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2024-12-27 14:08:0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学与生活》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研究结果,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智过程的奥秘。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需要
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在客观事物的激发下产生的
需要才能激发
产生情绪和情感,
主观体验之后,会或多或少的产生行为
情感和情绪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必须在需要的中介作用下,才能产生真正的情绪和情感
最终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的性质,是由你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决定的
比如:动物园的老虎
具身认知:谁说情绪是主观的
由于环境不同,当环境越差
具身认知: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
生理体验,激活心理体验
身体提供感觉的内容和途径
身体、环境、情绪
物理温度,会产生情绪
昂首挺胸会让你内心自信
微反应
微表情:在不同情绪下,身体也会随着变化,从而传递出各种非言语的信号
语言
表情
动作
身体反应
内心,先由表情表现出来,当控制表情之后,会通过身体动作等反应出来
不知道、无奈
自高自大
拒绝推脱
专注沉思
休闲自得
羞怯
共情:学会与人联结
从文字中能理解欢乐和悲伤,就有初级共情
不仅能理解,还能感受到同样的情绪和情感,高层次共情
共情:同感、同理心。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同情
抚慰
感动
同情不代表共情
回应是很难让情况好转的,真正让事情变好的转机是彼此的联结
特征
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站在他人的立场,认同他人的观点)
不要对他人进行评论
识别他人的情绪,并且尝试着与他进行交流
与他人一起感受
解法
尊重他人
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增加生活阅历。这样才能设身处地
接纳对方的感受
爱情:认知神经的视角
大脑中产生什么感觉
当产生为爱时
会分泌更多内啡肽 (能使你愉悦)和多巴胺(神经递质,传递兴奋和开心)
奖赏回路
其他反应也可以产生
拒绝时
更加激烈的爱情,以及紧随其后的痛和悔恨
因为失恋带来的压力与焦虑,都会是我们多巴胺的浓度和活跃性上升
这一变化,会让失恋者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激情,同时因为失恋使我们无法得到预期爱的回报
与恋爱相关的大脑奖赏回路回报期望不断的持续上升。
这些化学反应和电反应,会无比痛苦的高喊,自己比任何时候都爱你
当无法回应时,由爱生恨
当我们放弃了,多巴胺就会减少,我们就会陷入消沉
互补:你们是因为这个相爱
互补,是否能对上眼
无证据证明
共同兴趣爱好
相似性
是促进两个人相互吸引的最大推手
相似性广泛地反映在人际关系的多种特质维度上
年龄
兴趣
价值观
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
受教育程度
接近性
相互认识的机会多一点
热情
才华
因为某些相似点而产生的感情上的联结或接近,以及发现某些相同的人格特质
越不喜欢的人,越接近就越不喜欢,会产生负面增加
最喜欢的人,是对我们的好感不断增加的人
熟悉性
吃喝玩睡:与压力同行
应激源
外在
学习和工作目标
内在
对于自身的要求
上网:痛并快乐着
人是社会性动物
会让大家越来越孤单
文字
缺少情绪化
缺少人性化
缺乏社交和社会情绪的内容,会导致亲密性下降。增加隔离感,导致人们孤独感
联系
面对面强联系
网络是弱联系
文化与社会
社会认知
解释
你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你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认知方式
面部表情
言语活动
体态表现
行为方式
社会印象
通过和人的接触和知觉,在脑海中形成关于认知对象的形象
间接性
综合性
固执性
首因效应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印象
由于某些特征,让你想到以前不喜欢的事,于是就认为这个人不好(一见不钟情),由于这个印象就会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变得这个人不值得你喜欢
近因效应
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连续认清某人时,首因效应更明显
陌生人交往
断断续续被认知时,近因效应更明显
熟人交往
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情人眼里出西施
刻板效应
对某个群体形成固定刻板的印象
刻板印象有助于我们做好准备
对人的判断都是主观的,由于人的加工,会有一些偏差,我们应该尽量的避免他
态度
含义
一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评价性而且是持久性的反应倾向
广告目的
改变我们的行为
三部分
认知成分
人们对一定的态度对象所持有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等
情感成分
喜欢、喜爱、尊敬、厌恶、接纳、轻视等
行为成分
有了认知,有了情感,就会采取行为,接近或者拒绝等
案例
穿着八大挂,这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
明星代言,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花了大价钱买了商品,就会认知失调,就会改变你的态度,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
中兴路径
接纳--思考--总结
边缘路径
信息来源
谁把信息传递给你(熟悉人更信任)
熟悉人
相似的人
外表有特点的人
违背自己利益说话的人
服务员不要点太多,会吃不完,会觉得会信任
信息本身
信息强度
信息强度比较大的时候,更信任。
过于强烈的信息,会导致隔离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信息顺序
中间的信息容易被人遗忘
信息的多元性
接收者
依赖性人格的人,比较喜欢发生改变
动机、需求比较高时,比较容易改变
信息诈骗
恐惧可怕的信息,认知范围会缩小,从而更容易相信别人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假设
人一般都是非常想维护自己稳定、正面的、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的自我认知产生分歧时,就会产生一种不舒适感觉或者不愉快的情绪
人会想办法减少这种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
方法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两个认知不一致,增加更多一致的认知,来缓解失调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你会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更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减少选择感
之所以选择这个,是没得选
改变行为
真的换了工作
个体
认知
行为
发展和教育
学习方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
先有行为,有了结果再有了频率
观察学习
只需要关心他人的行为,观察行为得到的变化,就能学习了;行为的后果很重要
案例:谈恋爱
经典条件反射
行为塑造
奖励
鼓励
你一定很努力
表扬
你一定很聪明
鼓励让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控制成功与否,而简单的表扬却剥夺了这种可控性
外界的物质奖励,有时会替换我们的内在动机
案例:揍他,变为为了美元揍他,当美元消失后,就不想揍他
惩罚
当你已经习惯拥有了某种东西,突然取消了,你便会有一种负面的情绪
延迟满足
转移注意力和思想,实现自我控制
冷系统
认知和策略性的注意分配
热系统
是情绪的基础,是先天性
情感依恋
需求与某人的亲密,在他存在时,会有安全感
接触性安慰
多多拥抱它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