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读书笔记
2019-05-05 10:30:0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读书笔记,下流社会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前言 概念定义
阶层的探讨范围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新中间层”,虽然没有很多个人资产,收入年年增加,使生活水平不断向上
下流阶层是指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这类人不愁填饱肚子,但是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欲望低下,能力低下
上流阶层是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而非饱食终日,仅仅靠利息、红利便可过着安逸生活的富人阶层
阶层意识形成
阶层意识不单由收入、资产、学历、职业等影响,还受到父母的以上诸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兴趣、幸福感、家庭关系也深深地介入阶层意识的形成过程
几个重要群体的划分
昭和初年世代
1931-1937出生
见证了日本经济腾飞,飞速发展期中坚力量
团块世代
1946-1950出生
第一次育婴潮世代
新人类世代
1961-1965出生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生的人群
团块次代
1971-1975出生
第二次育婴潮世代
1. 从“中流化”转向“下流化”
1955年体制追求的社会财富平均分配,使得日本社会全民“中流化”,超60%国民认为自己属于中流层
1980年后从“中流化、平等化”逐步转变为“阶层化、下流化”
经济不景气、高龄化、人口持续减少等加剧了这种趋势
中流化模式失效的应对
中流化时代,针对庞大的新中流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更有利可图
日本企业擅长生产面向中流的商品,而拙于生产面向上流的商品
随着中流层的减少,针对上流层进行销售的利润要多得多
2.阶层分化导致消费人群的分化
女性的分化
专职家庭主妇型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前,只有一小部分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女性可以成为专职家庭主妇
经济高速增长后,专职家庭主妇人数大增
她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或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女,毕业于著名好大学或大专院校
在消费方面,无论是汽车、住房还是时装、家居布置等都有强烈的高级志向
由于男性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并固化,越来越多男性希望女性婚后仍然外出工作
富婆型
高学历、高职称的女性,年收入5-10万美元或以上
多数有留学经历或随父母旅居海外回国,接触的人群也多为高收入人群
追求名牌、美食与时尚,消费广涉购宅、旅行、家具、装修、证券投资级不动产投资等
银座和青山区是一般意义上美丽少妇及富家小姐聚集地
由于日本桥一带的金融机构里女精英的增多,日本桥和二子玉川一带的顾客层次远超市中心的百货
自然派女性型
多为专科学历,从事美容师、宠物师、糕点师、设计师、音乐制作人等
没有很强烈的阶层上升志向,只追求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期望结婚但并不想成为家庭主妇
在成为出色的专业人士之前,收入比大企业白领低
服饰多购于普通商店,对于音乐、插画、动漫等亚文化现象非常热衷
从30来岁开始,她们中绝大多数人与前两种女性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太妹型
高中毕业、高中退学或者专科学校毕业为多
最多的是从事服务行业。营业员、保育员、娱乐场所服务员等,父母多为蓝领阶层
向往早婚、专职家庭主妇、育儿,对未来的人生极少规划,缺乏对未来的预见和判断能力
主要在大型超市、各种折扣店购物,外出吃饭多为价格低廉的连锁家庭餐馆
最终大多和低收入男性结婚,婚后不得不外出兼职打零工
普通职业女性
与太妹相比,她们的学历和知识丰富有余
向往当专职家庭主妇,但在争夺强大经济实力的优秀男性的战争中败下阵来
埋头工作却没法像“富婆型”那样取得成就
也缺乏自然派的审美气质以及自我表现欲望
这一类别是大多数派
差别在扩大
以前“高收入丈夫与专职家庭主妇”的传统组合尅是崩溃,“高收入丈夫与高收入妻子”的新型组合增多
女性的差距背后反映了女性个人学历、父母亲所属阶层、自身性格、容资等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差距
现在时代不是男女之间的差距,而是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引申开来,是女性父母亲所属阶层性造成的差别在扩大
男性的分化
白领精英型
高学历高收入,就职于一流大企业或自己创业
被抽中访问的白领精英全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接近七成,有55%的人妻子为全职主妇
喜欢象征身份和地位,标志极易识别的商品,对于流行敏感,消费意欲极强
按照生产厂商所宣传的模式消费,爱好新事物,勇于尝新
乐活族
有较高的学历和收入,出人头地的欲念不强烈,喜欢按自己的人生节奏从事喜欢的工作
消费方面不醉心于一流名牌,而是选择不太张扬的二三流品牌,不轻易为流行信息或时尚所左右
SPA族
介于中流与下流之间的白领男性群体,不是特别勤奋,不喜欢工作,才能一般
品牌倾向不强,西服一般在百货或大卖场购买,经常光顾廉价商店优衣库
喜欢大众通俗文化,有“宅”的兴趣,有典型的团块次代烙印
由于工作能力等原因,不得不经常加班,每周劳动超60小时
懵懵懂懂地制定个人的人生计划,甘当小小的工薪阶级
自由打工族
无固定职业,渴望个性化,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职业做,拒绝成为正式雇员
收入较少,只能局限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集中财力一掷千金
总结
年轻人群能否成功就职不仅反映了本人的实力,还折射出其家庭所属的阶层
一个人若想成为正式雇员,间接取决于父母亲所属阶层和在此阶层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
3.团块次代的“下流化”方兴未艾
团块次代男性中48%回答自己是下流
年过30未婚会使人的阶层意识跌落
真性团块次代(1972-1983)出生)年轻时沉醉于父母带来的高消费,使得他们的劳动意欲低下(类似现在的00后?)
