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
2019-04-03 16:45:2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言语、注意
情绪情感过程
指对事物的态度,是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反过来调节认知过程
意志过程
指为了实现某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指决定人的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和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
指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学
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客观源泉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人的心里对客观事物具有依赖性,人脑比作加工厂,客观事物就是原料
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认知收到客观事物的影响,同时作用于客观事物产性主观体验
外部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意识功能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略过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生理心理学研究趋势
重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尤其强调与脑功能密不可分
主要研究的内容
脑功能定位
心理免疫学
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临床法、电刺激法、局部切除法、生物化学法
行为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人的学习和经验决定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什么条件下,某一行为会产生
不同的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如何影响后续的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研究趋势
代表人物:安娜,克莱因,艾里克森
内容(与弗洛伊德作对比)
研究对象
弗,精神异常的成年人
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发展
力比多
弗,过分强调儿童时期
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力比多的高潮
意识
弗,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强调意识和自我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研究趋势
代表人物:奈赛尔 Neisser 1967 《认知心理学》 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把人看做信息加工者,环境提供的信息通过支配行为的认知系统,进行编码、加工和储存,进而影响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趋势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好的。具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为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单独测量
反对行为主义的结论,认为是思维、欲望等内部过程和主观内部经验,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章 心理学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
由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
丘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定义
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功能
接受和传递信息
组成
树突、轴突、胞体
神经胶质细胞
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
为成熟的神经细胞提供支架
脑损伤时,帮助修复
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以确保神经冲动快速传递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
当任一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由比较静息状态转变为比较活动状态
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传导
电传导
细胞内
化学传导
细胞间
神经递质
神经网络
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是反射弧
第二节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的结构
脑部功能的分区
初级感觉区
视觉
枕叶
听觉
颞叶
机能感觉区
痛觉,触觉,温度觉,运动觉
初级运动区
言语区
言语运动区
布洛卡区
损伤
失语症
言语听觉区
颞叶上方,靠近枕叶
联合区
具有整合功能的脑区
较晚发育
与高级心理过程密切祥光
很少接受来自感受器的直接输入,发出的纤维也很少投射到脊髓
大脑两侧优势
左脑
理性
抽象脑,学术脑
语言,逻辑,数理
右脑
感性
创造脑,艺术脑
空间,艺术,音乐
鲁里亚 三大脑部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
位置
脑干网状结构及边缘系统
作用
调节和维持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觉性
第二机能系统
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大脑皮层后半部分,包括顶叶、枕叶、颞叶及其皮下层组织
接受来自内部、外部的刺激,并加工和储存
第三机能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
额叶广大脑区
对行为程序编码,调节和控制行为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概述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受性
对刺激产生感觉范围的起点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适应刺激感觉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
对微小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成反比 E=I/R 不是绝对不变的
△I/I=k 韦伯定律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差异感受性
对最小可觉差的感觉的能力
差异感受阈限
又叫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的量
第二节 视觉
生理机制
视锥细胞
视网膜中间
颜色辨别
中强光下
视棒细胞
视网膜周围
明暗辨别
能感受微弱光线变化
侧抑制
指相邻的感受器发生相互抑制的现象
色觉
颜色
光波作用于人眼产生的视觉经验
色调
光的波长
明度
明暗程度
饱和度
颜色的鲜艳程度
色觉理论
三色说
赫尔霍姆兹
还提出了听觉的位置理论-共鸣理论
三种颜色的感受器
拮抗过程说
前身是黑林的四色说
视觉现象
视觉对比
明暗对比
辨别物体的外形
颜色对比
朝着补色方向
灰色的圆放在红色背景下,呈现绿色
视觉适应
明适应
当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向亮出,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时间较短
暗适应
视杆细胞
当照明停止或由亮出转向暗沉,视觉感受性升高的现象
时间较长
边界突出-马赫带
原理
现象
在明暗交界的边界处,在亮的一边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的一边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的现象
后像
刺激对感受器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不是立刻消失,而是仍保持一段短暂时间的现象
分类
正后像
与刺激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
与刺激性质相反的后像
颜色一般为负后像
第三节 听觉
声波作用与听觉器官而产生的基本现象
音高
声波的频率
音响
声音的大小、强度
声音的掩蔽
同时起作用的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
低频的声音对高频的声音掩蔽效果,好于,高频的声音对低频的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频率越接近,掩蔽效果越好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
电话说
费尔德
神经齐射说
韦弗尔
位置理论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兹
行波理论
冯.贝克亚希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