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2019-07-05 09:49:39 1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是生产实践
认识
本质
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
主体性、客观性
认识的种类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
两者关系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认识运动
基本规律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认识到实践
基本特性
反复性、无限性
真理
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两重属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属性
客观性(根本属性)、具体性(条件性)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实践
子主题 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结构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促进
落后——阻碍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历史继承性
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
社会动力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最主导
劳动资料
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
智能型要素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静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性作用
人们之间的地位关系
产品分配
动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两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基本矛盾
经济技术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法律制度、政府、军队
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
两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的本质与价值
本质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价值
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唯物史观在两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方法论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哲学考点
成语
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作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刻舟求剑
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
按图索骥
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拔苗助长
这个成语说明了生物生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会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对症下药
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等都体现了这一哲理。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好刚要用在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等亦属此类。
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亦属此类。
看相知命
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兆”等,亦属此类。
水滴石穿
这个成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适可而止
这个成语体现适度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比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相,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全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都是这个道理。
谚语
盲人骑瞎马
这句谚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欲速则不达
这句谚语体现的哲理主要有:(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作为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句谚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谚语说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就是这个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句谚语说明了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的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的,而史学家则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这句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
这句谚语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规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句谚语所蕴含的这里主要有:(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3)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句谚语体现了的哲理有:(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2)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句谚语体现的是本质联系;(4)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句话的错误在于:(1)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2)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3)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句谚语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山腰点桐,山下务农”等谚语体现了这个原理。
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银河
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体现了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境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时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句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备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其特殊性。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人之
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的存在。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辨的事物,必须要透过现象,识别本质,辨别其真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有:(1)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2)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也是这个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意思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这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哲学总论
产生
产生时间
19世纪40年代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暴露
含义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问题:即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对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同一性
可知论VS不可知论
世界是否可知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可知论即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即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无法被认识的。
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典型观点
水本原、火本原、气本原、五行说
主要缺陷
直观性、猜测性
代表人物
荀子、赫拉克利特
代表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典型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
主要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代表人物
牛顿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典型观点
整个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主要优点
四个统一
唯物主义和一元论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
人、我、感知、感觉、理性、经验
代表人物
笛卡尔、慧能、王阳明
代表观点
吾心即是宇宙(主观唯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
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
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唯心)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主义
人之外的精神
道、理念、理、天、神
代表人物
贝克莱、黑格尔、宗教
代表观点
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客观唯心)
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客观唯心)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则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现象。
联系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哥们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代表观点
哲学是具体科学之母(爱因斯坦)
哲学是具体科学之科学
哲学是具体科学之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理论成果也即最新成果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论
物质
定义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关系
凡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离开运动谈物质,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凡运动,一定是物质的运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和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
存在方式、根本属性
运动
基本形式
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意识
产生
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本质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
作用
能动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物质和意志的关系
基本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志反作用物质
正确——促进
错误——阻碍
方法论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联系
含义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性
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联系的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整体,就不会有部分;同理,没有部分,也就不会有整体。
系统(整体)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
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意义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发展
含义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
方法论意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共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个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
矛盾的不平衡性
多个矛盾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事情)
单个矛盾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问题)
方法论意义
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物的性质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种类
内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度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关系
基本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方法论意义
度: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重视量的积累
质变: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意义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大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 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并且反对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外部的、表面的、易逝的、多变的、具体的、个别的、感官感知的、生动的、丰富的
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内部的、稳定的、一般的、共性的、思维抽象的、单纯的、枯燥的
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构成条件
前后相继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特点
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潜在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两者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可能性源于现实性,又高于现实性。
方法论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要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意义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机遇。
0 条评论
下一页