的骨架,而逻辑的组成步骤在相应的抽象操作中,推迟到子类实现。顶级逻辑也有可能调用一些具体方法。
ConcreteClass,,实现父类所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抽象方法。每一个AbstractClass都可以有任意多个ConcreteClass与之对应,而每一个ConcreteClass都可以给出这些抽象方法(也就是顶级逻辑的组成步骤)的不同实现,从而使得顶级逻辑的实现各不相同。
模板方法模式应用
既然用了继承,并且肯定这个继承有意义,就应该要成为子类的模板,所有重复代码都应该要上升到父类去,而不是让每个子类都去重复。
当我们要完成在某一细节层次一致的一个过程或一系列步骤,但其个别步骤在更详细的层次上的实现可能不同时,我们通常考虑用模板方法模式来处理。
模板方法模式特点
模板方法模式是通过把不变行为搬移到超类,去除子类中的重复代码来体现它的优势。
模板方法模式就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码复用平台。
当不变的和可变的行为在方法的子类实现中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变的行为就会在子类中重复出现。我们通过模板方法模式把这些行为搬移到单一的地方,这样就帮助子类摆脱重复的不变行为的纠缠。
第11章 迪米特法则
迪米特法则(LoD)(也叫最少知识原则),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当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个类需要调用另一个类的某一个方法的话,可以通过第三者转发这个调用。
在类的结构设计上,每一个类都有应当尽量降低成员的访问权限。
迪米特法则其根本思想,是强调了类之间的松耦合。
类之间的耦合越弱,越有利于复用,一个处在弱耦合的类被修改,不会对有关系的类造成波及。
第12章 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Facade),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此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结构图
何时使用外观模式
首先,在设计初期阶段,应该要有意识的将不同的两个层次分离。
其次,在开发阶段,子系统往往因为不断地重构演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外观Facade可以提供一个简单地接口。减少它们之间地依赖。
第三,在维护一个遗留的大型系统时,可能这个系统已经非常难以维护和扩展了,为新系统开发一个外观Facade类,来提供设计粗糙或高度复杂的遗留代码的比较清晰简单的接口,让新系统与Facade对象交互,Facade与遗留代码交互所有复杂的工作。
第13章 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模式(Builder),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结构图
建造者模式解析
Builder是为创建一个Product对象的各个部件指定的抽象接口。
ConcreteBuilder是具体建造者,实现Builder接口,构造和装配各个部件。Product当然就是产品角色。
Director是构建一个使用Builder接口的对象。
建造者模式主要是用于创建一些复杂的对象,这些对象内部构建间的建造顺序通常是稳定的,但对象内部的构建通常面临着复杂的变化。
建造者模式的好处就是使得建造代码与表示代码分离,由于建造者隐藏了该产品是如何组装的,所以若需要改变一个产品的内部表示,只需要再定义一个具体的建造者就可以了。
建造者模式是在当创建复杂对象的算法应该独立于该对象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装配方式时适用的模式。
建造者模式优点
使用建造者模式,用户就只需指定需要建造的类型就可以得到它们,而具体建造的过程和细节就不需要知道了。
第14章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又叫做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使它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
结构图
观察者模式解析
Subject类,可翻译为主题或抽象通知者,一般用一个抽象类或者一个接口实现。它把所有对观察者对象的引用保存在一个聚集里,每个主题都可以有任何数量的观察者。抽象主题提供一个接口,可以增加和删除观察者对象。
Observer类,抽象观察者,为所有的具体观察者定义一个接口,在得到主题的通知时更新自己。这个接口叫做更新接口。抽象观察者一般用一个抽象类或者一个接口实现。更新接口通常包含一个Update()方法,这个方法叫做更新方法。
ConcreteSubject类,叫做具体主题或具体通知者,将有关状态存入具体管想着对象;在具体主题的内部状态改变时,给所有登记过的观察者发出通知。具体主题角色通常用一个具体子类实现。
ConcreteObserver类,具体观察者,实现抽象观察者角色所要求的更新接口,以便使本身的状态与主题的状态相协调。具体观察者角色可以保存一个指向具体主题对象的引用。具体观察者角色通常用一个具体子类实现。
观察者模式特点
将一个系统分割成一系列相互协作的类有一个很不好的副作用,那就是需要维护相关对象间的一致性。我们不希望为了维持一致性而使各类紧密耦合,这样会给维护、扩展和重用都带来不便。
当一个对象的改变需要同时改变其他对象,而且他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对象有待改变时,应该考虑使用观察者模式。
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依赖于另一方面,这时用观察者模式可以将这两者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使它们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
观察者模式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解除耦合。让耦合的双方都依赖于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从而使得各自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另一边的变化。
委托事件说明
委托就是一种引用方法的类型。一旦为委托分配了方法,委托将与该方法具有完全相同的行为。委托方法的使用可以像其他任何方法一样,具有参数和返回值。委托可以卡座是对函数的抽象,是函数的“类”,委托的实例将代表一个具体的函数。
一个委托可以搭载多个方法,所有方法被依次唤起。可以使得委托对象所搭载的方法并不需要属于同一个类。
委托对象所搭载的所有方法必须具有相同的原形和形式,也就是拥有相同的参数列表和返回值类型。
第15章 抽象工厂模式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结构图
抽象工厂模式解析
AbstractProductA和AbstractProductB是两个抽象产品,ProductA1、ProductA2和ProductB1、ProductB2就是对两个抽象产品的具体分类的实现。
IFactory是一个抽象工厂接口,它里面应该包含所有的产品创建的抽象方法。ConcreteFactory1和ConcreteFactory2就是具体的工厂。
通常是在运行时刻再创建一个ConcreteFactory类的实例,这个具体的工厂再创建具有特定实现的茶品对象,也就是所,为创建不同的产品对象,客户端应使用不同的具体工厂。
抽象工厂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好处是易于交换产品系列,由于具体工厂类,在一个应用中只需要在初始化的时候出现一次,这就使得改变一个应用的具体工厂变得非常容易,它只需要改变具体工厂即可使用不同的产品配置。
他让具体的创建实例过程与客户端分离,客户端是通过它们的抽象接口操纵实例,茶品的具体类名也被具体工厂的实现分离,不会出现在客户代码中。
用反射+抽象工厂的数据访问程序
反射技术的格式
Assembly.Load("程序集名称").CreateInstance("命名空间.类名称")
所有在用简单工厂的地方,都可以考虑用反射技术来去除switch或if,解除分支判断带来的耦合。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