真性团块次代踏入社会后不少人成为无固定职业的自由打工者
曾经是大多数人都共同拥有的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阶层上升的期望,现在只为一小部分人所专有
一个人有无期望不是由其本人资质所决定,而由父母亲的社会阶层所决定的走势正在加强
收入差距的扩大化,使得日本的未婚化、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
4.年收入300万日元的人结不了婚
女性的阶层意识越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
男性即使身处“上流”的人也会因劳动时间过长,结婚难等苦恼而影响其对生活的满意度
女性的学历与其阶层意识之间的相关性相当高,男性的学历相关性稍低一些
“上流”“中流”阶层意识的人群中已婚率非常高
但女性未婚状况与其阶层意识低下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她们是消费市场中最活跃的一群人(新蓝海?)
收入越高的男性已婚率也越高
女性对于“啃老”的自卑感不如男性那么强烈,“啃老”女性年龄越大越“下流”
在阶层化时代恋爱结婚势必遭遇阶层这一无法轻易逾越的壁障
5.追求自己的个性是“下流”
追求“有个性”和“自我实现”的人,在职场上也是按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往往成为低收入者
所处阶层越是“下流”的人,其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主张的志向就越强烈
自我主张派大多未婚、无小孩、非正规就业,他们无法接受像结婚生子这样普通的人生
沟通能力的高低,对于年轻人的成功与失败意识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沟通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获得高收入
逃避与他人沟通,拒绝适应社会的年轻人,沦为下流的可能性更高
6.“下流”男性自我封闭,“下流”女性自我展现
男性阶层越往上的人,对户外活动的兴趣越大,比如旅游,滑雪、休闲
男性下流阶层明显偏爱电脑、互联网、视听设备及游戏,不喜欢与别人接触
女性阶层越往上,选择阅读、园艺烹饪、音乐欣赏的人越多
女性阶层越往下,选择音乐、绘画、跳舞等亚文化项目越多
7.下流阶层的性格、饮食与教育观
阶层越是上流的女性,越不屑“颠覆传统”,越具有传统的男女观念
不怎么重视传统的男女观念以及自身形象的女性,往往有着更强烈的反传统意志,阶层意识也更低
能够很好地推销自己的女性(男性),无论就职还是恋爱都所向无敌
女性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默默等待男性追求,不积极进取,就很有可能在恋爱婚姻的争夺战中出局
总体而言,下流女性对时尚、对于饮食生活的关心度相当低
8.阶层分化导致了居住地的固定化
无论哪个国家,上流都喜欢住在高的地方,比如山上或是丘陵之上
出生于横滨市和川崎市并仍居住在那里的团队次代男性,具有较高的阶层意识
出生于三多摩地区的人大多数属于下流阶层,个中原因却无从知晓
郊外区域中心城市的就业人数在增加,在郊外居住,在都市中心工作的时代向在郊外居然和工作的时代转变了
零售业销售额增加的区域大多是在郊外,团块次代的人口及家庭数量依然会以郊外为中心不断增加
居住地固定化,接触的人也固定化,加上越是下流阶层越依赖手机和互联网,导致生活倒退回以往的“村子”状态
东京等大都市聚集着众多来自各地的年轻人,不同的价值的相互碰撞,进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
总结:
互联网本是人们面向世界的一扇窗,但有时却也会形成一道“傻瓜的围墙”
倘若人们只同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来往,以为大家同属中流阶层,都是平等的,而将他人拒之门外,这样即使在同一阶层,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做事半途而废的人终究是要被淘汰的,最后剩下的是那些真正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能以独有特性为武器工作赚钱的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