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罪与罚 读作爱和救赎
2019-05-05 10:42:36 0 举报
罪与罚书评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单纯的好坏无法无法评价他 ,人格的复杂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屈从于自己的妻子若干年却杀害了她,他见色起意试图强奸杜尼娅却在对杜尼娅的爱面前显得卑微懦弱,他本可以用亡妻的遗产奢侈享乐却又慷慨帮助了杜尼娅,索菲雅一家和自己的未婚妻,他可以背地里无耻的攻击拉祖米欣却又很放心的将杜尼娅以及未婚妻的钱财托付于他。
卡杰琳娜·彼得罗夫娜
索菲雅·谢苗诺夫娜·马尔梅拉多娃Sof'ya·Semenovna·Maemelodava 希腊语中指智慧 柑橘果酱/软糖 昵称:索尼雅 索涅奇卡
一章写罪,五章写罚,实际上是一场爱的救赎
在俄语中,“罗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rod(族 )、rodnoy( 亲人)、rodina(故乡)等充满“向心力”的词,象征着主人公与土地、人民、俄罗斯的内在联系,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中强调分裂、离心的虚无主义倾向截然相反。于是,“罗季昂”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之间的斗争就成了整部小说的线索。当主人公最终下定决心前往警局认罪时,也就是“罗季昂”最终战胜“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时。
父亲终日酗酒,自甘沉沦,惨死车轮继母
\"人格的复杂与否,便是伟大文学同童话故事的区别\"
父亲终日酗酒,自甘沉沦,惨死车轮继母被生活巨大压力所压垮,患肺病而死年幼的弟弟妹妹注定被送入孤儿院又开始重复上一辈的悲惨命运而自己从小就没得到父母的关爱,就开始承当家庭的重担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尊严,被迫领取黄执照养活家人原文摘要:可是他用一只手勉强地支撑着身子。他疯狂地、目不转睛地把女儿打量了一会儿,仿佛不认识她似的。他从来没见过她穿这样的衣服。他忽然认出了她,这个遭人歧视、悲痛万分、装束入时而内心羞惭的女儿。她顺从地等着轮到她跟临死的父亲告别,脸上流露出无限痛苦的神情。 “索尼雅,我的女儿!请你原谅!”他叫道,想把手伸给她,但是一失去支撑,身子就从沙发榻上摔了下去,脸朝下掉在地板上。他们急忙跑过去把他抬起来,放到沙发上,但是他已经奄奄一息了。索尼雅有气无力地大叫一声,跑过去抱住了父亲,一动不动地拥抱着他。他死在她的怀抱里了。 她痛苦地望着她,说:“我们把你吸干了,索尼雅……波丽雅、廖尼雅、柯里亚,你们都到这儿来……嗯,索尼雅,他们都在这儿了,你收留他们吧……我把他们交给你了……我做得够了!……我的责任尽了!吭!……让我睡下吧,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陀氏将自己在彼得堡贫民窟所见闻的苦难浓缩在一个家庭中,却送给他们一个如此甜蜜的姓。这种反讽背后透出的也是陀氏对底层人民苦难束手无策的痛苦和深刻同情。命运将种种不幸施加于这个少女身上却未让她本性中的善良和宽容所泯灭 当罗佳受不了内心的煎熬而将自己犯下凶杀案的事情吐露给她时,本以为会让她厌恶,惊惧,从而远离他。却没想到,索尼娅忧伤而绝望却又接近了他,拥抱他,紧紧地搂住了他。“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 “因为世界没有比你更不不幸的人了。”自己身处绝望之境却依然能给予罗佳拥抱和关怀,文中受社会所歧视的少女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纯洁和救赎,也是宗教中圣母的象征,在信仰中始终保持自我,不陷入堕落。 文中分裂派教徒油漆匠米科尔卡(Mikolka),揽下一桩别人犯的凶杀案,只为了背负苦难,迎接救赎,扭曲的信仰带来的是更深的苦难。小说的最后,罗佳和索尼雅都得到了新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陀氏为罗佳准备了一条救赎之路,就是索尼雅之路,想用宗教来复活人。陀氏借罗佳之口说出了索尼亚所代表的意义:“只要世界永恒,索涅奇卡就是永恒的” 陀氏写的书人物性格矛盾,社会背景宗教信仰都需要考虑进去,我阅读这本书时候看了很多的文章和文中各个人物性格剖析的论文。关于罪与罚中人名诗学的文章对我理解罪与罚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文中还有很多的伏笔,绿头巾的象征,其他人物的姓名都有着不同的意味,可以说,在一个配角名字的背后,都紧紧交织着福音书故事、意识形态论战和文学恶作剧,这就是属于陀氏创作的复调性 。对宗教了解较少的我没法深度体会信仰的重要,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索尼雅的奉献和牺牲,把它理解为一个关于爱的救赎故事,可能会更加美妙吧(笑)。
卢仁的灵魂就是这么一个水塘,渺小而肮脏。彼得·彼得罗维奇,石中之石,心肠冷酷可见一斑。卢仁是作家心目中俄国新一代资产者的集体缩影。
罪与罚
创作背景
“能使罪人本身得到改造,重新做人,那就唯有反映在人的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则”
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Rodion·Romanovich·Raskol'nikov土地/人民/故乡 分裂/虚无主义昵称:罗佳
Raskol,分裂。这个词精确地抓住了小说主人公性格与世界观的特征:善良与残酷、温顺与暴躁并存,凡事好走极端,在信仰与怀疑中艰难徘徊,心中怀有高尚的救世理想,却又坚信为达目的可不择手段
摘自百科: 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的19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和一切罪恶的渊源。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人们怀疑一切定论、天生贵贱、王权、信仰。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上帝死了”,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彼得·彼得罗维奇·卢仁Pёtr ·Petrovich ·Luzhin 源出希腊语“石头” 水塘
谢苗·扎哈雷奇·马尔美拉多夫
人名诗学
父亲
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为主人公杜撰一些讽喻性很强的姓,人物形象从中便可一目了然
爱人
被救赎者/救赎者
贫非罪,这是真理,但太让人难堪了。
继母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